1.杜拉斯《情人》讀后感
不知是否是一次邂逅,無 意間發現你,杜拉斯的《情人》。
讓我這般狂熱,杜拉斯的作品代表著激情和瘋狂,以至于第一次看《情人》沒有真正看懂,男女主人公愛的取向和作者的創作意圖似乎不可思議。 帶著這種遺憾,再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情人》用夢囈一般的筆觸,描寫了一段不能理解的異國戀情。
在西貢的湄公河上邂逅了她的中國情人后,她驚心動魄地開始敘述她的愛情。在這種愛情中,甚至有一種靈與肉的沖撞與升華。
故事沒有結尾,但正是因為沒有結尾才有了《情人》的永恒。 當她看著船一點一點離岸而去時,當她看著那個如此愛她的人永遠消失在視野時,當她偷偷躲在船艙里哭泣時。
其實,這時我才真正讀懂,應該為他們高興什么,他們永遠活在彼此的回憶里,可以在老去時對她(他)說:我還記得你。
2.關于杜拉斯《情人》的感想
一個發生在西貢河上的故事,白人少女穿著薄就得幾乎透明的連衣裙,系著一條男士腰帶,赤裸的腳上一雙綴滿廉價珠寶的鞋搖曳這少女早熟的天真,十五歲半的年紀,初露的風情。
當她遇到了那個木了拘謹的中國男人,那不顧一切索取愛意的眼神,太過濃妝艷抹。
當她準備離開離開越南返回法國的時候,她以為那個在她前半生濃墨重彩的男人不會在出現了,可回過頭去他的黑色老爺車就停在那里,他知道,晦澀不堪的歲月中,那噪雜,潮濕,悶熱,情欲的愛情結束的不止是她的前半生,最后慢慢擴大以至于白人少女,以及杜拉斯,這潦倒的一生。
3.情人
[情人-讀后感]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現為越南南部)嘉定市,情人-讀后感。
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
1921年她父親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邊、永隆、沙瀝。
她母親在波雷諾(柬埔寨)買了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上個世紀30年代,湄公河潘德渡輪,故事正是在這樣一個濕漉漉的氛圍下為我們展開的。
不知道別人看這部小說時是怎樣的,自己的的確確的被開頭吸引住了。“我已經上了年紀,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個男人朝我走過來。
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后對我說:‘我始終認識您。大家都說您年輕的時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訴您,依我看來,您現在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您從前那張少女的面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
’”不得不佩服杜拉斯的老道之處,勾起我無限的遐想。這該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呢?她的愁與苦,宛若山路邊隨處可見的野草,實實在在卻總叫人捉摸不透。
時光拋灑在濕潤柔軟的內心處,渴望著光亮,然而生活卻總是在不經意間玩弄著我們。奔跑在宿命為我們刻畫的生命線上,曲曲折折、斷斷續續。
生活卻又是厚待我們的,給了我們健全的思維,可以去改造生活、玩笑命運。倒是樸樹的歌唱的好,我將熄滅永不能再回來 一路春光啊一路荊棘呀 驚鴻一般短暫如夏花一樣絢爛 這是一個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生如夏花》在杜拉斯看來,愛情就像空氣,只要活著就不可或缺。
當然,把愛情看的像生命般重要的人,肉體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就像我們說的那樣:零落的可以是花,卻絕不是春天。蒼涼的文字背后,隱藏著欲念和淚水,是靈魂的嗜殺,讀后感《情人-讀后感》。
她是一個唯美的愛情追隨者,可以拋棄世俗,但世俗決不饒恕她。故事一步一步的進行著,男人、女人、黑夜、痛苦的壓抑著彼此,以致心靈的共振。
沒有對與不對,兩個孤獨的人,相依著舔舐悲傷的味道,夾雜著空氣中的熱浪。原來,愛,是兩個人相互取暖,露骨卻真純。
我其實是不怎那么喜歡看外國文學的,經常聽說的那些作家如薩特、喬伊斯、海明威等,因為圖書感中擺放的作品集太繁大而不敢動手。這樣就很難將《情人》與其他作家的作品作比較,唯一想得到的就是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
同樣是灰色的基調,不過,芥川龍之介透露出的是某中陰郁的氣質如《海市蜃樓》中“可是我對那人的臉一點興趣也沒有。正因為這樣反而感到可怕。
覺得在我們的思想意識的界限之外還存在著各種東西似的……好比是點上火柴就能看見可種東西一樣吧。” 到這兒又想起了日本作家的自殺情結與抑郁氣質,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現在比較被我們這樣年齡的人知道的大概是村上春樹、渡邊淳一了,所描述的也多是寂寞之人發生的寂寞之事。
可以說是電影版的《情人》真正成就了杜拉斯,電影背后,人們開始完全的了解她。《情人》已經成了杜拉斯的象征。
當生命的閱歷與文學作品有了驚人的相似的時候,這時,被迫的就產生了思想的共鳴,此時此刻,已經不是在寫小說了,而是書寫個人史。周國平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但是現實中卻成了碎片。”
怎么就突然感覺很心酸呢?有人總結說《情人》的獨特魅力在三:語言、場景唯美的描述、基調的絕望。絕望是因為對生、對死都已無所追求,于是,生死已不再是問題了。
就像結尾寫的那樣戰后多少個歲月過去了,從前的那個白人姑娘幾經結婚、生育、結婚、寫書。一天,那位昔日的中國情人帶著妻子來到巴黎。
他給她掛了個電話。是我。
一聽到這聲音,她便立刻認出他來。他說:我只想聽聽你的聲音。
她說:是我,你好。他有點膽怯,他和從前一樣感到害怕。
他的聲音突然顫動起來,而這一顫動,使她突然發現他那中國的口音。他說他知道她已經寫過好多書,他是從她媽媽那里聽來的,他曾經在西貢看見過她的媽媽。
然后他對她說出心里話,他說他和從前一樣,仍然愛著她,說他永遠無法扯斷對她的愛,他將至死愛著她。哀莫大于心死,此后的孰是孰非已經不重要了。
滄海變桑田,誰都再也回不去了。 這是誰的悲哀? 回首看看自己,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東奔西跑的,是我在躲著他們還是他們遠離了我?怕被燒的粉身碎骨,我只能期期艾艾的嘴里嘟囔著,上路吧…… 〔情人-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4.杜拉斯的<情人>看過以后有什么感想.
人們評價杜拉斯的時候,總是說她懂得欲望,詮釋了愛情。
《情人》這本書,是杜拉斯對失去的年華的最后一次吶喊,看了它你也許會對欲望和愛情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1914年瑪格麗特·杜拉斯生于交趾支那(現為越南南部)嘉定市。
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
在她7歲那年父親去世了。18歲她回法國定居巴黎,但東方的文明,異域的風土人情,少年時代的經歷,都給她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1984 今日焦點: · 挪威旅游小提示 · 騎輛小車去越南——河內的“風光” · 入鄉隨俗:歐洲旅游的八大提示 年發表她的長篇小說《情人》,是杜拉斯對失去的年華的最后一次吶喊,和她的個人生活密不可分,帶有強烈的自傳性。這部小說獲得1984年法國文學的最高獎項龔——古爾文學獎。
1986年《情人》又獲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獎,是"當年用英語發表的最佳小說"。1996年,瑪格麗特·杜拉斯逝世。
《情人》簡介 我的父母受到殖民地政府的欺騙,滿懷希望,遠渡重洋,從法國來到印度支那,卻一無所獲,父親客死異鄉,母親在當地的一所法文學校當校長,以此來養活我們兄妹3 人。母親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在柬埔寨的貢布省買了一塊地,但土地管理部門竟無一人告訴她,這塊土地無法耕種,因為它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沒六個月,最后破產。
我在西貢國立寄宿學校外面的一所專門為法國人辦的的中學里讀書。要時常乘坐汽車和渡船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
15歲那年,有一天,在從家去西貢學校的一條渡船上,遇到一位比我大12歲的華裔男子,他對我一見鐘情,并主動用他的黑色大轎車送我回學校。這位青年是個中國人,他住在沙瀝河岸上的一幢藍瓷欄桿的別墅里,他家財萬貫,非常富有。
他家是控制著殖民地廣大居民不動產的金融集團。他母親去世了,他從巴黎趕回來,為母親奔喪。
他是個獨子,父親獨斷專行而財權在握。 這以后,我們常在城南的一座單間公寓里私會了,我們在一起談得很融洽。
15歲的我就知道享樂,雖然我不知享樂為何物,卻已習慣了男人對我投來的那種貪婪的目光。 不久,在這間單身公寓里,我奉獻了我的童貞,盡管我還是個尚未成熟的孩子。
在這以后的一段時間里,我們不斷地在這間公寓里幽會。他病狂地愛著我,我卻只希望他像往常把女人帶到他房間里來那樣去做。
對我來說,我是因為他有錢才來的,我說我要現在有錢的他。 我需要他的錢為臥病在床的母親治病,我需要他的錢供荒淫無恥的大哥尋歡作樂,我需要他的錢改變這窮困潦倒的家。
這位黃皮膚的情人帶著我 今日焦點: · 挪威旅游小提示 · 騎輛小車去越南——河內的“風光” · 入鄉隨俗:歐洲旅游的八大提示 們全家人,去上高級餐館,去逛夜總會,滿足我們可悲的虛榮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怪異扭曲的家庭中,純樸、剛強卻被世人欺騙,最終絕望的母親;殘暴丑陋、惡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
他們雖然瞧不起我的中國情人,極力反對他,卻無恥地以我的肉體作交易,滿足他們的金錢欲望。我的愛,從做童妓的時候就被人偷走了。
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們不斷地幽會,盡情地滿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 但這段感情終究還是一段感傷絕望的愛情。
我不能戰勝膚色和民族的偏見,不得不離開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掙脫不了幾千年封禮教的羈絆,不得不尊從父母之命,與一位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婚了。
許多年過去了,我結婚、生育、離婚并開始寫作,他和他太太來到巴黎并給我打了電話。他說他和從前一樣,還愛著我,他不停止對我的愛,他將愛我,一直到死…… 杜拉斯小說中的道德心理 從杜拉斯小說中體現出的主體道德心理的總體來看,可以說它代表著一種位于社會主流道德之外的另類 道德,選擇“另類”這個詞,是想表達從文本中歸納出的這樣三種意思: 1.數量少。
象杜拉斯這類新生的、道德上的反對派,不具有數量上的優勢,他們在既定的社會規則安排之外去占卜自己的命運,不僅是行動上的,不是被迫的,而是毫不費力地拋除道德的心靈枷鎖,以自主的思考自決地審視內在的欲求,采取自覺的行動。少數是否意味著弱勢?考察這一類現象,答案是否。
他們的社會生存,絲毫不涉及社會的平等施與、價值觀保護、權利救濟等,獨立的思考成為他們生命力的堅固基礎。數量的少并不減少他們對現實不合理道德規則的攻擊力量,即使在沉默中攻擊僅止于對峙,但這種泰然自若的對峙對龐大而支絀的對手造成的威脅是必然的。
2.社會角色特定。特定的社會角色并不意味著隸屬于同樣的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而是指具有特定的社會認同取向。
這種角色特征 今日焦點: · 挪威旅游小提示 · 騎輛小車去越南——河內的“風光” · 入鄉隨俗:歐洲旅游的八大提示 是:有思考與感受的能力;在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共同道德取向矛盾的時候,堅決地、不需理由地堅持自己的價值評判(如《廣島之戀》、《藍眼睛、黑頭發》、《情人》);從個人生命欲求的角度發現現實思想規則、行為規則的沖突。深刻的角色特征成為小說突破文本局限喚起廣泛反應的內在要素。
3.映射特定道德環境。《情人》中敘。
5.有誰讀過杜拉斯的《情人》
從杜拉斯小說中體現出的主體道德心理的總體來看,可以說它代表著一種位于社會主流道德之外的另類 道德,選擇“另類”這個詞,是想表達從文本中歸納出的這樣三種意思: 1.數量少。
象杜拉斯這類新生的、道德上的反對派,不具有數量上的優勢,他們在既定的社會規則安排之外去占卜自己的命運,不僅是行動上的,不是被迫的,而是毫不費力地拋除道德的心靈枷鎖,以自主的思考自決地審視內在的欲求,采取自覺的行動。少數是否意味著弱勢?考察這一類現象,答案是否。
他們的社會生存,絲毫不涉及社會的平等施與、價值觀保護、權利救濟等,獨立的思考成為他們生命力的堅固基礎。數量的少并不減少他們對現實不合理道德規則的攻擊力量,即使在沉默中攻擊僅止于對峙,但這種泰然自若的對峙對龐大而支絀的對手造成的威脅是必然的。
2.社會角色特定。特定的社會角色并不意味著隸屬于同樣的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而是指具有特定的社會認同取向。
這種角色特征是:有思考與感受的能力;在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共同道德取向矛盾的時候,堅決地、不需理由地堅持自己的價值評判(如《廣島之戀》、《藍眼睛、黑頭發》、《情人》);從個人生命欲求的角度發現現實思想規則、行為規則的沖突。深刻的角色特征成為小說突破文本局限喚起廣泛反應的內在要素。
3.映射特定道德環境。《情人》中敘述者“我”與其類同幻象的相互認同,及在其它作品中的不斷認同,構造出社會背景中的道德張力:“這位夫人和這個戴平頂帽的少女都以同樣的差異同當地人劃分開。
她們兩個人都是被隔離出來的,孤立的。是兩位孤立失群的后妃。
她們的不幸失寵,咎由自取。她們兩人都因自身肉體所富有的本能而身敗名裂。
她們的肉體經受所愛的人愛撫,讓他們的口唇吻過,可以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種沒有愛情的情人的神秘不可知的死。問題就在這里,就在這種希求一死的心緒。”
(王道乾譯)異樣的道德意識產生于這樣的道德環境,只要這樣的道德環境還在帶來痛苦,文本中另類的道德便有它存在的意義。 從小說中主體與外界的關系中,可以觀察到一系列的道德沖突。
道德沖突可以成為主體道德心理的界定。以《情人》為例: 1、人與人之間法定關系中的沖突。
“他付帳。他算算是多少錢。
大家站起來就走了。沒有人說一聲謝謝。
我家請客一向不說什么謝謝,問安,告別,寒暄,是從來不說的,什么都不說。我的兩個哥哥根本不和他說話。
他在我大哥面前已不成其為我的情人。他人雖在,但對我來說,他已經不復存在,什么也不是了。
他成了燒毀了的廢墟。我的意念只有屈從于我的大哥,他把我的情人遠遠丟在一邊了。”
道德沖突通過情感成為道德心理的基礎:“吻在身體上,催人淚下。也許有人說那是慰藉。
在家里我是不哭的。那天,在那個房間里,流淚哭泣竟對過去、對未來都是一種安慰。”
2.社會道德心理中的沖突。 《情人》中,敘述者“我”對公認的道德觀念反其道而之,但又充分明白這種道德觀念對“我”、對情人、對愛欲本身的原初性的影響: “……她很注意這里事物的外部情況,光線,城市的喧囂嘈雜,這個房間正好沉浸在城市之中。
他、他在顫抖著。……他在顫抖著。
……他……只顧說愛他,瘋了似的愛她,他說話的聲音低低的。……她本來可以回答說她不愛他。
她什么也沒有說。突然之間,她明白了……他并不認識她,永遠不會認識她,他也無法了解這是何等的邪惡。
……由于他那方面的無知,她一下明白了:在渡船上,她就已經喜歡他了。他討她喜歡所以事情只好由她決定了。”
“即使是愛我,我也希望你象和那些女人習慣做的那樣做起來。”“……我認為他有許多許多女人,我喜歡我有這樣的想法,混在這些女人中間不分彼此……”“我想:他的脾性本是如此,在生活中他就是這樣做的,也是這樣愛的,如此而已。
他那一雙手,出色極了,真是內行極了。我真是太幸運了,很明顯,那就好比是一種技藝,他的確有那種技藝,該怎么做,怎么說,他不自知,但行之無誤,十分準確。
他把我當作妓女,下流貨,他說我是他的唯一是愛,他當然應該那么說,就讓他那么說吧。他怎么說,就讓他照他所說的去做,去尋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沒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經過重新包裝,一切都隨著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沖決。
……”無以言說、深深掩藏的愛情帶著道德的矛盾降臨了。選擇愛情意味著接受道德上的否定。
道德被否定了,但道德自始至終都存在著,滲透到思維深處,甚至成為衡量愛情的標準。否定道德成為真實愛情的前提,深深理解了道德的人在嘗試一種無道德的愛。
催人淚下、可為之去死的愛不被家庭接受,不為社會接受,甚至不為自我道德評價接受,杜拉斯在自我與社會道德構架之間橫上一枚利劍,使它們不能共存。 3.自我意識中的沖突。
在毀壞的道德建筑里,新的建設不可避免的開始了,作者否定自己,但敘述行為本身在塑造新的自我道德的統一。 “這里講的是同一個青年時代一些還隱蔽著不曾外露的時期……也許是我原先有意將之深深埋葬不愿讓它表露于外的。
那時我是在硬要顧。
6.杜拉斯《情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王道乾譯)
作品影響力、意義及評價:
法國新小說派的代表作之一,極具杜拉斯的個人風格與魅力。
杜拉斯對失去的年華的最后一次吶喊,也是關于她的有關自己身世作品的一次新的融合和濃縮。
一種靈與肉、愛與欲相分離的愛情專著。
20世紀80年代世界十大杰作之一
西方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84年獲龔古爾文學獎
中國讀者了解杜拉斯大多從她的《情人》開始。這部小說是她在70歲的時候,超越似水年華的時間阻隔,傾注真情創作出來的。
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里,杜拉斯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西貢的愛情事件,主人公之間沒有故事,只有愛與**。《情人》問世當年即獲得了法國文學的最高獎--龔古爾文學獎,引起了社會與文學界的極大反響。幾乎年年再版,不僅在法國,而且在世界許多國家都被列入暢銷小說,并被譯成40多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杜拉斯原屬難懂的作家之列,《情人》的發表出乎意料地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取得很大的成功,被認為是"歷史性的杜拉斯現象",使杜拉斯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
瑪格麗特·杜拉斯可以說寫的是前小說:在這個空間和她開了個頭的這個時間里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她著重寫的是一個故事的可能情況,但故事卻永遠不會發生;萬一發生了,就暴露了世界上存在的奧秘。她只講述發生的很少的一點點事情,再添上心里所想的很少的一點點東西,就這樣她成功地創造了一種令人心碎的悲愴氣氛;這種悲愴氣氛與人的存在非常逼近,而和愉快的心境相距甚遠。
——《法國現代小說史》
宿命的經緯編織著杜拉斯的愛情圓環,最后形成了一個繭,緊緊地將"情人"包裹起來,可以痛哭、可以流淚,但是無法掙脫、無法逃離,在脫離了性靈而單純地訴諸于肉欲的愛情海洋中行進,除了迷航,到達是永遠無法企及的美麗!在愛與欲的分野中,杜拉斯的幸福在于畫了這個圓環,她的不幸恰恰是以這個圓環開始,又以這個圓環結束,在用欲望編織的空心球體中,《情人》得以永恒,杜拉斯得以美麗!
——《杜拉斯的愛情圓環》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小說《情人》取得成功,有關她的作品的"可讀性"問題立即為之改觀,一直被看做是難以閱讀、只有知音才可接近的作者,其作品現在進入了廣大讀者爭相閱讀的領域,并且在銷售上打破紀錄,這實在是件有趣的事情。
——法國評論家 米雷爾·卡勒·格魯貝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杜拉斯情人簡短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