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對孔明簡單的評價
【歷史評價】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
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愿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于以簡才,宜適其時。
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于聽,世服于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并利于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
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于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于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勛顯然。
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
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
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后人對諸葛亮的忠誠、事跡大加贊揚,如:清朝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軍事才能】 史書評價:《默記》: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袁子》: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陸法和:諸葛孔明可謂名將,吾自見之。
李靖唐太宗問對 李靖:臣前所進黃帝、太公二陣圖,并《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歷代名將,用其一二,成功者亦眾矣。
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臣敢不奉詔,當纂述以聞。
太宗曰:兵法孰為最深? 太宗曰:然!吾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
靖曰:觀其文,跡其事,亦可差別矣。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爾乎?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謝安之守晉,非任將擇才,繕完自固,安能爾乎?故習兵之學,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
不然,則垂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諸葛亮戰績 《三國志》: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
2.用簡潔的語言寫出有關諸葛亮的故事
關于諸葛亮的故事,你參考吧!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街亭對戰,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心,但馬謖表示愿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將軍隨行,并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后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可是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等到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圍兵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重要據點街亭失守。事后諸葛亮為維持軍紀而揮淚斬馬謖,并自請處分降職三等。
空城計
一天,十余萬魏軍直奔西城而來,諸葛亮不慌不忙,雖然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兩千多文官,和一些老弱殘的軍人。他命令打開城門,讓一些老兵去掃地,魏軍見狀,司馬懿就說:“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比有埋伏。”然后他下令大家趕快撤退。
三國時期,周瑜和諸葛亮各司其主,因諸葛亮才學淵博,計高一籌,使周瑜十分嫉妒。周瑜總想找個借品殺掉他。
有一次在酒宴上,周瑜故意對諸葛亮說:“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詩你來對,對得出,有賞;對不出,就心殺頭為罰。如何?”諸葛亮從容一笑:“君子無戲言,請都督先說。”
周瑜大喜,便開口念道:有水也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有佳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
諸葛亮笑笑,開口吟道:有木也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有欠便是欺。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受犬欺。
周瑜聽罷大怒,但有言在先,不好發作。沉吟片刻,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丑,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丑,萬難千選挑一妞。
諸葛亮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黃阿丑長得丑,便應立刻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東美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
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發沖冠,幾欲發作,辛好魯肅在一邊說了一句: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槽,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爭豈不糟。
3.諸葛亮是怎樣運用金蟬脫殼之計的用簡潔的語言寫下
用木人騙過司馬懿,讓其不敢妄動。主力安全轉移。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
此計用于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于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后,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并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于是命令部隊后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4.《三國演義》中關于諸葛亮的故事
1、《空城計》
蜀將馬謖失守街心亭,魏將司馬懿率兵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大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2、《草船借箭》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3、《火燒赤壁》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后,自宛揮師南下,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被曹軍大敗后,諸葛亮說服孫權結盟抗曹。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江迎敵。
雙方對峙于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周瑜采納黃蓋火攻計,并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軍船陣被燒并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孫劉分占荊州要地。此戰為日后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簡短的語言評價孔明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