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歸雁的 譯文
歸 雁 錢起 瀟湘何事等閑回? 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 不勝清怨卻飛來。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
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于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么舍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呢?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借助豐富的想象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
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么那樣凄涼?大雁又是為什么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無妨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樂聲中寄托了對死于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
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于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我們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
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游他鄉的羈旅之思。
這首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2.歸雁的 譯文
唐 · 錢起《歸雁》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注釋】(1)瀟湘:泛指湖南地區。等閑:隨隨便便,輕易。(2)二十五弦指瑟這種樂器。(3)請怨:此處指曲調凄清哀怨。
【譯文】大雁啊!瀟水湘水那樣美麗的地方你不呆,為什么要輕易從那兒回來呢?那里有澄澈碧綠的水,明凈的沙石,岸邊還有青苔可以供你覓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大雁答道:湘靈之神在月夜彈的瑟曲調太傷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絕的曲調,不得不離開瀟湘飛回到北方來。
3.跪求古詩歸雁 譯文
您沒說清楚是誰的詩,下面的供參考:
歸雁
錢起
瀟湘①何事等閑回,
水碧沙明②兩岸苔。
二十五弦③彈夜月,
不勝④哀怨卻歸來。
【注釋】
①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等閑:輕易、隨便。
②水碧沙明:《太平御覽》卷六五引《湘中記》:“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 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③二十五弦:指瑟《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
④勝(音升):承受。
【評析】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鴻雁南飛不過衡陽,衡陽以北,正是瀟湘一帶。詩人抓住這一點,卻有撇開春暖北歸的候鳥習性,仿佛要探究深層原因,一開頭便突發奇問:瀟湘下游,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麼隨便離開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
詩人問得奇,鴻雁答得更奇: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只好飛回北方。
錢起考進士,詩題是《湘靈鼓瑟》,他作的一首直流傳到現在,算是應試詩中的佳作。中間寫湘靈(傳說是帝舜的妃子)因思念帝舜而鼓瑟,苦調清音,如怨如慕,結尾“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尤有余韻。這首七絕,則把“湘靈鼓瑟”說成鴻雁北歸的原因。構思新奇,想象豐富,筆法靈動,抒情婉轉,以雁擬人,相與問答,言外有意,耐人尋繹,為詠物詩開無限法門。
【歸 雁】
杜 甫
春 天 萬 里 客 ,
亂 定 幾 年 歸 ?
亂:指安史之亂。
腸 斷 江 城 雁 ,
腸斷:特別悲傷。
高 高 向 北 飛 。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4.歸雁的注釋譯文
⑴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泛指湖南地區。等閑:隨隨便便,輕易。
⑵苔:一種植物,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⑶二十五弦:指瑟這種樂器。《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
⑷勝(shēng):承受。清怨:此處指曲調凄清哀怨。 這首《歸雁》,雖寫于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開頭兩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認為它們飛到湖南衡陽縣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飛,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向北返回。瀟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氣候很好,古人認為是大雁過冬的好地方,所以詩人想象歸雁是從瀟湘飛來的。大雁作為一種候鳥,每當春來,由南返北本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但詩人偏要發問,連用兩句設問,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詢問歸雁為什么舍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這兩句化用了湘靈鼓瑟的傳說。古傳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來有五十弦,因女神彈得聲調凄怨,上帝令改為二十五弦。詩人發揮豐富的想象并借助美麗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那么詩人為什么將湘神鼓瑟寫得如此凄哀?大雁為什么“不勝清怨”呢?實際上詩人筆下的大雁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詩人借助充滿羈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達了客居他鄉的羈旅愁思。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詩中的瀟湘夜景和瑟聲雖都是想象之詞,但通過這樣一問一答,卻把雁寫成了通曉音樂和富于情感的生靈了。這首詩表面上寫大雁,實際上是寫詩人在春夜的感受。詩中沒有直接說這種感受是什么。正因為沒有明白說出,才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這首七言絕句構思巧妙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畫禪室隨筆》:
古人詩語之妙,有不可與冊子參者,惟當境方知之。長沙兩岸皆山,余以牙檣游行其中,望之,地皆作金色,因憶“水碧沙明”之語。
《批點唐詩正聲》:
極佳,后人更無此作者,用意精深,乃知良工心獨苦。
《唐詩解》:
瑟中有《歸雁操》,仲文所賦《湘靈鼓瑟》為當時所稱,蓋托意歸雁,而自矜其作,謂可泣鬼神、感飛鳥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馀音婉轉、詞氣悠揚,竟似瑟中彈出。
《唐詩摘鈔》:
三句接法渾時健。
《三體唐詩評》:
托意于遷客也。禽鳥猶畏卑濕而卻歸,況于人乎?
《唐詩箋注》:
意似有寄托,作問答法妙。
《詩法易簡錄》:
此上呼下應體,用“何事”二字呼起,而以三四申明之。琴瑟中有《歸雁操》,第三句即從此落想,生出“不勝清怨”四字,與“何事”緊相呼應,寄慨自在言外。
《唐詩選勝直解》:
情與境會,觸緒牽懷,為比為興,無不妙合。
《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
“清辭麗句必為鄰”為此詩寫照。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為雁想出歸思,奇絕妙絕。此作清新俊逸,珠圓玉潤。
《詩境淺說續編》:
作聞雁詩者,每言旅思鄉愁。此詩獨擅空靈之筆,殊耐循諷。
5.歸雁這首古詩的解釋誰有
《歸雁》
年代:【唐】 作者:【錢起】 體裁:【七絕】 類別:【】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注釋】
[注釋](1)瀟湘:泛指湖南地區。等閑:隨隨便便,輕易。(2)二十五弦指瑟這種樂器。(3)請怨:此處指曲調凄清哀怨。
[譯文]大雁啊!瀟水湘水那樣美麗的地方你不呆,為什么要輕易從那兒回來呢?那里有澄澈碧綠的水,明凈的沙石,岸邊還有青苔可以供你覓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大雁答道:湘靈之神在月夜彈的瑟曲調太傷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絕的曲調,不得不離開瀟湘飛回到北方來。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于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么舍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呢?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借助豐富的想象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么那樣凄涼?大雁又是為什么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無妨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樂聲中寄托了對死于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于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我們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游他鄉的羈旅之思。這首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6.跪求《歸雁》陸龜蒙翻譯
《歸雁
》作者:陸龜蒙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遞翼應勞。 似悲邊雪音猶苦,
初背岳云行未高。 月島聚棲防暗繳,風灘斜起避驚濤。
時人不問隨陽意,空拾欄邊翡翠毛。
譯文:北來南往的大雁像極了我們這些人,奔波于天涯海角翅膀一定會很累吧。好像還傷悲于邊塞的大雪連叫聲聽來都有些凄苦,應該也是頭一次來到雁回峰(南岳衡山)不然雁陣怎么沒那么高呢。聚在月光照耀的孤島上休息還得提防暗中的網,在大風吹過的沙灘上斜飛而起只為躲避撲來的驚濤駭浪。現在的人不問你們隨太陽運行而遷徙的原因,只知道撿拾欄桿邊如翡翠般的羽毛。
賞析:陸龜蒙,晚唐詩人,身處藩鎮割據之亂世,作者看到北歸的大雁有感于自身的處遇難免有同病相憐的感覺,大雁從北方的邊塞到南方衡山回雁峰千里奔波,旅途中既要防著各種陷阱和暗算,也要躲避惡劣自然環境的威脅,無關的人不會去關心你勞苦的原因,只會想著辦法從你身上找尋樂趣。
7.求杜甫《歸雁》的解釋
歸雁 歸雁(杜甫) 春來萬里客, 亂定幾年回? 腸斷江城雁, 高高向北飛。
注解: 1.亂:指安史之亂。 2.腸斷:特別悲傷。
解釋: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么時候才能在這安史之亂中回到家鄉呢?最令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 編輯本段歸雁(錢起) 瀟湘何事等閑回, 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 不勝哀怨卻歸來。 注解: 1.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
等閑:輕易、隨便。 2.水碧沙明:《太平御覽》卷六五引《湘中記》:“湘水至清,……白沙如雪。”
苔,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3.二十五弦:指瑟《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
4.勝(音升):承受。 賞析: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
古人認為鴻雁南飛不過衡陽,衡陽以北,正是瀟湘一帶。詩人抓住這一點,卻有撇開春暖北歸的候鳥習性,仿佛要探究深層原因,一開頭便突發奇問:瀟湘下游,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么隨便離開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 詩人問得奇,鴻雁答得更奇: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
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只好飛回北方。 錢起考進士,詩題是《湘靈鼓瑟》,他作的一首直流傳到現在,算是應試詩中的佳作。
中間寫湘靈(傳說是帝舜的妃子)因思念帝舜而鼓瑟,苦調清音,如怨如慕,結尾“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尤有余韻。這首七絕,則把“湘靈鼓瑟”說成鴻雁北歸的原因。
構思新奇,想象豐富,筆法靈動,抒情婉轉,以雁擬人,相與問答,言外有意,耐人尋味,為詠物詩開無限法門。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
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于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么舍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呢?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借助豐富的想象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
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么那樣凄涼?大雁又是為什么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無妨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樂聲中寄托了對死于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
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于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我們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
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游他鄉的羈旅之思。
這首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
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
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
8.求杜甫的《歸雁》的賞析差不多100字,越短越好
【歸 雁】春 天 萬 里 客 ,亂 定 幾 年 歸 ? 亂:指安史之亂。
腸 斷 江 城 雁 , 腸斷:特別悲傷。高 高 向 北 飛 。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此詩作于廣德二年(764)春暮 ,在成都草堂。詩中寄托了深切的鄉思,并流露出對朝廷的系念和對國事的關心。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點明了時間和客居情況,表達急切渴望回歸故鄉的心情。安史之亂以后,八年來,杜甫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從長安、洛陽、秦州輾轉流離到四川成都。
所以詩中“春來”二字亦作“ 東來”。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閬州飄泊時,就已經作好了準備,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以便回河南老家。
但由于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任東西川節度使,邀請杜甫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峽的念頭 ,舉家重新遷回成都草堂居住。“萬里客”三字,飽含著經年奔波的凄楚況味和濃烈的鄉思之情 。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按說應當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浦起龍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就滿懷激情地表示過:“白日放歌須縱。
9.杜甫<歸雁>的解釋(春來萬里客)
【歸 雁】
杜 甫
春 天 萬 里 客 ,
亂 定 幾 年 歸 ?
亂:指安史之亂。
腸 斷 江 城 雁 ,
腸斷:特別悲傷。
高 高 向 北 飛 。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歸 雁】
杜 甫
春 天 萬 里 客 ,
亂 定 幾 年 歸 ?
亂:指安史之亂。
腸 斷 江 城 雁 ,
腸斷:特別悲傷。
高 高 向 北 飛 。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