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枝詞 的賞析,翻譯
竹 枝 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賞析]
《竹枝詞》是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劉禹錫在任夔州刺史時,依照這種歌謠的曲調寫了十來首歌詞,以本篇最為著名。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歌聲來傳情,這或者是單方面的,或者是雙方之間的。細想起來,這一種歌聲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語言表述,需要合適的氣氛,恰當的處理,并且要考慮一定的后果;它可以憑空而來,輕妙地游動著,閃爍著,忽遠忽近,似是而非;它猶如心情的觸須,彼此試探,相互打量,或一觸而退,或糾纏不休。你不能夠簡單的把歌詞視為明確的約定,卻也不能說它只是虛情假意的游戲——歌不過是一個開頭,后面的故事還有待雙方來編寫。
愛情是難以言說也難以持久的東西,當它正處在朦朧狀態,正處在有情無情之間時,也許是最令人心動的吧?曾經相戀的人,最終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說,就是結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趨向了平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回想起來,真是縹緲如夢。
2.竹枝詞,劉禹錫翻譯加賞析
【詩文翻譯】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水面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著太陽,西邊還下著雨,說是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詩文賞析】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歌聲來傳情,這或者是單方面的,或者是雙方之間的。細想起來,這一種歌聲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語言表述,需要合適的氣氛,恰當的處理,并且要考慮一定的后果;它可以憑空而來,輕妙地游動著,閃爍著,忽遠忽近,似是而非;它猶如心情的觸須,彼此試探,相互打量,或一觸而退,或糾纏不休。你不能夠簡單的把歌詞視為明確的約定,卻也不能說它只是虛情假意的游戲——歌不過是一個開頭,后面的故事還有待雙方來編寫。
愛情是難以言說也難以持久的東西,當它正處在朦朧狀態,正處在有情無情之間時,也許是最令人心動的吧?曾經相戀的人,最終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說,就是結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趨向了平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回想起來,真是縹緲如夢。
詩中的這個姑娘也許是在江上打魚,不然就是在河邊洗衣吧。在春風淡淡的日子里,楊柳都吐出碧綠的長條,江水又是那么平緩。她正在從事勞動的時候,忽然聽見一個青年人在引吭高歌,歌聲好象從江面飛渡過來,總是盤旋在她的身邊。雖然歌詞的內容不完全聽得清楚,卻又好象是為她而發似的。等她傾耳細聽的時候,歌聲又忽然給一陣江風吹斷了。然而不久,歌聲又響起來,又在她耳邊盤繞著,趕也趕不掉……就這樣,這位姑娘的心情給逗引得忽起忽落,安靜不下。
這首詩正是巧妙地描寫了這一場情景。開頭一句只是就眼前的景物描繪,通常是沒有什么深意的;第二句才是敘事,寫出了一位給歌聲逗引得心情起伏不定的姑娘。接下去就是兩句妙喻:“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這兩句詩長期以來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和傳誦。因為它語帶雙關地用“晴”來暗喻“情”,抓住的是眼前景物,暗射的又是此時此際人物的思想感情;而兩種不相關的事物通過諧聲統一在一起,如此貼切自然,又使人感到有意外的喜悅。這樣的諧聲借喻,早在南朝民歌中出現,它不是只能在紙上舞文弄墨的人所能想象,而是只有善于通過歌唱來抒情表意的勞動人民才能夠有的巧思。
勞動人民在詩歌中運用雙關語,都是含蓄而不晦澀的。用“蓮”喻“憐”,用“遲”喻“池”,用“晴”喻“情”……都是如此。正因為有含蓄的美,所以象這首詩的女子就不象那些戴著道學的假面具的大人先生那樣,繞了幾個圈子也還閃閃縮縮的半吞半吐,說不出半句心里的話;但也不是赤裸裸的叫喊,使人覺得唐突。而是含蓄地用雙關的語言,巧妙地道出了自己這時候的心情。
3.竹枝詞劉禹錫賞析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
唐代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后代影響很大。竹枝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于社會歷史變遷及作者個人思想情調的影響,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郁民歌色彩的詩體;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這一類文人氣較濃,仍冠以“竹枝詞”。
竹枝詞,主要因四川乃熊貓之故鄉,竹子甚多而來民歌中的《竹枝》,流傳年代古老,白居易詩中有:“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從民歌演化為文人詩體,一般認為是從唐代劉禹錫開始的。
劉于長慶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時,這年春正月來到建平(今巫山縣)見到民間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邊唱邊舞,以「曲多為賢」。帶有賽歌的性質。
他由此受到啟發,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實際是為當時民間的竹枝詞歌舞作的新詞。
他的新詞具有鮮明的民間歌謠格調,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當時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后的皇甫松、孫光憲等都寫過竹枝詞。
宋代黃庭堅稱贊劉禹錫的竹枝詞說:「劉夢得竹枝歌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蘇軾也很贊賞,當黃庭堅向蘇吟讀劉禹錫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蘇軾嘆道:“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
(見黃庭堅《跋劉夢得竹枝詞》)。宋代不少文人寫竹枝詞,除蘇軾、黃庭堅外、還有蘇轍、楊萬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劉禹錫竹枝詞在民間流傳很廣,一直到宋代還在傳唱。據邵伯《聞見后錄》記載:“夔州營妓為喻迪孺扣銅盤,歌劉尚書竹枝詞九解,尚有當時含思宛轉之艷”。
又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余當夜行苕溪,聞舟人唱漁歌,歌中有此后兩句,余皆雜俚語,豈非夢得之詞自巴逾傳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漁歌中的后兩句,指劉禹錫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元代詩人楊維禎對竹枝詞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清王士禎說“夢得后工此體者,無如楊廉夫,虞伯生”。
楊廉夫,即楊維禎。楊維禎(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浙江諸暨人。
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進士。曾任天臺尹、儒學提舉等職。
他為官有政績,注意民間疾苦,寫過一批民謠化的詩歌。他于元至正初年作《西湖竹枝詞》九首,爾后竟有一百多人起來唱和。
后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楊將一二0人的唱和輯詞一八0首編成《西湖竹枝集》。并對各家之間加以評點。
《西湖竹枝集》的出版,對竹枝詞創作是一個有力推動。不少地方都出現冠以各地地名的《竹枝詞》。
(最早記載“麻婆豆腐”的便是源自《錦城竹枝詞》--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要用四川話來讀,才朗朗上口) 元明以還,許多文人學士寫有《竹枝詞》作品。比較有影響的元代如虞集(伯生)、倪瓚、馬祖常等。
倪瓚是著名畫家。明代有劉基、宋濂、李東陽、楊升庵、徐渭、袁宏道等。
清初,康熙年間的詩人王世禎(1634——1711年),對竹枝詞情有獨鐘。他每到一地都要寫幾首竹枝詞,如《都下竹枝詞》、《漢嘉竹枝詞》、《江陽竹枝詞》、《西陵竹枝詞》、《廣州竹枝詞》、《鄧尉竹枝詞》等等。
在詩詞理論上主“神韻”說,主張詩歌要“興會神到”,講究含蓄蘊藉,富有情趣。他在一首講自己詩風淵源時的詩中寫道:“曾聽巴渝里社詞,三閭哀怨此中遺。
詩情合在空舲峽,冷雁哀猿和竹枝”。可見竹枝詞對他詩風的影響。
王世禎在康熙時期主掌詩壇數十年,號漁洋山人,門生滿天下,他主倡的詩風在清一代很有影響。 有清一代,竹枝詞有了很大發展。
康熙時期的朱彝尊、高士奇、孔尚任、查慎行等都有佳作。文人唱和之風尤盛。
如孔尚任(《桃花扇傳奇》作者)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與袁啟旭等九人,在燕九節這一天同游白云觀,回來后在同行陳健夫家中以庾信“結客少年場,春風滿路香”為韻各作十首竹枝詞,共得九十首,記述了白云觀廟會的各種場景。(見《清代北京竹枝詞》)。
到乾隆時期,連弘歷皇帝也做起竹枝詞來,他寫有《荔枝效竹枝詞》三首。這在歷代帝王中是僅見的。
清代中,晚期作者日眾,上至達官,下至小吏,中、小知識分子,由于社會急劇變化,朝廷腐敗,外國侵略,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引起廣大知識階層的憤懣,紛紛拿起筆來。以竹枝詞為體,“或抒過眼之繁華,或溯賞心之樂事”,“運龍蛇于掌上,抒壘塊于胸中”。
“借眼前之聞見,抒胸際之牢愁”。寫作題材越來越廣泛,從記風土、寫戀情、涉獵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重大歷史事件都紛紛入詩。
在地域上從通都大邑到大部分省區、少數民族地區,甚至華人所在的域外諸國也有作品出現。如郁達夫有《日本竹枝詞》、郭則沄有《江戶竹枝詞》、潘飛聲《柏林竹枝詞》、還有《倫敦竹枝詞》、《海外竹枝詞》等等。
據竹枝詞研究家們估計,從唐至今,竹枝詞作品至少。
4.誰能賞析一下劉禹錫的竹枝詞
這首《竹枝詞》含思宛轉,清新活潑,音節和諧,語語可歌。特別是把比興揉而為一,此詩興中有比,比中有興,頗富情韻。
詩中刻畫了一個熱戀中的農家少女形象。戀愛給她帶來了幸福,也帶來了憂愁。當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時候,這種藏在心頭的感情頓被觸發,因而托物起興:“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繪出一幅山戀水依的圖畫。山桃遍布山頭,一個“滿”字,表現了山桃之多和花開之盛。一眼望去,山頭紅遍,象一團火在燒,給人以熱烈的感覺。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過,一個“拍”字,寫出了水對山的依戀。這兩句寫景,卻又不單純寫景,景中蘊涵著女主人公復雜的情意。
但這種托物起興,用意隱微,不易看出,于是詩人又在興的基礎上進而設喻,使這種情意由隱而顯。“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讓女主人公對景抒情,直接吐露熱戀中少女的心緒。“花紅易衰似郎意”照應第一句,寫她的擔心。一個“紅”字,說明鮮花盛開,正如小伙子那顆熱烈的心,讓人高興;但小伙子的愛情是否也象這紅花一樣易謝呢?“水流無限似儂愁”,照應第二句,寫少女的煩憂。既相戀,又怕他變心,這一縷淡淡的清愁。就象這繞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樣,無盡無休。
詩所表現的是初戀少女微妙、細膩而又復雜的心理,十分傳神。
詩的格調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繪的紅花綠水一樣明媚動人。而詩的情境的創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達,卻恰恰是靠了這個最明顯、最巧妙的手法──比興。
5.如何賞析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竹枝詞》
[簡析] 這首詩摹擬民間情歌的手法,寫一位初戀少女聽到情人的歌聲時乍疑乍喜的復雜心情。
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興。這是一個春風和煦的日子,江邊楊柳依依,柳條輕拂著水面;江中流水平緩,水平如鏡。
次句“聞郎江上唱歌聲”敘事。在這動人情思的環境中,這位少女忽然聽到了江面上飄來的聲聲小伙子的歌聲。這歌聲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江水,濺起一圈圈漣漪一般,牽動了姑娘的感情波瀾。
三、四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寫姑娘聽到歌聲后的心理活動。她心中早就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明確表態。今天從他的歌聲中多少聽出了點情意,于是她覺得:這個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氣一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卻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卻又出著太陽。“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把天“晴”和愛“情”這兩件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聯系起來,表現出初戀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這首詩語言平易,詩意清新,情調淳樸,歷來受到讀者喜愛。
6.試談竹枝詞的藝術特色,結合賞析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一詩
推薦去百度“劉禹錫吧”看一下,你會有收獲的。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今洛陽人。貞元九年(793年)中進士,兩年后授太子校書。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參與唐順宗主持的“永貞革新”的運動,因遭權貴反對而失敗,隨即被一貶再貶。“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消沉,更沒有因此而喪志。正如他自己所言:“百姓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院公體三首》)。面對逆境,坦然處之。
長慶元年(821年),劉禹錫貶為夔州刺史,在任四年。他拜人民為師,全身心地投入民歌創作,寫了幾十首《竹枝詞》、《踏歌》、《浪淘沙詞》,把民歌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竹枝詞”是流行于古三峽地域的一種民歌,含思宛轉,清韻悠遠,音調和諧,明朗歡快。人們在勞作之余,成群結隊在江邊、堤畔吹笛、擊鼓,邊唱邊舞,抒發內心的感情,驅散一天的疲勞,是三峽人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劉禹錫在夔州,經常見到這種場面,極為欣賞,因而填寫了許多《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這是一首流傳極廣、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愛情詩,可歌可舞。“晴”諧音“情”,寫的是一位少女愛上了一個人,但對方尚未表態。因而,她期盼,又難耐,心情極為復雜。
“楊柳青青江水平”,寫少女眼前所見。春光明媚,楊柳青青,江中流水,平如鏡面,環境極美。
“聞郎江上唱歌聲”,寫少女所聞。在這令人陶醉的美景中,她忽然聽到江上傳來熟悉的歌聲,心中怦然一動,情不自禁地舉目往上探尋。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情”,寫少女的心理活動。詩人借“東邊日出西邊雨”這種自然景象,寫少女的迷惘。你說他是“晴天”吧,可西邊還下著“雨”;你說他“無晴”吧,可又送來悅耳的歌聲,似乎又“有晴”,弄得少女捉摸不定。至此,一個初戀少女的心態便躍然紙上。寫得極為關切、細膩,也極容易引起共鳴。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這是劉禹錫寫自己的切身感受。瞿塘之險,乃峽中有“滟滪堆”,致使灘多水急,險象叢生,故而自古以來道路艱難。這一點,人人皆知。而世上“人心”之險,則比止住瞿塘之水更為兇險。縱然在“等閑平地”,也無風“起波瀾”,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無辜,令人防不勝防。這是詩人發自內心的、對那些蓄意制造事端的卑鄙小人的忿恨和強烈譴責。
劉禹錫《竹枝詞》寫得最多的是三峽人民的勞動和生活。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燒畬”,就是燒荒作肥料,然后在灰燼中播種,是山區人民一種原始的刀耕火種方式。
詩作開頭,奉獻給讀者的是一幅色彩鮮艷的山景畫:“山上層層桃李花”。按自然規律,應是李花先開,桃花后開。而這里則是李花、桃花同時開,漫山遍野,紅白相間,絢麗多彩,花香撲鼻。那是因為山區特有的氣候條件為其帶來的獨有的美景,是大自然的賜予。詩人置身其中,既驚嘆,又贊美,心情格外舒暢。可誰是它們的主人呢?詩人懷著探詢的目光,透過迷茫的薄霧,抬頭一望,忽然見到一縷縷裊裊升起的炊煙在空中飄蕩。啊,“云間煙火是人家”,他們是繡出這滿山春色的主人。從而過渡到濃墨重彩地寫“人”。“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他們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勞動和生活。鬢插銀釧、金釵的婦女,颯爽英姿,成群結隊,下山負水,準備烹飪飯菜,迎接外出勞動歸來的男人;身挎長刀,頭戴短笠的小伙子,精神抖擻,懷揣希望上山燒荒,為春耕播種而忙碌。女內、男外,和諧、美滿、幸福。從而描繪出了一幅山區人民熱氣騰騰的勞動、生活畫。
這首《竹枝詞》,情調高雅,行如流水,是劉禹錫在夔州的代表之一。
7.竹枝詞(其一)的解釋是什么
竹枝詞(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是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劉禹錫在任夔州刺史時,依照這種歌謠的曲調寫了十來首歌詞,以本篇最為著名。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歌聲來傳情,這或者是單方面的,或者是雙方之間的。細想起來,這一種歌聲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語言表述,需要合適的氣氛,恰當的處理,并且要考慮一定的后果;它可以憑空而來,輕妙地游動著,閃爍著,忽遠忽近,似是而非;它猶如心情的觸須,彼此試探,相互打量,或一觸而退,或糾纏不休。你不能夠簡單的把歌詞視為明確的約定,卻也不能說它只是虛情假意的游戲——歌不過是一個開頭,后面的故事還有待雙方來編寫。
愛情是難以言說也難以持久的東西,當它正處在朦朧狀態,正處在有情無情之間時,也許是最令人心動的吧?曾經相戀的人,最終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說,就是結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趨向了平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回想起來,真是縹緲如夢。
8.劉禹錫的簡短的詩和賞析
雙關
晴諧音情
道是無晴還有晴
竹枝詞二首(其一)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還有很多.這里就不說了,參見《劉禹錫全集》。
9.跪求劉禹錫竹枝詞之一的解釋與鑒賞
劉禹錫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這首詩是一幅巴東山區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著力于表現山水的容態精神,而是從中發掘出一種比自然美更為可貴的勞動的美,創造力的美。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開頭用一個“山”字領起,一下子把詩人面對春山、觀賞山景的形象勾畫出來了。俗諺說:“桃花開,李花敗。”一般是李花先開,桃花后開。現在桃花、李花同時盛開,這是山地氣候不齊所特有的景象。“層層”狀桃李花的繁茂與普遍。此山彼山,觸處皆是。那種色彩絢爛、滿山飄香的景象可以想見。次句由景及人。“云間”形容山頂之高。詩人遙望山頂,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裊裊的炊煙。他推斷,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處。“是人家”三字是詩人注意力的歸著點。“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詩人探尋的目光越過滿山的桃李,透過山頂的云霧,終于找到了繡出這滿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創造的。山美、花木美,都來自山村居民的勞動之美。以下即轉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勞動場景的描畫。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兩句寫山村居民熱氣騰騰的勞動生活。挎著長刀、戴著短笠的男人們根據傳統的辦法前去放火燒荒,準備播種;戴著飾物的青年婦女們下山擔水,準備做飯。在這里,作者運用了兩種修辭手法。一、借代。用“銀釧金釵”借代青年婦女,用“長刀短笠”借代壯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二、對仗。不僅上下兩句相對,而且還采用了句中自為對(即當句對)的辦法,把語言錘打得十分凝煉。
全詩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猶如四幅畫圖,孤立起來看,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合起來看,恰好構成一個完滿的藝術整體。由滿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勞動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詩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婦女們負水對歌、燒畬時火光燭天以及秋后滿山金黃等情景統統留給讀者去想象,畫面的轉接與安排極有理致。詩中沒有直接發出贊美,但那種與勞動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輕快的節奏,那種著力描繪創造力之美的藝術構思,都隱隱透露出詩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對勞動生活的贊嘆。劉禹錫貶謫巴山楚水之時,接近了人民,南國的風土人情,激蕩了他的詩情,豐富和提高了他的藝術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擴大了視野,在審美鑒賞力和表現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