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金絲猴的資料
物種名稱金絲猴(jinsihou)脊椎動物,哺乳綱,靈長目,疣猴科。
學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Snub-nosed Monkey/Golden Monkey。
外形特征體長約70厘米,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鼻孔大,上仰。
唇厚,無頰囊。背部的毛長發亮,顏色為青色。
頭頂、頸、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頭側、頸側、軀干腹面和四肢內側褐黃色。毛質柔軟。
我國金絲猴分川金絲猴、黔金絲猴和滇金絲猴三種(還有一種越南金絲猴),均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的區別是:川金絲猴(*anae)的臉天藍色,兩側、胸及后腿金黃色,分布于四川、甘肅和陜西;滇金絲猴(*)的臉兩側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東部;黔金絲猴(*hi)的兩肩之間有1塊卵圓白毛區,分布于貴州與四川之間。
生活環境金絲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幾乎與大熊貓同地區分布,同樣怕酷暑耐嚴寒。以家族方式結群生活,最大的群體可達600余只在靈長類中,如此龐大的群體亦屬罕見。
生活習性金絲猴群棲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樹上生活,也在地面找東西吃。
以野果、嫩芽、竹筍、苔蘚植物為食。主食有樹葉、嫩樹枝、花、果,也吃樹皮和樹根,愛吃昆蟲、鳥、和鳥蛋。
吃東西時總是吧噠嘴顯得那么香甜。金絲猴是很美麗的:天藍色的面孔上嘴大而突出,因其鼻孔極度退化,即俗稱“沒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別稱。
古人有人擔心這種特殊的鼻孔下雨時雨水會從鼻孔灌進肚子里去,所以有古書記載金絲猴的尾巴分叉,下雨時用兩個尾巴尖堵住朝天的鼻孔。其實,在陸生哺乳類中并沒有尾巴分叉的動物,這種說法應該屬于謠傳。
金絲猴的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長,瘦長的身體上長著柔軟的金色長毛,最長可達三十多厘米,披散下來就像一件金黃色的“披風”,十分漂亮。如此耀眼奪目的外衣使它得到了“金絲猴”的美名。
母愛在靈長類中顯得非常突出。母金絲猴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疼愛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總是把小猴緊緊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絲毫不給它玩耍的自由。
在這期間,朝夕相處的丈夫盡管向“夫人”獻盡了殷勤:又是為她理毛、又是為她檢痂皮、但是也別想摸一摸自己的寶寶,更別提抱抱小猴親熱一番了。母金絲猴總是抱著小猴,把背朝著自己的丈夫,絲毫不給丈夫撫愛子女的機會。
猴王在群體中享有特權。有則消息是這樣報道的:有一天傍晚,一群金絲猴到寨子后面的核桃樹、蘋果樹上偷吃果子被人們發現后倉皇逃跑,不巧被小河攔住去路,大金絲猴一躍而過,小金絲猴卻跳躍不過去,急的“吱吱”亂叫。
過了河的猴王于是發出“命令”,叫一只公猴過河接應。公金絲猴又跳過河,抱起小猴準備過河。
由于心慌失手,把小金絲猴拋落在水中。金絲猴們一見拼命順著河邊跑去搶救,在下游把小金絲猴救上岸來。
那猴王氣勢洶洶地走進那只公金絲猴,“啪啪”就是兩耳光。公金絲猴自知有錯只好規規矩矩的接受懲罰。
金絲猴的記憶力特別好。動物園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只猴王脾氣很壞,抓、咬飼養員。
飼養員很生氣,有一次懲罰了猴王打了它的屁股。后來飼養員調到其它單位工作去了,事隔半年,他回來看望金絲猴,猴王在眾人中一下子認出了他,為了報仇急忙尋找土塊作為“武器”朝那位飼養員頭上扔去弄得飼養員哭笑不得。
在中國金絲猴中,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余只;黔金絲猴僅見于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于四川、陜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
金絲猴多次外借到國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和較大的轟動效應。金絲猴為我們的大自然增加了無限歡樂,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金絲猴,保護大自然。
讓金絲猴成為我們人類忠實的伙伴,和我們歡樂與共,共同生存!使人類和動物之間更加親密!黔金絲猴 學 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Guizhou Golden Monkey 別 名:灰金絲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線絨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仰鼻猴屬 Rhinopithecus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體型近似川金絲猴而稍小,但尾較之更長。體長為637-690mm,尾長846-905mm。
吻鼻部略向下凹。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
兩肩間有一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0mm。體背灰褐,有的具黃的色調,從肩部沿上肢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漸變為黑色,下肢色澤的變化與上肢相同。
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股部灰黃。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胼胝周圍黑色。
幼體色淡,通體銀灰,頭頂灰色,四肢內側乳灰。尾深灰至尾端為黃白色。
【分布范圍】 分布于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現在的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松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云寺、牛鳳包;印江。
2.關于金絲猴的簡介資料
金絲猴(猴科仰鼻猴屬動物)一般指仰鼻猴屬仰鼻猴屬(學名:Rhinopithecus):有5種,川金絲猴(模式種)、滇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緬甸金絲猴。
體型中等,51-83厘米不等,尾長與體長等長。毛色以金黃或黑灰色為主。
鼻孔與面部幾乎平行,俗稱“朝天鼻”,是對高原缺氧環境的適應,鼻梁骨的退化有利于減少在稀薄空氣中呼吸的阻力。棲息于2000-3000高海拔地區,植食,有垂直遷徙的習性,群居,有豐富的社群行為,有多種的喊叫聲。
它們生活環境隱蔽,不易被人發現,孕期約200多天,5-7年性成熟。由于棲息地的破壞和捕殺,數量均稀少,均為瀕危珍稀保護動物。
由于世界上最早發現的仰鼻猴是生活在中國的四川、陜西、甘肅的川金絲猴,這一屬的動物通常被稱為金絲猴,它的英文名字直譯成中文是仰鼻猴。這一屬共有五種動物,都分布在亞洲。
3.金絲猴的介紹
金絲猴毛發金黃的金絲猴,生就一副憨厚可愛的神態別名 仰鼻猴、川金絲猴、金線猴學名 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 golden monkey猴科 Cercopithecidae分布 四川、陜西、甘肅、湖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毛色艷麗的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的猴類。
體長53-77厘米,尾巴與體長差不多。金黃而略帶灰色的被毛既厚又長;藍色臉龐上的鼻孔向上翹,嘴唇顯得寬厚,因而又名“仰鼻猴”。
金絲猴頭頂的毛深灰褐色,頸、頰側及腹部紅黃至黃褐色,尾灰白色。雄猴體大身強力壯,毛色鮮亮;雌猴較小,毛色略淺。
金絲猴棲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帶,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在海拔高處的山林中活動,冬季下到較低地區。喜群居,有10幾只一群,也有上百只一群的,成群游蕩,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和相對固定的路線。
食物以野果、樹葉、嫩枝芽為主,也吃苔蘚植物。4歲性成熟,每年夏季產1仔。
幼仔毛色乳黃,兩歲以后毛色金黃。在金絲猴集中分布的主要棲息地,已分別建立了一批自然保護區,人類又保存了一個珍貴物種。
4.金絲猴的簡介300~400字左右,有沒有啊
別 名 灰仰鼻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
學 名 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 Guizhou golden monkey
猴 科 Cercopithecidae
分 布 貴州梵凈山
猿猴亞目狹鼻組疣猴科的一種。因體背披有金黃色長毛而得名。為中國特產動物。分布于中國四川、甘肅、陜西、湖北神農架地區、貴州梵凈山、云南西北部及接壤的西藏自治區邊緣。吻部突出,臉部皮膚藍色。頭圓耳短。鼻骨極度退化而形成上仰的鼻孔,故又名仰鼻猴。體長50~83厘米,尾長51~104厘米,體重20余千克,雌猴較小,體重約10余千克;雄猴犬齒發達,牙齒32枚;體型魁梧,四肢粗壯,是猴類中較大的類型。金絲猴有3個類型,其中以四川金絲猴毛色最為艷麗。成年雄猴頭頂上有深褐色直立的冠狀毛。兩耳叢毛乳黃色,眉骨處生有稀疏的黑色長毛,兩頰棕紅,體背的絨毛黑褐色,其上面從頸后至臀部披有金黃色長毛,最長可達30余厘米,金黃色長毛亦出現在四肢的上外側。另外還有貴州金絲猴和云南金絲猴。
樹棲類型,最適于生活在濕冷的環境,不畏嚴寒而懼酷暑,出沒于海拔2000~3600米的樹林中。有的有季節性遷移。結群生活,每群數只至數百只。吃樹葉、嫩枝、花果以及樹皮和樹根。亦食昆蟲和鳥蛋,甚至喜食鳥蛋。云南金絲猴能以針葉樹的葉和嫩枝為食。每產1仔。
金絲猴的分布區狹窄,數量稀少,中國已把它列為第一類保護動物至喜食鳥蛋。云南金絲猴能以針葉樹的葉和嫩枝為食。每產1仔
5.誰有金絲猴的簡介
我國有3種金絲猴,即川金絲猴、黔金絲猴和滇金絲猴,它們都是我國的特產種類,國家I級保護動物。
它們與大熊貓齊名,同屬"國寶"級動物,毛色艷麗,形態獨特,動作優雅,性情溫和,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具有重大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目前,除我國外,這些稀世珍寶在世界上僅有法國、英國等極少數國家的博物館中收藏有若干標本。 比起其它猴類來,金絲猴的確是非常漂亮,特別是川金絲猴,頭頂的正中有一片向后越來越長的黑褐色毛冠,兩耳長在乳黃色的毛叢里,一圈桔黃色的針毛襯托著棕紅色的面頰,胸腹部為淡黃色或白色,臀部的胼胝為灰藍色,雄獸的陰囊為鮮艷的藍色,從頸部開始,整個后背和前肢上部都披著金黃色的長毛,細亮如絲,色澤向體背逐漸變深,最長的達50多厘米,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好似一件風雅華貴的金色斗蓬。
川金絲猴的體形較大,頭圓,耳短,眼睛為深褐色,嘴唇厚,吻部肥大,嘴角處有瘤狀的突起,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和變硬。兩頰和額的正中的毛都向臉的中央伸展,露出兩個凹陷的天藍色眼圈和一個突出的天藍色吻圈,再加上鼻骨退化,沒有鼻梁,形成了一個鼻孔上翹的朝天的鼻子,更顯得格外有趣。
根據古生物的研究結果,川金絲猴早在300多萬年前的中更新世就已經存在,從我國各種古籍中的記載來分析,歷史時期川金絲猴分布的地區包括位于渭河、漢水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嶺、隴山地區,原來有近30個縣有分布;位于陜西南部、四川東北部和湖北西部的大巴山地,原來有6-7個縣有分布;位于湖南武陵山北側的來鳳、鶴峰和武陵山南側的桑植、大庸、慈利、石門等縣;位于廣東北部從化、龍門、博羅等縣境內的九連山、羅浮山;位于四川東南部20多個縣境內的大涼山和相鄰山區。整個地域跨渭河、長江、珠江、瀾滄江等流域。
目前我國川金絲猴在野外的總數尚有20000只左右,已知的分布于四川、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和湖北神農架等地。現在的分布區與歷史上的分布區相比較,已經大大地縮小了,分布的省(區)數從12個減少到7個,縣級單位的數目從150多個減少到只有50多個。
川金絲猴原來廣泛棲息在亞熱帶地區的低山森林地帶,它是樹棲動物,其存在和發展與森林環境的好壞有著密切的關系,失去森林就會影響到它的生存。造成森林破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為了解決吃飯、住房、燒柴和用具等問題,都要以砍伐森林為代價。
經過不斷砍伐森林以發展農業,尤其是由于紅薯與玉米等旱糧高產作物的推廣,使過去不能生長禾稼的山區遭到大面積的開墾,致使金絲猴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低山地帶的闊葉林逐漸向中高山地帶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遷移,即從山丘地帶的普遍分布,變為向深山地區收縮,棲息地不斷消失,分布范圍越來越小,后來只能殘存在山高嶺峻,人類活動很少的地方,原來各地曾經連續成片的分布區,也由于退縮而形成了互相隔絕的情況。川金絲猴分布區的變化,大體經歷了下面一些過程:首先是數量的急劇減少,接著便在一些環境條件較差的地區消失,而在另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尚有所保存,使分布區形成互相隔離的"孤島"狀,最后一些"孤島"再相繼消失。
這種局面的形成,開始于18世紀,但主要是19世紀到20世紀,目前仍在繼續。這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進獸退"的一個具體表現。
在18世紀之前,川金絲猴分布的地區都存在著茂密的森林茂密,在秦嶺和大巴山區,就有"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從18世紀開始,這些森林經過砍伐,不斷遭到破壞。
例如在秦嶺山中,僅周至縣至洋縣一段路程砍伐林木的人就經常不下數萬,使得許多青翠的峰巒相繼變成了童山,以后許多地方的金絲猴變相繼滅絕,從甘肅秦州、陜西鳳翔府、廣東廣州府、惠州府等地區逐漸消失。到了19世紀,又從湖北西部、湖南西部、江西東部、貴州東北部、四川東南部等地區不斷退卻,是金絲猴分布區縮小幅度最大的一個時期。
20世紀最大的變化,則主要是甘肅南部、陜西南部、貴州北部、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布范圍的繼續縮小和廣西分布區的消失,形成今天全國僅剩下幾個小片分布區的格局。 生活在我國的另外2種金絲猴--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的皮毛都不是金黃色的。
黔金絲猴全身披著暗灰色的毛發,僅見于貴州北部的梵凈山一帶;滇金絲猴身上的體毛主要是灰黑色,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一個物種的自然分布區域如此狹小,是世界上罕見的,而且種群數量也不多,因此,它們都是最瀕危、最珍貴的猴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金絲猴的資料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