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孔子的文言文故事要短的50~100字以內為佳
孔子勸學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 御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于刑. 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
」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
」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
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么學不成的。
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
」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后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2.關于孔子的文言文故事要短的50~100字以內為佳
孔子勸學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 御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于刑. 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么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后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3.小故事
孔丘六歲時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禮容”的游戲,這是媽媽徵在教給他的。
孔丘扮演相國,阿牛扮演國君。在街上擺出各種陶制的豆、盤等東西——這還是媽媽托臨巷的陶匠伍浮子專門給做的,為此媽媽還給他織了半匹布表示感謝。
陽光照在孔丘的臉上,胖乎乎的有點像蘋果,但卻很嚴肅的樣子,一本正經地對著阿牛鞠躬。忽然阿牛從國君的位置上跳了起來,指著孔丘的背后笑了起來,他正想說話,孔丘抬起頭來,嚴厲地瞪了他一眼,說:“國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時候不守禮節,隨便離座呢?并且還嘻嘻哈哈的,成何體統!”阿牛卻也不管他,仍在笑著,說:“好怪的一個人吶。”
孔丘正待再說什么,卻感到一雙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過頭去。 就在他回過頭的瞬間,孔丘看到了一個今生今世再也沒有忘記的臉孔,這臉孔是這樣的:頭發一綹一綹地沒有綰在一起,額頭上滿是皺紋但下半邊臉很平滑,只是左頰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沒有胡子,眉毛卻很長,一張大圓臉象臉盆一樣,嘴巴楞大。
這是臉,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爛,左袖子干脆就沒有了。肩上斜背著一個干癟的袋子。
頭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土,象剛剛從土堆里打過滾又爬了出來一樣。孔丘當即小臉一呆但馬上又鎮定下來,撫著那人的頭說:“叔叔,你一定走了很遠的路吧?不然你的頭發怎么這么亂呢?你一定是從蠻夷地區過來的,不然你怎么會這么窮困呢?”那人微微一笑,兩顆七零八落的門牙凄慘地露了出來,說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話,卻反問道:“叔叔,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呢,這是不合禮節的。”
那人當即一楞,轉而一笑回答說:“叔叔確實走了很遠的路,但并不是從蠻夷地區來的,叔叔這么貧困只是因為叔叔不會理財罷了。好了,叔叔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你說你的名字吧。”
孔丘說:“我叫孔丘。今年六歲。”
那人又轉向阿牛,說:“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說:“我叫阿牛。”那人說:“你們剛才在玩什么呢?”“禮容,”孔丘露出了笑容,“還是我媽媽教的呢。
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贏他,我才不玩這個呢;還不如捉迷藏好玩。”
那人聽了說:“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歡呼了一聲,跑了。
孔丘大聲說:“不行,祭祀還沒完呢,怎么能走呢。”卻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動彈不得。
等阿牛走遠了,那人放松了手。孔丘一下子掙開了,大聲說道:“你為什么不讓我追他?還沒祭祀完呢。”
那人也不答他,問道:“孔丘,你喜歡這個游戲嗎?跟叔叔說說原因好嗎?現在基本上沒有小朋友愿意玩這種游戲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歡。”孔丘板起臉來,說道:“這是媽媽教我的,媽媽說‘禮’是文王、周公兩個大圣人制訂的,應該好好學習,她還編了‘禮容’的游戲讓我玩,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們就是不喜歡。”
說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聲,大聲說道:“什么文王周公,什么周禮,全是騙人的鬼話;小孩子鳥事不懂,在這里裝模作樣,實在可惡!”說完,一張臉變得猙獰可怖,瞪了孔丘一眼,雖然是在大白天,孔丘還是嚇得“媽呀”一聲,轉頭就跑。
剛跑到街角,被一個人抱個正著。抬頭一看,正是母親徵在。
孔丘這才定下神來。只聽母親說道:“這位先生貴姓?為何當街作此等模樣,嚇唬小孩子么?”這時再看那人,已經恢復了常態,聽到徵在發問,好象也覺得不太好意思,低了頭,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對不起夫人,剛才一時發狂,喪失本性,實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請這位夫人原諒;這位應該是令郎吧?我看他雖是兒童,在玩耍時卻有一種雍容的氣度,所以多說了幾句。
請問夫人,令郎玩的游戲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說:“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夫人真是大智大賢之人;不過我有一句話不得不說。
夫人這樣賢明,應該知道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所需要的都是實用型的人才,周禮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諸侯之間爾虞我詐,只有辯士、謀士等人才會吃香,讓孩子學周禮是沒有什么前途的。”徵在臉色一沉,說:“先生錯了。
我雖然是個女人,卻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無愧于心。實用和真理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禮雖然暫時勢微,卻代表著當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趨利之學分別執掌著社會生活的的兩端,本來周禮就有被淹沒的危險,我怎么能夠看著這個社會被烏煙瘴氣所吞沒呢?聽先生談吐不凡,肯定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難道沒有聽到過‘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嗎?”說完,徵在拉著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來步,只聽后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過頭來,那人說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剛才出言冒犯,請夫人原諒。
小子雖然不才,對周禮卻略知一二,愿意為令郎做指引;夫人雖是大賢,恐怕對周禮還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說老實話,徵在對周禮僅僅知道一點點,讓孔丘學習它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一直發愁給孩子找不到好老師,聽到這句話,著實歡喜,連忙回了個禮,極力壓抑著卻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
說:“那就有勞李。
4.小故事
孔丘六歲時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禮容”的游戲,這是媽媽徵在教給他的。
孔丘扮演相國,阿牛扮演國君。在街上擺出各種陶制的豆、盤等東西——這還是媽媽托臨巷的陶匠伍浮子專門給做的,為此媽媽還給他織了半匹布表示感謝。
陽光照在孔丘的臉上,胖乎乎的有點像蘋果,但卻很嚴肅的樣子,一本正經地對著阿牛鞠躬。忽然阿牛從國君的位置上跳了起來,指著孔丘的背后笑了起來,他正想說話,孔丘抬起頭來,嚴厲地瞪了他一眼,說:“國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時候不守禮節,隨便離座呢?并且還嘻嘻哈哈的,成何體統!”阿牛卻也不管他,仍在笑著,說:“好怪的一個人吶。”
孔丘正待再說什么,卻感到一雙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過頭去。 就在他回過頭的瞬間,孔丘看到了一個今生今世再也沒有忘記的臉孔,這臉孔是這樣的:頭發一綹一綹地沒有綰在一起,額頭上滿是皺紋但下半邊臉很平滑,只是左頰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沒有胡子,眉毛卻很長,一張大圓臉象臉盆一樣,嘴巴楞大。
這是臉,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爛,左袖子干脆就沒有了。肩上斜背著一個干癟的袋子。
頭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土,象剛剛從土堆里打過滾又爬了出來一樣。孔丘當即小臉一呆但馬上又鎮定下來,撫著那人的頭說:“叔叔,你一定走了很遠的路吧?不然你的頭發怎么這么亂呢?你一定是從蠻夷地區過來的,不然你怎么會這么窮困呢?”那人微微一笑,兩顆七零八落的門牙凄慘地露了出來,說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話,卻反問道:“叔叔,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呢,這是不合禮節的。”
那人當即一楞,轉而一笑回答說:“叔叔確實走了很遠的路,但并不是從蠻夷地區來的,叔叔這么貧困只是因為叔叔不會理財罷了。好了,叔叔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你說你的名字吧。”
孔丘說:“我叫孔丘。今年六歲。”
那人又轉向阿牛,說:“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說:“我叫阿牛。”那人說:“你們剛才在玩什么呢?”“禮容,”孔丘露出了笑容,“還是我媽媽教的呢。
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贏他,我才不玩這個呢;還不如捉迷藏好玩。”
那人聽了說:“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歡呼了一聲,跑了。
孔丘大聲說:“不行,祭祀還沒完呢,怎么能走呢。”卻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動彈不得。
等阿牛走遠了,那人放松了手。孔丘一下子掙開了,大聲說道:“你為什么不讓我追他?還沒祭祀完呢。”
那人也不答他,問道:“孔丘,你喜歡這個游戲嗎?跟叔叔說說原因好嗎?現在基本上沒有小朋友愿意玩這種游戲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歡。”孔丘板起臉來,說道:“這是媽媽教我的,媽媽說‘禮’是文王、周公兩個大圣人制訂的,應該好好學習,她還編了‘禮容’的游戲讓我玩,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們就是不喜歡。”
說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聲,大聲說道:“什么文王周公,什么周禮,全是騙人的鬼話;小孩子鳥事不懂,在這里裝模作樣,實在可惡!”說完,一張臉變得猙獰可怖,瞪了孔丘一眼,雖然是在大白天,孔丘還是嚇得“媽呀”一聲,轉頭就跑。
剛跑到街角,被一個人抱個正著。抬頭一看,正是母親徵在。
孔丘這才定下神來。只聽母親說道:“這位先生貴姓?為何當街作此等模樣,嚇唬小孩子么?”這時再看那人,已經恢復了常態,聽到徵在發問,好象也覺得不太好意思,低了頭,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對不起夫人,剛才一時發狂,喪失本性,實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請這位夫人原諒;這位應該是令郎吧?我看他雖是兒童,在玩耍時卻有一種雍容的氣度,所以多說了幾句。
請問夫人,令郎玩的游戲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說:“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夫人真是大智大賢之人;不過我有一句話不得不說。
夫人這樣賢明,應該知道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所需要的都是實用型的人才,周禮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諸侯之間爾虞我詐,只有辯士、謀士等人才會吃香,讓孩子學周禮是沒有什么前途的。”徵在臉色一沉,說:“先生錯了。
我雖然是個女人,卻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無愧于心。實用和真理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禮雖然暫時勢微,卻代表著當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趨利之學分別執掌著社會生活的的兩端,本來周禮就有被淹沒的危險,我怎么能夠看著這個社會被烏煙瘴氣所吞沒呢?聽先生談吐不凡,肯定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難道沒有聽到過‘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嗎?”說完,徵在拉著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來步,只聽后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過頭來,那人說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剛才出言冒犯,請夫人原諒。
小子雖然不才,對周禮卻略知一二,愿意為令郎做指引;夫人雖是大賢,恐怕對周禮還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說老實話,徵在對周禮僅僅知道一點點,讓孔丘學習它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一直發愁給孩子找不到好老師,聽到這句話,著實歡喜,連忙回了個禮,極力壓抑著卻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
說:“。
5.關于孔子的故事簡短
故事一 【原文】:
子路戎服見于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白話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后,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愿從今以后,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故事二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白話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是聰明有才智的人比較長壽,還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較長壽呢?」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人有三種死,并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損掉的。比如起居沒有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無限度地放逸。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愛惜身體,使身體受到損傷,這樣,疾病就可以奪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卻無視君王,以下犯上;對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節制,貪求無厭。這樣的人,刑罰也能奪去他的壽命。再者,人少卻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卻還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氣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計后果地行動。這樣,刀兵戰事就可以讓他夭折。像這三種情況:『病殺、刑殺、兵殺』,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們行動有節,合乎道義,喜怒適時,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養自己高尚的性情,這樣他們得享長壽,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嗎?」
6.孔子的故事簡短、真實的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么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愿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7.求一個關于孔子的故事(文言文版)
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佝僂者承蜩(讀音tiao二聲,蟬),猶掇(讀音duo一聲,拾取)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讀音zi、zhu一聲,都是古代的極小重量單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讀音jue二聲,失去知覺)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譯文:
孔子前往楚國,行走在一片樹林中,看見一個駝背人在捕知了,就象拾取知了一樣。 孔子(上前)問道:“您真靈巧啊!有什么訣竅嗎?” (駝背人)答道:“我有訣竅啊。練習了五六個月。在竿頭上疊放著兩個泥丸,這兩個泥丸不掉下來了,然后在去貼蟬,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來在竿頭上疊放三個泥丸,然后在去粘蟬,失手的機會只有十分之一,再后來在竿頭上疊放五個泥丸,這五個泥丸仍不掉下來,然后在去粘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容易了。(粘知了時)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沒有知覺的斷木樁子;我舉著的手臂,就象枯樹枝;雖然天地很大,容有萬物, (此時)而(我)就只知道有蟬翼。我不回頭不側身,不因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還有什么得不到呢!”
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運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人吧!”
寓意: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們心無旁騖的認真做個一年半載,把別的誘惑、愛好暫時收斂和壓抑一下,養成不被外界打擾的習慣,專注的去做一件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佝僂老人的體質沒有辦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蟬這件事情上卻遠遠超過了一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專一和刻苦。
8.孔子的故事越簡潔越好
話說孔子東游,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饑餓,就對弟子顏回說:“前面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就去到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顏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別說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別夸口,認完再說。”說罷拿起筆寫了一個“真”字。顏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顏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么難認之字,此字我顏回五歲就認識了!”主人微笑問:“此為何字?”顏回說:“是認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
顏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來到,請!”就這樣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錢走了。顏回不懂問道:“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么時候變‘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一些事是認不得‘真’的啊。”
9.孔子的小故事,真實.簡短
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于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后,孔子通過反復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擴展資料: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后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盡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孔子故事純文言文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