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介紹下茶文化
茶俗與茶文化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漿醋茶”。
茶是最末一項,但它的文化內涵卻是最豐富的。 敬告:本文版權歸中山網所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任何內容,我社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Http:// “茶”是什么呢?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說:“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并櫚,莖如丁午,根如胡桃。”
制作茶葉的,是開白花的茶;茶也有開紅花的,那卻觀賞植物,中看不中飲。 不過,在廣東話中的“茶”,卻是個完整的文化概念,并非只是“茶葉”那么簡單。
我們可以說“飲茶”,那是民間的口語;也可以說“喝茶”,那是書面的說法。但萬萬不可說請人“吃茶”,那就變成喝中藥了。
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年代,“茶”原是草藥之一,古籍中說神農氏日嘗百草,每逢遇毒,就靠茶來解毒。就是今天,醫學界也同樣公認它有降血脂、膽固醇乃至防癌的功能。
中國人的茶文化,是對世界的一大貢獻。 說到“下茶”,在過去,那更是民間婚配的重大禮儀之一。
所謂“下茶”,實際上是指女家接受了男家的聘禮,也稱“茶禮”,現代就叫做“訂婚”。明代的許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
古人結昏(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猶名其禮曰下茶。”
所以過去從訂婚到結婚一共分下茶、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幾個階段,每次都附禮貼,所以稱為“三書六禮”,也稱為“三茶六禮”(定婚叫下茶,結婚叫定茶,洞房叫合茶)。到后來,“茶”就以禮金代替了,但仍然稱為“茶禮”。
說女子吃誰家的“茶”,等于說她已和某家的男子訂了婚。 在民間,還有“吃大茶飯”的說法,這大約是從港澳傳入的黑社會用語。
指的是犯罪被逮捕后,蹲在大牢城受苦,“以茶淘飯”之意。在香港拍的電視劇中,我們就常聽至這種對白。
中國人嗜茶,自古以來就有不少詠茶的佳作,其中寫得最傳神的是唐代玉川子盧仝的《謝孟寄新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你看,茶喝多了,也可以醉人的。 中國人“飲茶”已有4000年歷史。
大抵上,此風興于西漢而盛行于唐代。特別是“茶圣”陸羽(733?—804年)和他所著的《茶經》的誕生,更樗著中國的茶藝已發展到理論化的高度。
不過,無論是祟羽或者盧仝,那時他們盛行的是“煮”茶,用的是今天的“茶餅”,也稱“茶磚”,北方稱為“緊壓茶”。具體的制法是把茶葉從樹上采下,蒸煮后用杵臼搗碎,拍成餅團,再串起來焙干封存。
飲用時,把茶餅碾成粉末,放釜中煎煮。大約到了明末,茶葉加工才發生了一次大革新,即不再作茶餅了,而僅是搓焙,以保持茶葉的原型原狀原味,這就是沿用到今天的“沖泡茶”,并且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六大系列茶葉,即綠茶(未經發酵,例如龍井、毛尖)、紅茶(經發酵,例如普洱)、烏龍茶(半發酵,例如鐵觀音)、白茶(未發酵,也不經加工,茶湯金黃,以鮮、爽為主,例如壽眉)、花茶(例如茉莉花茶)各緊壓茶。
泡茶有許多的學問,例如有所謂品茗十八式之說,這里不作詳細解釋,只簡單說兩句,讓讀者自己想像去: 1、品午靜氣;2、葉嘉酬賓;3、活煮水泉(這里是說要用山泉水);4、孟臣沐淋(惠孟臣是一位制壺名師,這里是洗杯之意);6、觀音進宮(加茶葉);7、懸壺高沖;8、春風拂面(用壺蓋拂去泡沫);9、再滌仙顏(倒去第一壺水);10、玉液回壺(再沖開水);11、游山戲水(刮去壺底的廢水);12、關公巡城(給客人來回沖茶);13、韓信點兵(把最后幾滴質量最高的茶分滴在眾人杯中);14、三龍護頂(飲時要用三指托住茶杯);15、喜聞幽香;16、靜觀湯包;17、初品佳敬;18、起身謝杯。十八個步驟直到了第十七個才是開始飲茶,整個過程可謂鄭重極了。
飲茶連人數的多少也有講究。《茶錄》中說:“飲茶以客少為貴。
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為勝,三四曰趣,五冰曰泛,七八曰施。”
“施”就是施舍的意思,你看他說得多刻薄! 這里再談幾句與民俗有關的茶話: 一是在民間,有“酒滿為欺”的說法。二是廣東人在接受別人為他基茶時,習慣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在桌面上輕扣。
據說這風俗源出于乾隆皇下江南。當時乾隆皇微服出巡,在公開的場面,當他給隨從基茶時,隨從當然不便向他跪拜謝恩,只好權宜行事,以兩只手指輕敲桌面以代表叩頭。
后來這一禮儀就在民間流行開來了。
2.簡單介紹下茶文化
茶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傳統飲品,最早甚至可以上溯到神農時期,詩人稱贊它時說,“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足見贊譽之高。
圍繞著飲茶的過程,我國衍生出了獨特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直接刪除)而對于小約來說,茶文化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它在發展中慢慢糅合了佛道儒諸派思想,又結合了禮儀和各地風俗,成為了一種源遠流長的傳承,王公貴族們欣賞茶,它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千金只為求得一兩,可稱為傳奇;文人雅客們贊揚茶,因為它每次沖泡都有不同的滋味,透過它就像是在品味人生的不同階段,可寄托種種思緒;走卒販夫們也愛茶,不僅是因為可以解渴提神,也是因為它給平淡的生活帶來了滋味,一碗樸素的大碗茶代表的是對未來的期待。不同的人卻都能在那一碗茶中找到自己欣賞的角度,或許這就是茶文化共通的魅力吧。
到了現代,茶文化中的精神則更為多樣化,無論是約上二三好友在茶樓小坐,在茶香馥郁中談心,還是獨自泡上一盞香茗細細品味,都可以從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暫時脫離出來,于友君子之交,于己明心見性,豈不快哉。而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組成的茶藝既是能讓人大飽眼福的藝術,又能體會到那一縷源源不絕的禮儀文化,得到無形的熏陶。
小約覺得,茶苦而后甘,清淡和靜,恰與國人崇尚先苦后甜,寧靜淡泊的思想相吻合,這樣契合的精神,才是茶文化中的靈魂吧。
3.簡單介紹茶文化茶文化簡介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儉、時、仁、真。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產于深山幽谷中,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靈秀之氣,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香:如蘭斯馨。茶有真香,這種香氣是純天然的,香氣成份極為復雜,不宜進行人工合成。
甘:苦盡甘來。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后甘。
和:中氣平和。茶的香味以“和”為貴,飲茶后應有一種“平和”之氣潤澤于五臟六腑間,久不能去。
空:“五蘊”皆空。 茶的香味又以空靈為貴,飲茶后不留不滯,就叫做空。
儉:飲而有節。茶不可多飲,不可過飲;茶以及茶具不可過求奢侈,總以節儉為茶人美德。
時:知時而動。采之以時,造之以時,投之以時,瀹之以時,飲之以時。
仁:生仁愛心。仁者“愛茶”,飲茶能使人生仁愛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氣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領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靈之意,不僅能澄心凈慮,更能品飲出天地真情,人間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為真。
其中“儉”字與《茶經》相符,也最能體現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養;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茶之香: 香有清濁,有沈浮,有短長,有陰陽,有出世入世之分,有婉約粗放之別。
今略分為:濃香、甜香、幽香、清香。 濃香如姚黃魏紫,如太真浴罷(如太真浴罷),香氣馥郁(香氣馥郁)。
甜香如月下秋桂,如豆蔻梢頭二月初,其情最嬌。 幽香如空谷幽蘭,如瀟湘館里黛玉撫琴,其韻獨高。
清香如夏荷初露,如西子曉妝,清芬襲人。 濃香、甜香、幽香、清香都有婉約粗放之別,婉約則香氣幽雅深長,粗放則粗疏短淺,茶香以婉約為貴,粗放為賤。
茶有九香:清、幽、甘、柔、濃、烈、逸、冷、真。 干茶有香,搖茶有香,潤(洗)茶有香,瀹(yuè) 茶有香,注茶有香,甌(壺)蓋有香,盞底留香,茶湯有香,茶湯涼后有余香。
一茶而得九香,最能益茶德,最能見人品,最能發茶真性,也最能起人幽思。 茶有八難: 一造,二別,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飲。
采焙不精,非造也;辯形認色,非別也;鏤金刻玉,非器也;幽暗無明,非火也;粗老濁重,非水也;不知茶時,非投也;不諳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飲也。 茶有七情:喜、愛、哀、幽、寂、淡、真。
喜:使人心情愉悅。 愛:茶德仁,使人生仁愛之情。
哀:起人哀思,但“哀而不傷”。 幽:發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發人真情。 茶有六味:輕、甘、滑、嫩、軟、厚。
輕:入口輕揚,過舌即空; 甘:后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無粗老之感; 軟:無生硬之感; 厚:無淡薄之感。 茶有五性:清、潔、和、長、興。
清:形神俱清。 潔:品質高潔。
和:溫和脾胃,潤澤五臟。 長:長養精神,益氣生津。
興:提神醒腦,養生益智。 茶有四氣:生氣、靈氣、正氣、義氣。
“氣”指茶人飲茶后駐留在五臟六腑及口吻喉舌之間的氣息,這種氣息以平和、持久、甘香為機致,不但能益人體真氣,而且能長養其浩然正氣,故君子無故不撤茶器,用以養氣育德也。 生氣:飲茶后有股清新生動的茶氣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間,這既是大自然的生氣,也是生命體的生氣,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氣。
唯此生氣,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動,心情得以寧靜,生氣之時義大矣; 靈氣:茶氣不僅要生動,更要鮮活,有流動的感覺,稱之為靈氣; 正氣:茶氣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稱之為正氣。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所養者,正氣也; 義氣:茶氣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種慷慨激昂的義氣在,這不僅是對茶的要求,更是對茶人的要求。
生氣,一般飲茶者可得,靈氣,對茶覺悟者可得,正氣,修身養德者可得,唯有義氣,非胸次坦然、思兼濟天下者不可得。 茶十八功效:生津、和胃、消食、明目、養氣、益智、美容、減肥、利尿、通便、清熱、解毒、消炎、防癌、抗輻射、降血壓、防治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
茶道二十四品 :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 天地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觀,故有書品、畫品、琴品、簫品、山品、水品、蘭品、茶品等。
眾多品物之中,我推茶品第一。歷代以來,能將茶品提升到茶道藝術高度的,亦代不乏人,如唐之陸羽、宋之趙佶、明清之朱權、田藝蘅、許次紓、冒襄等。
更有精行儉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盞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為清修要務,閑較斗水之輕重,細參一甌之甘苦,于茶煙水聲外,修養心性,直面真我,成為中國茶道藝術的一股清流。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詩、入畫、入禪、入道。
唐?司空圖論詩有二十四品,冷香齋主人論茶也有二十四品。 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細分四品,合計二十四品,現分述如下。
人品:清、雅、簡、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神俱清。 雅:謙恭儒雅,有君子之風。
簡:舉止豁朗簡約,不拘俗禮。 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茶品:清、香、甘、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色俱清。 香:其嗅如蘭。
甘:其甘如薺。 淡:淡而有味。
水品:清、活、甘、冽 清:水質澄澈、純凈。 活:水質鮮活,不凝滯。
甘:水味甘香。 冽:水。
4.形容茶道的詩句
一七令,茶
胡秉言
茗
碧嫩,神凝
著圣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異客,閑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歲月,蕩滌塵緣凡情
半盞淳茶方寸潤,修德養性凈心靈
一七令,茶
胡秉言
祥
茗嫩,一槍
銅壺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瓊玉漿
陸羽邀神農,禪坐細品嘗
清高文人墨客,達官貴侯飲狂
淡淡清香飄千古,修身聽命日月長
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婉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5.簡述: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中國茶道精神,是和中國的民族精神、中國民族性格的養成、中國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成為中國民族精神、中國文化精神的組成部分之一。茶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中國以漢族為主的內地茶文化中的核心茶道來看,茶道是產生于特定時代的綜合性文化,帶有東方農業民族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調,追求清雅,向往和諧;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機緣,倚于佛家的淡泊節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中國茶道在某種意義上即茶文化精神和茶德。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于茶道范圍。“可行道”是茶道的重點,“道”即通過茶藝修身養性,參悟大道。
作為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茶道是以一定的民族歷史、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為內涵的,包括了茶文化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的精神和風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茶道簡短古文文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