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畢加索的話
出生在西班牙,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畫 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2.形容畢加索的話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馬拉加,父親是位美術教 師,曾做過美術館長。
14歲的畢加索考入父親任教的巴塞羅那美術學校高級班 ,16歲畢業時畫的《探望病人》一畫參加全國美展,具有相當寫實的造型水平 。以后又考取了馬德里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
但他更喜歡的是在美術館和街 頭自由吸取藝術營養。 19歲的畢加索來到巴黎,由于貧窮總生活在社會底層,這時他畫了一些窮愁潦 倒的友人題材的油畫,畫面充滿著一層陰冷的藍色調,這便是他的“藍色時期”。
1904年4月定居巴黎貧民區,過著自由浪漫的生活,這時畫了許多流浪藝人生活題材的畫,色調出現溫暖的粉紅色,這就是他的“粉紅色時期”。爾后由于受到塞尚藝術的影響,在塞尚的基礎上對繪畫結構進行探討研究,作品顯示出幾何化傾向,開始將形象分解成各個平面,并重新予以組合,于1907年創造出劃時代的作品《阿維尼翁少女》,從此他進入分析立體主義研究和創作時期。
不久他又采用拼貼技巧創作,標志著他的分析立體主義的結束,逐漸走向“綜合立體主義”。32歲之后的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它們又使人想起塞尚。
從此以后畢加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激昂或狂,可親可憎,誠摯或裝假,讓人喜歡又招人討厭,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加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他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后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3.畢加索簡介
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畫 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畢加索(1881~1973)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后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后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
畢加索(1881-1973)是現代藝術(立體派)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如果你認為還是長的話
有短點的:
畢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
更短:
畢加索是19到20世紀的人,他的代表作:向日葵
最短:
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
4.關于友誼的簡短(50字~100字)的故事
幫你找到以下幾個關于友誼的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1945年的一天,一輛白色的小轎車突然在法國南部城市瓦洛里的一家理發店門口停下。
有人搖下車窗探出腦袋叫了一聲:“阿里亞斯,我們來了!”這人正是畢加索,小城弗雷儒斯有斗牛比賽,畢加索邀請理發師一同去看。阿里亞斯打發走最后一名顧客,匆匆坐上汽車。
阿里亞斯1909年出生在距離西班牙馬德里不遠的布伊特拉戈村,在弗朗哥專制時期他逃到法國瓦洛里,靠理發為生。在那里,他與畢加索交上了朋友。
畢加索比他大28歲,他視畢加索為“第二父親”。畢加索難得有空去看斗牛,所以那天心情格外好。
他的錢包里塞滿了鈔票,他說這些錢是給斗牛場的工作人員準備的。比賽完了,他們會到飯館里飽壑@頓,并給跑堂的留下豐厚的小費。
50幅名畫捐給了西班牙政府。 阿里亞斯是畢加索家里的常客。
在畢加索的畫室里,阿里亞斯給他剪頭發、刮胡子,所有這些都是在極其融洽的氣氛中進行的,兩人總有說不完的話。一天,畢加索發現阿里亞斯徒步而來,就送給他一輛小轎車。
阿里亞斯是畫家名譽的堅定捍衛者,誰說畢加索的壞話他就跟誰急。阿里亞斯回憶說,畢加索來店里理發,其他顧客都起身對他說:“大師,您先理。”
但畢加索從來不愿享受這種特殊待遇。他認為畢加索非常慷慨。
有一次,當他聽到有人說畢加索是“吝嗇鬼”時,他怒不可遏,立即反駁說: “對一個你并不熟悉的故人進行這種攻擊是幼稚和卑鄙的,畢加索一生都在奉獻和給予。”隨后,阿里亞斯舉了釵h例子。
“畢加索的大型油畫《戰爭與和平》是為瓦洛里的小教堂創作的,他還捐獻了一件雕塑作品,是他為我們的城市添了生機。”阿里亞斯說,畢加索一共送給他5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妻子雅克琳的肖像畫。
理發師將這些畫都捐給了西班牙政府,并在家鄉布伊特拉戈建了一個博物館。博物館中還陳列了一個放理發工具的盒子,上面有畢加索烙的一幅《斗牛圖》和“贈給我的朋友阿里亞斯”的親筆題詞。
一位日本收藏家曾想購買這個盒子,他給了阿里亞斯一張空白銀行支票,說數目他隨便填。可收藏家沒想到,他竟遭到了理發師的拒絕。
阿里亞斯說:“不論你用多少錢,都無法買走我對畢加索的友情和尊敬。” 畢加索去世,理發師失聲痛哭, 阿里亞斯常提到一件事。
1946年的某天上午,理發店里來了一位面容憔悴的顧客,他叫雅克?普雷維,是不久前從納粹集中營放出來的。正好畢加索也來理發,普雷維卷起袖子讓他看胳膊上烙的號碼:186524。
畢加索的眼朱亄策茈X。后來,普雷維也成了畢加索的好朋友,畢加索不僅給他錢,還讓他去療養院休養。
當普雷維前來參觀畢加索畫室的時候,畢加索指著那些畫對他說:“只要你喜歡,你可以隨便挑。” 畢加索一生從沒給自己作過畫。
1973年4月7日,92歲的畢加索在雅克琳的陪同下,走到大廳的鏡子前,說:“明天,我開始畫我自己。”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天他就與世長辭了。
阿里亞斯聽到畢加索去世的消息,禁不住失聲痛哭。 然后,我們來看看一些有關友誼的名言。
不論是多情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麼都不能代替親密的友情。 ——普希金 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就是他同別人的友誼。
——林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 休戚與共,患難相救。
——孫中山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這是一個我看來的故事,可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可能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我寧愿相信,這是真的! 那是發生在越南的一個孤兒院里的故事,由于飛機的狂轟濫炸,一顆炸彈被扔進了這個孤兒院,幾個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員被炸死了。
還有幾個孩子受了傷。其中有一個小女孩流了許多血,傷得很重! 幸運的是,不久后一個醫療小組來到了這里,小組只有兩個人,一個女醫生,一個女護士。
女醫生很快的進行了急救,但在那個小女孩那里出了一點問題,因為小女孩流了很多血,需要輸血,但是她們帶來的不多的醫療用品中沒有可供使用的血漿。于是,醫生決定就地取材,她給在場的所有的人驗了血,終于發現有幾個孩子的血型和這個小女孩是一樣的。
可是,問題又出現了,因為那個醫生和護士都只會說一點點的越南語和英語,而在場的孤兒院的工作人員和孩子們只聽得懂越南語。 于是,女醫生盡量用自己會的越南語加上一大堆的手勢告訴那幾個孩子,“你們的朋友傷得很重,她需要血,需要你們給她輸血!”終于,孩子們點了點頭,好像聽懂了,但眼里卻藏著一絲恐懼! 孩子們沒有人吭聲,沒有人舉手表示自己愿意獻血!女醫生沒有料到會是這樣的結局!一下子愣住了,為什么他們不肯獻血來救自己的朋友呢?難道剛才對他們說得話他們沒有聽懂嗎? 忽然,一只小手慢慢的舉了起來,但是剛剛舉到一半卻又放下了,好一會兒又舉了起來,再也沒有放下了! 醫生很高興,馬上把那個小男孩帶到臨時的手術室,讓他躺在床上。
小男孩僵直著躺在床上,看著針管慢慢的插入自己的細小的胳膊,看著自己的血液一點點的被抽走!眼淚不知不覺的就順。
5.求畢加索格爾尼卡的資料 上課我要給我同學講 簡潔點的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畫面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
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尸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中央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只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全畫用黑、白與灰色畫成。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后的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