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奴嬌·赤壁懷古體現的周瑜形象
蘇軾筆下的周瑜年輕有為,文采風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風得意,且有儒將風度,指揮若定,膽略非凡,氣概豪邁正史上的周瑜意氣風發,胸襟廣闊,年少有為,是蘇軾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應該說,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瑜,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周瑜。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
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
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云”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
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
“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得意。
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
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
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
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
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
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
2.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周瑜形象
《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游覽“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和對功業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塑造了一個英姿勃發,年少風流,儒雅嫻靜,又取得豐功偉績的英武的周瑜形象,。
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蘇軾 (宋代)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3.結合詩句賞析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與周瑜的形象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寥寥數語詞人將周瑜英俊偉岸的形象描繪在我們眼前,接下來詞人又形象而生動的描繪出周瑜的戰爭才能領袖風范,詞人用輕松的筆調凸顯出周瑜戰時的從容不迫與胸有成竹,“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邊說笑一邊指揮戰役使得敵軍戰船灰飛煙滅進而潰不成軍。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作者蘇軾的思緒在在歷史與當代間穿梭,我這樣的思緒紛紛,人家該笑我一副老態吧。可是人生在世如同一場夢幻,暫且用杯酒敬江月度過當下的日子吧,詞人寫到“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收起思緒靜賞眼前景。
4.念奴嬌 赤壁懷古 作品是怎樣塑造周瑜這一形象的
這首詞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詞中有兩種映襯:一種是實景和虛景相互映襯,另一種是周瑜的“雄姿英發”和作者的“早生華發”相互映襯.
用“大江東去”四字來雄視千古,自古以來,無人超越.它極簡潔、質樸卻有氣象宏大,聲勢極豪壯,并且富含哲理,把讀者帶到千古興亡的歷史氛圍之中,抒發了詩人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這是其他詩人所無法比擬的.
《念奴嬌》一詞在寫作方法上的主要特點是結合寫景和懷古來抒發感情.如上半闋對赤壁的描寫和贊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闋刻畫周瑜形象傾注了作者對歷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還酹江月”表達自己的感慨.全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語言也非常生動形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念奴嬌周瑜的形象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