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孤山的文化傳說
古往今來,小孤山吸引著無數名流學士。
唐代顧況、宋代陸游、明代劉基、解縉均來此游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蘇軾曰:“舟中賈客莫輕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解縉曰:“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革命烈士夏明翰登臨此山,極目匡廬倩影,放眼吳楚煙波,不禁引吭高歌,以詩言志:“大孤山下停橈,小孤山下觀濤。
熱血也如潮涌,時時滾滾滔滔”。 長江絕島小孤山啟秀寺內千百年來供奉的小姑娘娘實際上就是媽祖。
“小姑娘娘”之稱來源于小孤山的同音轉化。據史料記載,小姑娘娘姓林名默,于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生。
父林愿,宋初官都巡檢。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
小姑即為第六女。林默平素急公好義,尤其為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的尊重。
雍熙四年(987年)當她為救海難而捐軀之后,鄉親們便給她修了一座廟宇奉祀。從此以后,出海的人們傳說在狂風惡浪中,常見到有位紅衣女子閃現在桅桿上導航,直到化險為夷。
于是,人們就稱她為“通靈神女”。這就是地方神祗來保護人間航海安全的最初傳說。
也就是媽祖信仰發源的歷史背景。至于媽祖信仰何以同地方神發展為全國性的神祗,則有其偶然的因素及歷史的原因。
起先是“通靈神女”護航的傳說擴展到沿海各地。這一年宋朝派路允迪出使高麗國,船隊在海上遇到颶風。
路允迪在風浪中仿佛看見桅桿上發出一道道紅光,過后風浪頓息,轉危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詢問部下是什么神靈顯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義郎李振,平時信奉媽祖,就向路允迪報告,說是“通靈神女”搭救。
路允迪深信不疑,還朝復命時就將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皇帝下詔賜以“順濟”匾額給媽祖。
這是媽祖神跡第一次由民間傳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確認、褒嘉。此后幾百年間,自南宋高宗始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到清朝,歷代皇帝出于種種原因,先后36次給媽祖疊獎褒封。
封號由2字累加至46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無以復加。皇帝的褒封,最終樹立了媽祖至高無上的地位,神格愈加崇高。
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則感到太長的封號反而使神和他們在感情上疏遠了。于是人們自發地選擇了一個對長輩女性的敬稱---娘媽(福建方言)。
隨著娘媽信仰的發展,娘媽分靈布滿世界各地。尤為臺灣、澳門、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因而福建湄洲島的廟宇也就成為了祖廟,何時開始改稱娘媽為媽祖也就難以追尋了。北宋時期隨著海運的蓬勃發展,小孤山腳下,灘險水急,時有水難發生,故在啟秀寺內設行宮,供奉媽祖。
這對現時而言,確實一件讓人難以理解和納悶的事,因為媽祖文化有著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而形成了獨特的媽祖教。她與佛教相融合,的確是媽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創新。
小孤山啟秀寺歷來都是以佛教為實體的廟宇。因而,在此歷史的背景之下,小孤山的媽祖文化被淹沒,而佛教取代了其教別文化的發展,隨著時間的變遷和地域名稱的原故,更有好事者根據當地的風俗編出種種故事來美化神格。
當地百姓也隨之將媽祖稱為小姑娘娘。而這種稱號又與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習俗是難以分開的,“娘娘”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對女性神佛的敬稱。
如“送子娘娘、觀音娘娘”,何況媽祖救助海難,救難行使時使用的也是一種神功或神術。如此一來,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娘娘”了。
小姑嫁彭郎的傳說。宿松縣東,長江北岸有一山峰屹立于江邊,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
它與長江南岸的“大孤山”(又名“大姑山”)邊的“彭郎磯”隔江相望,他們原是一對恩愛夫妻。蘇東坡曾作詩云:“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相傳,小姑是宿松縣一位仙姿綽約,窈窕嫵媚的村姑。彭郎是江西潯陽人,他是一個眉清目秀,氣宇軒昂的魚郎。
有一天,彭郎解衣扎褲,泛舟江上,輕撒銀網,打滿了一船活蹦亂跳的金絲鯉魚,收了網,攏了船,擱了槳,正欲起身上岸時,說也湊巧,一抬眼,突然看見正在江邊洗衣的小姑,小姑長得秀麗端正,柳眉杏眼,宛若天仙,他驚呆了。小姑見彭郎相貌堂堂,五官整齊,斯斯文文,一表人才,她頓時羞紅了臉,心里怦怦直跳,連忙低頭洗衣。
彭郎索性把篙一點,把船撐到小姑的旁邊,攏了岸,走到小姑身旁,彬彬有禮地問道:“請問小姑家住何處?”小姑見彭郎問得誠懇,便傷心地將父母雙亡,孤孤單單的生活對彭郎講了一遍。彭郎聽后,傷心落淚,便將自己形只影單悲慘境遇也對小姑說了一遍,小姑聽后,更是涕淚滿襟,自古惺惺惜惺惺,天下窮人愛窮人。
從此,他倆心心相印,情長意濃,不久,他倆跪在江邊,撮土為香,憑天為媒,依江作證,結成了一對美滿夫妻。彭郎和小姑夫妻倆在長江邊搭起了兩間草房住了下來,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魚,日落而歸;小姑在家紡紗織布,洗衣漿衫。
小夫妻恩恩愛愛,形影不離,日子過得比蜜還甜。他倆把精心積蓄起來的錢,時時分送給周圍兄弟姐妹,處處受人夸贊,受人尊敬。
江邊有位大姑十分羨慕他們,悔自己年輕時未嫁,如今只落得空自悲傷,有詩為證:小姑去年嫁彭郎,大姑不嫁空。
2.與小孤山相關的民間傳說是什么
小孤山突兀屹立在滾滾長江,被稱為長江一奇峰,又叫髻山。
小孤山得名與4孤山一樣來自于“孤”,它孤立無依靠,獨立成峰。與小孤山構成民間傳說的還有它對岸的澎浪磯。
民間傳說利用諧音將小孤4和澎浪磯轉化為“小姑”、“彭郎”兩位青年,兩人隔水相望,演繹著一段凄美纏綿的愛情故事。 相傳,彭郎和小p是彭澤縣的一對青梅竹馬的青年男女,他們倆彼此傾心,深深:也在心底愛著對方。
然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一場戰爭帶來的兵災把這對戀人沖散了。彭郎流落到廬山腳下,以打柴度日,而小姑則迫于生活的壓力,在峨眉山出家為尼。
雖然他們分幵了,可是他們倆彼此還牽掛著對方。 彭郎時刻都在打聽小姑的下落。
有一天,他砍柴路過一座道觀打聽到小姑在峨眉山的$址和訊息,于是,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靠乞討來到了小姑出家的寺廟,終于和小姑見面了。為了躲避嚴厲的師傅,兩個人偷了師f的寶傘逃奔回鄉。
可是寶傘剛剛飛到彭澤縣境內的長江上空,狠心的師傅惱羞成怒用飛劍把寶傘劈成了兩半。 小姑和彭郎隨著寶傘一起變成了山峰和石磯,也就是小孤山和澎浪磯。
小姑和彭郎被滾滾東去的長江阻隔,咫尺天涯難相會,一對有情人只能隔江相望苦苦廝守。今天,小孤山和澎浪磯仍然在默默對望著,#佛在等待重逢那天的來臨。
小孤山上有眾多名勝古跡。方圓還不到一里的石山上建有廟宇樓閣十多棟。
樓ib廟宇依山而筑,彼此相連,秩序井然,多而不亂,精巧俊逸,風格獨特。民間也有些傳說認為小姑就是大姑,彭郎是大姑的夫婿。
據說小姑和大孤山上的大姑都美貌絕倫,因此當船客們經過小孤山談到小姑時,人們總愛用蘇軾的詩歌告誡調笑的游人說:“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
3.關于柳樹的傳說簡短一些
古時候,有個叫土兒的孩子,六歲死了娘,八歲喪了爹。沒爹沒娘的孩子總是受人欺辱。連房子家產都被人占了。吃沒處吃住沒處住,不得不沿門乞討。討飯到了十五歲,已經有一身力氣了。便在灞河灘開了塊空地,務起西瓜來。一年兩年,這孩子就成了務西瓜的小把式遠近有些名聲了。
灞河龍君有個女兒叫柳女,長得比牡丹還好看,心靈手也巧。金碧輝煌的宮殿里她住不慣,偷空在田野里跑。蹦一蹦,跳一跳,散一散心。
這天,柳女走到土兒的西瓜地邊,看到一個又圓又大的西瓜,口就有些渴了。剛要掏銀子買,土兒笑瞇瞇的殺了一個大西瓜遞了過來。柳女不好意思接,土兒硬是往他手里塞。柳女接過咬了一口,那西瓜比蜜還要甜哩。柳女吃著瓜瞅著土兒,想到土兒為務瓜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不由就對土兒產生了愛慕之情。從此,就經常來幫土而澆個水呀,拔個草呀。有時走進土兒的草棚一坐就是半晌,老是不想走。土兒他也把心叫給了柳女。兩人在一塊。總有說不完的知心話。
時間長了,到底被巡邏蝦將看出了意思,就跑進龍宮悄悄告訴了龍君。龍君大怒,把女兒叫到當面狠狠地訓斥了一頓。并命令丫鬟們把女兒看守好,不準走出龍宮一步。
柳女哪里肯依,天天瞅機會往外跑。可是,宮內有丫鬟們看守,宮外有魚兵蝦將站崗。柳女咋也跑不出來。急得她心里像火燒一樣。
中秋節的夜晚,灞河龍君和魚蝦們在飲酒作樂,丫鬟們伴龍君跳舞去了。柳女一看時機到了,大膽跑出龍宮,來到土兒的草棚里二人相見,樓著抱著,有話說不出口,眼淚只管“嘩嘩”地往外涌。
柳女說:“土哥哥,這兒不是咱們的久留之地,快往遠處逃吧,遲一步就走不了啦!”
土兒望著草棚外的西瓜,真有點舍不得哩,但更舍不得的還是柳女。就點點頭,說是收拾東西。正在這時,只聽“嘩啦”一聲,灞河翻騰起來,像山崩地裂一樣。灞河龍君領著蝦將,不管三七二十一,扇了土兒兩記耳光,抓住柳女的領口,一口氣拉進龍宮。土兒追出草棚,見不到柳女,呼天喚地,急得像發了瘋。
狠心的龍君,把女兒用鐵索鎖了。柳女心疼得就要流血,日日夜夜,時時刻刻都聽到情人在呼喚她。柳女哭著嚎著,咒罵著,不吃不喝。一個魚精心軟了,同情龍女的難處。冒著殺身的危險,一刀砍斷了鐵索
柳女逃出了龍宮,見土兒在河岸哭得不省人事,只剩下一口氣了,不由得心里一陣難受。該怎樣搭救情人的性命呀?柳女還沒想出一個辦法,灞河里掀起了風浪,柳女知道狠心的父王又來行兇,在這緊急關頭,柳女靈機一動,當即化做了一顆樹,樹皮厚里空,把根深深扎在地下。滿以為這樣就能擋住風浪,搭救土兒的性命。誰料龍君識破是女兒,樹下躺的小伙正是女兒的情人。龍君大怒,滿臉殺氣,一把抓住大樹,想連根拔起。只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怎么也拔不下來。就抽出寶劍,把樹砍成了千節萬節。
等灞河岸邊的老百姓趕來時,土兒已經死了。只好就地埋葬了。并把那千節萬節的樹插在墳頭的河岸上。那樹枝一插進土里就扎根,生出了芽,不久就長成了大樹。人們就把這樹叫柳樹。
所以,一直到現在,柳樹的桿一插進土里,馬上就生出根來,人們說這是柳女和土兒,心分不開的緣故。為什么灞河岸上的柳樹長得那么茂盛呢?因為它是柳女的化身呀。要為情人遮風擋雨呢。
4.磨杵成針所代表的故事是什么簡短一點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到十歲時就讀了很多詩書,但他也非常貪玩,不能全神貫注地讀書,常常放下書本出去玩.有一天,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又溜到外面閑逛起來.在一條小河邊,他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不停地磨一根錢棒.李白很納悶,便問道:“老婆婆,您為什么磨這鐵棒呀?” 老婆婆抬頭看了他一眼,說:“孩子,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
李白聽了很吃驚,問道:“啊,這鐵棒這么粗,您要把它磨成繡花針,什么時候才能磨好呀?” 老婆婆笑了笑,繼續耐心地對他說:“我這樣不停地磨下去,這鐵棒就會越來越細.這鐵棒和以前相比已經細了不少,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 磨杵成針常用來比喻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取得成功
5.伯牙子期的故事簡短點
故事:
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此后,由于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于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擴展資料: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荀子《勸學篇》中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而且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鐘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伯牙子期
6.關于橋的故事(短一點)
二千多年前,在江蘇沭陽的霸王橋下,漂著一只輕靈小巧的淌淌船,船頭微翹,似欲飛去,蘭槳未動,船先行。船中有一位采菱姑娘舉起衣袖,挽起褲腿,白皙的小腿映在水水艷紅的菱角里,渾圓柔軟的手臂在斜陽晚霞下如瑪瑙般透明水亮,伶俐而有節奏的采菱動作愈顯其婀娜的身姿,煥發著風情萬種的情調,她就是貌若天仙的虞姬。橋上匆匆走來一位英武的漢子,他的名字叫項羽。腳步在橋的中間停住,兩只大大的神采飛揚的眼睛定格在船上那落入凡間的仙女身上。船上的虞姬也時時向他送來秋波,項羽感覺整個湖面被虞姬風采照亮,強烈地觸動著他埋在深處的心弦。
突然,一陣搖晃,淌淌船在湖里傾覆,項羽奮不顧身地入水救起了花朵般美麗的虞姬。當美人醒來時,已躺在英武勃發的項羽懷中。她幸福閉上眼睛,靜靜地享受著項羽那寬闊堅實胸懷,他是虞姬仰慕已久的人——廟會上舉鼎之人。
從此,虞姬愛上了項羽的英武與率真,項羽愛上了虞姬的才貌與善良的心靈,他們相遇、相知、相愛,整個世界因他們美麗的愛情而動容,那個時代因他們美麗的愛情而變得有靈氣。
可是,垓下一戰,項羽糧盡援絕,自知敗局已定。眼看美好的愛情難以繼續,先是虞姬為疲憊的項羽舞劍殉情而去,繼而項羽自刎烏江邊,一對至愛的人就此放棄了橋,放棄了舟,為了溫暖的愛情,微笑著走向冰冷的另一個世界。項羽自刎前的詩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讓多少代人唏噓不止,在這簡短的詩句里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
7.有趣的歷史故事,簡短一點
孟母三遷: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圍魏救趙: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給秦二世,并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于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后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暗度陳倉:出自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農民起義后,項羽與劉邦為爭奪天下,進行了為期四年地“楚漢戰爭”。劉邦首先攻入咸陽,自立為關中王。項羽軍事力量強大,劉邦把咸陽和關中讓給了項羽,自己到了漢中。與劉邦地守地漢中相鄰的是章邯。劉邦為了迷惑項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漢中的棧道燒毀了。后來,劉邦逐漸強大起來,命韓信為大將,出兵與項羽一決雌雄。為了迷惑敵人,韓信派了一萬多人馬去修復燒毀多棧道。棧道修復工程艱巨,進展緩慢。章邯料定棧道修復絕非易事,毫無戒備。殊不知韓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陳倉進軍,很快攻下咸陽,占領關中。汗腺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計謀,取得了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
基本上成語都是古代有趣的故事或史實來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小孤山的傳說簡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