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Q正傳的藝術成就
《阿Q正傳》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這里的典型化具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
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中說:“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
這部作品中的阿Q 形象,作者說采用了這種“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手法,將眾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點綜合起來,然后進行化合創造,從而創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采用了現實主義文學基本創作方法。
作品所塑造的阿Q這個形象具有符號的意義,因為他不僅是阿Q這一個體,而同時也是“國民性”的濃縮體;他所生活的環境也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從中可以窺見中國辛亥革命前后的歷史狀況,人性狀況。 (2)敘述體的結構。
對諸如《水滸傳》等中國傳統小說的敘述方式的繼承,但又加入了現代的精神分析的對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視。作品中的“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生計問題”等是眾多故事/事跡的并行排列、堆積,各個故事之間缺乏有效的時間聯系,因此都是空間性的敘事。
只有到了“革命”和“不準革命”尤其到了結尾“大團圓”,才進入一種時間的流程,形成時間性敘事。 (3)犀利的幽默和諷刺。
在小說的批判與諷刺特色方面,小說不僅有頭尾兩部分議論,而且其他諸多地方都穿插有議論,這些議論具有批判與諷刺特色,是突出主題和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說開頭關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貫的探討和借題發揮,一方面對儒家的“正名說”,舊社會的闊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歷史癖和考據癖的人進行了諷刺。
另一方面,又寫出了阿Q生活的社會環境及其社會地位,因而與人物性格的刻畫是密切相關的。 (4)小說的語言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人物對話的性格化上。
有時盡管是很簡單的幾句話,卻能準確的表現人物的身份和突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說使用了不少古語,如“誰料博雅如此公”等,不僅簡潔明了,而且給文章增加了詼諧的意味和諷刺性。
第三,語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語,喜歡夸張,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語,如“兒子打老子”;最后,小說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富于表現力。 (5)游戲模仿的解構性。
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先生首先選擇的顛覆對象是封建傳統文學中的“史傳”文體。中國傳統文學中,“傳”的種類很繁多,如本紀、列傳、自傳、外傳、內傳、大傳和小傳、家傳,等等。
這些所謂的“傳”,不但等級森嚴,如皇帝用“本紀”體,大臣則用“列傳”體,而且血緣意識濃厚,如家傳、家譜專敘家族衍傳家族行狀,專為后代“尋宗問祖”服務;更有甚者,中國史家雖然都崇奉“秉筆直書”的修史之德,但這些“帝王將相的家譜”中卻充斥著歌功頌德粉飾傳主的虛浮之詞。另外,封建社會中,書寫語言為地主知識分子所壟斷,一般市民百姓本無緣入“傳”,如阿Q就不但被剝奪了姓趙的權利,而且連名字也不甚了了。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棲息的家園。不掌握語言文字,又沒有在歷史的語言中得到書寫的百姓,當然也就在歷史的時空中被湮滅了。
所以魯迅說,中國的歷史都是“帝王將相的家譜”。魯迅先生將一個沒有姓名而僅僅剩代碼的農民流浪漢入“傳”,顯然是“有乖史法的”。
盡管小說的“正傳”是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但這名目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相混,而真正具有了史傳的含義。它的語義實際上暗示了傳統文化的所有的“傳”,皆是“歪傳”。
給阿Q這樣的悲劇小人物作傳,體現了魯迅先生寫作的人民性特征。魯迅不但給小人物阿Q阿作傳,而且他的創作姿態也很“不恭”。
過去的中國史傳,每敘述到傳主,必正襟危坐,一副恭敬的姿態,語言的敘述語調也因而顯得滯重呆板。特別是那些所謂的“家傳”更顯示出祖宗崇拜和血緣家族制度的偏執個性。
魯迅先生借用史傳的物質外殼,采用詼諧、戲謔的反諷語調來寫阿Q,將傳主置于被解剖客體的位置,從而調整了創作主體與形象主體的位置,使二者不僅以平等對視,甚至從更高角度來進行俯視,這樣就消解了史傳的崇拜意識,因而也使作家的文筆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游動空間。正調和反調皆相宜,就打破了傳統史傳僵硬的文本外殼,史傳也就成為一種活潑靈動的文體了。
這樣史傳的使用范圍也被拓寬了,它不僅適用于帝王將相,也適用于販夫走卒。在魯迅的仿制中,文體的血緣等級性也因而被解構了。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戲仿是全方位的。魯迅在《阿Q正傳》中還對傳統的章回體的結構和大團圓的形式進行了模仿。
章回體小說是中國晚近時期流傳最廣的一種文學敘述形式,它吸取了中國知識分子文化的詩詞化的特征,追求一種平衡的對仗。這種章回體在近代為鴛鴦蝴蝶派小說所大量運用,成為阻礙新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
魯迅在小說中,采用章回體分章分回的形式,來講述阿Q的生命歷程。魯迅對章回體的模仿,并在模仿中加以拆。
2.阿q的藝術成就
在魯迅先生為我們留下的巨大遺產中,《阿Q正傳》無疑是最杰出的作品。
它不僅代表 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最高成就和世界水平,吸引了一代代讀者和研究者,產生了最為廣泛 深遠的影響,而且為后人留下了說不完的話題,悟不盡的啟示。它象神話中的寶山那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愈顯雄偉和神奇。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背景,從農村鄉鎮的角度反映了這場革 命的全過程,因此《阿Q正傳》與辛亥革命歷來就是人們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近些年 來,有關的一些觀點提得頗為尖銳,促使筆者也有所思考,現不避淺陋,略述一、二, 希望能夠有助于正確理解和發掘《阿Q正傳》的深意和價值。
一 首先談談《阿Q正傳》是否直接表現了辛亥革命的問題,這是諸多有關分歧的起點。 《阿Q正傳》發表之初,沈雁冰、周作人等人都強調了魯迅的改造國民性思想,從啟蒙 主義的角度正確地分析了《阿Q正傳》和阿Q典型的意義,阿Q被充分地現實化和生活化 ,但他們沒有深入地探討小說所揭示的國民性弱點與中國革命的現實關系。
在以后的歲 月里,中國社會一直處在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激流暴湍中,階級觀點在社會意識中不 斷地被強化。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形勢已經改變,但當時的路線和政策仍然堅持“以階級 斗爭為綱”。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更重視《阿Q正傳》所反映的農民問題和辛亥革命問 題,將改造國民性與教育農民和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聯系起來,如強調阿Q作為農 民或落后農民的階級本質,提出阿Q的革命性和辛亥革命脫離群眾等問題。八十年代通 過對**的反思,反封建思想革命“研究系統”以批判的姿態出現,否定了以前的所謂 社會政治革命研究系統,更強調魯迅小說的改造國民性主題,認為魯迅小說只是反封建 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阿Q正傳》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也就定位在反封建思想革命 上。
但是魯迅小說包括《阿Q正傳》對于社會政治革命是否真的沒有直接表現,它只是 從思想革命的鏡子中“折射”出來的呢?當時對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今天回過頭來看 ,我覺得這仍然還是可以討論的。 我認為,魯迅并沒有把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對立起來,魯迅小說也沒有只表現思想革 命不表現政治革命,他所說的“第一要著”[1]是改變國民的精神也不是把改造國民性 作為救國救民的唯一道路(王瑤先生等都對此作過很好的論述,本文不再重復)。
相反, 他對社會政治革命有非常敏銳、深刻和獨到的認識,具體到《阿Q正傳》來看更是如此 。
3.阿q的藝術成就
在魯迅先生為我們留下的巨大遺產中,《阿Q正傳》無疑是最杰出的作品。它不僅代表 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最高成就和世界水平,吸引了一代代讀者和研究者,產生了最為廣泛 深遠的影響,而且為后人留下了說不完的話題,悟不盡的啟示。它象神話中的寶山那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愈顯雄偉和神奇。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背景,從農村鄉鎮的角度反映了這場革 命的全過程,因此《阿Q正傳》與辛亥革命歷來就是人們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近些年 來,有關的一些觀點提得頗為尖銳,促使筆者也有所思考,現不避淺陋,略述一、二, 希望能夠有助于正確理解和發掘《阿Q正傳》的深意和價值。
一
首先談談《阿Q正傳》是否直接表現了辛亥革命的問題,這是諸多有關分歧的起點。
《阿Q正傳》發表之初,沈雁冰、周作人等人都強調了魯迅的改造國民性思想,從啟蒙 主義的角度正確地分析了《阿Q正傳》和阿Q典型的意義,阿Q被充分地現實化和生活化 ,但他們沒有深入地探討小說所揭示的國民性弱點與中國革命的現實關系。在以后的歲 月里,中國社會一直處在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激流暴湍中,階級觀點在社會意識中不 斷地被強化。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形勢已經改變,但當時的路線和政策仍然堅持“以階級 斗爭為綱”。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更重視《阿Q正傳》所反映的農民問題和辛亥革命問 題,將改造國民性與教育農民和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聯系起來,如強調阿Q作為農 民或落后農民的階級本質,提出阿Q的革命性和辛亥革命脫離群眾等問題。八十年代通 過對**的反思,反封建思想革命“研究系統”以批判的姿態出現,否定了以前的所謂 社會政治革命研究系統,更強調魯迅小說的改造國民性主題,認為魯迅小說只是反封建 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阿Q正傳》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也就定位在反封建思想革命 上。但是魯迅小說包括《阿Q正傳》對于社會政治革命是否真的沒有直接表現,它只是 從思想革命的鏡子中“折射”出來的呢?當時對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今天回過頭來看 ,我覺得這仍然還是可以討論的。
我認為,魯迅并沒有把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對立起來,魯迅小說也沒有只表現思想革 命不表現政治革命,他所說的“第一要著”[1]是改變國民的精神也不是把改造國民性 作為救國救民的唯一道路(王瑤先生等都對此作過很好的論述,本文不再重復)。相反, 他對社會政治革命有非常敏銳、深刻和獨到的認識,具體到《阿Q正傳》來看更是如此 。
4.阿Q正傳的思想和藝術成就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
這篇文章的思想性通過阿Q表現出來的。
他不僅代表了近代中國的一個農民的形象,又是古老中國國人的靈魂,而且它還概括了人類精神的某種痼疾。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它就蘊含了豐富的召喚結構,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們做出自己時代的開始。
阿Q的性格核心是精神勝利法:“夸耀過去,幻想未來,妄自尊大,自輕自賤,自欺欺人,對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泄憤”,這既可以看做是下層民眾麻木醒新精神狀態的寫照,又可以看做是封建統治者頑冥不化向外屈膝,向內作威作福的奴性精神的寫實,因此說阿Q形象在一定意義上是中國近代社會的縮影,一個阿Q畫出了整個國人的靈魂。 藝術成就:我認為這部小說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用戲劇的筆調寫悲劇,塑造了一個富有戲劇性的悲劇性格人物。
他有勤勞質樸的一面,終身勞動得不到溫飽,本能的向往革命確作出了無謂的犧牲,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每一個悲劇性遭遇,都包含在可笑的觀念和大量可笑的行徑中。他被人抓住辮子朝墻上撞,就本身而言是悲劇性的,可當他用虛幻的精神勝利法輕而易舉的將嚴肅的重大的現實悲劇沖突化為烏有時這時喜劇局面又出現了,這種矛盾的反差越大,戲劇性越強烈,其悲劇也就越可悲了。
因此才有魯迅所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 我的答題抱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態度,希望提問題的朋友不給予強的態度。
做好不要說“看在你真誠的態度上”而采納。
5.【阿q正傳】,簡要說說阿Q的事跡,并加以分析
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四無”(即無名目、無姓、無名、無籍貫),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
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夸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么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了,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于是他又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于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后,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于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他有時也去欺侮比他更弱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摸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哄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阿Q正傳 共分九章。前三章屬于小說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給阿Q作傳的緣起,概略介紹了阿Q身世、處境;二、三兩章著重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奴相十足。中間三章是小說情節的發展,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與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后,阿Q自發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以后,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寫了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害的悲慘結局。
阿Q是一個辛亥革命時期落后的不覺悟的農民,是“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他愚昧、貧窮,精神勝利法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復雜的因素。 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樸,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圣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之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符合未莊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蕩,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好閑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于對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莊的鄉下人很可笑,沒有見過城里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里普通農民所沒有的。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后近代中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
6.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簡單評析一下 不要太多 簡單點 精煉點
首先,生活中的阿Q是什么樣的? 在生活上,阿Q因為常常受到屈辱,在實際生活中,他不能得到發泄,到卻想在想象中得到勝利的滿足。
在“優勝記略”這一章中,有明顯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刻畫。阿Q不僅姓名籍貫,甚至連“行狀”也渺茫,在于別人發生口角時卻會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整個末莊的居民全不在阿Q的眼里,認為自己的兒子將來會闊得多,加以進城幾回,自然更加自負,又很鄙視城里人。
其次,阿Q精神出現的根源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內憂外患,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以孫中山為首的少數有志之士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但最終失敗了,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中國人民在不僅要面對著外國列強的侵略,還要沉浸在中國人的權利中,沉醉在精神文明中,但是卻不知道已經面臨死亡了。
就是因為這樣深深地荼毒了勞動人民,而阿Q只是勞動人民集中體現者而已。 最后,阿Q精神反應的社會現象 魯迅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是寫出中國人的人生,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能改變他們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拯救這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
精神勝利法只是一種病態心理。魯迅借阿Q這一人物來表現許許多多中國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態。
7.簡答題: 1.簡述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2.簡述現代詩派的主要特征;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他發表于1918年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石。
筆者就人稱敘述方式、故事情節的展開及結構的簡潔、凝煉試論述一下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一、在敘述方式上,魯迅大量采用了第一人稱寫法????《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一件小事》、《社戲》、《孤獨者》等都是用第一人稱或和第三人稱相結合的寫法,但其中“我”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同的。
????第一,“我”在小說中是主人公的地位。《社戲》中無論前兩回看戲還是兒時和小朋友到趙莊看戲都以“我”為中心,反映了作者對兒時的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狂人日記》中以“我”即狂人口氣展開了故事情節。????第二,“我”是小說的敘述人。
《一件小事》中通過“我”的思想及行動反襯了車夫的高尚。《故鄉》中兒時的閏土與成年后閏土的不同形象及思想的變化,是通過與“我”是故事的引述者。
“我”是小說的引言人,作用就是把人物引上場,然后由主人公自己展現或敘述主要情節或者以第三人稱的寫法展開人物的思想性格。《阿Q正傳》中的“我”主要任務就是把主人公阿Q引出場,再由阿Q本人展現主要故事,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另外“我”在小說中還有襯托的作用。《兔和貓》中用“我”對動物的感受及心情,反襯了當時社會條件下人們的心理。
????二、小說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社會現實或主人公的思想內涵,而這都需要故事情節來展現????在組織安排故事情節展開方面,魯迅先生采用的是以一個中心為線索貫穿整個故事的。《社戲》就是以“戲”為線索貫穿整個故事情節,展現了“我”對兒時生活的向往及對現實的不滿。
《藥》就是把“藥”作為主線,通過買藥、吃藥及結果來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華老栓。?? ??三、魯迅采取倒敘的筆法,先把故事的結果展現給大家,然后再敘述事情的起因和經過????《一件小事》先說“一件小事,卻于我有意義,將我從壞脾氣里拖開,使我至今忘記不得”,然后再展出小事經過。
《祝福》先把祥林嫂之死告訴大家,然后再補敘她死去的原因及經過。????四、用對比的方法來組織故事情節????《風波》通過“七斤”“趙七爺”及“七斤嫂”的“皇帝坐龍庭”與“不坐龍庭”的不同表現而加以對比展開故事的。
《故鄉》中也運用了對比的寫法,通過寫二十年前西瓜地里的小英雄閏土活潑、機靈、勇敢與二十年后,由于“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而麻木、凄苦的閏土的形象對比,反映了農民物質上的“病苦”,更側重表現農民精神的“病苦”,少年時代的閏土叫“我”為“迅哥”,其關系親密無間,成年后叫“我”為“老爺”,這稱呼上的變化對比,突出反映了等級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然后又用宏兒和水生的關系與兒時的“我”與閏土關系的對比,說明了只有改變社會制度,才能不使宏兒和水生的關系步入“我”和閏土的覆轍,這樣通過幾個對比展現了故事主題,表達了“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阿q正傳藝術成就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