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天池的傳說用簡短的幾句話
這是一座在兩百余萬年以前第四紀大冰川活動中形成的高山冰磧湖,海撥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披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池古稱"瑤池",是傳說中西王母宴請周穆王之地,唐代詩人李商隱曾作詩曰:"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傳說天地是西王母梳妝臺上的銀鏡,又說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絳繞的云霧,是西王母的霓裳羽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腳盆……,這些美妙的神話傳說,給優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夏季,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絕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覽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橫渡,飽覽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湖上堅冰如玉,是全國少有的高山滑冰場。世人將天地的自然風光概括為"石門一線"、"龍潭碧月"、"頂天三石"、"定海神針"、"南山望雪"、"西山現松"、"海峰展"懸泉飛瀑"八大景觀。每年,天地都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
頂天三石:在天池西約4千米,海拔2781米的峽谷中,有三塊威武崛立的石筍,它們形如三根并立的蠟燭,傳說當年西王母用這三塊巨石,頂住了因惡龍掙扎、沖撞而即將傾倒的西天,故此三石又名"柱天石"。舊時山中道人曾在此巨石上豎木桿,掛長明燈。紅燈照山川,象征吉祥太平。晴夜,在遠隔百里外的烏魯木齊還可依稀看見此燈發出的一絲幽光,故此處又名"燈桿山"。燈桿山下有兩個由冰磧堤圍成的餓大山坳,形似鍋底,俗稱大、小鍋底坑,傳說這是王母娘娘做飯的地方。夏季這里牧草青青,野花遍地,是度假的好處。
定海神針:傳說天池之中有一個水怪,經常亂施淫威,興風作浪。攪的天池之水瀑漲,淹沒左右居民,百姓無家可歸四處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宮舉行盛大的蟠桃會。會上宴請了各路神仙,唯獨忘記邀請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悅,發威泄私憤。頃刻之間濁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頭上的一根碧玉簪投入水中,頓時風平浪靜,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變成了一棵榆樹。從此生長在天池水邊,成為鎮水之寶。這棵由王母娘娘頭上的碧玉簪變成的榆樹就被后人稱為“定海神針”。
2.苗族的苗年的傳說簡短話100字
傳說苗族與蚩尤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遠古時代,蚩尤戰敗后身首異處,族人用糯米滋粑粘合其尸首,并以最高禮儀安葬。此后,苗族每年農歷十月都要舉行祭祀儀式,十月的第一個“卯”日就是苗族過大年的日子,整個苗年活動持續數月。
習俗:
攔門酒:苗族人熱情好客,未進苗寨,必要先喝攔門酒。攔門酒是貴州黔東南苗族村寨的一種古老習俗,是苗寨最為盛行和最有特色的一種迎賓方式。由十二位年輕美麗的苗族姑娘組成的十二道攔門酒。
進入苗寨,家家戶戶的吊腳樓前都掛滿了金黃的玉米、火紅的辣椒。苗族人盛裝打扮,頭戴大銀角,身穿銀飾衣,早早地齊聚到了廣場上,開始“踩銅鼓,跳蘆笙”。
3.蓮花山的歷史傳說 簡短
蓮花山,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珠江三角洲珠江口獅子洋畔山脈,是獅子洋西岸的制高點;占地2.3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8米,距廣州市區30公里,距香港60海里,水陸交通十分方便,開發有廣州蓮花山風景區。
關于蓮花山名稱的由來,這里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南海有 一條孽龍,在珠江口興風作浪,時常淹沒田地,顛覆舟船,沿岸居民飽受其害。適逢南海觀世音云游此地,眼見孽龍為禍,生靈涂炭。便大發慈悲,于是將其乘坐的蓮花擲向水中,鎮住孽龍。這朵蓮花則化為巨石,永鎮山中,成了今日蓮花山南天門邊的蓮花石,蓮花山由此得名。是廣東省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內僅見的"人工丹霞"奇跡。它與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并稱為我國兩大古礦場,2001年被**評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蓮花山上還有始建于明朝萬歷(1612年)年間的蓮花塔和始建于清朝康熙(公元1664年)年間的蓮花城等古跡,均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簡短50字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嘗斷腸草而逝世。
擴展資料:
太古時候,人們沒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獵鳥獸維持生活。有時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中了毒,重時就被毒死。人們得了病,不知道對癥下藥,都是硬挺,挺過去就好了,挺不過去就死啦。神農帝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嘗百草,定藥性,為大家消災祛病。
有一回,神農的女兒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飯不想,渾身難受,腹脹如鼓,咋調治也不見輕,神農很作難,想想,抓了一些草根、樹皮、野果、石頭面面,數了數,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自己因地活忙,就走了。花蕊公主吃了那藥,肚子疼得像刀絞。
沒大一會兒,就生下一只小鳥,這可把人嚇壞了。都說是個妖怪趕緊把它弄出去扳了。誰知這小鳥通人性,見家人都煩它,就飛到地里尋神農。
神農正在樹下打瞌睡,忽聽:“嘰嘰,外公!嘰嘰,外公!”抬頭一看,是一只小鳥。嫌它吵人心煩,就一掄胳膊:“哇嗤——”的一聲,把它攆飛了。沒多大一會兒,這小鳥又飛回到樹上.又叫:“嘰嘰,外公!嘰嘰,外公!”
神農氏覺得怪氣,拾起一塊土圪垃,朝樹上一扔,把它嚇飛了。又沒多大一會兒,小鳥又回到樹上,又叫:“外公,嘰嘰!外公,嘰嘰!”神農一犯思想,聽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說:“你要是我的外孫,就落到我的手脖上!”那小鳥真的撲楞楞飛下來,落在神農的左手脖上。
神農細看這小鳥,渾身翠綠,透明,連肚里的腸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農一出嘴,這小鳥接過兩口唾沫星兒咽了。嘿,這唾沫是咋咽到肚里的也看的清清楚楚。神農高興透了。神農托著這只玲瓏剔透的小鳥回到家,家里人一看,嚇得連連回退,說:“快扔了,妖怪,快扔了……”
神農笑哈哈地說:“這不是妖怪,是寶貝喲!就叫它花蕊鳥吧!”神農又把花蕊公主吃過的十二味藥分開在鍋里熬。熬一味,喂小鳥一味,一邊喂,一邊看,看這味藥到小鳥肚里往哪走,有啥變化。
自各兒再親口嘗一嘗,體會這味藥在自己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藥喂完了,嘗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
神農托著這只鳥上大山,鉆老林,采摘各種草根、樹皮、種子、果實;捕捉各種飛禽走獸、魚鱉蝦蟲;挖掘各種石頭礦物,一樣一樣的喂小鳥,一樣一樣的親口嘗。觀察體會它們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經,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經脈里打圈圈,超不出。
天長日久,神農就制定了人體的十二經脈和《本草經》。神農想想,還不放心,就手托這只鳥繼續驗證,他來到太行山,轉游了九九八十一天,來到小北頂(神農壇),捉全冠蟲喂小鳥,沒想到這蟲毒氣太大,一下把小鳥的腸打斷,死了。神農真后悔,極悲痛,大哭一聲。
哭過,就選上好木料,照樣刻了一只鳥,走哪帶哪。后來,神農在小北頂兩邊的百草洼,誤嘗了斷腸草而死。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頂上,還有一塊像彎腰摟肚的人一樣的石頭,都說是神農變的。
為了紀念神農創中醫,制本草,人們把小北頂改名為神農壇,并在神農壇上修建神農廟。廟里塑了神農像,左手托著花蕊鳥,右手拿著藥正往嘴里送。每天都有很多人觀看神農壇風光,瞻仰神農塑像。
5.關于萬峰林的傳說(簡短)
萬峰林八卦田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這里自然條件惡劣,洪澇災害時有發生,山林野獸經常出沒于村寨,叼走家畜和小孩的事時有發生,夜晚時分,人們紛紛閉戶不敢外出,本來人煙稀少的村莊更顯荒涼。
一天,一個姓李的道士云游來到萬峰林。據說這個李道士本事非同一般,寨中老幼便請他來到納灰寨,請他看看有沒有辦法改變,聽了老百姓訴苦后,李道士答應為大家看一看,并在納灰河上下周圍進行踏勘。其實,納灰河一帶災荒連年,土地荒蕪、人煙稀少、野獸肆意叼咬的原因是這里住了一個山怪,這山怪經過多年修行,已經成精,屬于山精野怪一類,這里的一切都是它造成的。知道李道士接受了當地百姓的要求,便對李道士說,我給你財物,你走吧,這里的事你別管,你也管不了的。李道士不肯,認為灰溜溜的走了沒有面子,也是他這一個行道的恥辱,便要山怪離開這里,讓這里得到安寧。山怪見李道士叫真了,便說:那好吧,我們兩斗一盤,看看是你的本事高還是我的功夫深,于是,一場李道士與山怪的斗法在納灰寨前展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直斗得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李道士憑人力,山怪卻是調集山石野獸,蛇蟲蚊蠅之類,眼看李道士輪番斗法,一次次打敗山怪,但山怪一方卻總是源源不斷調集兵力,最后,山怪見李道士力氣耗盡,便親自出馬,準備一舉成功。雙方相逢,分外眼紅,山怪挺劍而來,李道士迅速攀上峰林高山之巔,從高處扔下八卦盤,向山怪打來,山怪見了臨空而來的八卦盤,慘叫一聲,倒地而死。只見八卦盤在空中翻飛,逐漸在耀眼霞光中衍生萬物,八卦中的乾化為馬匹,坤化為牛,震化為龍,巽化為雞,坎化為豬,離化為鳳凰,艮化為狗,兌化為羊。八卦中的陰陽二極化為天眼,八卦落地,迅速變大,罩住了這片大地。從此納灰村有了龍風呈祥,六畜興旺,便年年風調雨順,百姓生活幸福安康。現在的納灰河畔,奇巒異峰聳立,兩岸垂柳相映成趣,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八卦盤落地之處,被冠名為“八卦田”,又稱“神州八卦”。
6.看似簡單的5A景區,本溪水洞的來歷和故事你知道嗎
遠在5億7千萬年時期,本溪水洞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這時期氣候溫暖,大量的筍石類,腕足類,腹足類和梯蟲類動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體都順應自然規律進行自身的更新換代,它們的軀殼由于水動力的淘洗和磨濁下沉,便沉積了不同類型的生物碳酸鹽和化碳酸鹽。本溪水洞的石灰巖就是在這個時期的奧陶系下統亮山組和中統馬家溝組時,經過巖化作用發育而成。
后來由于地殼運動,海水退去,這里便緩慢地臺升為陸地。石灰巖在地質運動中受到外力作用不斷地對石灰巖進行溶蝕,日積月累,經過億萬年時間,便逐漸發育成今天的水洞。
這種溶蝕作用,至今仍在繼續進行。關東山的老百姓把山水轉彎的地方叫"崴子"。
本溪縣城東八里遠的謝家崴子,背倚莽莽青山,面臨太子河水,峻峰高聳,清流蜿蜒,田園如畫,氣象萬千。人間仙境一般的本溪水洞就藏身在謝家崴子山腹中。
本溪水洞原名叫謝家崴子水洞,洞深流長,狀如迷宮。內有水洞、旱洞、向外流水洞。
三洞合一,各具奇景。洞中有與海相通的"海眼";有香氣飄溢、顏色金黃的"香脂壁";有觸地接天、縷縷絲絲、涓涓細流積聚而成的"龍涎障";還有洞頂如萬把尖刀排空欲下的"懸巖峰"等奇妙景致。
乘一葉扁舟,沿著被稱為"九曲銀河"水洞溯流而上,所過之處,清流靜謐,深有丈余,水洞高達數丈,寬兩三丈。擴展資料本溪水洞,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際旅游洞穴協會亞洲會員單位,是至今發現的世界第一長地下充水溶洞,被贊譽為“鐘乳奇峰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鐘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一此洞天”。
本溪水洞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東北35公里處,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廟后山6個景區組成,融山、水、洞、泉、湖、古人類文化遺址于一體,沿太子河呈帶狀分布,總面積200平方公里。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本溪水洞。
7.莫愁湖傳說簡短的~~
莫愁湖位于水西門外橋西,名源于一個美麗而又動人的傳說。莫愁是河南洛陽人,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她文靜,聰明好學,采桑、養蠶、紡織、刺繡樣樣拿的起來。鄰居家的小孩念書,她聽著記著,不但識的些字,連詩文也能吟詠幾句,莫愁還和父親學了一手采藥治病的本領。十五歲那年,父親在采藥途中不幸墜崖身亡,莫愁因家境貧寒,只得賣身葬父。當時盧員外在洛陽做生意,見莫愁純樸美麗,很同情她,便幫助莫愁料理了爹爹后事,帶她來到建康,從此,莫愁嫁進盧家,成了員外的兒媳。 莫愁婚后和丈夫恩恩愛愛,第二年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取名阿候。雖然生活富裕,可莫愁時常想念家鄉,懷念父親,只有幫助窮人治病時才感覺快慰露出笑容。窮人們時常說:我們有了病啊痛啊的,見了莫愁,就什么憂愁也沒啦!長此以往,莫愁女的名字就傳開了。
盧員外曾在梁朝為官。一日,梁武帝聞報水西門外盧家莊園牡丹花開,便著便服來員外家賞花,只見牡丹花交錯如錦,奪目如霞,梁武帝驚得如癡如醉,遂問員外:此花何人所栽?盧員外跪答:此乃兒媳莫愁所栽。梁武帝不禁怦然心動,當即令傳莫愁見駕。梁武帝見到莫愁如花容貌,不由神魂顛倒。回宮后,寢食難安,終于想出毒計,害死了盧公子,傳旨選莫愁進宮為妃。莫愁得知,悲憤交加,決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投石城湖而死。四周鄉鄰得知,紛紛來到湖邊痛苦拜祭,怎么也不肯相信這么好的女子會投湖自盡。有人傳說深夜聽到莫愁的哭泣聲,也有人說看到天上落下一只小船,載著莫愁悠悠而去。人們深深懷念她,為了紀念她,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梁武帝聞訊,自感慚愧,于是寫下了《河中水之歌》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子字阿候。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桂鏡難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在她的故居郁金堂側賞荷廳的蓮花池內,塑起了一尊二米高的漢白玉塑像,為南京標志性景點之一。
8.神話故事簡短
女媧補天:
共工撞翻不周山,洞開天門的事被女媧測算到后便從九重天下凡來制止來自天門的洪水.女媧四處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煉制成補天石.用補天石將天門補上.
夸父逐日:
夸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臨死,拋掉手里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
9.黃河傳說簡短
1.黃河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伙子叫黃河,長得一表人才,騎得烈馬,拉得硬弓,百步之內,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頭一冒紅,黃河就騎馬出去打獵了。每次他都經過一家員外的花園。這天打獵回來,他又經過那花園,看見墻頭上一個十八九歲的姑娘正笑瞇瞇地望著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鐲就躲到墻后去了。
黃河跳下馬,拾起手鐲,以為剛才碰到的是仙女。從此,每次經過那個花園他總要抬頭張望。可是,墻頭上除了搖擺的花枝,再也見不到那個姑娘。半個月后的一天,黃河打獵回來晚了,月亮已經升起。快到花園那里,忽然道邊閃出一個人來。黃河一看正是那個姑娘,高興得不得了。姑娘說自己是背著父親跑來和他相見的。兩人談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別。
第二天到了約會的時間,那姑娘沒來。以后一連十多天,黃河再也沒見到那姑娘。一打聽,原來是那員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兒關了起來。黃河聽說后發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來。”那員外怕得罪黃河,便出了個難題,讓人們在門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個銅錢,并四處張貼告示:誰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進銅錢眼里,就把女兒嫁給他。消息傳出,穿綢的著緞的紛紛而來。但誰也沒能把箭射進錢眼里。
黃河走了出來,挽弓塔箭,只聽“颼”的一聲,箭像流行似的飛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銅錢眼里。員外又要求黃河的第二支箭必須將前一支箭頂出,黃河也辦到了。員外再出難題,要黃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銅錢,還要將錢接住,不許銅錢落地。這時,連看熱鬧的人都知道員外在存心耍賴。黃河怒火燒心,一扭身子,“颼”的一箭向員外飛去。員外年輕是練過武,頭一偏躲過那箭,并連聲喊手下人去把黃河抓起來。大家都替黃河抱不平,忿忿地嚷了起來。
黃河擠出人群來到山上,他并不是怕員外來抓他,自己從來是箭不虛發的,這次沒有射中,他覺得老大的丟臉。他決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練武藝,練好后再去救姑娘。過了一年,黃河把武藝練得更好了,于是動身去救那姑娘。中午時分覺得肚子餓了,一箭射下個大鳥。大鳥開口說:“好漢你不要害我,我能告訴你那姑娘的情況。”黃河一聽,忙把箭從大鳥身上拔了下來。
大鳥告訴黃河,員外逼著他女兒跟財主成親,那姑娘氣得跳樓了。臨跳時,她大叫著:“黃河!黃河!黃河啊……”黃河聽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淚珠像泉水一樣涌了出來。
大鳥嚇得飛到天空,往下一看,黃河的眼淚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滾滾向東流去,黃河成了“黃河”啦!黃河的水,總是浪滾翻天。人們說,那是黃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個村莊去救那個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