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粹京劇的解說詞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
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于昆腔劇目;春臺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后,一批漢戲演員陸續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戲。
由于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后,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余三勝即是。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
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回答者:FinnyIvy - 魔法師 五級 5-28 14:08京劇簡介京劇于清光緒年間形成于北京(一說形成于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
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后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簧調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嚴格地說,二簧與皮簧兩個名稱應有區別: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調,而皮簧則為包括西皮在內的新的徽調。
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為悅耳動聽,遂稱為“京調”,以示區別。
民國以后,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稱京皮簧為“京戲”。“京戲”一名,實創自上海,而后流傳至北京。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后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
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唐韻笙、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云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
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豐富劇目,不僅有屬于二簧系統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劇目,而且還包括昆腔、高腔、秦腔、羅羅腔、柳枝腔等聲腔劇目。
這類傳統劇目,據粗略統計,不下200余種,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其題材和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折子戲、群戲、本戲等。
如《宇宙鋒》、《玉堂春》、《群英會》、《挑滑車》、《拾玉鐲》、《四進士》、《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數百年來,盛演不絕。在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又新編、改編、移植了一大批劇目,如《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又創作了一批現代戲,如《紅燈記》、。
2.國劇京劇的解說
[Beijing opera] 我國主要劇種之一,由清代中葉的徽調、漢調相繼傳入北京合流演變合成。
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國。 亦稱“ 京戲 ”。
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后,于 嘉慶 、道光 年間同來自 湖北 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發展。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調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
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表演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法,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習稱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種技藝的功夫。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音樂性念白。而“打”則指的是武功。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
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京劇角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
“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
“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臉譜 京劇臉譜的分類有:整臉、英雄臉、六分臉、歪臉、神仙臉、丑角臉等 。
3.京劇霸王別姬解說詞
1、京劇《霸王別姬》解說詞: 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互爭天下。
劉邦拜韓信為元帥,屯兵于九里山前,調度各路諸侯,十面埋伏。使李左車詐降于楚,誘項羽深入重地,圍于垓下。
張良又遍吹洞簫,命軍卒學作楚歌,聲韻凄涼。風送入楚營,而楚將楚兵聞之,皆動思鄉之念。
一夜之間,盡行解散;項羽無可如何,惟思沖出重圍,以圖再來。乃入帳中,與虞姬作別。
勢促時窮,不得不割舍此愛妻,以免拖帶弱息之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置酒與虞姬共飲,泣下數行,作歌以寄慨。虞姬亦歌而和之。
虞姬明知百萬敵軍,斷非一弱女子所能出險,誑得項羽佩劍,立拼一死以斷情絲。項羽幸無后顧之憂,逃至烏江口,亭長駕船相迎,項羽不肯渡江。
蓋自起義有八千子弟相從,至此無一生還,實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遂自刎焉,仍得與虞姬在地下結好合之緣也。
2、京劇《霸王別姬》主要內容: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漢高祖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后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訣別。 梅蘭芳由《史記》中,“不得不和虞姬訣別”引發聯想,創下此劇。
劇中虞姬共六個唱段,其中著名的《看大王在帳中(虞姬)》等。 (大王回營啊!) 項羽(唱)——槍挑了漢營中數員上將,縱英勇怎提防十面埋藏,傳將令休出兵各歸營帳。
(馬僮牽馬下) 虞姬(白)——大王! 項羽(白)——這一番連累你多受驚慌。 虞姬(白)——大王,今日出戰,勝負如何? 項羽(白)——槍挑了漢營數員上將,怎奈敵眾我寡,難以取勝。
此乃天亡我楚,非戰之罪也。 虞姬(白)——兵家勝負,乃是常情,何足掛慮?備得有酒,與大王對飲幾杯,以消煩悶。
項羽(白)——有勞妃子! 虞姬(回頭吩咐侍女)——上酒。 項羽(唱)——今日里敗陣歸心神不定。
虞姬(唱)——勸大王休愁悶且放寬心。 項羽(唱)——怎奈他十面敵難以取勝。
虞姬(唱)——且忍耐守陣地等候救兵。 項羽(唱)——無奈何飲瓊漿消愁解悶。
虞姬(白)——大王—— (唱)——自古道兵家勝負乃是常情。 (項羽嘆氣) 虞姬(白)——大王身體乏了,帳內歇息片刻如何? 項羽(白)——妃子,你要驚醒了。
虞姬(白)——妾妃遵命。 虞姬(轉對侍從)——爾等也歇息去吧。
眾侍從(白)——是。 (項羽進帳,虞姬以小宮燈環照四周,見無異狀,方才安心。)
(更夫上,敲鑼,初更) (虞姬在帳外假寐) (二更鑼響,虞姬醒來) 虞姬(白)——啊,大王睡穩帳中,我不免到帳外閑步一回。 (出帳) 虞姬(唱)——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里出帳外且散愁情。
輕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 (嘆一聲,白)——云斂清空,冰輪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
(忽聽得眾將士齊嘆——“苦哇!”) 虞姬(白)——月色雖好,只是四野皆是悲愁之聲,令人可慘。只因秦王無道,以致兵戈四起,群雄逐鹿,涂炭生靈,使那些無罪黎民,遠別爹娘,拋妻棄子,怎地叫人不恨。
正是千古英雄爭何事,贏得沙場戰俘寒。 (畫外傳來將士吟唱——“家中撇得雙親在,妻兒老小依靠誰……”) (守夜將士上) 將士甲(白)——伙計們,來來來…… (虞姬退避一邊,靜聽其言) 將士甲(白)——伙計們,你們聽見了沒有啊? 眾將士(白)——噯,伙計,聽見什么啦? 將士甲(白)——怎么四面敵人唱的歌聲跟咱們家鄉的腔調一個味啊?這是怎么回事啊? 眾將士(白)——怎么回事啊? 將士甲(白)——唉,我明白了。
眾將士(白)——你明白什么啦? 將士甲(白)——這必是劉邦得了楚地了,招的兵丁都是咱們的鄉親,所以唱出來的歌聲跟咱們家鄉的腔調一個味兒,你們說是不是啊? 眾將士(白)——對,對,對…… 將士甲(白)——哎呀,這下可危險了! 眾將士(白)——怎么啦? 將士甲(白)——你們想啊,自從困在垓下,咱們大王爺天天盼著楚軍來救,如今劉邦已得楚地,后援是斷絕啦,就剩這八千子弟兵丁,是日有損傷,再加上個個思鄉,他哪還能有抵抗的力量,這,豈不是入了危險之境嘍! (虞姬聽得此言,未免心生焦躁,反復捏手) 眾將士(白)——那可怎么辦哦? 將士甲(白)——依我看,咱們還是散了回家吧! 將士乙(白)——哎,別介,別介,咱們大王爺軍令森嚴,讓他知道了可不是鬧著玩的。咱們哪,干什么吆喝什么,還是巡更守夜去吧! 眾將士(白)——噯,走走走…… (虞姬上) 虞姬(白)——適聽得眾兵丁談論,只因救兵不到,俱有離散之心。
哎呀,大王啊大王,只恐大勢去矣! (唱)——適聽得眾兵丁閑談議論,口聲聲露出了離散之心。 (畫外傳來將士歌聲——“田園將蕪胡不歸,千里從軍為了誰?”) 虞姬(唱)——我一人在此間自思自忖,猛聽得敵營內有楚國歌聲。
(白)——啊呀,且住,怎么這敵人帳內盡是楚國歌聲,這是什么緣故啊?哦,我想此事定有蹺蹊,不免進帳,報與大王知道。 (虞姬進帳) 虞姬(白)——大王醒來,大王醒來! 項羽(驚起,白)——何人? 虞姬(白)——妾妃在此。
項羽(白)——妃子,何事驚慌? 虞姬(白)——妾妃正在營外閑步,忽聽敵人帳內盡是楚國歌聲,不知是何緣。
4.請幫我簡單介紹下京劇術語
(1)工尺,戲曲音樂名詞。泛指戲曲曲譜上曲詞右側所注音階符號。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為音階的符號,相當于西洋音樂的“56712345”。習慣上把這些符號統稱為“工尺”。有的曲譜,曲詞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譜,名為工尺譜。
(2)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傳統唱曲時,常以鼓板按節拍,凡強拍均擊板,故稱該拍為板。次強拍和弱拍則以鼓簽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別稱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稱頭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稱末眼)。合稱板眼。
(3)過門,京劇音樂名詞。指在唱句與唱句之間,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間奏音樂。唱句與唱句之間常用小過門兒,唱段與唱段之間常用大過門。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無固定模式。
(4)掛兒,京劇音樂名詞。掛兒是“過兒”的諧音,專指在唱段與唱段之間的大過門,一般多指華彩的間奏音樂。在唱句與唱句之間的小過門不稱掛兒。
(5)墊頭,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樂匯與樂匯間起搭橋作用的旋律稱為墊頭或小墊頭,亦名橋。墊頭旋律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銜接作用。
(6)行旋,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演員表演動作或對話、獨白時的襯托音樂。行旋多為曲牌或簡單旋律的反復演奏,主要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7)調門,指演員歌唱時的音高。凡用弦樂器伴奏,都根據演員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調。京劇調門,一般以正宮調為適度,最高的唱乙字調,最低的凡字調,俗稱趴字調。同一劇中,兩個主要演員音高不同,有時互相遷就,有時臨時長(提高)調門或落(降低)調門。
(8)調面,演員唱的音高與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調面。意思是按照“調門”的表面歌唱。調面系針對調底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演員都唱調面。
(9)調底,演員唱的音高比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調底。意思是按照調門的底音歌唱。調底系針對調面而言。京劇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調的腔調經常翻高,如將調門定高,演員嗓音不及,如將調門定低,樂器音量有過小,乃采用調底的唱法,把樂器定高八度,演員以低八度的音來歌唱。
(10)定弦,指弦樂器(胡琴、阮等)定“調門”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為定弦的標準。
(11)乙字調,京劇音樂名詞。工尺譜所用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乙”音(開啟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乙字調為京劇的最高調門。
(12)工正調,亦作正宮調。京劇根據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調門,西皮外弦與笛正宮調的工音同高的稱為正宮調。比正宮調高出一度的稱乙字調,高出半度的稱工半調,比正宮調低一度的稱六字調,低半度的稱六半調,低二度的俗稱趴字調。
(13)工半調京劇調門之一。略高于正宮調,略低于乙字調。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升高。
(14)軟工調,京劇調門之一。略低于正宮調,而較六字調稍高。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降低。
(15)六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六”音(六孔全閉,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六字調為京劇中低于正工調,高低適度的調門。
(16)趴字調,亦作扒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凡低于六字調一度以上的統稱趴字調。
(17)走邊,“走邊”的來源一說源于晉劇《白虎鞭·走邊》中的舞蹈身段;一說是因為凡走邊的人物因怕人看見而多在墻邊、道邊潛身夜行,故而稱“走邊”。一般來說,《惡虎村》的黃天霸走邊最難。《夜奔》的林沖走邊最累,《蜈蚣嶺》的武松走邊最吃功夫。
(18)趟馬,由于京劇中多以馬鞭來代替馬,或作為騎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馬鞭揮舞著上場后運用圓場、翻身、臥魚、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連續做出打馬、勒馬或策馬疾馳的舞蹈動作的組合就是京劇的趟馬。
5.京劇是怎樣來的
徽劇是京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56135劇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后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擴展資料: 徽班進京的出發地在揚州,身懷絕技的優伶們,出發前一定要到位于蘇唱街的梨園總局碰碰頭,商量一下出發日程和演出劇目,并在那里一起擺個身段、甩兩下水袖、揚幾聲珠圓玉潤的歌喉。有時干脆排演幾出折子戲,或是《游園》,或是《思凡》,聲情并茂,婀娜多姿,那時的蘇唱街,十分熱鬧。
蘇唱街,是老揚州惟一保存下來的與戲班直接有關的街道。當年鹽商徐尚志從蘇州招徠昆腔藝人辦起的揚州第一個昆腔班“老徐班”,就在這條街上。
1790年秋,為慶祝乾隆八旬壽辰,揚州鹽商江鶴亭(安徽人)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戲戲班,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參加祝壽演出。這個徽班以唱二簧調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個諸腔并奏的戲班。
這次北京的祝壽演出規模盛大,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十步設一戲臺,南腔北調,四方之樂,薈萃爭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京劇。
6.泰州梅蘭芳紀念館簡短導游詞
梅蘭芳是我國京劇藝術大師,祖居泰州。
其藝術成就早已超越國界,與世界藝術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蘇)和布萊希特(德)齊名,合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其抗戰期間蓄須明志、息戲罷演、賣畫度日的民族愛國氣節更為海內外人士敬仰。
1956年3月,梅蘭芳曾偕夫人及幼子葆玖回泰訪祖演出,震驚了十里八鄉。鄰近的南通、揚州、鹽城等地的觀眾為一睹大師風采,攜被蓋露宿劇院前排隊購票。
這位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大師,在泰期間尋訪到了四代前祖輩的故居,就在現在梅園的所在地鮑壩村。 梅蘭芳公園建造在市區東郊、有著美麗傳說的鳳凰墩上。
這鳳凰墩,三面環水,叢林相擁,倒也適合中國園林建設的特點。 進得梅園,沿著石徑小路,可先參觀梅蘭芳史料陳列館,里面陳列著大師大量生前活動照片和實物。
館前是半圓狀的廣場,門廳前檐下懸掛前國家主席**題寫的館名匾額。館內多處建筑為市區明清建筑移至此。
走過史料館的北門,梅花的香氣濃了很多。越往公園里走,一種高雅淡潔的清香更誘得游人尋尋覓覓。
故意猛吸口氣去嗅,卻又聞不到,不嗅時又是滿鼻都是,一下子沁透心肺。原來這里密密麻麻地栽著數不過來的梅樹。
雖過了最緊的時刻,但彌漫在空中的梅香一時不能散去。 西北角上的梅亭是很有些看頭的。
亭平面為五角梅花形,周身飛檐、亭柱、坐檻無不以梅為形。檐下枋子里側,嵌刻著大師《貴妃醉酒》等五出代表戲的木雕戲劇場面。
亭的東側,一尊潔白的漢白玉大師坐像,在春光的映襯下尤為精神。亭的題匾和漢白玉像分別為趙樸初和劉開渠題寫和創作。
這里常有些京劇愛好者來此亮嗓。在大師面前唱京劇,其樂融融,哪能比擬。
7.關于中國曲藝(京劇,昆劇等都可以)的簡短介紹
京 劇 是 地 地 道 道 的 中 國 國 粹, 因 形 成 于 北 京 而 得 名, 但 它 的 源 頭 還 要 追 溯 到 幾種 古 老 的 地 方 戲 劇。
1790 年, 安 徽 的 四 大 地 方 戲 班 — — 三 慶 班、四 喜 班、春 公 班 和春 班 — — 先 后 進 京 獻 藝, 獲 得 空 前 成 功。 微 班 常 與 來 自 湖 北 的 漢 調 藝 人 合 作 演 出, 于 是, 一 種 以 微 調 “ 二 簧 ” 和 漢 調 “ 西 皮 ” 為 主、兼 收 昆 曲、秦 腔、梆 子 等 地 方 戲精 華 的 新 劇 種 誕 生 了, 這 就 是 京 劇。
在 200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中, 京 劇 在 唱 詞、念 白 及字 韻 上 越 來 越 北 京 化, 使 用 的 二 胡、京 胡 等 樂 器, 也 融 合 了 多 個 民 族 的 發 明, 終 于成 為 一 種 成 熟 的 藝 術。 將 京 劇 稱 作 “ 東 方 歌 劇 ” 是 因 為 兩 個 劇 種 都 是 集 歌 唱、舞 蹈、音 樂、美 術、文學 等 于 一 體 的 特 殊 戲 劇 形 式, 在 形 式 上 極 為 類 似 ; 同 時, 在 各 自 不 同 的 文 化 背 景 中, 它 們 都 獲 得 了 經 典 性 地 位。
簡 單 地 講, 紅 臉 含 有 褒 義, 代 表 忠 勇 者 ; 黑 臉 為中 性, 代 表 猛 智 者 ; 藍 臉 和 綠 臉 也 為 中 性, 代 表 草 莽 英 雄 ; 黃 臉 和 白 臉 含 貶 義, 代表 兇 詐 者 ; 金 臉 和 銀 臉 是 神 秘, 代 表 神 妖。 除 顏 色 之 外, 臉 譜 的 勾 畫 形 式 也 具 有 類 似 的 象 征 意 義。
例 如 象 生 兇 毒 的 粉 臉, 有 滿 臉 都 白 的 粉 臉, 有 只 涂 鼻 梁 眼 窩 的 粉 臉, 面 積 的 大 小 和 部 位 的 不 同, 標 志 著 陰險 狡 詐 的 程 度 不 同, 一 般 說 來, 面 積 越 大 就 越 狠 毒。 總 之, 顏 色 代 表 性 格, 而 不同 的 勾 畫 法 則 表 示 性 格 的 程 度。
臉 譜 起 源 于 上 古 時 期 的 宗 教 和 舞 蹈 面 具, 今 天 許 多 中 國 地 方 戲 中 都 保 留 了 這 種傳 統。 昆劇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簡稱“昆腔”,元末明初,作為南曲聲腔的一個流派,在江蘇昆山一帶產生,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是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該劇種于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是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作為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
當時,江蘇的昆山(轄今昆山、太倉兩處)地區經濟繁榮,貿易興盛,黎民富庶,城鄉各個階層群眾對文化娛樂有所追求,當時流行一種以地方音樂為基礎的南曲,叫昆山腔。昆山腔的出現也和當時的顧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詞尚曲有很大關系。
而對昆山腔的誕生有直接影響的人物是顧阿瑛的座上客顧堅,他將昆山人唱的南曲與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的歌唱方法,進行改進,形成了一種受當地人歡迎的曲調,到明初正式被稱為“昆山腔”,它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昆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于蘇州一帶,到了萬歷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歷未年還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這種“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變革發展。當時,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音樂家魏良輔痛感昆山腔的不協音律,于是借張野塘、謝林泉等到民間藝術家的幫助,參照北曲的演唱成就,對昆腔加以改革。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終于總結出了一整套昆腔曲唱的規范,形成了昆曲曲唱體系。經過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遠,柔媚細膩,被稱為“水磨腔”。
所謂水磨調,是說音調極其細膩柔婉。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來的最細膩滑潤,所以用“水磨”來稱呼其因經過各種處理而變得細膩柔婉的曲調。
新昆曲博得了眾口一詞的稱贊。 改革后的昆山腔,大大發展了南曲的演唱藝術,而且在曲調運用上,也吸收北曲結構謹嚴的長處,但它還只是清唱曲,尚未走上戲曲舞臺。
完成昆山腔的又一重大革新,將昆山腔推上戲曲舞臺,成為戲劇,是由梁辰魚的《浣紗記》開始。昆山梁辰魚是一個著名的戲曲作家,精詩詞,通音律。
魏良輔改腔的成就使他頗受鼓舞,但他還覺得這樣的新腔不應只局限于曲壇清歌,必須擴展到舞臺之上占有更廣闊的天地,于是與精通音理的鄭思笠、陳梅泉、唐小虞等人發揮文學優勢寫作了以西施為主要人物的《浣紗記》傳奇,從音樂方面彌補了水磨調“冷唱”的不足,同時把傳奇文學與新的聲腔以及表演藝術綜合在一起,借鑼鼓之勢與舞臺之場面形態,第一次將昆曲搬上劇壇。昆山腔在劇曲中的首次運用,引起了轟動,并很快壓倒了其它一切聲腔,一時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戲曲,并流傳南北各地,這就是昆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