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斑馬的生活習性如何
奇蹄目馬科斑馬屬4種獸類的通稱。
因身上有起保護作用的斑紋而得名。 斑馬為非洲特產。
南非洲產山斑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較寬的黑條紋,雄體喉部有垂肉。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產普通斑馬,由腿至蹄具條紋或腿部無條紋。
非洲南部奧蘭治和開普敦平原地區產擬斑馬,成年擬斑馬身長約2.7米,鳴聲似雁叫,僅頭部、肩部和頸背有條紋,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線。東非還產一種格式斑馬,體格最大,耳長(約20厘米)而寬,全身條紋窄而密,因而又名細紋斑馬。
山斑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岳地帶活動;普通斑馬棲于平原草原;細紋斑馬棲于炎熱、干燥的半荒漠地區,偶見于野草焦枯的平原。性謹慎,通常結成小群游蕩,常遭獅子捕食。
斑馬是珍奇的觀賞動物,但由于人們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殺,其中擬斑馬已于1872年絕跡,山斑馬也瀕臨滅絕。 斑馬生活在非洲大陸,外形與一般的馬沒有什么兩樣,它們身上的條紋是為適應生存環境而衍化出來的保護色。
在所有斑馬中,細斑馬長得最大最美。成年細斑馬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圓又大,條紋細密且多。
斑馬常與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鴕鳥等共外,以抵御天敵。人類將斑馬條紋應用到到軍事上是一個是很成功仿生學例子。
斑馬身上的條紋和間隔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雌獸的妊娠早期,一個固定的、間隔相同的條紋形式就已經確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后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由于身體各部位發育的情況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后,各部位所形成的條紋也就不一樣了,有的寬闊,有的狹窄。
例如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七個星期,頸部伸長之前確定;近鼻孔處的條絞很細,所以這個部位最早的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鼻子擴大之前確定;臀部的條紋最寬,說明臀部與身體的其余部分是成比例發展的。另一方面,條紋也不能早于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因為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而這條尾巴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微米,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
至于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么呈水平方向,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斑馬身上的條紋漂亮而雅致,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更重要的則是形成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
在開闊的草原和沙漠地帶,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線各不相同,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型輪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這種不易暴露目標的保護作用,對動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
近年來的研究還認為,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蠅的注意力,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卻讓很少威脅斑馬的生活。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斑馬,由于目標明顯,所以易于暴露在天敵面前,遭到捕殺,最后滅絕,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
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生存到現在。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應用到海上作戰方面,在軍艦上涂上類似于斑馬條紋的色彩,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達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目的。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馬科(Equidae)。
2.斑馬的生活習慣是什么
斑馬有很強的社會性,屬于群居動物,它們一同覓食(主要是草),甚至彼此梳理皮毛。斑馬組成群體棲息,即使年老的個體也不會被驅逐出群體而過獨居生活。
但群體通常不大,最多也就是10只左右,多由雌獸和未達到性成熟的雄雌幼仔所組成,群體十分緊湊而不松散,幼仔們喜歡在一起玩耍、撕鬧,或與雌獸在一起嬉戲。
成年雄獸通常過獨居的生活,所占的領地大約有10平方公里,用排出來的糞便作為領地邊界的標記,只有在雨季,等候雌獸來到身邊時,才一起過上一段夫妻生活,然后雌獸又會回到群體中。
擴展資料:
斑馬是草食性動物。除了草之外,灌木、樹枝、樹葉甚至樹皮也是它們的食物。適應能力較強的消化系統,令斑馬可以在低營養條件下生存,比其他草食性動物優勝。
主要食物是青草,有時也吃嫩樹葉,不僅群體成員之間十分友好,也常與鴕鳥、長頸鹿、羚羊等食草動物等混雜行動,一起生活,分享同樣的食物,并且互相利用,互通信息,以避強敵。
它們的天敵獅子、豹、野狗、鬣狗等只能采取伏擊的方法捕食,常常在其飲水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耐心等待,當距離較近的時候,突然沖出,撲倒后飽餐一頓。
3.斑馬生活習性是什么
1883年,當全世界最后一頭南非斑馬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動物園死去的時候,這種曾經廣泛分布在南非開普敦一帶的動物正式從地球上消失了。從此,南非斑馬徹底絕跡了。
南非斑馬是曾經生活在南非,十分活躍的動物之一。這種斑馬和普通斑馬有著迥異的外部特征。它的前半部分有著普通斑馬的漂亮條紋,而尾部則和我們日常所見的馬沒有什么兩樣。長時間以來,由于南非斑馬所留下的標本很少,關于南非斑馬的種屬問題科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一些科學家認為南非斑馬屬于一個新種,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南非斑馬只是斑馬的一個亞種。
在常見的中文翻譯上,也能體現科學家們對南非斑馬的不同認識。南非斑馬(Quagga)最常見的翻譯為“斑驢”,但實際上這個翻譯十分不準確。南非斑馬(Quagga)一詞源于當地黑人的土著語言,而這種稱呼來源于南非斑馬的叫聲。在科學家對南非斑馬的分類中,一直傾向于它是斑馬的一個變種,與“驢”并無關系。
實際上,確定南非斑馬的種屬問題一直是南非環境保護學家們研究的主要課題。確定南非斑馬的生物學種屬,不僅可以解決科學界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科學家們還有一個更大膽的設想,那就是設法在自然界再現這種已經絕跡的動物!
1984年,美國的科學家對世界上殘存的南非斑馬標本進行了測定,并同世界上的其他斑馬進行了生物學比較和鑒定。鑒定結果表明,南非斑馬是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而并非是一個新種斑馬。這個令人興奮的鑒定結果對南非環境保護學家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從理論上講,恢復在地球上已經絕跡的動物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我們已經熟悉的體細胞克隆方法,通過獲得動物的體細胞來克隆動物本身,但是這種方法只能獲得單性動物,由于沒有異性動物相配合,很難自然產生后代,因此體細胞克隆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種方法是通過遺傳學篩選的方法,從相近種群中篩選出體態相似的動物進行雜交。然后,再經過進一步的篩選,從而再生自然界已經絕跡的動物,這種方法只局限于“亞種”動物。由于南非斑馬只是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因此從理論上講可通過遺傳學的方法利用平原斑馬獲得南非斑馬。
1987年,以南非科學家瑞恩霍爾德為首的科研小組開始對南非斑馬進行“拯救”行動。科學家們首先在納米比亞和南非邊境一帶精心挑選了一批外表特征與南非斑馬類似的平原斑馬,他們把這些斑馬帶到南非斑馬的原始故鄉——開普敦附近。在科學家們的精心照料下,第一個酷似南非斑馬的馬駒于1988年12月出世,這個可愛的小家伙還真像它那些從沒有見過面的爸爸媽媽們!1997年,第一代南非斑馬發育成熟后,第二代南非斑馬又陸續出世。截止到2003年,科學家們已經篩選出了76匹南非斑馬,其中58匹已經發育成熟。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可愛的動物均具備南非斑馬的主要特征,即前半部分像斑馬,后半部分又像普通的馬。
目前南非斑馬的“拯救”行動進展非常順利,這些南非斑馬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三代。科學家們下一步打算對這些人工培育的斑馬進行基因學鑒定,以確定它們與野生南非斑馬究竟是否相同。不管結果如何,當人們見到這些既似斑馬又似馬的可愛動物時,又有多少人會關心這些動物體內流著誰的血液呢!
摘抄于科技日報
4.山斑馬的生活習性
山斑馬是日行性的動物,主要的活動時間是早晨及黃昏,通常棲息在中。以草食為主,也吃嫩葉。其兩個亞種的大部分都是晝夜活動,最活躍的時候是清晨和傍晚日落時分。草食性,主要包括、樹葉和樹皮,也青睞于舔食物質,尤其是在夏天。開普山斑馬必須天天喝,而哈特曼山斑馬可以在兩天左右不飲水。
山斑馬是群居的動物,由1只雄馬領導1-6只雌馬,還有它們的子女共同組成一個群體,雄斑馬占主導地位,要負責保衛群體,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警告他的妻小。習慣爬山越嶺,很少走下山來。每群斑馬有領隊,有哨兵輪流站崗,發現敵情,立即發出“警報”合群逃跑。有時棲息地和活動范圍會有重疊,其他種群甚至會加入,形成更大的臨時的高達約30頭的群體。盡管如此,繁殖群經常保持多年來的穩定(最多20個記錄)。雌斑馬終身留在原來的群體中,成年的雄斑馬會組成群體,或是向具有領導地位的雄斑馬挑戰。新的成年雄馬需要經過長達三年的成長,才能夠走到一群母馬前求愛,挑戰族群的首領雄馬。
5.山斑馬的生活習性
山斑馬是日行性的動物,主要的活動時間是早晨及黃昏,通常棲息在中。
以草食為主,也吃嫩葉。其兩個亞種的大部分都是晝夜活動,最活躍的時候是清晨和傍晚日落時分。
草食性,主要包括、樹葉和樹皮,也青睞于舔食物質,尤其是在夏天。開普山斑馬必須天天喝,而哈特曼山斑馬可以在兩天左右不飲水。
山斑馬是群居的動物,由1只雄馬領導1-6只雌馬,還有它們的子女共同組成一個群體,雄斑馬占主導地位,要負責保衛群體,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警告他的妻小。習慣爬山越嶺,很少走下山來。
每群斑馬有領隊,有哨兵輪流站崗,發現敵情,立即發出“警報”合群逃跑。有時棲息地和活動范圍會有重疊,其他種群甚至會加入,形成更大的臨時的高達約30頭的群體。
盡管如此,繁殖群經常保持多年來的穩定(最多20個記錄)。雌斑馬終身留在原來的群體中,成年的雄斑馬會組成群體,或是向具有領導地位的雄斑馬挑戰。
新的成年雄馬需要經過長達三年的成長,才能夠走到一群母馬前求愛,挑戰族群的首領雄馬。
6.斑馬神仙魚的生活習性
斑馬神仙魚,學名pterophyllum eimekei。
以其復身體特征得名,因為它的身體棟線一般是3-5條條紋,粗大且明顯,就像是斑馬身上的條紋一樣,因此被稱為斑馬神仙魚。這種神仙魚也是神仙魚品種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深得大眾的喜愛。
原產地也是亞馬遜河流域,體長一般能長到10到15厘米左右,身體制基本呈現圓盤狀,側面比較扁,這種魚的頭比較尖,腹鰭和其他燕魚一樣是兩條常常的絲狀鰭,屬于慈鯛科。斑馬神仙魚的水質要求和秘魯神百仙魚的水質基本一樣,按照秘魯神仙魚的水質條件飼養即可。
水溫25°-28°,偏酸性的水質,平時多換水,加強水質的護理,就沒有多大的問題。餌料的話,同樣可以參考秘魯神仙魚的餌料,可以選擇多樣性喂食,增加魚體靚麗度。
斑馬神仙魚的性成熟為6個月,雄魚和雌魚區分可以通過魚鰭和頭部隆起狀況確定,頭部隆起,且魚鰭修長伸展的是雄魚,反之是雌魚。每次產卵大致在300到500粒之間。
生度活習性可以參考秘魯神仙魚。
7.斑馬有那些習性
斑馬 斑馬 斑馬生活在非洲大陸,外形與一般的馬沒有什么兩樣,它們身上的條紋是為適應生存環境而衍化出來的保護色。
在所有斑馬中,細斑馬長得最大最美。它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圓又大,條紋細密且多。
斑馬常與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鴕鳥等共外,以抵御天敵。人類將斑馬條紋應用到到軍事上是一個是很成功仿生學例子。
斑馬身上的條紋和間隔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雌獸的妊娠早期,一個固定的、間隔相同的條紋形式就已經確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后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由于身體各部位發育的情況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后,各部位所形成的條紋也就不一樣了,有的寬闊,有的狹窄。
例如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1623636七個星期,頸部伸長之前確定;近鼻孔處的條絞很細,所以這個部位最早的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鼻子擴大之前確定;臀部的條紋最寬,說明臀部與身體的其余部分是成比例發展的。另一方面,條紋也不能早于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因為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而這條尾巴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微米,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
至于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么呈水平方向,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斑馬身上的條紋漂亮而雅致,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更重要的則是形成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
在開闊的草原和沙漠地帶,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線各不相同,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型輪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這種不易暴露目標的保護作用,對動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
近年來的研究還認為,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蠅的注意力,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卻讓很少威脅斑馬的生活。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斑馬,由于目標明顯,所以易于暴露在天敵面前,遭到捕殺,最后滅絕,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
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生存到現在。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應用到海上作戰方面,在軍艦上涂上類似于斑馬條紋的色彩,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達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目的。
8.斑馬有那些習性
斑馬
斑馬 斑馬生活在非洲大陸,外形與一般的馬沒有什么兩樣,它們身上的條紋是為適應生存環境而衍化出來的保護色。在所有斑馬中,細斑馬長得最大最美。它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圓又大,條紋細密且多。斑馬常與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鴕鳥等共外,以抵御天敵。人類將斑馬條紋應用到到軍事上是一個是很成功仿生學例子。
斑馬身上的條紋和間隔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雌獸的妊娠早期,一個固定的、間隔相同的條紋形式就已經確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后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由于身體各部位發育的情況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后,各部位所形成的條紋也就不一樣了,有的寬闊,有的狹窄。例如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1623636七個星期,頸部伸長之前確定;近鼻孔處的條絞很細,所以這個部位最早的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鼻子擴大之前確定;臀部的條紋最寬,說明臀部與身體的其余部分是成比例發展的。另一方面,條紋也不能早于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因為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而這條尾巴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微米,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至于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么呈水平方向,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斑馬身上的條紋漂亮而雅致,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更重要的則是形成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在開闊的草原和沙漠地帶,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線各不相同,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型輪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這種不易暴露目標的保護作用,對動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近年來的研究還認為,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蠅的注意力,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卻讓很少威脅斑馬的生活。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斑馬,由于目標明顯,所以易于暴露在天敵面前,遭到捕殺,最后滅絕,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生存到現在。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應用到海上作戰方面,在軍艦上涂上類似于斑馬條紋的色彩,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達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