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發展
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代替“帆”,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
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并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并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云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范》“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量觀測,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并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
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并已應用于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
“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后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
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后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時進一步提高,并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于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并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著三國以后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采用。 四、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于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
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云,暈虹等來預測臺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
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
“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并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
2.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發展
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代替“帆”,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
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并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并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云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范》“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量觀測,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并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
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并已應用于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
“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后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
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后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時進一步提高,并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于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并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著三國以后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采用。 四、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于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
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云,暈虹等來預測臺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
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
“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并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
3.中國古代航海史的特點,1000字,急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已能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導航知識開始海上航行,揭開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
這說明中國和地中海國家一樣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夏、商、周時代,由于木板船與風帆的問世,人們已開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今日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形成時期,人們已累積了一些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氣象等知識,初步形成了近海遠航所需的技術和相關的知識,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到秦漢時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駛風技術,出現了秦代徐福船隊東渡日本和西漢海船遠航印度洋的壯舉。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臺灣和南洋,法顯從印度航海歸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 唐朝建立后,經過"貞觀之治",中國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國力強盛和造船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中國與西亞、非洲沿岸國家間的海洋航運有了很大發展。
唐朝時由中國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國家,已由過去的分段航行實現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經印度洋沿岸國家換乘阿拉伯商船中轉,而能直接抵達。 由于羅盤廣泛地應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積累的牽星術、地文、潮流、季風等航海知識,以及造船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水密隔艙技術,使宋代后的航海家可以長年在海上遠行。
宋代人開辟了橫越印度洋的航線,尤有重要意義,宋代航海家從廣州、泉州啟航,橫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亞和非洲東海岸 元代中國海洋航運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海上漕運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要解決京城地區及北方糧食緊缺問題,就必須從江南調運,其中海上漕運是主要途徑之一。
在遠洋航運方面,無論是航行規模,還是造船和航海技術方面,元代都超過了唐宋。元代較大的遠洋船舶能承載千余人,有十余道風帆。
阿拉伯的天文航海技術傳入中國,也促進了中國航海技術的發展。" 由于當時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和以羅盤導航為標志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
中國舟帆所及,幾達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全部海岸,與亞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航海貿易關系。元代遠洋航運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外貿港口的繁榮,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經歷了它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不僅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和東方第一大港,而且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貿易港。
元代民間航海家汪大淵曾于公元1330-1390年兩次從泉州出發,航海遠游,行蹤遍及南海、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沿海地區。為此,他于公元1349年寫成《島夷志略》一書,其中記述國名、地名達96處之多。
到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其船隊規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廣、航技之高,在當時無與倫比。 從1405年到1411年的6年中,鄭和船隊幾乎沒有間斷地三次出洋,每次均游歷南洋和印度附近的大小國家,加強了中國與這些國家、地區之間的聯系,尤其是政治經濟上的來往。
此后外國使臣紛紛回訪中國,當時的南海上桅帆點點,中外往來日趨頻繁,許多國家和地區使臣的來華也不再限于搭載鄭和下西洋的船只。同時鄭和的幾次出訪,在舊港(在今天的印尼)消滅了海盜,也加強了與南洋各國的聯絡,使海路得以安全通暢。
鄭和下西洋在航線及航海經驗上都具有歷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東非。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領先地位。
在當時靠木船、僅憑借自然的風力航行,克服海上種種困難,不僅要有航海技術、造船技術、航海經驗,掌握海洋知識,而且也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這些為以后中國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礎。元代以前中國的遠洋航線,基本上是沿海岸航行,船的規模、數量和人數、航行的次數,持續的時間都遠不及鄭和下西洋。
鄭和通過七次大西洋的探險航行,開辟了海上交通路線,形成了系統完善的海上交通網絡。前三次主要到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里,這里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
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如開辟了古里到溜山到東非索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亞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據說分船隊過了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
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鄭和七下西洋的舉措,是陸上絲綢之路向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轉折,也創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跡,作為一位航海家,鄭和具有的勇于奉獻、向海洋探險的精神是罕有的,由中國鄭和開始的海洋世紀,包含了東西方向海洋的開拓歷程。
沿著鄭和開通的海道,大批中國人從此走出了國門,正是這種東西方向海洋的不斷探索,最終使人類匯合在一個整體世界之中。 然而,隨著中國晚期封建主義逐漸保守與僵化,明清王朝對外閉關鎖國,對內實行海禁,嚴重阻礙了中國航海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航海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航海業進入由盛轉衰的時期。
4.船的發展史介紹
在遙遠的古代,人類的祖先還處于以采集和漁獵為生的時期,他們活動的場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由于沒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魚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對岸的野獸,可見而不可獵;洪水襲來,來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他們在與天斗、與洪水猛獸斗的長期斗爭中增長了才干,增添了智慧。自然現象使他們受到了各種有益的啟發。“古觀落葉以為舟”,就反映了我們祖先早期對一些物體能浮在水面上的認識。也許正是因為這種自然現象,才引起人們航行的念頭。人騎坐在一根圓木上,就可以順水漂浮;如果他還握著一塊木片,就可以向前劃行。如果把那根圓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適地坐在里面,并能隨身攜帶上自己的物品。這就是人們創造的最早的船——獨木舟。以后人們又逐步學會了就地取材,制造了簡單、平穩、裝載面積較大的筏。筏的種類較多,有木筏、竹筏、皮筏等。
原始社會出現的獨木舟和筏,使人類在征服江河的斗爭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到了大約三千多年前,我國就開始出現了木板船。木板船出現以后,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也為船舶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礎。
隨后人們又在長期航行的實踐中,創造了利用風力行駛的船——帆船。初期的帆不能轉動,只有風順時才能使用,風不順就只有落帆劃槳。后來人們在航行的實踐中逐步發現,即使不順風,只要使帆與風向成一定的角度,帆上還是能受到推船前進的風力,于是人們又創造了轉動帆,在逆風的情況下,船也能前進。
我國的帆船,在世界上是相當有名的。早在秦代我國就能造出長達三十米、寬六至八米,能載重6萬公斤的漂洋過海的大帆船——海船。到了漢代,就能制造百尺樓船。到宋代,已可制造載重20萬公斤以上的大船。明代鄭和下西洋乘坐的寶船,已長達140米,寬達60米。
自從人類創造了帆船以后,帆船運載著人們在世界的海洋上來往,直到十九世紀,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船還是帆船,有的帆船,桅桿高達30米,掛帆30多面。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帆終于被機械所取代,帆船也逐漸發展成為裝有引擎的船,最先代替帆的是蒸汽機。開始的汽船是由明輪推進的,然后又發展成為螺旋槳推進,接著人們又陸續發明了渦輪機、柴油機、汽油機和核動力裝置。
造船的材料,也由早期主要用木材發展到近代主要用鋼鐵。有些現代的小船又采用玻璃纖維和塑料制成。
由于造船材料和船的行駛動力的不斷發展,人們造的船越來越大,裝載的人和貨物越來越多,功能也越來越完善,航程也越來越遠。
5.歷史,中國航海
[編輯本段]簡介 是人類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陸地去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
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航海活動。
當時中國大陸制造的一些物品在臺灣島、大洋洲,以至厄瓜多爾等地均有發現。公元前4世紀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駕駛舟船從今馬賽出發,由海上到達易北河口,成為西方最早的海上遠航。
公元前 490年,在波斯與希臘的海戰中,希臘就曾以上百英尺長的戰艦參戰。中國漢代已遠航至印度,把當時羅馬帝國與中國聯系起來。
唐代為擴大海外貿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遠航到亞丁灣附近。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勢及地物為導航標志,屬地文航海;而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志的,則屬天文航海技術之一種。
指南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發明,宋代將其應用到航海上,解決了海上航行的定向,也開創了儀器導航的先例。現代船上使用的磁羅經,是12世紀船用磁羅經傳入歐洲后,由英國人開爾文改進了的海軍型磁羅經。
助航設施燈塔很早就已使用。公元前280年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建造了高60多米的燈塔。
1732年英國在泰晤士河口設置了燈塔。1767年在美洲特拉華設立了浮標。
公元15世紀是東西方航海事業大發展時期。1405~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歷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航至非洲東岸的現索馬里和肯尼亞一帶,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
1420年葡萄牙創辦了航海學校;船長迪亞士在1487年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該地為好望角;1497年伽馬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此后葡萄牙人又到達中國、日本。
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1499~1500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證實這片陸地是一片新發現的陸地,而不是哥倫布當年認為的印度島嶼,故命名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16世紀始,航海技術迅速發展。1569年地理學家墨卡托發明的投影成為現代海圖繪制的基礎。
進入20世紀后,現代航海技術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出現奧米加導航系統,隨后又出現和應用了衛星導航系統、自動標繪雷達等。 航海要求船舶迅速而安全地行駛,在現代條件下,需采用現代導航設備,了解國際水運法規,世界各國海上交通管理制度。
為保證人身、船舶、貨物和海洋環境的安全,船舶上還需設置救生、防火、防污染設備和航海儀表及通信設備等。 [編輯本段]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
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并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并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云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范》“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量觀測,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并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
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并已應用于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
“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后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
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后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
6.“我國近代航海發展的狀況”求一篇論文
任何一個課題的研究或開發都是有學科基礎或技術基礎的。
綜述部分主要闡述選題在相應學科領域中的發展進程和研究方向,特別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通過與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較和評論,說明自己的選題是符合當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進展,或采用了當前的最新技術并有所改進,目的是使讀者進一步了解選題的意義。
綜述部分能反映出畢業設計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獻的閱讀能力。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論文中有效地運用文獻,這不僅能避免簡單的重復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開發工作有一個高起點。其次,還能反映出綜合分析的能力。
從大量的文獻中找到可以借鑒和參考的,這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對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點,優缺點的評述是否符合實際,恰到好處,這和一個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關的。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畢業論文,必須閱讀一定量(2~3篇)的外文資料,這不僅反映自己的外文閱讀能力,而且有助于論文的先進性。1、論文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
摘要先寫什么,后寫什么,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
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
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稱。
建議采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
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后加括號注明原文。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
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采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于摘要的編寫。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9、論文摘要之撰寫通常在整篇論文將近完稿期間開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內容。但亦可提早寫作,然后視研究之進度作適當修改。
有關論文摘要寫作時應注意下列事項: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間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11、用簡單而直接的句子。
避免使用成語、俗語或不必要的技術性用語。12、請多位同僚閱讀并就其簡潔度與完整性提供意見。
13、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矯枉過正,將應有之字眼過份刪除,如在英文中不應刪除必要之冠詞如a''an''the等。
14、盡量少用縮寫字。在英文的情況較多,量度單位則應使用標準化者。
特殊縮寫字使用時應另外加以定義。15、不要將在文章中未提過的數據放在摘要中。
16、不要為擴充版面將不重要的敘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僅能以一兩句話概括,就讓維持這樣吧,切勿畫蛇添足。17、不要將文中之所有數據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與標準差或其它統計指標僅列其最重要的一項即可。
18、不要置放圖或表于摘要之中,盡量采用文字敘述。
7.中國古代航海的故事
航海是人類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陸地去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
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航海活動。
當時中國大陸制造的一些物品在臺灣島、大洋洲,以至厄瓜多爾等地均有發現。公元前4世紀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駕駛舟船從今馬賽出發,由海上到達易北河口,成為西方最早的海上遠航。
公元前 490年,在波斯與希臘的海戰中,希臘就曾以上百英尺長的戰艦參戰。中國漢代已遠航至印度,把當時羅馬帝國與中國聯系起來。
唐代為擴大海外貿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遠航到亞丁灣附近。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勢及地物為導航標志,屬地文航海;而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志的,則屬天文航海技術之一種。
指南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發明,宋代將其應用到航海上,解決了海上航行的定向,也開創了儀器導航的先例。現代船上使用的磁羅經,是12世紀船用磁羅經傳入歐洲后,由英國人開爾文改進了的海軍型磁羅經。
助航設施燈塔很早就已使用。公元前280年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建造了高60多米的燈塔。
1732年英國在泰晤士河口設置了燈塔。1767年在美洲特拉華設立了浮標。
公元15世紀是東西方航海事業大發展時期。1405~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歷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航至非洲東岸的現索馬里和肯尼亞一帶,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
1420年葡萄牙創辦了航海學校;船長迪亞士在1487年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該地為好望角;1497年伽馬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此后葡萄牙人又到達中國、日本。
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1499~1500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證實這片陸地是一片新發現的陸地,而不是哥倫布當年認為的印度島嶼,故命名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16世紀始,航海技術迅速發展。1569年地理學家墨卡托發明的投影成為現代海圖繪制的基礎。
進入20世紀后,現代航海技術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出現奧米加導航系統,隨后又出現和應用了衛星導航系統、自動標繪雷達等。 航海要求船舶迅速而安全地行駛,在現代條件下,需采用現代導航設備,了解國際水運法規,世界各國海上交通管理制度。
為保證人身、船舶、貨物和海洋環境的安全,船舶上還需設置救生、防火、防污染設備和航海儀表及通信設備等。 [編輯本段]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
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并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并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云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范》“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量觀測,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并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
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并已應用于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
“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后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
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后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國古今航海發展的簡短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