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思的故事
天才降生 馬克思1818年公歷5月5日生于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現屬于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
他的祖父洛賓·列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求學生涯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
中學畢業后,進入波恩大學,18歲后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義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 S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里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Jena)審查博士資格。
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并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后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
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些事情。
可是,他們只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 這樣一來,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系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對于《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
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丑惡本質。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斗爭。
1843年《萊茵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后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斯的活動與生活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并代筆部分文章。婚姻和家庭 1814年2月14日,燕妮·馬克思誕生于特利爾一個名門望族。
燕妮·馬克思 (1814年2月12日——1881年12月2日 原名約翰娜·“珍妮”·貝爾塔·朱麗葉·馮·威斯特華倫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燕妮·馮·威斯特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律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
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景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
但是她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
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面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準備 1836年10月,馬克思從離家不遠的波恩大學轉赴離家很遠的柏林大學讀書,這意味著他們之間要忠誠等待一段漫長的時間。
在柏林,由于心靈激蕩的感情和 “傾心思慕”的愛情以及帶來的懸念和焦慮,曾一度影響了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學習。他曾向他父親坦率吐露說,由于遠離摩塞爾河谷,遠離他的“無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靜之中”。
困擾他的絕不是什么猜忌心,因為他對燕妮的愛情從未有過絲毫懷疑,只是由于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長的歲月里長期分離,使他感到心情沉重。 于是,18歲的馬克思就執筆寫詩,用詩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心聲。
馬克思的詩大多是歌頌燕妮和傾吐自己對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年輕的哲學博士剛剛口到特利爾,就趕忙去他最心愛人的家,把博士論文親手送到燕妮的父親的手里。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后,本來打算立即結婚的。
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并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給婚的念頭,繼續互相等待。從 1842年4月開始,馬克思。
2.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小故事就要小故事100字左右
1、馬克思一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而精深.他雖然記憶力驚人,對讀過的書能記得異常深刻準確,但他讀書時總要作筆記.為寫作《資本論》,馬克思研究了1500多種書籍,光筆記就寫了100多本.馬克思的筆記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將一疊白紙一折為二,然后居中間縫上一道線.在原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筆記記得密密麻麻,旁邊留出的空白處有用鉛筆、鋼筆作的粗細實線、虛線,“X”、“+”等各種記號.為了查閱方便,馬克思還對許多筆記編制了目錄和內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時不用翻找,隨手就能抽出來.同時馬克思還在書上直接作筆記. 2、恩格斯出生在德國一個工廠主的家里,他從小就喜歡思考.有一天,他問媽媽:“為什么有許多人吃不飽?”媽媽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再去研究吧!”小恩格斯拿著早餐,到學校去了,以后他總要帶些食品到學校去,回家就拼命地大吃.媽媽覺得奇怪,一天終于發現了這個秘密,原來他把食物都帶給了貧困的同學.恩格斯如實告訴了媽媽,媽媽很感動,以后就多做一份讓恩格斯帶去.小恩格斯的同情心,使他以后成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
3.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故事 短一點,50字左右
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偉大的友誼。
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濟上卻是嚴貧戶,這位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著透徹研究的偉大經濟學家,本身一貧如洗,他的一生幾乎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經濟上長期無私的援助,馬克思無法從事領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專心理論創作。
從1852年2月27日給恩格斯的信中我們看到這位全世界著名理論家的困境,馬克思寫道:“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帳,我不能再吃肉。”
不久又寫信向恩格斯傾訴:“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種神經熱,醫生我過去不能請,以后也不能請,因為沒有買藥的錢。八至十天以來,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到底是否能夠弄到這些,還成問題。”
饑餓貧困和家務瑣事,困擾著馬克思,他心情憤怒煩躁,無法集中精力和智慧進行理論創作。對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當作是自己的困難。
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寫道:“2月初我將給你寄5英鎊,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這個數。即使我因此到新的決算年時負一身債,也沒有關系。……當然,你不要因為我答應每月寄5英鎊就在困難的時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寫信要錢,因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辦。”
此時的恩格斯在歐門——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辦事員,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他后來做了公司的襄理,月薪有了提高,從1860年以后,對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鎊,還常常另外給些資助。
從1851年至1869年,馬克思總共收到了恩格斯的匯款3121鎊。對當時的恩格斯來說,這已是傾囊相助了。
擴展資料
馬克思成就:
馬克思對哲學的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將這個哲學運用于社會歷史領域導致唯物史觀的產生。
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剩余價值,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又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演變而來。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后,進入波恩大學,18歲后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和歷史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義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
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 Sc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里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Jena)審查博士資格。
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并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后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卡爾·馬克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4.有哪些關于馬克思的故事
1.馬克思生平經歷了許多事,1836年10月22日馬克思進入了柏林大學學習,利用了三年的時間學習客觀唯心主義,從此走上了哲學思想的道路。
他沉迷吸煙多年,他的身體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后來,他的家庭醫生不得不采取行動,嚴格限制了他的吸煙量。
然而多年的吸煙讓他的身體垮掉了,氣管炎,肝病,支氣管炎等疾病紛紛找上門來。對于馬克思來說,戒煙難于登天,然而為了全人類的解放,為了早日康復,他毅然的選擇了戒煙。
2.克思在研究經濟學時,曾經遇到一些關于計算上的困難,于是他就進一步研究數學。馬克思有這樣的脾氣,越是不十分了解的知識,就越是投以十分的熱情去刻苦研究它,而且更為奇特的是,他把這種做法當作一種特殊的精神休息的方法。
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歲月里,凡是有關經濟學的書,他總要千方百計地買來鉆研,象亞當·斯密、李嘉圖、賽依、西斯蒙第、穆勒等人的古典著作,他不但一一讀完,而且還做了許多筆記。從一八四三年到一八四七年,他竟做了二十四本經濟學筆記。
有一次,他沒有錢,買不起一本叫《通貨史冊》 的書,他寫信給恩格斯求助,他信中這樣寫道,“這本書很可能沒有什么我所不知道的新東西,但經濟學家們對于此書,既然大驚小怪,而我又只讀過它的節引,我不安于讓我不讀這本書就寫下去。他在對大量的經濟學文獻進行研究、批判之后,經過十五年的時間,終于整理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被稱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
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愿望是對于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極其偉大的著作是《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后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5.摘錄一則馬克思的小故事,急用啊
馬克思一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而精深。
他雖然記憶力驚人,對讀過的書能記得異常深刻準確,但他讀書時總要作筆記。為寫作《資本論》,馬克思研究了1500多種書籍,光筆記就寫了100多本。
馬克思的筆記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將一疊白紙一折為二,然后居中間縫上一道線。
在原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筆記記得密密麻麻,旁邊留出的空白處有用鉛筆、鋼筆作的粗細實線、虛線,“X”、“+”等各種記號。
為了查閱方便,馬克思還對許多筆記編制了目錄和內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時不用翻找,隨手就能抽出來。同時馬克思還在書上直接作筆記。
6.概括馬克思與燕妮的故事100字
燕妮和卡爾.馬克思最早在孩童時候就一直是朋友。
燕妮有著深褐色的頭發,深藍色的眼睛,在特利爾備受注目,甚至被選為舞會女王。年輕的馬克思——把自己描寫為“一個真正熱烈的羅蘭”——是一個不懈的追求者:在馬克思離開特利爾去波恩前,他們之間默契相許,1836年夏天,這種默契變成了正式婚約。
從當時的風俗來看,這種婚約極度不尋常:馬克思只有18歲,燕妮大他4歲,而且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有些懸殊。開始時只有馬克思的父母和他的姐姐索菲婭(這對戀人的牽線人)知道這個秘密。
燕妮的父親1837年3月同意了這件婚事。馬克思的父母(至少在開始時)并不很熱衷于這種結合;他們與燕妮的家庭也一直有著“數年來不必要的和令人心累的沖突” 。
7.馬克思生平的事跡或成就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當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社會學家、革命家,社會學三巨頭之一,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宣言》。
馬克思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愿望是對于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當下學術界認為馬克思最為重要的是實踐哲學,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歷史唯物觀也需要在實踐中得到證實。
通過長期的觀察使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國家認識深刻,其作用在于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積累了巨大財富基礎,即物質基礎,而對于在生產中對于工人分工后的人的單向度生存表示反對,與其認為人需要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社會發展愿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