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龍的資料,簡短一些,
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其形象有多種,在陰陽宇宙觀中代表陽,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標志。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系,“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后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而西方神話中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并不相同。
2.龍的資料短一點
【中國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后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人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征,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3.關于龍的資料 簡潔點的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后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
龍-基本釋義
1.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
漢字“龍”
2.封建時代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其的東西:龍顏、龍體、龍廷、龍袍。
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圖騰:龍舟、龍燈、龍車。
4. Lóng 姓。
5.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并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6. 西方神話中帶翼的動物。
7. 佛教中天龍八部之一。
4.關于龍的故事簡潔一點
據傳,古時候森林里的動物很多,而且非常兇猛,常常成群結隊出來襲擊、吞食人類,致使人類無法安寧地生活。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們只好頻頻向天庭發出求救呼聲,祈求上天能懲治那些無比兇殘的動物。
天帝同情凡人的疾苦,立即委派六郎神到凡間查看,了解實情。
六郎神下到凡間目睹了動物撕咬凡人的場面,感覺到問題的嚴重,如果不及時拿出拯救辦法,人類將無法生存。他重重地劃出一條界線,暫時把人與動物隔離開,再遍訪百姓,搜羅各方面意見。大家一致認為必須盡快在動物之中立一個“王”,以它來管制那些為所欲為的動物。
六郎神采納了大家的意見,苦思冥想得出了一個妙計:以九種動物組合成一種新動物,取名為“龍”。說辦就辦,他即刻就在洞壁上漫漫地畫了起來。先勾畫出蛇身,接著畫駝頭、鹿角、牛嘴、魚鱗、鳳尾、鷹爪,當畫完“獅須”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
他想這第九樣“虎眼”只能先畫在一旁放著,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念個咒,再把兩只“虎眼”安上去,以后這東西才會更聽話。
快到八十天時候,有一個木匠帶著斧子、墨斗到深山老林里砍伐木頭,走入洞內歇息。偶然之中看見洞壁上畫著一個動物圖案,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東西,左看右看,就是缺少兩只眼睛。
他隨手拿起墨筆,模仿六郎神畫的“虎眼”,添在龍頭上。這下壞了,洞壁上的龍張牙舞爪扭動起來,嘴里噴著濃霧,龍體火光四射,一時狂風大作,洞內飛沙走石,龍像一道閃電似的飛了出去。木匠趴在地上,嚇得屁滾尿流。
一聽說“王”龍出洞,那些兇猛的動物早已聞風喪膽,再也不敢出來食人,從此,人們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隨隨便便在山野勞作。
但是,龍成了百獸之王后,日益狂妄,根本不聽六郎神的使喚,常常飛上天空興妖作怪,有時連續降雨不止,地上常鬧洪災,百姓叫苦連天。后來,搖身一變,還多出了一條龍。六郎神一怒之下,一條鎮在云層里,繼續看管動物;另一條則打入東海,令它不得隨意出入。
百姓以為龍雖然出了一點小差錯,但畢竟功大于過,依然把它視為吉祥物,因此,逢年過節都要扎上一條龍,走村串戶游耍一番,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太平安康。
5.有關龍的資料
【讀音】lóng【英文】 Loong 或者Dragon【一般解釋】①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
②封建時代用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其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③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的圖案的:龍舟|龍燈|龍車。
④古生物學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動物,如恐龍、翼手龍等。⑤ Lóng 姓。
【中國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后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山海經》記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
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人們激動、奮發、自豪。
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征,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龍的起源】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于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查海遺址(興隆洼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洼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特別注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礦而簡陋。
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
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
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
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愿,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于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于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于八千年。
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采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谷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
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么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么云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
6.關于龍的資料
龍是非常神奇的動物。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數千年來,龍的影響延伸到中國文化的多個領域,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之中。龍起源于中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目前,我國內蒙、河南、山西、遼寧、陜西、甘肅等地原始社會晚期遺址中曾出土一些與龍有關的文物,諸如龍紋彩陶罐、彩繪龍紋陶盤等。不過,當時龍的形象同秦漢以后龍的形象相距甚遠。有的身軀粗壯,長吻平鼻,有如豬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鱷;有的身軀彎曲細長,無足無爪,近似蛇形。在龍的發展歷程中,這些龍屬于“前龍”階段,也就是說龍的形象正處于起源時期。不同地區之間,甚至同一地區內龍的形象都有較大差異。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龍的形象得到初步規范。甲骨文中的“龍”字,形象地描繪了人們觀念中龍的形象,而青銅器、玉器上的龍紋也同甲骨文中的“龍”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龍虎銅尊”上,龍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種動物,而是從鳥獸魚蟲各類動物中選擇某一部分重新組合,融成一個有機整體。當時,龍的形象主要包括頭、冠飾、角、目、耳、鼻、嘴、眉、足、鱗(羽毛)、尾和軀體等部分。我們稱之為“真龍”。
通過龍的形象的變化,我們去追尋龍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點,即龍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中國是世界重要的農業起源地之一。早在1萬年前,中國就有了原始農業。湖南道縣玉蟾巖曾出土有距今1萬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農業的命脈。原始農業時期沒有灌溉工程,必須依賴雨水,更怕河水泛濫,于是我們的先民渴望有一種控制水的能力。但當時,他們實在難以具有這種能力,便將希望寄托于他們所創造的龍這種神話形象上。前龍階段的蛇、鱷、蜥蜴等爬行動物均與水有關,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陸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潛于水中的鱷、快速在水中游動的水蛇、無腳而能自由運動的蛇,無不產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進入真龍時期,人們干脆給龍在水中安了家。人們讓龍生活在水中,為的是使其統領水域,以便農業上需要水時,敬請龍王興云降雨。在先民的心目中,龍既然是神物,當然也就在觀念上將龍同祥瑞聯系到一起了。人們用龍比喻美好的事與物,龍的形象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在語言文字中,在各類物品上,都不乏龍的形象。在“食”的領域中更是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食品中有龍蝦、龍眼、龍荔、龍須菜、龍虎斗、龍井茶、龍須面等。這些食品名稱,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則是寓意吉祥。又如在節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記載。為表達對豐收的祈望,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這天做的面條叫龍須面,烙餅叫龍鱗,餃子叫龍牙。清代時,人們在“龍抬頭”這一天還要用白灰從門外蜿蜒撒入廚房,并繞水缸一周,名為引龍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棗糕、麥米等油煎成食品,稱為薰蟲。此外,在元宵節人們要舞龍燈,端陽節要賽龍舟,這些都屬于與龍相關的飲食文化活動。
7.誰能告訴我一些關于龍的資料
龍是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出現的一種動物。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兩角為龍,獨角為蛟,無角為螭,無腳為蠋。
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稱為“龍祖”。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系,“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后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傳說龍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龍后成為皇權象征,皇帝又稱為真龍天子,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民間流傳著許許多多關于龍的傳說。
《山海經》記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兩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等傳說。在中國,流行“耍龍燈”(“舞龍”、“龍燈舞”)等風俗。
龍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腹、虎掌、鷹爪、魚鱗、蛇身,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也稱作九不像)。 然而,又有一稱,龍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鷹爪”、“魚鱗”、“蛇尾”九種動物所組成。
關于龍的動物學真相,根據動物學家楊鐘健以及歷史學家何新在20世紀末公布的研究成果,龍的原型是大型爬行類動物,主要是鱷魚(水龍)及巨蜥(山龍)。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地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中都有鱷魚骨化石的發現。傳說中所謂貪吃的“饕餮”之名,也不過是兇猛鱷類(如鼉龍)的轉語。《左傳》中曾經記載黃河沼區域發生著名的“龍”斗記載,也就是鱷魚的求偶爭斗。
臺灣有科學家認為,古代中國黃河流域很可能常有龍卷風發生,可能就是龍卷風塑造了一部份的龍的形象:盤旋而上。另外所謂蠋龍應是指極光。
8.關于龍的資料
龍的定義為: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特征是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生物。
后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
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稱“四神獸”。
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并不相同。
9.有關龍的資料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
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
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
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云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
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云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
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愿,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處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龍有獨到的見解,聞先生認為:龍是由蛇與其它多種動物綜合形成的,它以蛇身為基礎,融入了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許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久遠的歷史。
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一方面體現著仰韶文化的脈胳,另一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關于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于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
《山海經》記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
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
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后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
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并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
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八個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龍八部八部眾第二的龍部。
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是為護法。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關于龍的傳說 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 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
一天,她聽 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 龍王捋捋龍須搖搖頭說:“那里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 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
龍女嘟起小嘴巴:心里想道: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 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龍的資料簡短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