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公審案的小故事
包公審案的故事: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窮人叫王五。他有一頭驢,他用它運送干柴和木炭,掙錢養家糊口。這頭驢是王五唯一的財產,因此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
由于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夸獎一番。一天,王五牽著驢馱了木炭到小市鎮上,他把驢拴在市鎮門口外的樹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賣。等賣完木炭回來,他大吃一驚,驢還拴在樹上。
驢背上的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王五驚慌失措,東奔西走,到處尋找,可是,自己的驢還是蹤影全無。王五又氣又恨,懊惱極了。
他想了想,把這頭瘦驢牽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該是誰,最后決定告這頭瘦弱的驢。包公來到公堂,開始審理案件。輪到王五時,他把瘦驢牽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這畜牲不知來自何方,竟敢冒名頂替。”
驢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衙役們差點兒沒笑出聲來。
站在法官旁邊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當然不敢笑了。衙役們只好遵命,他們把這頭瘦弱難看的驢被告關進了空蕩蕩的圈欄。與此同時,這個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了,人們都十分吃驚。
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這次,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十號人,而是有好幾百人了,他們個個都想來看看熱鬧。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們立即把驢牽來。這驢的嘴已陷下去了,腦袋耷拉著,看上去怪可憐的。
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衙役們紛紛拿起板子痛打驢子。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驢子又蹦又跳,放聲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兒就上哪兒。”
這頭瘦驢三天沒吃沒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夠了驚嚇。于是飛奔出了公堂,一下子就不見了。包公隨即命令一個差役和王五一起跟蹤前去,看個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們一起去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看熱鬧的人。他們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頭驢跑進了某田莊的一戶人家,人們跟著走了進去。當然,他們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頭好驢,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擴展資料:
包拯執法之剛正不阿在其出知廬州時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多以為可得其庇護,干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
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時恰有一從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撻一頓,自此以后,親舊皆屏息收斂,再不敢胡作非為。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
由于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往往借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
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于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公審驢
2.包公所有審案的故事
1)鍘美案1-6 (2)真假狀元7-11
(3)貍貓換太子12-18 (4)雙釘記19--21
(5)探陰山22-25 (6)紅花記26-29
(7)鍘龐昱30-34 (8)鍘包勉35-43
(9)烏盆記44-46 (10)秋娘47--51
(11)鍘王爺52--55 (12)古琴怨56--60
(13)三擊鼓61--69 (14)孿生劫70--74
(15)報恩亭75--79 (16)真假女婿80-84
(17)紫金錘85--88 (18)天下第一莊89--97
(19)寸草心98--102 (20)屠龍記103-110
(21)鴛鴦蝴蝶夢111--115 (22)天倫劫116--121
(23)孔雀膽122--127 (24)真假包公128--133
(25)貞潔牌坊134--139 (26)血云幡傳奇140--144
(27)生死戀145--151 (28)尋親記152--157
(29)踏雪尋梅158--163 (30)青龍珠164--169
(31)魚美人170--175 (32)狄青176--180
(33)孝子章洛181--187 (34)雷霆怒188--194
(35)陰陽判195--201 (36)九道本202--207
(37)菩薩嶺208--213 (38)畫中話214--219
(39)龐妃有喜220--225 (40)乞丐王孫226-23
我想,你正在學 包公審驢 吧,我也是5年級學生啊,請多多支持啊
3.包公斷案的小故事20個
宋朝
在位時,端州城郊有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名叫張小友,他父親靠炸糍粑賣來維持生活。有一天,張小友放學后,他幫助父親提糍粑上街叫賣。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剛過就賣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見路旁的大樹下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不坐下來休息。知他一坐下來,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來時,一摸籃子里的錢,發現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來。 正當他哭得傷心時,包公
恰好路過此地;
過去詢問原因。小友哭著對
說:“大老爺,我賣
的銅錢,被偷去了。”
包公聽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馬漢把石頭抬到一間祠堂里面說是要審它。霎時間,包公審石頭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進祠堂,都想親眼看看包大人審石關泊奇案。
威風凜凜地坐在臨時擺高的公堂上,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喝道:“你這塊石頭,
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賣糍粑的錢不見也,定是你偷了,快從實招來,以免受刑。”包公一連問了三聲,石頭卻沉默不言。包公看見石頭不做聲,頓時怒目一睜喝道:“這塊頑石死不開口,打它三十大板。”石頭挨打后,仍舊沒有做聲。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這時,看的人擠了一祠堂。包公笑著開口說:“列位鄉親父老,這頑石偷了錢,死不承認,我看這張小友
真可憐,大家就伸出友愛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錢,好不好?”大家聽后都異口同聲地說:“好!我們聽您
的話。”
包公叫
守住祠堂左右兩邊的小門,不準任何人出去;在大門口放了一只裝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帶頭投了一枚銅錢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轉睛地看老百姓,出一個人就投一枚錢于水桶中。一人、兩人、三人……。當有一個漢子將銅錢投入水中時,包公發現水面上浮現了一層油膜。
包公便喊道
:“把這偷錢的賊抓起來,帶上公堂!”這
一大喝,令眾人莫名其妙,議論紛紛,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憑什么說這漢子是偷錢賊
” 包公重新升堂,開口問漢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張小友的錢的,從實招來。”
“大老爺,小人沒有偷他的錢,真是冤枉啊!還望大人明鑒。”
“證據在此,你還想抵賴。”
于是包公拿起那塊起油膜的銅錢,大聲地說:
“各位鄉親父老,張小友是賣滋粑
的,銅錢丟入籃中,難免沾有油漬,錢一旦投入水中
就會浮現油膜。我想每個人出門帶錢,若發見錢上有油漬,大都會洗干凈的,免得弄臟衣
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計,引誘鄉村父老及過路行人,都來看“審石頭”怪案。偷錢的賊大概
已會混進來看希奇的,如果是這樣,就正合我意了!各位鄉親今天能破案全賴大家支持合作
謝謝! 王小三聽完包公的話,嚇得面如土色,連忙爬在地板上,叩頭如搗蒜,承認自己偷了張小友的錢,恭恭敬敬地把錢拿了出來,聽從包公
的處罰。
老百姓看見包公破案這樣神速,都歡天喜地說:“我們端州來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順口溜道: “端州來了包老爺,百姓從此見青天; 男耕女織勤勞動,歲歲豐收谷滿倉。”
4.包公審案的故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 近千年來,包公在歷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包青天。
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躍于戲曲、小說和民間傳說里。 官場生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 戲曲里,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帶養成人,這不符合歷史實際。
事實上,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后,也極為孝順父母。
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彈 劾包拯“素少學問”。這里的“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
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包拯“少有孝行,聞于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應該給他以 更合適、恰當的官職。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終于考中了進士甲科。
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水修)任職。
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
當時,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近年,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
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由于家鄉父老的勸告,包拯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靈地,到天長縣(今安徽天長)任知縣。這時,包拯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
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端州出產一種有名的硯臺,叫端硯。
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由于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加碼克扣,端硯的產量雖多,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
包拯下令豪強官吏,不得貪污,只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
或許由于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于慶歷三年(1043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后,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
包拯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時,監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
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并且可以對于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并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慶歷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的工作。
不久,包拯先后擔任京東、陜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于省)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兩年之后,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
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陜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
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于商販經營鹽業。 出色的工作,利國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
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而無權。包拯又叫包待制,不過是對他的尊稱。
然而,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卻十分重要。諫官的任務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
可惜的是,兩年之后,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這也是個虛銜(從此人們又稱他為包龍圖),并且又一次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
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等官職,上升為當時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之職。
但是,年過六旬的包拯,這時已經夕陽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開封。
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賜謚“孝肅”,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肅。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戒廉家訓》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非吾子若孫也。
"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過去小說、戲曲多取為題材。元雜劇已有《陳州糶米》等作品。
以后流傳日廣,形成豐富的傳說。遺著有《包孝肅奏議》。
主張改革 包拯所處的仁宗時代,已經不象宋初那樣生氣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害,老百姓的負擔加重,各地出現了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面對這樣的形勢,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主張對時政進行整頓和改革。
應當說,包拯的改革主張,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但從客觀效果上看,卻有利于當時的下層人民.包拯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所愛戴,原因就在這里。 北宋龐大的官僚機構,冗官成災,包拯認為必須加以整頓和革新。
他不但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
5.包公斷案鐵面無私的小故事
1、貍貓換太子 北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當時劉妃和李妃都懷了孕,很顯然,誰生了兒子,誰就有可能立為正宮。
劉妃久懷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兒子被立為皇后。于是與宮中總管都堂郭槐定計,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時由于血暈而人事不知之機,將一貍貓剝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換走了剛出世的太子。
劉妃命宮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將太子交付宦官陳琳,陳琳將太子裝在提盒中送至八賢王處撫養。再說真宗看到被剝了皮的貍貓,以為李妃產下了一個妖物。
乃將其貶入冷宮。不久,劉妃臨產,生了個兒子,被立為太子,劉妃也被冊立為皇后。
誰知六年后,劉后之子病夭。真宗再無子嗣,就將其皇兄八賢王之子收為義子,并立為太子。
一日,太子在冷宮與生母李妃見了面,母子天性,兩人都面帶淚痕。劉后得知后,拷問寇珠,寇珠觸階而死。
因此,劉后在真宗面前進讒言,真宗下旨將李妃賜死。小太監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難,放出李妃。
另一太監秦鳳將李妃接出,送往陳州,秦鳳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陳州無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窯、靠乞食為生。
幸虧包拯在陳州放糧,得知真情。與李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46437妃假認作母子,將李妃帶回開封。
此時,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兒子已經做了皇帝,史稱宋仁宗。包拯又趁進宮向仁宗狄皇后賀壽之機,將李妃帶進宮中。
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仁宗見面,并道出了真相。后來,包公又設計讓郭槐供出真相。
已做了太后的劉氏知道陰謀敗露,自盡而死。由于包拯在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為首相。
2、包拯審舅舅 在包拯知家鄉廬州的時候,他的舅舅仗勢霸占了鄉民田產而犯罪。但當時縣、鄉的官員不便處理,于是人家直接告狀到廬州府包拯那里。
包拯聽到消息后為之一震,畢竟是他的舅舅啊。包拯決定依法辦,他毫不徇私,派人把舅舅抓到官府,直接把從舅傳到大堂審問,結果情況屬實。
依法用鞭子抽打了一頓。勒令退還人家田產、賠禮道歉。
3、包公鍘包勉。包公自幼父母雙亡,全靠兄嫂撫養成人,供養讀書,科舉中第,步入仕途。
兄嫂惟一的獨子作為地方官,包拯的親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為不檢點。絲毫沒有包拯的半點作風,貪污用來賑災的糧錢,后被人舉報。
包拯看了之后,非常生氣,沒想到自己侄子這么不中用,但又非常難堪。作為監察官的包拯,親自審理此案,查明事實真相后,下令處死自己的親侄子包勉。
臨行刑時,面對嫂子的責罵,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人。而是因職責所在,要嚴格執法”。
為了擺脫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意替侄子為她養老送終 。4、小友錢包被偷案 宋朝宋仁宗在位時,端州城郊有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名叫張小友,他父親靠炸糍粑賣來維持生活。
有一天,張小友放學后,他幫助父親提糍粑上街叫賣。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剛過就賣完了。
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見路旁的大樹下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不坐下來休息。知他一坐下來,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
等他醒來時,一摸籃子里的錢,發現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來。 正當他哭得傷心時,包公恰好路過此地;包公叫馬漢過去詢問原因。
小友哭著對包公說:“大老爺,我賣油炸糍粑的銅錢,被偷去了。”包公聽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馬漢把石頭抬到一間祠堂里面說是要審它。
霎時間,包公審石頭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進祠堂,都想親眼看看包大人審石關泊奇案。包青天威風凜凜地坐在臨時擺高的公堂上,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喝道:“你這塊石頭,小張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賣糍粑的錢不見也,定是你偷了,快從實招來,以免受刑。”
包公一連問了三聲,石頭卻沉默不言。包公看見石頭不做聲,頓時怒目一睜喝道:“這塊頑石死不開口,打它三十大板。”
石頭挨打后,仍舊沒有做聲。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這時,看的人擠了一祠堂。包公笑著開口說:“列位鄉親父老,這頑石偷了錢,死不承認,我看這小張真可憐。
大家就伸出友愛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錢,好不好?”大家聽后都異口同聲地說:“好!我們聽包青天的話。”包公叫王朝馬漢守住祠堂左右兩邊的小門,不準任何人出去。
在大門口放了一只裝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帶頭投了一枚銅錢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轉睛地看老百姓,出一個人就投一枚錢于水桶中。
一人、兩人、三人……。當有一個漢子將銅錢投入水中時,包公發現水面上浮現了一層油膜。
包公便大喝一聲:“把這偷錢的賊抓起來,帶上公堂!”這一大喝,令眾人莫名其妙,議論紛紛。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憑什么說這漢子是偷錢賊?” 包公重新升堂,開口問漢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張小友的錢的,從實招來。” “大老爺,小人沒有偷他的錢,真是冤枉啊!還望大人明鑒。”
“證據在此,你還想抵賴。”于是包公拿起那塊起油膜的銅錢。
大聲地說: “各位鄉親父老,張小友是賣油炸糍粑的,銅錢丟入。
6.關于包公審案的故事
陳世美家境貧寒與妻子秦香蓮恩愛和諧,十年苦讀陳世美進京趕考,中狀元后被仁宗招為駙馬。秦香蓮久無陳世美音訊,攜子上京尋夫,但陳世美不肯與其相認,并派韓琪半夜追殺。韓琪不忍下手只好自盡以求義,秦香蓮反被誤為兇手入獄。在陳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蓮被發配邊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殺她,幸為展昭所救。
包拯欲治陳世美之罪卻苦無實證。陳世美假意接秦香蓮回駙馬府,又以二子逼迫秦香蓮在休書上蓋印。展昭至陳世美家鄉尋得人證祺家夫婦,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殺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證物證,欲定駙馬之罪,公主與太后皆趕至阻擋,但包拯終不讓步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
7.包公審案的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爸爸死了,媽媽病了,日子可不好過了。
小孩每天一早起來,提著一籃油條,一邊跑,一邊嚷:“賣油條啰!賣油條啰!兩個銅錢買一根!”
有一天,他把油條全賣完了。坐在路邊一塊石頭上,把籃子里的銅錢一個一個數了一遍,正好一百個。他賣油條,把一雙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數錢,把銅錢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著這些油乎乎亮閃閃的銅錢可高興了。心想:今天賣了一百個錢,可以給媽媽買藥了。
小孩跑了一個上午,可累壞了。他把頭一歪,靠在石頭上,就呼呼的睡著了,睡了好一會兒才醒來。“哎呀,得趕快給媽媽買藥去了。”小孩站起來一看,糟了,籃子里的銅錢一個也沒有了。小孩又著急,又傷心,嗚嗚地哭了起來。
這時侯,包公帶了人馬從這兒走過。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個官。黑臉黑胡子,人家都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辦事公道,又很聰明。包公看小孩哭得傷心,就問他:“小孩,你為什么哭呀?”“我賣油條得的錢不見了,嗚——嗚——”“誰偷了你的錢?”“不知道。我靠在這塊石頭上睡著了,醒來一看,錢就不見了,嗚——嗚——”
包公想了想說:"我知道了,一定是這塊石頭偷了你的錢,我來審問這塊石頭,叫它把錢還給你。”
人們聽說包公要審問石頭,覺得奇怪,都跑來看熱鬧。
包公對那塊石頭說:“石頭,石頭,小孩的銅錢是不是你偷的?”石頭會說話嗎?不會。包公又問了:“ 石頭,石頭,小孩的銅錢是不是你偷的?快說!快說!”石頭還是一聲不響,他不會說話呀。“石頭,石頭,你不說實話,打爛你的頭!”手下的人聽包公這么一說,就拿起棍子,“噼里啪啦”地打起石頭來,一邊打,一邊喊:“快說!快說!”
看熱鬧的人哄笑起來,唧唧喳喳地說:“石頭怎么會偷錢?”“石頭怎么會說話?”“人家都說包公聰明,原來是個糊涂蛋!”包公聽了很生氣,就說:“我包公在審石頭,你們怎么說我的壞話?哼,你們每人都得罰一個銅錢!”
包公叫手下的人借來盆子,倒上水,讓看熱鬧的人往盆子里丟一個銅錢。看熱鬧的人沒辦法,只好排著對每人往盆子里丟一個銅錢。“撲通,撲通,撲通………”有一個人剛把銅錢丟進盆子里去,就被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著這個人說:“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賣油條得來的銅錢!”
大家都覺得很奇怪,這是怎么回事呀?包公說:“你們瞧,只有他丟的銅錢使水面上浮起一層油,他的銅錢一定是趁小孩睡覺的時候偷來的。”
那個小偷沒辦法,只好把一百個錢還給小孩。
大家都說,包公真聰明。
8.包公的小故事越簡短越好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余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后,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20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包公審案公道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