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度的由來
據史料載,歷史上泉州于元代開始將所管轄范圍劃分為東、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設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設三十六“鋪”,每鋪下又分若干“境”。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聽到的“鋪境”、“三十六鋪”一語的初始。
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內,人們完成在本主前祭公媽、在大門口祭普度公兩項內容。現在舊歷十五祭祖先、舊歷七月里以“鋪境”為單位逐日輪流做普度。
據老人們的記憶,36個鋪輪流做普度是清末才開始的。據一些后地的文字資料以及老人們的口頭講述,輪流普度乃起自清朝,因為祭祀行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場供求緊張。
人們常為買東西打架。清乾隆年間,由地方鄉紳出面呈請由抽簽決定城廂三十六鋪的輪流普度日期,而七月半節依舊家家祭祀祖先。
從那時起,鯉城區以及相關聯的部分鄉村都以鋪境為單位輪流做普度。而現在的泉州,在整個舊七月里,幾乎每一天都會有幾個角落輪到做普度,但任何角落的住戶在七月十五這天都不做普度而要祭祖先。
*&W4Q*F3f0H-L/g4P 無論哪個鋪境、角落、普度的基本結構主要有三部曲——豎旗、豎燈、普度、重普,此外還有“結尾緣”。第一儀式從舊歷六月開始。
最終儀式則在舊歷八月至十月之間。近水的鋪境和住在水邊的人們還要做“水譜”。
+C'c,_6P'u9q;n/X+R!R*_AnHai社區|安海人|安海在線|安海年輕人|AnHai論壇|安海家園|安海招聘|安海人才|會計交流 泉州郊區的XP是個漁村,舊歷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媽”,七月二十七“普祀·普度”。普度時在門口擺酒菜、點香、燒金、放鞭炮。
菜肴類里注意不能有帶鋒利邊緣貝殼的海鮮,有則要剝去貝殼煮菜。擺好祭品后要“boyi”,卜問普度公之后才可以“燒金”、放炮送普度公走。
Psh村的各家則是普度日上午去家廟燒香、供奉酒菜、“燒金”。下午在家門口供酒菜、燒金祭普度公。
1~:d2C-_'E4H1WAnHai社區|安海人|安海在線|安海年輕人|AnHai論壇|安海家園|安海招聘|安海人才|會計交流 城區舊式住房的普度和鄉村類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門的里面或大門外面擺桌子、放酒菜祭品、燒金。隨著高層多戶雜居式樓房的增加,產生了一個普度祭祀地點的問題。
從個案看到的樓房住戶的普度方式現有三種:1、在自家大門內面向樓道擺祭,到樓外面燒金;2、在樓道內自家大門外擺祭,到樓外面燒金;3、下到一樓露天處擺祭并燒金。這是居民們在新的居住方式與傳統祭祀行為之間調節的結果。
三種類型做法里,燒金行為都要在樓房外面做,這不單單是出于安全或通風的考慮,而是人們對傳統意識的承襲。 AnHai社區|安海人|安海在線|安海年輕人|AnHai論壇|安海家園|安海招聘|安海人才|會計交流%N8d4A7F3E"v%H'q&I 祭祀儀式一般在下午4、5點開始。
無論城區還是鄉村,左鄰右舍總要前后呼應式地開始做普度儀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戶的酒、菜“供不應求”引得普度公生氣對自己家人不利。 -F+w;}*Q!}%W.w&* 祭祀后邀親喚友來“吃普度”也是泉州城鄉共同的特點,祭祀儀式結束后的晚飯,隊親戚外還廣邀朋友來喝酒,人們常常吃了這家又趕到那家去吃,這里剛吃著,那里的催促電話就打來了。
不拘城鄉,熱鬧的“吃普度”成為泉州地區普度全過程的一個高峰。有人說,各家各戶請很多客人是為了顯示自己,也有人說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來很多人壯膽,可以嚇走普度公。
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許是比較原始的,前者則是派生出來的一種客觀效果。事實上“吃普度”表現出今日的普度活動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
由于輪流做普度,使人們有更多互訪機會以及參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時節的社交圈大于春節,這是普度的一大特點。AnHai(安海)社區---安海門戶社區7j9D$m8Z9D3p5j/n 普度的祭祀對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種沒有具體傳說、沒有具體形象和神像的存在。
對于“普度公什么樣、他平時在哪”之類的詢問,人們的回答是“具體樣子不知道,他到處有”、“也許是一個也許有很多個”,“是孤魂野鬼的頭頭,是管理孤魂野鬼的”,“是孤魂野鬼,有很多是被殺了頭的人,在地獄里很餓”等等。很少看到講述普度公的文字資料,沒有聽到流傳什么普度公的傳說,也沒有聽說有誰不做普度就受到普度公什么懲罰了,但是大家很怕它給自己家帶來什么麻煩。
認真地做普度,鄰里相邀同時開始做儀式、“金”要放到露天燒并且要完全燒盡等等的行為,表明普度公對人們是一種帶威脅性的存在。AnHai(安海)社區---安海門戶社區)A l7E"y%f4E8J 普度公的名稱鮮明地提示我們,該對象與佛教應有所關聯。
這里先引述兩段有關泉州佛教的傳播的歷史以及佛教儀式的資料,然后試談一下筆者對普度公的認識。泉州在西晉太康年間就建有佛教寺院,兩朝時印度高僧曾在延福寺翻譯佛經,唐朝時此地被譽為“泉南佛國”,可見佛教在此地之盛行。
而后傳入泉州千年以上的佛教順應歷史流變,逐漸世俗化,清朝末期“菜姑住持”的出現加速了泉州佛教融入庶民生活并與民間信仰混合的傾向。 7S"K%a.[ * 佛教正式的普度大會的一個儀式是“施食”,是救餓鬼的法會。
具體行為。
2.閩南地區的“普度”起源是什么呢
在閩南一帶,農歷七月被稱為鬼節,七月初一要"開門",七月30要"關門",而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大家都要輪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請,據說是請的人越多越好.在原始社會,人們認為外氏族成員及本氏族成員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會成為祟禍,危及人間,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隸社會,鬼魂迷信相當流行,在《左傳》、《國語》等古代文獻資料中,記載有鬼魂感恩報答和懷怨復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間仍有很大的影響。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歷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曰。宋代泉州于中元節舉行齋醮活動時,已把佛教的詞語“普渡”轉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稱為《普渡青詞》的祝文。宋代以來,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曰這天舉行的,其祈求的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道光《金門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曰)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國成立前,閩南地區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們把七月的普渡稱“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鋪境鄉村輪流普渡,在晉江,“初一起,青陽內頭李,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而泉州城內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渡的時間只好有所伸延,自農歷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二曰,如適逢閏月,又得復始重普。閩南規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后安和侖后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渡”之俗諺。
3.晉江普渡風俗的由來
【祭敬亡魂】 在原始社會,人們認為外氏族成員及本氏族成員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會成為祟禍,危及人間,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隸社會,鬼魂迷信相當流行,在《左傳》、《國語》等古代文獻資料中,記載有鬼魂感恩報答和懷怨復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間仍有很大的影響。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區(包括金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歷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宋代泉州于中元節舉行齋醮活動時,已把佛教的詞語“普渡”轉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稱為《普渡青詞》的祝文。宋代以來,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的,其祈求的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 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道光《金門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國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區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們把七月的普渡稱“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鋪境鄉村輪流普渡,在晉江,“初一起,青陽內頭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內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渡的時間只好有所伸延,自農歷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適逢閏月,又得復始重普。泉州規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后安和侖后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渡”之俗諺。
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動,都有地方官員出面主持,他們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時祭“無主鬼”和城隍神,讓合境無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為祟作亂人間,并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懲惡,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利用普渡活動來為封建政權統治服務,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官員的溝通民意,對穩定封建秩序,對封建官員的自律,和對老百姓心理的自我凈化等,還是起了一定約束作用的。普渡成為僑鄉泉州的一種陋俗,還是道光以后出現的”。
泉州普渡后來被視為陋俗,當與普渡這種信仰民俗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競尚奢侈和結怨械斗等弊端有關,而這己超出了民間信仰的范疇。宋代泉州的普渡祭祀活動,是認真遵守朝廷“潔齋行事,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的規定。但在明代,情況已有所變化,人們于中元節祭亡魂之后,隨即舉行會飲。至清代,普渡奢靡漸成風俗。乾隆《晉江縣志》曰:“普渡,拈香、搭幛棚,連宵達旦,彈吹歌唱,醵錢華費,付之一空。”光緒末年,泉州名士吳增著《泉俗激刺篇》,也稱當時普渡“小鄉錢用數百萬,大鄉錢用千萬強”。前面已提及的石獅“龜湖大普”,其普渡之日,數十臺戲同時于一村演出,家家戶戶以“五斗米籃”盛菜肴祭敬,以曬谷物的大蔑蓋為桌,席地大宴賓客,大家均以客多為榮,以客少或無客為恥,故即使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被強拉入席,以助聲勢,如此鋪張浪費,致使許多村民為了大做普渡而傾家蕩產。在清代,泉州地方封建勢力抬頭,他們控制了鋪、境的祀神祭鬼活動的指揮權,往往為了私人的恩怨,蓄意挑起鋪、境間的械斗。有的好事者為向仇家示威,還于普渡日抬出鋪主公和境主公巡境游行,也往往因巡境越界而導致流血械斗。清代泉州有名的“東西佛”械斗,延伸三百多年,為禍之烈是歷史上所沒有的。
新中國成立后,普渡因被明令禁止而大力收斂,但80年代以來,民間又于中元節前后的一個月時間內,私下敬拜無祀鬼魂。因此了解普渡習俗的起源、發展和現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移風易俗,使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4.泉州普度的由來
泉州普度的由來 農歷七月十五日,原為佛教的盂蘭盆會、道教的中元節。
宋代時,泉州官府介入這個宗教節日,知府在清源山舉行厲祭,規定“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擾”,儀式十分嚴肅。明代,厲祭定為國家典祀,清沿明制。
泉州地方府祭郡厲,縣祭邑厲,鋪境村里祭鄉厲,“中元節夜,家家戶戶各具齋供羅于門外或垌衢祝祀傷亡野鬼”。 普度逐漸轉化為民間風俗。
清乾隆年間,“普度,拈香,搭帳逢,通宵達旦;彈吹歌唱,醵金華費,付之一空”,普度風俗漸趨奢靡。道光年間,一改城區及附郭36鋪94境集中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普度的俗例,分散為自農歷廿九至農歷八月初二(農歷七月十四除外),按日分鋪境輪流舉行。
清末民初,府、縣廢除厲祭,民間普度活動競尚奢移,愈演愈烈,發展為農歷五月和農歷六月“豎旗”,農歷七月“正普”,農歷八月“重普”,時達數月之久。普度之日,家家戶戶備花果酒饌,設厲壇,點冥燈,燒紙馬,燃放爆竹煙花,于傍晚時分祭祀陰公。
入夜,大辦酒席宴客,猜拳行令,大吃大喝,鋪張浪費,貧困人家借錢負債深受其苦。 當日,境內演戲連臺,賭攤四布,大街小巷,人群擁擠,交通堵塞,滋事擾亂社會治安時有發生。
鋪境抬出保護神(鋪主公、境主公)出巡鎮境,常因越界引起鋪境之間的沖突,發生流血事件,甚至釀成械斗,多年不息。民間還有做“水普”和“大普”超度水鬼、四方孤魂之俗,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的程度,更是一般普度所不及。
普度是民間的陋俗,百弊而無一利。清光緒年間,泉州有識之士紛紛提出“禁革普度,純正民風”之議。
民國時期,縣政府當局曾幾次下文嚴禁普度,但年復一年,屢禁不止。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著手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普度被視為封建迷信陋俗,幾經明令禁止,并采取措施,引導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樹立社會新風。
如今,民間雖多少保留一些農歷七月祭祀鬼神的習俗,但請客演戲,大吃大喝,大肆鋪張浪費之風已經絕跡。 。
5.有關于中元普渡的起源、發展、意義以及中元節的具體活動有哪些
中元普渡
農歷七月的中元普渡,是華人的重要節日,各地方上的普渡陸續舉行長達一個月。
農歷七月十五的“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盂蘭盆會/view/*)”。
中國人相信,人死后會變成鬼魂,悠游於天地之間。中元普渡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是可說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
目蓮救母的故事
相傳佛陀弟子目蓮尊者,因想念過世的母親,曾用神通看到母親因在世時貪念業報,死后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正在地獄里遭受餓鬼倒懸的苦刑。
於是,目蓮千辛萬苦趕往地獄,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缽盛飯給母親充饑,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就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飯一到她口中就立刻變成火炭,不得下咽。
目蓮雖有神通,卻救不了母親,十分痛苦,懇求佛陀明示解救方法。佛陀說:“你的母親生前罪孽太深重了,不是你一人之力可以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共同祭祀,才能解救。”
於是目蓮舉行法會,誦經施食,終於解救母親的靈魂。
從此以后,佛教徒們都會在這天舉行功德法會,為孤魂餓鬼超渡亡魂,這便是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盂蘭盆節也因而具有孝親的正面功能。
各種活動普度
中元節時普渡孤魂就稱為“拜好兄弟”,華人傳統中元節除了有拜祖先的習俗之外,還有各種普渡的相關活動。
大士爺臉突七星,頭生雙角,口吐火焰。頭上必然有一個觀音像。
普渡時還照顧孤魂野鬼的“民生”,這是分“男堂”、“女室”的沐浴屋。
樹燈篙:舉行普渡的前夕,得在廟前掛幡燈招魂,通知孤魂前來領受普渡,幡燈豎得愈高,招聚的鬼魂愈多。
放水燈:放水燈是中元祭最引人注目的活動,為水路孤魂照路,邀請它們上岸共享普渡。傳說水燈飄得愈快愈遠,施放者愈發,當年的運氣愈好。
火燒大士爺:接著舉行火燒大士爺的儀式,希望鬼王大士爺能詔令眾鬼返回陰間。
相傳大士爺是惡鬼的頭目,曾經常率手下為非作歹,使人間擾攘不安,后來由觀音菩薩其降伏,從此棄邪歸正。
因此在大士爺頭頂上立有觀音菩薩像,而在普渡期間特別請他來,是讓他管理眾鬼魂,不讓他們作怪。
也有人說大士爺是觀音大士的化身。
跳鍾馗:最后,寺廟會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中人來跳鍾馗,藉鍾馗的法刀趕走滯留當地的孤魂野鬼,此時一般民眾不敢在現場逗留,以免被煞氣沖到。中元祭禮隨之告一段落。
送燈敬獻:完整的祭典活動,自農歷七月十二日送燈敬獻開始,於十五日舉行隆重的普渡祭典,送燈敬獻所送的燈為主普燈,於夜晚大放光明,表示普照陰陽兩界。
臺灣到現在還流行“搶孤”:普渡結束,有搶孤的活動,主辦人一發號施令,大家便蜂擁而上搶奪高丈馀臺子上的祭品,據說當鬼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的人,就會嚇得逃開,不敢流連陽世。
了解這些有關鬼神的風俗習慣,不是鼓吹迷信,但可以從中了解從前人們的生活習慣。
很多風俗習慣已經開始失傳,了解和記錄是希望失傳的速度可以放慢一點。
6.閩南普度怎么來的
在閩南及臺灣地區民間七月稱為“鬼月”,據說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游人間。
尤其是七月十五為鬼門大開之日 佛教里相信人死后靈魂會出竅,種善因,得善果。善有善報,死后上天堂,功績顯赫的直接成仙成佛,要不有子孫的鬼魂也會讓僧道做法事超度出地獄升天堂,祖先的靈位大都供奉在自家的廳堂或專門的祠堂中,子孫既為他們做忌辰,一年又有清明節、中秋節及過年幾次大型的奉敬,自然不用遭受饑寒凍餒。
而那些在戰爭在天災時不幸罹難的死者,成為無主的孤魂散鬼,變成陰司地府的流浪族,這一些鬼魂,到處游蕩,有時會擾亂人間。為了對這些“鬼”表示友好,大人們把這些孤魂散鬼稱為“好兄弟” 印象中七月拜祭活動特別多。
七月初一開始“起路燈”,一直持續到七月最后一天“謝路燈”,整個月每家每戶在大門口都會掛著個方形燈籠,一到天黑,在里面點上蠟燭,為好兄弟們照明(為了方便,現在有些人直接在門口拉個電燈,到了天黑插上電)。每次農歷七月基本都是在放暑假,所以點蠟燭的任務總是很光榮地落在我的身上。
七月最大的節日要屬“普度”了。在老家,說到七月,大家當即就想到普度,一到七月,談得最多的也是普度。
所謂普度,即普度眾生之意,在鬼月舉行的普度儀式最主要的就是普度“好兄弟”們。普度的主要內容就是以豐盛的菜肴酒食施舍給好兄弟,希望他們能安安份份,莫在人間騷擾,另一方面也是代向閻王求情,請閻王大發慈悲,盡量使他們早日投胎轉世,脫離鬼域,由此可見'普度'也算是極富人情味的一項民間習俗。
在閩南鄉村里,各村有各自的普度日。從七月初一日至月底,分村逐日進行,我們村輪到的是七月十四,鬼門大開前一天。
普度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供拜"五味碗"--魚、肉、雞、鴨和菜五種祭品,此外還要供奉糕、粿、水果等,林林總總擺上好幾桌。在每一種祭品上還要插上三角形的紙旗一面,除了書寫'慶贊中元'外(中元就是普度的意思),下面還寫供奉者之姓名,好讓好兄弟吃的明白。
拜祭時不僅大擺祭品,通常還要燒上好多好多的紙錢(有金、有銀、有衣服)給好兄弟們用,而且還要燒紙馬,通常是一大一小,小孩子此前的任務就是要去拔草還有倒上一碗水,拜祭時放在馬前面,給馬吃:) 以前每到這下午,我們就在旁邊一般幫忙折紙錢,一邊聽老人講鬼怪故事,他們說起故事總是有根有據,連名帶姓的,仿佛跟真的一樣,如誰誰誰真的看到有一大堆鬼來吃東西了有的斷腳,有點斷頭,無頭鬼吃東西時是拿起食物直接往脖子的洞倒進去……誰誰誰每到晚上就會開始游地府,和村里已故的人聊天……好多好多,不過大部分都記不清楚了 如今年輕人接受的都是科學思想,對于靈異鬼怪故事只是當故事聽聽罷了,很多民間習俗現在都有了新一層的意義,像普度這天會宴請親戚朋友們,平時大家都忙于工作,剛好可以借此機會共聚一番,所以對于年輕一代,普度更大的意義是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了。
7.福的來歷(簡短)
傳說,民間貼“福”之風開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時。各路神仙分派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并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擴展資料:
我國自有文字以來,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福”字在甲骨文中表現意義為“雙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這是古代祭祀的形像寫照,含義是向上天祭祀祈求,敬拜上帝。
會帶來無盡的平安和喜樂,這就是真正的福。甲骨文的“福”字,左邊有一個升高的擺放供品和香爐的臺面。右邊上半部份是一個類似容器的物件,右邊下半部分是一雙顯托舉姿勢的手。
左右兩個部分組合起來整體看,就是人雙手托著美酒和食物,供奉神佛,以示崇敬與感恩。“福”的邊旁是“示”。大凡用“示”作邊旁的字。
和神佛、上天、祈禱、敬拜、天象、警示,顯現,告知和啟示有關。右邊的字旁,由一口田組成,古代人認為能有一,口,田可以耕種,就是福了。人能做到知足常樂,真是很大的福份。
《尚書》對“福”字解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很顯然,一個人長壽、多財、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其命善終, 那就是他的福氣、福分。
唐代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在《福壽論》中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福兮可以善取”,指福是從善那里修來的,行善積德,助人為樂。
不僅可以使自己增長福份,還會福及子孫后代;如果一個人無品無德,為非作歹,邪惡欲念,“禍”也會隨之而來,而無真正的幸福可言。
相傳清康熙皇帝寫的福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福”,康熙一生愛好書法,雖然他的書法極佳,卻很少題字,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康熙親筆所書的這個“福”字筆法渾圓遒勁,并以“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被稱為是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正宗福氣。由于這個“福”字中的“田”部尚未封口。
因此人們認為是鴻福無邊、無邊之福,民間稱之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福”字貼在門上,有文字記載的是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
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其中“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然后貼在大門上。“福”,代表福運、福氣及幸福,有祈求吉祥順利,福運來臨之意。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福字
8.福的來歷(簡短)
相傳有一年除夕,姜太公在分封諸神時,他老婆也要求封神。姜太公說:“你嫁到我家,害我窮了一輩子,所以不封你。如果你一定要討封,就封你當窮神!”姜妻很懊喪地問:“封我當窮神,叫我到什么地方去啊!”姜太公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就是了。”這件事傳開后,老百姓為了避窮神,就紛紛在大門上貼上“福”字以求富貴平安。
還有一種傳說,春節貼“福”源于明朝。相傳,有一年臘月,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訪到一個小鎮,見一群人正在圍觀一幅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個大西瓜的漫畫。朱元璋看后,誤以為是鎮上的人有意取笑他那原籍淮西的皇后馬氏。回宮后他暗令軍士前去調查那漫畫出自何人之手,有哪些人曾去觀看,并一一記下他們的姓名和住址。對于沒有參與嬉笑的住戶,則在其門上貼上個“福”字作標記。幾天后,軍士就到沒有貼“福”字的百姓家里抓人。打那以后,每逢農歷除夕,人們便在門上貼個“福”字以討平安吉祥。
至于倒貼“福”字,則起源于清代恭親王府。有一年春節,大管家按例派人把“福”字貼在大門上,誰知這個貼紙人目不識丁,竟將它貼倒了。恭親王看后甚為生氣,欲鞭罰懲戒。幸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求饒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厚,如今福真的到(倒)了,乃吉祥之兆啊!”恭親王聽后,轉怒為喜,并賞了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后來王府過春節時就有意倒貼“福”字。再之后就漸漸傳入民間,人們紛紛效仿,以圖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