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簡要了解西藏歷史
吐蕃,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6世紀時,興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7世紀初,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蘇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諸部,將首邑遷至邏些(今拉薩),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雖然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但是因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創制,所以很難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歷史正確性。在《賢者喜宴》等藏文歷史書和在敦煌發掘的古藏文歷史文獻里記載著在松贊干布之前的吐蕃贊普的許多傳說。 松贊干布曾接受唐朝官位(駙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賨王),奠定了吐蕃與唐朝政治上的親密關系。唐朝與吐蕃之間雖然長期處于和戰不定的局面,但雙方交往密切,民間接觸更為頻繁,“金玉綺繡,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是唐、蕃關系的主流。
完全歸于中原王朝的時候應該是元朝吧,畢竟元朝的時候,成吉思汗死后,蒙古軍隊滅亡了吐蕃,而后歸于中央。
2.西藏的歷史
西藏歷史概述
來源:中國西藏信息中心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公元前,居住在這里的藏族先民就與生活在中原的漢族有著聯系。以后 ,經過漫長的歲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眾多部落逐漸統一,成為現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三百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并十余個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實現統一, 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今拉薩)。 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 成果。他曾兩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 (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 等方面保持了極為友好的關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 王”,后又晉封為“賓王”。 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二百余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
公元710年 ,唐金城公主攜帶繡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箱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嫁吐 蕃王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資助于田(今新疆境內)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 寺譯經,并向唐朝求得《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 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于拉薩東郊。此次會盟 時在唐長慶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 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商議今后“社稷如一”。記載這次會盟內 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于拉薩大昭 寺前。
3.西藏的歷史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公元前,居住在這里的藏族先民就與生活在中原的漢族有著聯系。以后 ,經過漫長的歲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眾多部落逐漸統一,成為現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三百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并十余個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實現統一, 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今拉薩)。 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 成果。他曾兩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 (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 等方面保持了極為友好的關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 王”,后又晉封為“賓王”。 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二百余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
4.西藏自治區的歷史
遠在公元七世紀,西藏民族的民族英雄和偉大政治家、軍事家松贊干布就統一了西藏。并同唐朝建立起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和親,對于藏漢民族的聯系,對于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到了元朝,西藏地方正式歸入祖國的版圖,結束了西藏內部長期分裂的局面,人民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到了明朝,特別是清朝,西藏同祖國的關系進一步加強,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得到了發展。一七九一年,清朝政府派大軍進藏,同西藏人民并肩戰斗,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接著清朝政府還同西藏地方當局議定了西藏地方政府的組織及政治、財政、金融、軍事、外交、宗教等各方面的制度,奏請清朝中央審定批準,正式頒行,并設置駐藏大臣,代表清廷督辦西藏事務,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 到了近代,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了中國,同時也侵入了我西藏地區.西藏人民在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英勇的反抗,不斷粉碎了帝國主義及其親帝分子進行的種種分裂活動,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從此西藏民族永遠脫離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平等聯合友愛合作的大家庭中,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
5.關于西藏的歷史
西藏最早的歷史是唐朝時期,稱為“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帶去文化科技,是吐蕃強大起來,開始稱霸西南,并且威脅中原唐王朝的統治,唐后期經常寇邊。
宋時期,西藏與西夏等王朝交好,與宋王朝平等交往,但是相對中原王朝來說,還是蠻夷,吐蕃也一直沒有放棄對中原王朝的擄掠
元朝時期,西藏薩迦派領袖八思巴,為元創造文字,并被封為國師,一時之間,薩迦派成為西藏的統治階層。與以往不同的是,西藏對于元朝相當的忠心,即使元朝后期各地烽煙四起,也沒有起來叛變。
明清時期,沿襲元朝的統治,只不過滿清的統治比朱明的牢固一些,西藏對于少數民族的王朝往往比較順從。
清末,西藏為英國人滲透,但是西藏政府也從對英國人的反抗一度轉變為順從,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中央對西藏一度失去管轄,西藏親英勢力占據統治,數典忘祖。
到后來,新中國建立,也一度發生過叛亂
6.西藏的歷史
1新中國成立以來西藏發展史上的幾件大事.: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通稱《十七條協議》)。
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全體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關于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決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拉薩舉行成立大會,正式成立。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擔任主任委員,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任第一副主任委員,張國華任第二副主任委員。
阿沛·阿旺晉美擔任秘書長。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開撕毀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在拉薩舉行武裝叛亂。
1959年3月17日,達賴逃離拉薩。 1959年3月22日,拉薩戰役勝利結束,拉薩市區的叛亂被徹底粉碎。
1959年3月28日,**總理**發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權職權。鑒于西藏自治區籌委會主任達賴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并任命籌委會常務委員帕巴拉·格列朗杰和阿沛·阿旺晉美為副主任委員。
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了《關于在西藏全區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決定順應西藏人民的愿望,提前進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向**提出了《關于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的請示報告》。
1965年8月23日,**親自主持**全體會議第158次會議,討論了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同意于1965年9月1日召開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并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相應的議案。 1965年8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準**議案,通過關于成立西藏自治區的決議。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舉行。以**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參加大會,并表示祝賀。
大會于8日選舉產生了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
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為副主席。9日,大會舉行閉幕式,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做為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青藏鐵路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線通車。 2 在中央政府的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經過西藏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西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3 西藏旅游有哪些景點和需注意事項! 1、西藏景點 布達拉宮70元(金頂10元、珍寶館10元) 大昭寺35元 色拉寺30元 哲蚌寺40元 扎什倫布寺55元 羅布林卡35元 白居寺30元 甘丹寺30元 清真寺10元 小昭寺20元 楚布寺30元 直貢寺30元 帕拉羅寺10元 尼姑廟10元 卓瑪拉康10元 乃瓊寺20元 薩迦寺30元 夏魯寺30元 桑耶寺40元 雍布拉康30元 昌珠寺30元 敏珠林寺22元 藏王墓20元 措高湖風景區30元 強巴林寺20元 托林寺30元 古格遺址40元 卡諾遺址100元 喇嘛林寺20元 科迦寺30元 2、去西藏旅游必買的東東 西藏到目前沒有現代化的大商場,但在民間或拉薩的八廓街卻有許多很有特色的民族手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可以購買,而且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1.珠寶首飾:西藏的珠寶、首飾有珍珠、瑪瑙、各種玉器及金、銀制品等,一般以古樸為好。
在拉薩八廓街舊貨市場或一些旅游商店均可買到。脖子上戴的、手腕上配的和耳朵上掛的、腰上插的應有盡有。
有些飾品比較大,但掛在居室或公共場所就別有一番情調。 2.藏刀:藏刀是藏民族隨身必備之物,既可以用來食肉,也可以用于防身,還是一種特殊的裝飾品。
男式藏刀一般比較粗獷,鋒利,女式藏刀則較秀氣。根據做工精細程度和用的材料不同,價格在幾元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
名氣最大的藏刀要數日喀則地區的“拉孜刀”和“謝通門刀”,精美的銀飾刀鞘是藏刀的主要特色,刻工之細致是別家無法模仿的。 3.面具:西藏的面具是從宗教里派生出來的一種工藝品,藏語稱為“巴”。
一般分為“跳神面具”、“懸掛面具”和“藏戲面具”三種,各個寺廟逢重大節日都要舉行跳神儀式,所用面具有鬼怪、護法神、仙人、動物圖騰等。懸掛面具則主要是各種神的具象,如護法神、吉祥天女、馬頭明王等。
藏戲面具在民間較多,分藍面具和白面具,根據藏戲劇情有各種人物臉譜,如國王、公主、仙人和妖怪等。 4.唐卡:這是一種帶有濃郁西藏風情的卷軸畫,大部分是佛像和菩薩像,也有一些花鳥、山水和醫學、天文學方面的掛圖。
式樣上有布面彩繪的,有織錦、刺繡、緙絲和貼花的。由于西藏民間繪制唐卡的藝人較多,前者在民間較容易買到,后面的幾種則多為文物。
5.藏毯:這是西藏的傳統手工藝品,風格依各地的風俗而各異。款式上有地毯、掛毯和卡墊。
著名的有江孜地毯。 6.收藏品:西藏的收藏品很多,一般有木碗、藏刀、打火石、珠寶玉器、轉經筒、像、唐卡、石刻經版、石刻佛像、酥油燈座、投石器(烏爾多)、帳篷、旅行袋、地毯、壁毯、織錦帽、藏靴、綁典(圍裙)、藏袍、牛、羊頭工藝飾品等。
3、旅游季節 西藏大部分地區海拔。
7.西藏的發展史
布達拉宮堪稱是一座建筑藝術與佛教藝術的博物館。它既記載有西藏佛教發展歷史,又有五世達賴生平,文成公主進藏過程,還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剛等等。每當提及布達拉宮時人們都會很自然地聯想起西藏。這座古建筑群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圣地的地位絕對地成為了藏民族的象徵。它在西藏有著重要的政治宗教意義。
“布達拉”,是梵語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所以布達拉宮又被稱為第二普陀山。從松贊干布到十四世達賴的1300多年間,先后有9個藏王和10個達賴喇嘛在這晨施政布教。
據史料記載,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七世紀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期。當時稱紅山宮,整個宮堡規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墻,內有千座宮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后來因宮殿遭雷擊引起火災和戰亂,公元九世紀,吐蕃王朝解體,紅山宮逐漸廢圮。公元九世紀至十七世紀八百年中,由于西藏長期的政治割據,以及歷代的薩迦,帕竹,噶瑪政權都未曾高都拉薩,紅山宮一直未能重興,成為一處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藏傳佛教噶當教派高僧瓊布扎色,噶舉教派楚布噶瑪巴德辛協巴,絡魯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舉行過講經等佛事活動。17世紀中葉,蒙古和碩特部首固始汗領兵進入西藏,推翻了噶瑪丹瓊旺布政權,于公元1642年,由五世達賴喇嘛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教合一政權。拉薩又成為西藏政治、宗教、經濟及文化的中心。
公元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重建布達拉宮,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宮為主體的建筑群,并將政權中心移至布達拉宮。從此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居住和進行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
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后,第司桑結嘉措于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為主的紅宮配套建筑群,基本形成布達拉宮的建筑規模。
十三世達賴喇嘛在位期間,又在白宮東側增建了東日光殿和布達拉宮山腳下的部分附屬建筑。193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1934至1936年間修建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與紅宮結成統一整體。從17世紀開始的布達拉宮重建和增擴工程至此全部完成。
經過1300多年的修建歷史,布達拉宮形成現在的規模。整個建筑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高達1117米,大小房間二千余間。布達拉宮作為歷代達賴喇嘛的住駐錫地和西藏政教合一政治中心,它內部主要由達賴喇嘛宮殿,佛殿及僧院各政權機構三大部分組成。布達拉宮白宮頂層為達賴喇嘛宮殿,分東、西日光殿,其中既包括達賴喇嘛的生活起居處,書房,經堂等,又有議政、會客等場所。布達拉宮內擁有包括達賴喇嘛靈塔殿在內的各類佛殿38個,還有規定擁有175名僧人的殊勝僧院一個,主要從事達賴喇嘛的佛事活動。過去西藏噶廈政權的重要職能機構也都設在布達拉宮,宮內的東西大殿曾是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場所。布達拉宮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寶庫,宮內珍藏的各類歷史文物和工藝品數量繁多。據初步統計,現有玉器,瓷器、銀器、銅器、綢緞、服飾、唐卡共7萬余件,經書6萬余函卷。
自公元17世紀,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作為王宮,在此劃立行政區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號令群臣、施政全藏,派遣、迎送來往于周邊各國的使者,或與鄰邦結成姻親關系,加強吐蕃與周邊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吐蕃社會的繁榮。布達拉宮成為當時吐蕃王朝統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顯赫。
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建立政教合一政權,重建布達拉宮并將統治中心設立于此。這樣,不僅確立了布達拉宮作為最高政教統治中心,同時在對促進藏傳佛教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不僅表現在建筑本身,內部結構上宮殿與佛殿的完美結合,還表現為通過內部的設施、構造處處體現藏傳佛教的思想特色。宮內數量眾多的佛殿、經堂、造像、繪畫、靈塔、經典等,既是對佛教思想材料的保存和宣傳,又是對佛教理論的解釋弘揚。宮內供置的“時輪壇城”殿在這方面具有典型意義。《時輪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11世紀從印度傳入西藏后,成為藏傳佛教發展的重要思想依據。《時輪經》的思想所闡釋的是藏傳佛教思想脈絡發展的軌跡之一,其核心意思通過采用實物立體造型、全方位展示構成一種對思想的經典解釋,以及對解釋的形象表達;這種立體造型的“時輪壇城”迄今為止在是整個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8.西藏歷史
呵呵,敏感問題
1、西藏人民并不是炎黃子孫,他們的祖先是觀音和羅剎女的子孫;
2、從歷史上來看,西藏也一直是以一個附屬國的形態存在著,在漢前甚至是以后的五代十國期間,都不在中國的版圖中;
3、從唐開始西藏進入中國版圖,但是是以一個附屬國的形式而不是一個省的形式,這種情況直到清朝都是如此,這也就是為什么,他們一直說,我們從來不是漢地的一個省的原因。
4、從封建社會的歷史上來看,西藏當時和蒙古、新疆都是附屬國的狀態,現在蒙古成為了一個主權國家,所以西藏自然有理由要效仿了。
5、還有一些原因如**等,我就不多談了。
9.西藏地方歷史
西藏歷史簡況
.cn
遠在公元七世紀,西藏民族的民族英雄和偉大政治家、軍事家松贊干布就統一了西藏。并同唐朝建立起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和親,對于藏漢民族的聯系,對于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到了元朝,西藏地方正式歸入祖國的版圖,結束了西藏內部長期分裂的局面,人民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到了明朝,特別是清朝,西藏同祖國的關系進一步加強,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得到了發展。一七九一年,清朝政府派大軍進藏,同西藏人民并肩戰斗,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接著清朝政府還同西藏地方當局議定了西藏地方政府的組織及政治、財政、金融、軍事、外交、宗教等各方面的制度,奏請清朝中央審定批準,正式頒行,并設置駐藏大臣,代表清廷督辦西藏事務,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
到了近代,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了中國,同時也侵入了我西藏地區.西藏人民在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英勇的反抗,不斷粉碎了帝國主義及其親帝分子進行的種種分裂活動,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從此西藏民族 。展開 西藏歷史簡況
.cn
遠在公元七世紀,西藏民族的民族英雄和偉大政治家、軍事家松贊干布就統一了西藏。并同唐朝建立起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和親,對于藏漢民族的聯系,對于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到了元朝,西藏地方正式歸入祖國的版圖,結束了西藏內部長期分裂的局面,人民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到了明朝,特別是清朝,西藏同祖國的關系進一步加強,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得到了發展。一七九一年,清朝政府派大軍進藏,同西藏人民并肩戰斗,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接著清朝政府還同西藏地方當局議定了西藏地方政府的組織及政治、財政、金融、軍事、外交、宗教等各方面的制度,奏請清朝中央審定批準,正式頒行,并設置駐藏大臣,代表清廷督辦西藏事務,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
到了近代,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了中國,同時也侵入了我西藏地區.西藏人民在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英勇的反抗,不斷粉碎了帝國主義及其親帝分子進行的種種分裂活動,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從此西藏民族永遠脫離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平等聯合友愛合作的大家庭中,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
西藏的歷史
/tibet/history/*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