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木三分的主要內容
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字號逸少,是東晉書法家王曠的兒子。七歲時,擅長書法。十二歲的時候,看到了父親枕下的前代的《筆說》,偷來讀。父親說:“你為什么從我的秘密藏品里偷東西?”
王羲之卻笑著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看父看他年紀還小,擔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訴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王羲之跪了下來說:“就讓孩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的美好才華與發展了。"父
親很高興,于是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月時間,(王羲之的)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衛夫人知道后,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看過用筆訣竅,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名聲一定超過我。”
東晉明帝曾到京都建康北郊的扶后山祭祀地神。東晉明帝讓王羲之把祭品寫在木板上,然后派人去雕刻。雕刻家把木板一層一層地去掉,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見白底!刻者驚嘆其筆力雄勁:“竟入木三分!”后入木三分成為成語,比喻書法功力好或分析問題透徹。
擴展資料:
王羲之真跡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由于年代久遠,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跡一樣,對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斷。有稱為宋摹的,也有疑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
它著錄極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種叢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傳歷歷可考與可靠,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入木三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2.入木三分的主要內容
“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典故源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相傳晉時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原來是形容書法的筆力極為強勁有力,現在比喻見解、議論、分析很深刻。“入木三分”多用作定語,比如“作者很敏銳地抓住了當時一般人習而不察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也作謂語,例如“他看人,入木三分。”還可用作狀語和補語。例如“作者把曹操奸詐虛偽的性格特征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了。”(作狀語)
“鞭辟入里”和“入木三分”,都可以用來形容言辭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區別主要在于:其一,“鞭辟入里”兼有“深刻、透徹”之意,而“入木三分”僅表示“深刻”。其二,“鞭辟入里”一般用于說理,“入木三分”除此以外,還常用于藝術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畫。“入木三分”常跟“刻畫”、“表現”一類的詞語搭配,而“鞭辟入里”則不能或不宜。其三,“鞭辟入里”為書面語,“入木三分”雖多用于書面,但也可以出現在口語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入木三分主要內容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