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鐵獅子的故事
鐵獅子很沉很重,不會被河水沖走,它掉進河里后,就沉到了河底。
① 河水一直不停地流著,沖刷著鐵獅子,河水遇到鐵獅子時,由于被鐵獅子擋著,只能分開向兩邊沖走,這樣,也就沖刷著鐵獅子前面的河泥河沙。
② 久而久之,鐵獅子面前(就是面對上游處)的河沙河泥被沖走很多,留下一個坑,由于重量原因,鐵獅子會向前沉下
然后就周而復始,一直重復著①和②,慢慢的,鐵獅子就不停地向前“翻跟斗”,翻到上游100米處了
2.滄州鐵獅子有什么傳說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滄州這地方是一塊風景幽美、土地沃的魚米之鄉。它一面臨海,因而遠遠地望去,海碧天蘭。再加上氣候溫和,人又勤勞,家家戶戶的日子,過得都那么美好。所以就連飛禽、走獸,也都愿意到這里落落腳。
有一年谷子黃梢,棒子蒼皮的時候,海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鳳,卷著海浪,象虎叫狼嚎一樣咆哮著直撲滄州城。眼看著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滿洼的好莊稼被海水吞沒。黑鳳惡浪來得急,老百姓來不及躲,人也淹死了不少。那情景是真叫慘啊!
這黑風惡浪怎么突然來得這么猛呢?原來是一條惡龍在興妖作怪。它看著滄州這地方好,就一心想獨吞這地方做它的龍宮。就在惡龍興妖作怪、慘害黎民百姓的時候,人們猛地聽到一聲象山崩地裂一樣的怒吼。只見一頭紅黃色的雄獅,從海邊一躍而起,象鷹抓兔子一樣,嗖的一聲,沖向大海,直取惡龍。海面上頓時水柱沖天,狂風大作,龍騰獅躍,雄獅和惡龍從天黑一直廝殺到黎明,惡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它邊跑邊想:“我占不了這塊地方,也叫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邊跑著一邊吐著又苦又堿的白沫。雄獅在后面緊追不放,一直到東海深處,逼著惡龍收回了淹沒滄州的海水,這才罷休。惡龍在逃跑的路上留下了一條深溝。傳說,這條深溝就是現在的黑龍港河。現在滄州這地方,特別是黑龍港流城,那白花花的鹽堿,據說就是那條惡龍吐出的白沫。
惡龍跑了,海水退了,滄州一帶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又能安居樂業了。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就請一位叫李云的打鐵名匠,帶領著九九八十一個手藝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噸鋼鐵,鑄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在當年雄獅躍起的地方,鑄成了這尊活靈活現非常雄偉的鐵獅子。
那條惡龍雖然沒死,可是它一望見這頭鐵獅子,就渾身發軟,爪子發麻,再也不敢興妖作怪了,所以,后來人們又把這尊鐵獅子叫做鎮海吼。
3.滄州鐵獅子有什么傳說
《滄縣志》記載:“鐵獅子在舊州城內開元寺前,高一仗七尺,長一仗六尺,背負巨盆。
頭頂及項下各有“獅子王”字,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左肋有“山東李云造”五字,腹內、牙內外字跡甚多,然漫漶不全,后有識者謂是金剛經文。頭內有“竇田、郭寶玉”字,曾見拓本,意系冶者姓名,字體為古隸。
山東李云乃山之東,并非現代山東的含義。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鑄此,以鎮州城。
后有考據家辯云,罰罪人之說不足信,周世宗素不信佛,獅在開元寺前,且背負巨盆,當即寺中物或李云捐造以壯寺觀者,是說較近情理。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三月,大風倒地,口吻腹尾殘缺。
據郡人張巖《幞滄雜記》又有相傳康熙初年,怪風自東北來,風過獅仆一說,然其他所記較前為詳。光緒十九年(1893年)暑州事宮昱遣圬者(泥瓦匠)扶起,“以磚石補其殘,然已失原狀態矣”。
又民間流傳舊滄州一帶濱臨渤海,經常發生海嘯,洪水浩劫,民不聊生,當地勞動人民為消除水患,自動捐錢,請名師李云鑄此獅,以鎮海嘯,名曰“鎮海吼”。從獅身外面鑄有農民捐錢姓名和具體數字來看,即可證實這一說法。
4.滄州鐵獅子有什么傳說
滄州鐵獅子,當地又稱作“鎮海吼”,它位于滄縣舊州城內,坐落在原開元寺前。
關于鐵獅子的確實來歷,有許多說法,古今不一。據《滄縣志》記載,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所鑄,“以鎮州城”。
可是,后來的考據家分辯說,周世宗素不信佛,罰罪之說不足信。流傳廣泛又比較合乎情理的,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傳說。
古時滄州一帶濱臨滄海,海水經常泛濫,海嘯為害,民不聊生,當地人為清除這無情的水患,自動集資捐錢,請當時山東有名的鑄造師李云鑄此獅以鎮遏海嘯水患,并取名“鎮海吼”。獅身外面鑄有捐錢者的姓名,一般認為此說比較可信。
鐵獅鑄造的年代和鑄造師,皆鑄造于獅身。獅頸右側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右肋有“山東李云造”五字。
按大周(北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一件我國最大的鑄鐵藝術品,其體態究竟有多高大?獅身高3.8米,頭部高1.5米,通高5.3米,通長6.1米,身軀寬3.17米。
其總重量是多少?原來,傳說鐵獅總重量約40噸,1984年為保護獅身為其移位時,經過準確稱量,鐵獅的總重量為29.30噸。鐵獅高大的軀體,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睜雙目,巨口大張,四肢叉開,仿佛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闊步前進。
其威武雄壯的氣勢,栩栩如生的姿態,與其頭部鑄有的“獅子王”三個大字,是多么的相匹配呀!難怪歷代文人都為之贊嘆謳歌。清代文人李云崢作《鐵獅賦》,贊美鐵獅“飆生奮鬣,星若懸眸,爪排若鋸,牙列如鉤。
既猙獰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傾,吸波濤于廣淀;掉尾東掃,抗潮汐于蜃樓”,對鐵獅的雄姿和氣勢作了絕妙而生動的描述。
5.滄州鐵獅子的神話傳說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滄州這地方是一塊風景優美、土地肥沃的魚米之鄉。它一面臨海,因而遠遠地望去,海碧天藍。再加上氣候溫和,人又勤勞,家家戶戶的日子,過得都那么美好。所以就連飛禽、走獸,也都愿意到這里落落腳。
有一年谷子黃梢,棒子蒼皮的時候,海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風,卷著海浪,像虎叫狼嚎一樣咆哮著直撲滄州城。眼看著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滿洼的好莊稼被海水吞沒。黑風惡浪來得急,老百姓來不及躲,人也淹死了不少。那情景是真叫慘啊!
這黑風惡浪怎么突然來得這么猛呢?原來是一條惡龍在興妖作怪。它看著滄州這地方好,就一心想獨吞這地方做它的龍宮。就在惡龍興妖作怪、慘害黎民百姓的時候,人們猛地聽到一聲 像山崩地裂一樣的怒吼。只見一頭紅黃色的雄獅,從海邊一躍而起,像鷹抓兔子一樣,嗖的一聲,沖向大海,直取惡龍。海面上頓時水柱沖天,狂風大作,龍騰獅躍,雄獅和惡龍從天黑一直廝殺到黎明,惡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它邊跑邊想:“我占不了這塊地方,也叫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邊跑著一邊吐著又苦又堿的白沫。雄獅在后面緊追不放,一直到東海深處,逼著惡龍收回了淹沒滄州的海水,這才罷休。惡龍在逃跑的路上留下了一條深溝。傳說,這條深溝就是現在的黑龍港河。滄州這地方,特別是黑龍港流域,那白花花的鹽堿,據說就是那條惡龍吐出的白沫。
惡龍跑了,海水退了,滄州一帶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又能安居樂業了。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就請一位叫李云的打鐵名匠,帶領著九九八十一個手藝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噸鋼鐵,鑄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在當年雄獅躍起的地方,鑄成了這尊活靈活現非常雄偉的鐵獅子。
那條惡龍雖然沒死,可是它一望見這頭鐵獅子,就渾身發軟,爪子發麻,再也不敢興妖作怪了,所以,后來人們又把這尊鐵獅子叫做鎮海吼。
6.關于滄州鐵獅子的短文
滄州鐵獅子,當地又稱作“鎮海吼”,它位于滄縣舊州城內,坐落在原開元寺前。關于鐵獅子的確實來歷,有許多說法,古今不一。據《滄縣志》記載,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所鑄,“以鎮州城”。可是,后來的考據家分辯說,周世宗素不信佛,罰罪之說不足信。流傳廣泛又比較合乎情理的,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傳說。古時滄州一帶濱臨滄海,海水經常泛濫,海嘯為害,民不聊生,當地人為清除這無情的水患,自動集資捐錢,請山東有名的鑄造師李云鑄此獅以鎮遏海嘯水患,并取名“鎮海吼”。獅身外面鑄有捐錢者的姓名,一般認為此說比較可信。
鐵獅精巧的鑄造工藝,確系我國鑄造工藝的一大珍品。但是,這件總重3萬公斤的鐵獅是如何鑄造的呢?據研究,這是古人采用一種特殊的“泥范明鑄法”,分節疊鑄而成的。鐵獅腹內光滑,外面拼以長寬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塊,逐層壘起,分層澆注,共用范544塊拼鑄而成。憑1000多年前的手工冶鑄技術,能鑄造出如此龐然大物,足見其制模、冶煉、澆鑄工藝是相當高的,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鑄造工藝的高度成就。
1957年春天,一位蘇聯專家來滄州參觀考察,當他看到鐵獅子威武凜然的形象和豪邁磅礴的氣勢時,非常欽佩并贊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工匠的聰明才智。但當他發現由于多年風雨剝蝕,鐵獅多處傷殘,特別是因下巴損壞殘缺影響鐵獅造型時,感慨地說:“這樣的珍貴文物堪稱國寶,如果在我們國家是要受到加意保護的,我要天天去看它一趟,因為它可以引為國家和民族的驕傲。”[
7.滄州鐵獅子的來歷
滄州鐵獅子位于滄州市政府駐地東南偏北16.5公里。
坐落在東關村西0.5公里處。鐵獅身高5.78米,長5.34米,寬3.17米,體重約50噸。
背負巨盆相傳是文殊菩薩蓮坐,獅身向南,頭向西南,兩左腳在前,兩右腳再后,呈前進狀,姿態雄偉,昂首闊步,徐徐如生鐵獅是我國大型的驚巧鑄鐵工藝。也是我國著名發源的古跡。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充分的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解放后鐵獅子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與保護,**首先把它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對它進行各種的修繕。
目錄 簡介 景點歷史 縣志記載 神話傳說 鑄造信息 鑄造工藝 文物保護 編輯本段 簡介 滄州鐵獅子是我國最大的鑄鐵文物,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河北省開始舉辦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其金獅、銀獅、銅獅獎杯和以雄獅作圖形的節徽,其原意來源和圖案范本就取自和選自滄州鐵獅子。
電影《滄州絕招》在此取景拍攝。如今,滄州鐵獅子已是聲名遠播,在國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它作為中國的象征和友誼的使者,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滄州鐵獅子,當地又稱作“鎮海吼”,它位于滄縣舊州城內,坐落在原開元寺前。關于鐵獅子的確實來歷,有許多說法,古今不一。
據《滄縣志》記載,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所鑄,“以鎮州城”。可是,后來的考據家分辯說,周世宗素不信佛,罰罪之說不足信。
流傳廣泛又比較合乎情理的,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傳說。古時滄州一帶濱臨滄海,海水經常泛濫,海嘯為害,民不聊生,當地人為清除這無情的水患,自動集資捐錢,請當時山東有名的鑄造師李云鑄此獅以鎮遏海嘯水患,并取名“鎮海吼”。
獅身外面鑄有捐錢者的姓名,一般認為此說比較可信。 滄州鐵獅子 編輯本段 景點歷史 河北滄州鐵獅子鑄于后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采用“泥范明澆法”鑄成,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寬5.35米,身長6.30米,身高6.6米,體寬3.0米,重約40噸,素有“獅子王”的美譽,一千多年來,它飽經滄桑,在古滄州,它曾被當成神物供奉,享盡了香火;在烽火連天、哀鴻遍野的戰亂年代,又經受了刀戈的砍殺,在獅體內外斑痕累累。 鐵獅子又名鎮海吼,它是古代滄州人民戰勝自然,現在鐵獅子已成為滄州的市徽。
河北滄州鐵獅子(10張) 鐵獅子采用泥范明澆法鑄造而成的,鑄造時在身上留有很多銘文。它的鑄造比美國和法國的煉鐵術早七八百年,所以鐵獅子在世界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打開世界冶金史就有滄州鐵獅子,由于滄州鐵獅子具有較高的科研、歷史和珍貴藝術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鑄造技術、雕塑藝術、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佛都史十分重要的具象資料。
由于體魄宏大,造型雄傳,文物價值甚高,但因年代久遠,歷經滄桑,鐵獅子腐蝕嚴重,多處破損,獅身下沉,新中國成立前,曾建亭保護,未能根本改觀。1984年11月將鐵獅子向北移位8米,抬高近4米,經稱量鐵獅子重40噸。
鐵獅頭頂及項下各鑄有“獅子王”三個字,頭內有“竇田、郭寶玉”字。左肋有“山東李云造”五字。
鐵獅腹腔內滿鑄有《金剛經》文。然因年代久遠,字跡多漫滅不全。
在鐵獅子右項及牙邊皆鑄有“大周廣順三年鑄造”字樣,可以斷定鑄造于五代后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很早掌握這樣精巧的塑造藝術。
河北滄州鐵獅子[1]根據獅身上的銘文可知,滄州鐵獅子鑄造于后周廣順三年(953年)。其用途歷來存在著多種說法。
一說是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時,為鎮滄州城而鑄造的鐵獅。另一說則認為鐵獅位于滄州開元寺前,腹內有經文且背負蓮花寶座,故應為文殊菩薩的坐騎。
還有人根據鐵獅的別名“鎮海吼”,推測是當地居民為鎮海嘯而建造的異獸。 編輯本段 縣志記載 據《滄縣志》記載:"鐵獅子在舊州城內開元寺前,高一仗七尺,長一仗六尺,背負巨盆。
頭頂及項下各有'獅子王'字,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左肋有'山東李云造'五字,腹內、牙內外字跡甚多,然漫漶不全,后有識者謂是金剛經文。頭內有'竇田、郭寶玉'字,曾見拓本,意系冶者姓名,字體為古隸。
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鑄此,以鎮州城。后有考據家辯云,罰罪人之說不足信,周世宗素不信佛,獅在開元寺前,且背負巨盆,當即寺中物或李云捐造以壯寺觀者,是說較近情理。
清嘉慶八年三月,大風倒地,口吻腹尾殘缺。據郡人張巖《幞滄雜記》又有相傳康熙初年,怪風自東北來,風過獅仆一說,然其它所記較前為詳。
光緒十九年暑州事宮昱遣圬者(泥瓦匠)扶起,以磚石補其殘,然已失原狀態矣"。又民間流傳舊滄州一帶濱臨渤海,經常發生海嘯,洪水浩劫,民不聊生,當地勞動人民為消除水患,自動捐錢,請名師李云鑄此獅,以鎮海嘯,名曰"鎮海吼"。
從獅身外面鑄有農民捐錢姓名和具體數字來看,即可證實這一說法。 編輯本段 神話傳說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滄州這地方是一塊風景幽美、土地沃的魚米之鄉。
它一面臨海,因而遠遠地望去,海碧天蘭。再加上氣候溫和,人又勤勞,。
8.雷峰塔的傳說
有關雷峰塔的傳說,就是白蛇的故事,白娘子與許仙戀愛,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卻 橫加阻攔,最后把白娘子壓在了雷峰塔下面。
=============================================
雷峰塔的出名和傳說“白蛇傳”有關。傳說峨眉山中,有條白蛇經過千年修煉成了美麗女子,名叫白素貞。一年清明時節,她和由青蛇修煉成人的侍女小青,同游杭州西湖,結識了許仙,兩人結為夫妻。有一次,許仙到金山寺進香。和尚法海見到他就說他身上有妖氣,連勸帶逼要許仙出家消災。最后法海不肯善罷甘休,趁白娘子生了兒子身體虛弱,用金缽罩住她,又把她鎮壓到雷峰塔底,揚言:白娘子若想脫身,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小青只好逃回峨眉山中刻苦修煉,武功法力大有長進,重來西湖營救白娘子。白素貞的兒子許夢蛟在許仙撫養下長大成人,赴京應考高中狀元,到雷峰塔前向母親報捷。小青和許夢蛟、許仙在雷峰塔下重逢,同又來作惡的法海展開殊死搏斗,終于打敗法海,救出白娘子,合家團圓。
9.簡短的神話傳說
民間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
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里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云,漸漸地,那白云變成了一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
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后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胡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里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后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
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并攏了。
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
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
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里。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里,黃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里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后,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
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云彩。
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里。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
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
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梁。
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
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后,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
于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
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
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
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
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愿不愿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
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愿,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
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么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