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屈原的故事簡短,最好5分鐘就能表演完.
屈原自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且非常樂于助人。以下是我編的一個小故事:小屈原的為人非常善良,周圍的鄰居村民都非常喜歡他、贊譽他。話說楚國年代戰事連連,硝煙彌漫,個個諸侯國的紛爭不斷。他自小就有為國效力雄心壯志,他飽讀詩書,學到書本上待人需善等等很多的道理。他說只要善待每一個國民,就能興國也。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艷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抬頭順著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背著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著,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著那小窟窿往外漏著。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么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系鞋帶,靈機一動,對著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系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系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說什么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著,然后用系鞋帶綁緊扎緊,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歲月洗刷過得臉,對婆婆說:“你累了,我幫你背米回家吧,你來帶路,好嗎?”說著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著走著就來到婆婆家了,原來婆婆是一位守著邊疆的戰士的母親,婆婆連聲給他道謝。小屈原就說:“你的兒子為國效力,我幫你是應該的。你就當我是干兒子吧!”
小屈原已經把出來的目的——玩,拋到老遠了。他又低頭看看自己那雙少了一根系鞋帶的新鞋,心里感到非常滿足
2.有關屈原的故事簡短點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里很不平。特別是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
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么話!”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獨自清醒呢!”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愿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伙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
3.屈原課本劇劇本
《屈原》(一) 人物表 屈 原--執著理想、寧折不屈、人格輝煌的詩人 靈 秀--感情忠貞、智慧沉靜的少女 南 后--柔媚驕橫的貴婦、私重情濃的母親 張 儀--執著目的、不擇手段、多謀善辯的政治家 誠 實--雖有誠實卻無堅貞的人 楚懷王--志**狹、喜怒無常的君王 靳 尚--追逐權力的奴隸,身居高位的小丑 靈 慧--殉葬的生靈 漁 夫--一個世俗的老者 群 眾--若干 第一集 [渾天濁地的長江上,背負拖舟重荷的纖夫們艱難的前行。
他們從喉里、從心里發出悲涼高亢的呼號聲…… 旁 白:歷史上竟有這樣的奇跡,一個人的存在與死亡溶入了永恒的宇宙,結合于大自然的輪回,兩千多年來成為華夏子孫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品格的追求!創造這個奇跡的是一位詩人--屈原。讓我們回到兩千二百年前,聽一聽他的心聲…… [公元前約二八六年,楚國的都城郢都城里,左徒府前大街 [眾生哭嚎聲越來越大 誠 實:靈秀姐,你看,那邊來了一支送葬的隊伍……咦,那邊怎么又來一支送親的隊伍?靈秀姐,你怎么哭了? 靈 秀:誠實,你難道看不出來?這是殉葬啊! 誠 實:這就是用活人殉葬? 禮 官:(高呼)行禮!一拜、二拜、三拜,起靈! 誠 實:等一等,你們等一等…… 屈 原:停止這種慘無人道的殉葬! [眾聲音急停 屈 原:起來,孩子,難道你是自愿把青春奉獻給曾侯? 殉葬女:……不…… 屈 原:難道你迷戀那豪華的墳丘? 殉葬女:(不知所措,驚恐地搖頭)不…… 屈 原:那好,起來,跟我走。
[眾嘩然。 靈 秀:先生,不能,不能啊! 屈 原:與其為這無辜的生靈痛惜流淚,不如立即制止這種慘無人道的陋習常規! 禮 官:左徒大人,你這是干什么?! 屈 原:禮官,我要帶走這個姑娘。
禮 官:……那怎么行,她是曾侯的殉葬品! 屈 原:她是個有靈性的人。 權貴甲:用生靈殉葬是神圣的祖制! 權貴乙:它早已鐫刻在不容侵犯的鐘鼎! 權貴丙:用生靈殉葬是天經地義的! 屈 原:有這么多的金銀珠寶,難道還填不滿一個王侯的虛榮心,非要讓擁擠的墓穴,再去吞噬一個無辜的生命! 靳 尚:對,對,左徒大人說得有理,用生靈殉葬確實是慘無人道的陋習……可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呀! 眾 人:(喧嘩)對呀。
靳 尚:左徒大人,不讓曾侯用生靈殉葬,他們龐大的家族恐怕不會答應。 眾 人:(怒潮般地吼起)不答應,我們不答應! 老夫人:左徒大人,曾侯是兩朝元老,功蓋千秋。
這個女子是他生前最喜歡的舞姬,就讓她跟曾侯一同去吧。 屈 原:老夫人,左徒多有冒犯。
曾侯大人,國家元老,功蓋兩朝,理應厚葬。可是,老夫人,您看看,這個孩子尚且年幼,倘若她也是曾侯的家族,您也舍得把她活活地埋葬嗎? 老夫人:左徒大人,我求求你了…… [曾侯家族紛紛、哀求。
靳 尚:左徒大人.這樣下去恐怕要出事呀!起靈,起靈! 禮 官:起靈! 屈 原:慢!大王已授命于我制定《憲令》,我已把廢除殉葬寫入…… 靈 秀:(急忙制止)先生,記住您和大王的約定。為了千秋大業,何妨有一兩次小小的進退! 屈 原:如果連眼下一個美好的生靈都任其侮毀,還妄談什么天下百姓的安危!禮官,你們想要用這個姑娘殉葬,必須從我的尸體上踏過! 權貴乙:屈原!不要以為你贏得大王的恩寵,就可以肆意橫行,我這把寶劍早就想在你身上捅個千瘡百孔! 屈 原:好! 屈 原:孩子,走! 眾 人:左徒大人……不可以呀!……這是曾侯的葬禮……! 屈 原:此事在大王那里我定有交待。
曾侯的家族,我愿以重金將此女贖買。否則我等著你們來血洗我的家宅。
走,孩子! [眾人議論著散去,只留下張儀、靳尚 張 儀:一場好戲啊,可惜結局令你心中不快! 靳 尚:張儀大人,剛才為什么你一言不發? 張 儀:我是秦國的使節,這是你們楚國的內政,我能說什么呢?不過你可曾留意上剛才屈原說的大王授命于他制定《憲令》…… 靳 尚:《憲令》? 張 儀:對,《憲令》!它才是這盤死棋中的活眼。 靳 尚:可恨屈原這狂徒,他和大王有莫逆之交,滿朝文武也拿他無可奈何。
張 儀:因為你們的滿朝文武,不過是些目光短淺的庸碌之輩,只知在方寸之間爭長奪短。
4.屈原的故事,請稍簡短些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 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 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 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 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后來曾經被召返。 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 執意入秦,被扣留,后來客死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后昏庸無道, 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 再次驅逐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 后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 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 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 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 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屈原自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且非常樂于助人。以下是我編的一個小故事:小屈原的為人非常善良,周圍的鄰居村民都非常喜歡他、贊譽他。話說楚國年代戰事連連,硝煙彌漫,個個諸侯國的紛爭不斷。他自小就有為國效力雄心壯志,他飽讀詩書,學到書本上待人需善等等很多的道理。他說只要善待每一個國民,就能興國也。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艷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抬頭順著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背著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著,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著那小窟窿往外漏著。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么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系鞋帶,靈機一動,對著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系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系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說什么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著,然后用系鞋帶綁緊扎緊,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歲月洗刷過得臉,對婆婆說:“你累了,我幫你背米回家吧,你來帶路,好嗎?”說著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著走著就來到婆婆家了,原來婆婆是一位守著邊疆的戰士的母親,婆婆連聲給他道謝。小屈原就說:“你的兒子為國效力,我幫你是應該的。你就當我是干兒子吧!”
小屈原已經把出來的目的——玩,拋到老遠了。他又低頭看看自己那雙少了一根系鞋帶的新鞋,心里感到非常滿足。
5.屈原的故事(簡潔)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6.屈原端午節的故事劇本【要有對話的】,急,謝謝,最好100到
端午節,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
臉色憔悴,身體干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因此被放逐。”漁父說:“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
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
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7.關于屈原的故事 簡單點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
對內,同楚王謀劃商討國家大事,頒發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答對各國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職位相等,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賢能。楚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給。
上官大夫就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創作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以援助),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為正直,竭盡忠心用盡智慧來侍奉他的國君,卻被小人離間,可以說處境很困難。誠信而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
(他)遠古提到帝嚳,近古提到齊桓公,中古提道商湯、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這些事用來諷刺當世社會。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亂的條理,沒有不全表現出來的。
他的文章簡約,語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正直。就其文字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列舉的雖是肯前事物,但是表達意思很深遠。
他的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象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境,以便超脫世俗之外,不沾染塵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舊保持高潔的品德,推究這種志行,即使同日月爭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免官,這以后秦國想進攻齊國,齊國與楚國聯合抗秦。秦惠王以為這是憂患,便派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著豐厚的禮物送給楚國作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說:"秦國很憎恨齊國,齊國卻同楚國聯合,如果楚國真能同齊國斷絕外交關系,秦國愿意獻上商于一帶六百里地方。
"楚懷王貪得土地就相信了張儀,于是同齊國絕齊,派使者到秦國,接受秦國所允許割讓的土地。張儀欺騙楚國使者說:"我同楚王約定是六里的地方,沒聽說給六百里。
"楚國的使者生氣地離開,回來報告給楚懷王。懷王很生氣,便大規模調動軍隊去打秦國。
秦國派兵迎擊楚國軍隊,在丹水、淅水,把楚軍打得大敗,殺死八萬人,俘虜楚大將屈匄,于是奪取楚國的漢中地區。楚懷王就調動全國軍隊,深入秦地作戰,在藍田開戰。
魏國聽說這消息,偷襲楚國鄧地,楚軍害怕了,從秦撤回。但是齊國始終怨恨楚國絕交,不救楚國,楚國處境十分困難。
第二年,秦國割還漢中土地來同楚國講和。楚王說:"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情愿了。
"張儀聽說了,就說:"用一個張儀可抵當漢中土地,臣請求前往到楚國。"到楚國后,張儀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還讓他對懷王的寵妃鄭袖編造了一套騙人的假話。
懷王終于聽信了鄭袖的話,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齊國,回來后,勸諫懷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后悔了,派人追趕張儀,沒有追上。
在這以后,諸侯聯合進攻楚國,把楚國打得大敗,殺死楚國的大將唐眜。 這時秦昭王和楚國通婚,要同懷王會見。
懷王打算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
"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楚王去:"為會么要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于去了。進入武關后,秦國的伏兵截斷了歸楚的后路。
便扣留懷王來求得割讓土地。懷王很生氣,不答應。
逃跑到趙國,趙國不敢接納。又回到秦國,終于死在秦國,尸體被運回(楚國)埋葬。
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做國君,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 楚國人全抱怨子蘭,因為他勸說懷王去秦國卻未回來;屈原也痛恨他,雖然被流放,仍然眷戀楚國,關心懷王,不忘祖國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夠一旦覺悟,楚國壞的習俗一旦改變。
他關心君王振興國家,想把楚國從衰弱的局勢中挽救過來,在(《離騷》)一篇作品里再三表達這種意愿。然而終于無濟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從這些事情看出懷王始終沒有醒悟了。
做君王的無論愚昧的、聰明的、賢良的,不賢良的,沒有不想得到忠臣來幫助自己做好國君,選拔賢良的人輔佐自己;但是亡國破家的事一件接著一件,而圣明治國的君主好幾代都沒見到過,正是他們所謂忠臣不忠,所謂賢人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應盡的職責本分,所以在內為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
(結果)軍隊被打敗,國土被割削,丟失漢中六個郡的地方,自己遠離故國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這就是不識人的禍害了。
令尹子蘭聽說屈原憤恨他的話后,很生氣,馬上派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
8.屈原的故事 短一些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日夜心煩意亂。
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但是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到處亂撞呢?" 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 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
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嘆氣。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又聽到楚國的局面越來越壞。
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旦耽測甘爻仿詫濕超濺在秦國的,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溆浦地方住了下來。
愛國的火焰在他心里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睛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占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
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汩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里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
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奸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 這里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干凈的。
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
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干凈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
預防奸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
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