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姓的起源,調查報告用的,越簡要越好,最多150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 鐘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所發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韓姓排名26位。
韓姓起源 韓氏來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后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
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為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后,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于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
當時的韓地,在今陜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一直在晉國位列公卿。
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都于平陽,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于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于是其宗室子孫以國為氏,稱韓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時的潁川郡。
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為河南、陜西韓氏。 二、少數民族復姓改為韓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
北鮮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因“汗”與“韓”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為單姓“韓”氏。同時把鮮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韓”也改為單姓“韓”了。
明代甘肅臨夏土司改“可汗”氏為韓姓。明代賜元人實哈塔為韓姓。
清朝滿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與“韓”之諧音,改為韓姓。 清朝甘肅循化廳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韓為其族姓。
錫伯族哈斯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均改為漢姓的韓氏。 黑龍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韓部落也取漢姓的韓為姓。
彝族安韓氏省掉“安”改為單姓韓。 回族、保安、土家、達斡爾、苗族、蒙古、壯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韓姓。
三、異國韓姓 漢武帝時獲直侯韓陶,朝鮮人。唐憲宗飛龍衛士韓志和系倭國人。
四、源于韓王信 韓王信,是故韓襄王的庶孫,劉邦立為漢王后,立信為韓王,因破項羽有功,漢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給他,正式封他為韓王。以潁川為王都。
后又下詔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晉陽為王都。信請求將王都改設在馬邑。
后叛漢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敗。韓王信遂與太子亡走匈奴。
這是韓姓比較晚起的一個源頭。韓王信亡走匈奴,生頹當,以后頹當率眾內附,與韓嬰都被封侯。
又因軍功,子孫累登顯仕。后遭王莽之亂,分昌黎、三原 (漢池陽縣地,在今陜西省中部)、潁川、陽夏(秦代縣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縣)之系,異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韓姓三祖: 一、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
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e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
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
厲侯生靖后,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為七世。
厘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
穆侯生成師,封于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附錄:源于韓姓的變姓 1.韓氏 韓姓除“韓氏”以外,據《通志·氏族略第一》,韓姓中還有以國爵為氏的,如“韓侯氏”;有以名字為氏的,如“韓嬰氏”、“韓言氏”、“韓厥氏”、“韓籍氏“”、“韓褐氏”。 2.韓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侯氏:周宣王時,韓侯支孫氏焉。
《元和姓纂》韓侯氏:周宣王錫命韓侯,支孫氏焉。 《姓鎬》韓侯氏:《韓詩外傳》云,周宣王大夫韓侯子有賢德。
3.韓嬰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嬰氏:姬姓。《姓纂》云,晉韓宣子元孫也,為韓嬰氏。
《元和姓纂》韓嬰氏:晉韓宣子子孫韓嬰,云韓嬰氏。 《姓氏尋源》韓嬰氏:《潛夫論》云,韓桓叔之后有韓嬰氏。
鄭夾(氵祭)云,《世譜》韓宣子元孫無名嬰者,惟韓宣王太子名嬰。漢韓王信之子名嬰,為襄城侯。
或其后世以為氏。 4.韓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言氏:姬姓。
《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元和姓纂》韓言氏:《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魯,為韓言氏。
《姓(角崔商)》韓言氏:《左傳類解》云,晉大夫韓子魚之后為韓言氏。 《姓氏尋源》韓言氏:“《姓纂》“魚”作“魯”,訛。
《潛夫論》云,韓桓叔之后有韓言氏。 5.韓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厥氏:姬姓。
韓獻子厥支孫氏焉。 《姓氏尋源》韓厥氏:《姓纂》云,韓獻子厥支孫以為氏。
一引作韓獻氏,訛。有斡獻氏出于宋,無韓獻氏。
6.韓籍氏 《通志。
2.百家姓韓姓的來歷
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尋根溯源 韓姓起源有四:1、韓姓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后裔,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晉國兄弟鬩于墻,韓萬(即韓武子)佐曲沃武公殺晉哀侯,立下大功,被封于韓原(今陜西韓城),后人以邑為姓。下傳至韓虔時,與趙、魏三家分晉,秦滅韓后,子孫以國為氏。
2、西周韓國滅亡后,國人以韓為姓。周公旦分封成帝之弟叔虞于韓(今山西河津),春秋之季被晉國所滅,國人念之,遂以韓為姓。
3、秦統一六國后,韓國子民以韓為姓。4、出自黃帝少子昌意之子韓流說。
見《姓氏尋源》⑤為少數民族的復姓改為韓姓。據《魏書·官氏志》,后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改“大汗”為單姓“韓”。
得姓始祖 韓虔。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后,把唐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
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后,滅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于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稱為韓氏。韓氏一直在晉國為官,到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韓侯)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
韓國到韓襄王倉于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韓氏。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并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禹州),一新鄭(今河南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
秦亡后,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后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陜西三原)。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藁城),其子韓茂任后魏中書令,征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
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氵晃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于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后,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后人輯為《昌黎先生集》。
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廣陵(今江蘇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
南宋時,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后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于南方各省,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
3.韓氏的起源
韓氏系承武子 望出潁川南陽
韓姓愿出姬氏。其后,苗裔事晉,得封于回原,日韓武子,是為韓氏。萬生賕伯,賕伯生定伯,定伯生輿,輿生獻子厥,蓋武子后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獻子生宣子,宣子生貞子,貞子生簡子,簡子生莊子,莊子生康子,康子生武子,武子生景子,與趙、魏俱列為諸侯,是為景侯。
韓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諸侯之一的韓國。當時的位置,就是現在陜西的東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據《風俗通》的記載,韓姓本來是姬姓。春秋時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晉國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晉獻公封于韓原,后來他的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地為氏,就此姓了韓。當時他們的封地韓原,就是現在陜西省韓城縣南邊的地方。
韓武子的子孫,以后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時候,干脆“三家分晉”,與趙、魏二氏同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這時的韓國建都在平陽,亦即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可見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已經比過去擴張了許多。
后來,傳到韓景侯的時候,把國都從平陽遷到陽翟,即現在的河南省禹州市;再傳到韓哀侯,又遷都于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由此可見,韓姓的繁衍,是從最初的陜西,然后擴展到山西、河南,最后才公布于全國各地的。
戰國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的韓國,后來被秦始皇所滅,其宗室繼續以韓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潁川。到了西漢末年,韓騫為了躲避王莽之亂,舉族移居南陽,并且日益繁榮茁壯成為當地的望族。因此,以后的韓姓,以河南潁川和南陽兩地為最多,其他地方姓韓的人,也大多是從這兩地方分支出去的。
韓姓,自始就是一個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創始祖韓非,他所著的《韓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為治法者的必攻經典。
4.韓姓氏的由來
一、源自姬姓黃帝第二十九代韓侯,霜字輩。
黃帝第四十三代韓獻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韓侯至平王時失國,凡二十四世,而滅于秦后有,韓氏、何氏、橫氏、俠人、罌氏、言氏、賈氏、褐氏、李氏、呂氏、韓侯氏、無忌氏、公族氏、韓褐氏、韓藉氏、韓嬰氏、韓信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二、少數民族改姓而來鮮卑族改韓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滿族改韓姓,滿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烏拉,后多冠漢姓為韓氏;翰顏氏,世居赫林臺、嫩河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韓氏;赫濟哩氏,世居輝發,后多冠漢姓為韓氏。
錫伯族改韓姓,錫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稱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后,改為漢姓韓氏,韓吉利氏,清中葉后多冠漢姓為韓氏,韓亞喇氏,世居伯都訥,后多冠漢姓為韓氏。朝鮮族改韓姓,滿清建國后,世居義州(今朝鮮新義州)、開城府(今朝鮮開城)的朝鮮族人,皆冠漢姓為韓氏。
鄂倫春族改韓姓,鄂倫春族卡格依爾氏,亦稱卡日基爾氏,世居雅魯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后多冠漢姓為韓,哈爾卡拉氏,世居雅魯河(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所冠漢字姓韓。三、得姓始祖韓虔,姬姓,韓氏,名虔,晉卿韓武子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國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
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萬于韓,姬萬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
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建立韓國。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四、遷徙傳播韓姓繁衍發展主要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韓姓最初活躍于陜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時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
韓姓在東晉、隋唐時期的北方地區戰亂中,損失較大。宋朝時,中原人群大量南遷,韓姓也隨之遷往廣東、福建一帶。
元明清時期,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繼續南遷,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擴展資料:韓姓名人:1、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
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韓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學生,秦國丞相李斯師兄。2、韓信,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
韓國被滅后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后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后受封韓王。
并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3、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4、韓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鳳閣舍人韓大敏之侄,洛州司戶韓大智之子。韓休出身于昌黎韓氏,制舉入仕,后被舉為賢良,歷任左補闕、主爵員外郎、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書右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姓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非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信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愈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休。
5.何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
因居于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后
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
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后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
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
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鮮卑復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谷渾亦
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
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為姓的。
4、以名為姓。《漢書.五行志》載,西漢時有朱何苗者,以己名
的第一個字為姓,改姓何名苗。他的子孫沿襲下去形成望族,成為何
姓的另一支。
5、少數民族改姓何。據《五代史》載,唐時北方少數民族吐谷
渾氏,其中有的改為姓何。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水部堂":南朝何遜,官尚書水部郎,詩文很有名,著有《
何水部集》。
2、郡望
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
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
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陳 郡:秦時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
在陳縣(今河南淮陽)。
郫 縣:秦時置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此支何氏
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
河南)漢吏何并。
6.韓姓的起源是什么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
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
黃帝族從陜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
《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后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
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
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 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
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
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
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后,實行大分封。
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于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
韓國亡國之后,國人便以韓為姓。三 韓武子之后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后,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于韓原(今陜西韓城)西南。
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四 曲沃桓叔之后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
晉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后,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 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
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沖突不斷。
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繼位,為曲沃 伯。 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
鄂侯死后,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 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
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
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并晉國之地。
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于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后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 趙氏 魏氏 知氏 范氏 中行氏六卿專權。
公元前490年,范氏 中行氏滅于趙。公元前453年,韓 趙 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
從此,晉國為韓 趙 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后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
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于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魏 秦 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
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穎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
韓國滅亡后,國人以韓為氏,穎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六 出大汗氏改姓為韓 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
由于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 步六汗氏 步汗氏 潘奚氏 破六韓氏 破六汗氏 破落汗氏 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 北魏末年,有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撥陵領導的農民起義。
7.王姓的來源 簡簡單單的
王姓起源有八: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為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瑯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后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后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于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后。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后業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難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于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后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8.韓氏的來源
韓 氏歷史來源: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后裔。
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于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后,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韓姓,并大都聚居于穎川郡。
2、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
晉侯的后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畢萬的后代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3、以國為姓。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后代虔。
韓被秦滅后,韓國國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國?quot;韓"為姓。 4、以少數民族的復姓改為韓姓。
后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 5、以人名為姓。
傳說,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后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后遂為韓姓。地緣分布: 秦滅韓,"盡其地為穎川郡",并以韓國舊都陽翟為治所,此后,"穎川"便成為韓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秦漢時期,韓氏播遷于今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韓襄王子孫韓王信于西漢初逃到匈奴,其子頹當、孫嬰于漢文帝時歸漢;西漢末年,頹當的玄孫韓騫,避王莽之亂,徙居南陽堵縣。
唐憲宗時,河南河陽人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是為韓氏入廣東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韓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清代康熙年間,大陸韓氏已有遷入臺灣者,此后,有的向海外發展,移居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一些國家。
歷史名人: 韓 信。
9.梁姓氏的來源 簡潔 快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東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駱生非子。再五傳秦仲,秦仲的小兒子康封于夏陽梁山(在今陜西韓城南),建立梁國,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滅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后的梁國子孫,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陽,是為梁伯,后為秦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梁王嬴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稱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傳顓頊帝有一孫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業,大業娶少典氏之女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復續嬴姓祀,伯益便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時,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討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陜西韓城附近),建立梁國,立為國君,稱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滅梁國,梁伯的后代遂以國為氏,稱梁姓,伯益也就成為梁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