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詳細講一遍“人面桃花”的故事
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李煜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關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麻煩你下次把內容寫清楚點題都城南莊 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藥師琉璃光本愿經》曰:“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題都城南莊 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縣)人,字殷功,貞元進士,官嶺南節度使。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后世人傳誦,經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
《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云:“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
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
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
后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
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于其左扉”。《唐詩紀事》和《本事詩》所記載的這個“本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
興許是先有了詩,然后據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并非沒有可能。但不管這個“本事”真假與否,有兩點似乎應該可以斷定,那就是這首詩一是有情節的,二是這個“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有一定的幫助。
崔護此詩,整篇寫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兩個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襯映的場面。詩的今昔之感是從對一位乍見而又旋離的貌美情多、靚若桃花的少女的回憶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敘的手法,先寫“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個場景:尋春艷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去年”、“此門”點出時間、地點,說的非常肯定,毫無含糊,可見認象之深刻、記憶之確切。當時“此門中”正春風拂煦、桃花盛開,立著一位美麗的少女,其容面與桃花交互映照,著實靚麗。
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嬌艷和女子的美麗,而是抓住“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紅”三個字一點,頓把人面花光交互輝映、互為陪襯又爭妍斗勝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神馳目注、意奪情搖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通過這動人的一幕,從而激發讀者對前后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留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來,沿用既久,已成俗爛。
但該詩卻有幾點不同,一是詩人沒有直接的去描寫桃花是如何的絢麗多姿和那位少女是如何的漂亮美麗,而是僅用大家所都為熟識的絢麗桃花作為映襯,用“相映紅”間接的來烘托少女的美麗形象,將景色與人很好的融化在了一起;二是本詩賦寫眼前實景,正所謂“本地風光,順手拿來”。寫到這里,詩人本可以把“去年”游遇的場景繼續寫下去,但詩人沒有,而是筆鋒一轉,直接進入“今日”。
于是便勾勒出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同是“今日”,同是“此門”,但美麗少女已經走了。
依舊是春光爛漫、百芳吐艷的季節,依舊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增光添彩的那張與桃花“相映紅”的美麗“人面”卻不知“何處去”了,唯余一樹桃花依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的依舊含笑,更加勾起了詩人對“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思念和憐惜,使詩人的故地重游感到無比的失望和惆悵。
試想,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佇立桃花樹下凝眸含笑,脈脈含情,與桃花相映;而今,人去杳然,桃花依舊含笑春風,這除了勾起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么呢?“依舊”二字,正隱含了詩人無限失望、惋惜和悵惘的情緒。綜觀全詩,前兩句由今到昔,后兩句由昔到今,兩兩相形。
盡管情緒上的轉變劇烈,但文氣卻一貫而下,轉折無痕。整首詩語言樸實率真自然,說事明白流暢。
論寫作技法主要是采用了“映照對比”,用“人面”和“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人去景存的映照對比,把兩次不同的游遇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因為是在面對現實的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這首詩盡管具有著某種情節性甚至可以說帶有某些戲劇的色彩,同時還有富于傳奇色彩的“本事”記載,但它的廣為人誦,除了這些和以上所說的語言、結構、寫作技法之外,筆者認為該詩本身所抒發的某種人生體驗才是最重要一個的方面。
“本事”對于它的廣泛流傳可能起到一定的推。
2.人臉桃花的故事
唐朝時有一位到京城應考的讀書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間小屋很不錯,就找借口走進去看看。沒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一位美麗的姑娘。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回到那間屋子,卻看見大門鎖著,人已經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提筆寫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然后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個地方,這一次大門不但沒深鎖,還看見姑娘的父親,姑娘的父親傷心地告訴他說:“我女兒因為看了他寫的詩因此得了相思病,沒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聽了之后非常難過,情不自禁抱著姑娘大哭,沒想到這時姑娘卻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體漸漸痊愈的姑娘就和讀書人結成了夫妻。
3.人面桃花 的典故
【釋義】 形容男女邂逅鐘情,隨即分離之后,男子追念舊事的情形。
【出處】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典故】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郁悶。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莊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
適逢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
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游時,卻見院墻如故而門已鎖閉。
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以后,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
4."人面桃花"的具體故事是什么樣的
崔護,字殷功,古博陵(今安平)人,唐代詩人。
少年英俊,發奮讀書,卻屢試不中。 有一年,時值清明,心中郁悶的他,獨自漫游都城南郊。
行至某村頭一處宅院,只見花木蔥翠,卻寂若無人。恰感口渴,上前扣門,少許一妙齡女子字門隙窺問:“敲門者何人?”。
崔告之:“博陵崔護,途中口渴,求飲之水。”。
女取水開門設坐,獨立桃樹旁依枝而立。見崔姿質美甚,不僅雙頰飛紅,不勝嬌羞。
崔見此女雖為村婦,天生麗質,知書達理,愛慕只情油然而生。二人彼此注目良久,女子送崔離去~~~~`崔亦心中悵然,若有所失。
第二年,又至清明,崔護念起去年奇遇,情不可抑,徑往尋至村頭。不料門上卻已上鎖,桃雖然依舊盛開,卻不見欲覓之人。
頓時沮喪滿腹,隨留詩詞于門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寫畢,神思恍惚,悶悶而歸。 數日后,崔護再往,聞門內哭聲不止,扣門問原由,一老父迎出門,獲知是崔護到此痛曰:“君殺吾女!!” 原來,數日前,女子下田歸來,見門上詩詞,茶飯不思,吟泣不止,日益沉重,今晨竟撒手人鬟!!崔護聞言悲哀之際入門痛哭于女子床前:“崔某在此,崔某來也,是崔某害汝!”悲泣中,突然那小女子微張雙目,開始了輕舒的呼吸,一瞧見床前之人正是自己朝思幕想的書生,頓時淚如斷線,,笑泛雙頰。
老父隨將小女許配崔護,從此夫妻恩愛,相伴白頭。一段人面桃花的故事從此作為佳話流傳至今。
后來崔護進士及第,走上仕途。《人面桃花》的故事也逐漸被搬上戲劇舞臺,廣為流傳。
5.關于桃花的小故事
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
唐朝人孟棨寫了一本《本事詩》的書,他在該書中記錄了許多唐朝詩人的逸事。在《情感第一》篇中,描寫了一段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清明節的這一天,因為考進士不及格,而一直為此郁郁寡歡的崔護,一個人去了長安城郊的南莊游玩。因為口渴,他想討一口水喝,就匆匆的向村莊里走去。在一戶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他隨意的叫開了人家的屋門。這戶人家的少女,在問明了來意后,就轉身回去端了一杯水給他喝,而且還打開房門,請他進來,請他坐下歇歇。
這次與農家少女的偶然相遇,使崔護在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到了第二年清明節的這一天,鼓足勇氣的崔護,再次來到了這戶人家,卻發現房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心泱泱,滿懷惆悵的崔護,于是就在這戶人家的墻壁上,寫了一首《題都城南莊》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擴展資料:
桃花的作用與功效:為薔薇科植物桃的花。春季開花時采摘,曬干。
【性味歸經】 味甘、辛,性微溫。 歸心、肺、大腸經。
【功 效】 活血行淤,潤燥滑腸,祛病美容。
【應 用】 用于治療跌打損傷、淤血腫痛、腸燥便秘等。
(1)桃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莖皮性味苦、平。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止痛,截瘧殺蟲的功能。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痛、跌打損傷、絲蟲病。
(2)桃 葉: 性味苦、平。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能。外用適量。用癰癤鮮品搗爛敷患處,痔瘡、濕疹、頭虱均煎水洗。
(3)桃樹膠的作用與功效:性味苦、平。具有和血、益氣、止渴的功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歷史上與桃花有關的趣聞
6.人面桃花的成語故事
人面桃花rén miàn táo huā[釋義] 原指女子的容貌與桃花相輝映;后用以指所愛而不能相見的女子。
[語出] 唐·崔護《游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正音] 人;不能讀作“yén”。[辨形] 花;不能寫作“嘩”。
[近義] 人去樓空[反義] 長相廝守[用法] 多用于憶念愛人方面。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辨析] ~和“人去樓空”都可以用來形容想念故人的心情。
但~多用于男子憶念女子方面;而“人去樓空”泛指憶念朋友或親人;不論男女都可。“樓空”形容一種凄涼之感;而~沒有此意。
[例句]。
7.人面桃花類似的成語故事
人去樓空rén qù lóu kōng[釋義] 人走了;樓空著。
表示舊地重游時對親友的懷念。[語出] 唐·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正音] 空;不能讀作“kònɡ”。[辨形] 樓;不能寫作“摟”。
[近義] 觸景生情人面桃花[反義] 久居故里[用法] 用作貶義。多表達對親人或友人的追憶。
一般作謂語、定語。[結構] 復句式。
人面桃花rén miàn táo huā[釋義] 原指女子的容貌與桃花相輝映;后用以指所愛而不能相見的女子。[語出] 唐·崔護《游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正音] 人;不能讀作“yén”。
[辨形] 花;不能寫作“嘩”。[近義] 人去樓空[反義] 長相廝守[用法] 多用于憶念愛人方面。
一般作謂語、賓語。[結構] 主謂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