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反思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新課程標準實施背景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都需要相應的變革,變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其實踐活動的反思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不僅是重構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教師的自我反思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研究方法不同于傳統教育研究中的經驗總結法,它是貫穿于整個教學生活的行為,反思切入點的多樣性使得反思活動本身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一、教師要正確認識反思
凡是對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過的教育教學現象所進行的一番認真思考。教師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觀點、看法,評價用于自己的實踐教學就是改進教學的行動。一邊教學一邊反思,教學與反思研究相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二、教師要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師教學中一種內省活動,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要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
1、要有自我監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觀察、判斷、評價和設計的能力。要求有教學效能感。對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認識,評價進而產生的價值感、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要求有職業意識。
2、要有教學監控能力。在教學活動內容中,教師每人要求寫有效的教學計劃,即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之前。明確教學課程內容、學生興趣和需要,學生發展水平、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學方法與手段。預測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可能的教學效果。
3、要有課堂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在課堂上密切關注所有學生的反應,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隨時準備應付課堂上的偶發事件。
4、教學中,師生言語互相溝通,教師要努力以自己積極的態度感染學生,以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努力學習。
5、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回答、作業、交流、操作等學習行為進行及時評價,或指導學習主體或同伴對學習行為進行評價。
6、教學反思。課上完后,對自己上過的課的情況進行回顧和評價。把它記錄下來。
三、教師要寫教學反思
反思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當中,而不是某一個階段的特殊任務。所以要求每一堂課后寫一寫簡短的篇反思。至少每學期寫10篇,兩篇上交學校存檔。一篇反思經驗總結交教導處。
普興中學
2006年3月
2.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慢慢凸顯。
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
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與反思,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一、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么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后向大家匯報。”
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于課文是如何借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征,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云、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里?它們的家是什么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
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鐘后)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
但藝術究竟該在什么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二、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1.“自主”與“自流”。“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么?”“你想怎么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
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欲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于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臺,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后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
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
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
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欲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于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
3.吐魯番的葡萄溝讀后感500字
葡萄溝葡萄溝坐落在吐魯番的火焰山中,那里既是葡萄的家園,又是火洲的避暑勝地,還是個名副其實的旅游景點。
人們如果到了葡萄溝,首先就感到很涼爽,而走出這片區域,便是寸草不生的火焰山,火焰山的氣溫竟達42°C,真是天壤之別啊!初春,高山上的積雪化成春水,逐漸匯成潺潺的小溪,滋潤著葡萄溝的果樹。而果樹則貪婪地吮吸著養分,吐露著芬芳。
六月初,瓜果逐漸成熟了,杏樹和桃樹郁郁蔥蔥,拳頭般大小的果實早早地綴滿枝頭,壓彎了樹梢。8月末,葡萄成熟了,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垂掛在藤條上。
這里的葡萄遠近聞名,亮的像珍珠,艷的似瑪瑙,綠的如翡翠,紅的若寶石;小的則小巧玲瓏,令人垂涎欲滴。如果你盛夏時節來到這里,不但能品嘗到新鮮的葡萄,還可以嘗嘗鮮脆的梨子和桑葚。
當然,這時的游人必定很多,果園里充溢著人們舒爽的談笑聲,充溢著淡紫色的芳香,可見葡萄溝的名副其實,名不虛傳。葡萄溝是我國一大旅游勝地,我們定要保護好這片肥沃的土地,讓這里種出更好的葡萄。
4.一年級語文上冊iuvyw教學反思
《漢語拼音2i u üy w》教學反思
我覺得關鍵是要激發起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把游戲引進課堂。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拼音教學如果形式單一,勢必會讓學生厭學。我設計了“摘蘋果”、“摸一摸”、“比比誰的耳朵靈”、“郵遞員送信”等活潑生動的游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學的興趣盎然。
2、識記字母,運用兒歌。兒歌朗朗上口,適合低年級學生記憶。對于字母的發音方法,我不枯燥講解,而是運用兒歌引導學生發音。這樣學生一聽就會發音了,效果挺好。
3、不斷激勵學生。聰明的孩子是表揚出來的。孩子愛聽老師的表揚,這是事實。作為啟蒙老師,我始終把欣賞的目光送給每個孩子。看見學生聽講認真,我向他豎起大拇指;聽見學生發音正確了,我把掌聲送給他??所有這些,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關愛,由此學習的勁頭就足了。
5.簡短的“祖國多么廣大”課后反思與重建
戴著棉帽子, 問孩子們。
海南島與大興安嶺在同一季節溫差很大,左西,右東。她在海南島穿著裙子,還去海里游泳了!”隨后,王惜岳去了海南島游泳。
我請這兩個同學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用自己的話介紹一下這兩地的景色。涵睿說:“東北的大興安嶺正在下雪,滑雪,還看了漂亮的冰雕和冰燈。”
惜岳說。指導學生描紅,指導學生在田字格中書寫。
教師巡回指導:認識絞絲旁“纟”,注意右邊不要寫成“圣”。安: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中國的版圖像什么動物。
經,豎在豎中線稍右:“像公雞”我簡單教給孩子們看地圖的方法。米:“海南島的花開得很茂盛《祖國多么廣大》是本學期的第一課,我先用課件出示“中國地圖”。
我讓孩子在“中國地圖”上找到海南島和大興安嶺的位置,我用課件展示了海南島與大興安嶺景色的圖片。我請班里的同學當小播音員廣播天氣預報,此課所在的單元為介紹我國的廣大地域。
我和媽媽在雪地里打雪仗:上北,下南。 孩子們讀得開心,寫得快樂:橫豎均在橫中線和豎中線上,撇捺兩筆要寫舒展,五顏六色的花朵把海南島打扮的特別美,豐富地產。
講此課時,他和媽媽穿著厚厚的棉衣?”孩子們大聲叫起來,四人一個小組交流,評出書寫規范的獎勵“小笑臉”,注意指導“女”字的筆順、“還在”,讓學生體會同是春天南方和北方的景色不同。在指導書寫環節,我讓學生對比已和己。
“己”字出頭即為“已”。斗:橫在橫中線上,景色各異。
班里張涵睿同學放寒假去了東北滑雪,及時糾正寫字姿勢。展示作品時,我讓學生點評:大興安嶺:零下( )度,海南島:零上( )度。
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抓住重點詞語“已經”,這樣寫出的“斗”字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