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氏璧的故事簡敘要少要簡短還要準確
楚國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拿去獻給楚國國君厲王。厲王叫玉匠鑒別。玉匠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呀!”厲王認為卞和是個騙子,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了。
楚厲王死了以后,武王當了楚國的國君。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獻給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鑒定。玉匠又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呀!”武王也認為卞和是個騙子,又把卞和的右腳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繼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著璞玉在楚山腳下痛哭了幾天幾夜,眼淚哭干了,連血也哭出來了。文王聽到這事,便派人去問卞和,說:“天下被砍掉雙腳的人多得很,為什么唯獨你哭得這樣傷心呢?”
卞和回答說:“我并不是傷心自己的腳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寶玉竟被說成石頭,忠誠的好人被當成騙子,這才是我最傷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認真加工琢磨這塊璞玉,果然發現這是一塊稀世的寶玉,于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2.和氏璧名字的由來(簡短)
關于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于《韓非子》、《x新序》等書,并且情節大致相向。
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內)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歷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
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干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
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3.用簡短的語言寫一寫和氏璧名字的由來
和氏璧,最早見于《韓非子》,《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山區,現有玉印巖,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厲王,厲王使人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
到武王(約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使人鑒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后來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慟哭于荊山下,文王派人去問他為什么哭。
他說:“寶玉而名之曰石,貞士戮之而漫(欺騙),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
因此稱“和氏璧”。卞和以功封為零陽侯。
《史記·卷八十一》所說的“完璧歸趙”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獻之寶玉。
4.和氏璧的由來,話語一定要簡潔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于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
卞和將此璞先后獻給楚厲王、武王。然而均被玉工判定為石頭,兩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右腳,逐出國都。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并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后世傳說的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