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紙藝術的來歷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剪紙是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
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等。
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墻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
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并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在中國南北方的剪紙藝術,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表達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
從一些考古遺存發現,剪紙至遲在北朝(386-581)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當時的剪紙技藝已經相當精熟。隋唐以后,剪紙藝術日趨繁榮。唐代還出現了專門描述剪紙的詩句。
《采勝》詩寫到:"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描繪出了唐代佳人剪紙的優美動作和剪出的花鳥草蟲的美麗效果。到了宋朝,開始出現了剪紙行業和剪紙名家。到了宋代,剪紙開始普及;明清時代,是剪紙的高峰期。
2.剪紙藝術的起源
從一些考古遺存發現,剪紙至遲在北朝(386-581)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當時的剪紙技藝已經相當精熟。隋唐以后,剪紙藝術日趨繁榮。唐代還出現了專門描述剪紙的詩句。《采勝》詩寫到:"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描繪出了唐代佳人剪紙的優美動作和剪出的花鳥草蟲的美麗效果。到了宋朝,開始出現了剪紙行業和剪紙名家。到了宋代,剪紙開始普及;明清時代,是剪紙的高峰期。
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發現和運用了以影像做為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并繼而創造了在各種材料上鏤刻、透空的藝術語言。這在諸多的原始社會彩陶巖畫、商周青銅器、漢畫像石藝術中,都體現了遠古藝匠運用這一藝術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間剪紙與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極其明顯的一致,充分說明他們之間的傳承和延續關系。
3.剪紙藝術的由來
剪紙的文化背景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
她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于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托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臺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
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并存,共同發展。愿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藝術的特點與風格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于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者大多出于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由于他(她)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樸實無華的精神。
歸納前人的經驗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 剪紙作品由于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采取鏤空的辦法,由于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
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
揚州著名剪紙老藝人張永壽根據地長期的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
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2.構圖造型圖案化 在構圖上,剪紙不同于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于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系也往往有所突破。
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系,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
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并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線條連接自然。
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舍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了然。
形體要突出,形成樸實、大方的優美感,物象姿態要夸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美,就像舞臺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奏感。 4.色彩單純、明快 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
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調。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
如用一個為主的顏色形成主調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并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
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5.刀法要”穩、準、巧” 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如張永壽創作的“百菊圖”,許多地方都是運用刀法的技巧。
例如刻一種“羅漢須”的菊花,由于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就卷曲,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花,要一瓣一瓣從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種叫“鷺鷥羽”的菊花,由于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
當同時刻制數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里就會失去靈活性。
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準確。在刻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準,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接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
這里的“巧”主要是指運用巧刀刻出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剪紙刀法中很重要的兩種刀法。
這兩種刀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剪紙藝術獨具的“刀味紙感”。
4.剪紙藝術的由來
剪紙藝術的由來:
從一些考古遺存發現,剪紙藝術在北朝(386-581)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當時的剪紙技藝已經相當精熟。
隋唐以后,剪紙藝術日趨繁榮。唐代還出現了專門描述剪紙的詩句。《采勝》詩寫到:"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描繪出了唐代佳人剪紙的優美動作和剪出的花鳥草蟲的美麗效果。
到了宋朝,開始出現了剪紙行業和剪紙名家。到了宋代,剪紙開始普及;明清時代,是剪紙的高峰期。
擴展資料:
剪紙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1、張貼用,即直接張貼于門窗、墻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墻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扎花、門箋。
2、擺襯用,即用于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臺花、斗香花、重陽旗。
3、刺繡底樣,用于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4、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剪紙藝術
5.剪紙的來歷簡便說法
中國的剪紙起源于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樸天然,都是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進入城市后,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一起,相郊成習,需要頗巨;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于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所以現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剪紙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它用手工刻制,再點染以明快鮮麗的色彩而成。勞動人民把它作為年節的裝飾,貼在紙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傳統的窗花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蟲魚獸,以及一些吉詳諧音的物象,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6.中國的剪紙來歷,短點
西周時期,成王將梧桐葉剪成玉圭圖像,贈給其弟姬虞,封他于唐國(今山西西南部)去當諸侯,恐怕這就是有關剪紙的最早記載。
春秋戰國時代,已有經鏤刻的金銀箔剪紙形式制品,鑲貼到銅鏡、漆器、木器上作紋飾。西漢武帝時,隨著紙的應用和普及,剪紙材料逐漸轉到植物纖維紙上來。
當時既有用金銀銅箔和絹紙制成的剪紙,也有用植物纖維等紙料制成的剪紙。隨著民俗的形式,剪紙的用途從工藝品的紋飾擴展到節日的儀飾上。
自漢代起從剪紙又衍生出一種關節會動的皮影,后來轉向舞臺表演。至今,民間仍然有人深藏剪紙絕技。
即使在大城市,有不少年輕人結婚的時候,還喜歡在洞房的窗戶玻璃上貼上大紅的“喜”字剪紙和一些喜慶圖案剪紙。
7.剪紙藝術的起源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剪紙的簡介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制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并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紙大師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采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制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干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已處于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圖3-1)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采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制作的鏤花制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采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柜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后出現的紙扎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里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在我國的民間手工藝術中,這樣的剪紙能手為數不少,她們是美的創造者,也是密件吧手工藝術的傳承者。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切不可忽視她們吧。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征意義
8.剪紙藝術的起源
中國的剪紙活動由來已久。
據文獻及出土文物考證,剪紙藝術起源于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3),形成于西晉(265-316),成熟于南北朝(420-581),發展于隋唐(581-907),獨立于宋元(960-1368),普及于明清(1368-1911)。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是與紙的出現同時開始的。
漢代紙的發明促使剪紙出現、發展與普及。雖然我國的紙張直到漢代才出現,但剪、刻記憶卻可最早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玉片鏤雕出現,即在薄片材料上施以剪刻鏤花。戰國時期也有鏤刻的金屬裝飾物。
1950-1952年在河南會先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就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剪紙藝術的前身。 南北朝時期,剪紙藝術還作為裝飾物出現。
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址出土的北朝時期的《對馬》、《對猴》等五幅團花剪紙是我國現今發現最好的剪紙實物。如圖1-1所示為“對馬團花、對猴團花”的殘片。
“對猴團花”中的猴子生態生動活潑且富于變化。這些剪紙表現了南北朝時期新疆流行的圖案題材和構圖形式,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9.剪紙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簡略點)
1、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藝術的歷史有著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藝品,這是早在紙張出現以前就開始流行起來的,雖不是紙張制作,但卻如出一轍,這就為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出現奠定了基礎。據說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就可以為此證明。
2、而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剪紙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藝術,應該是紙張的出現才正式開始的。剪紙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紙,而漢代時期紙張的出現,這就促進了剪紙的出現、發展和普及。那時候的紙張易腐爛,所以人們不會珍藏起來,壞了還能重新再剪
3、北朝時期,人們用紙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花紋,據說目前發現最早且有據可查的剪紙便是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發現的五幅北朝團花剪紙。那時候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燥且少雨,紙張不易霉爛,小編猜想,這或許也是在新疆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4、到了唐代,剪紙已經有了大發展,那時候的人將剪紙圖案應用于其他工藝方面,并且還有利用剪紙招魂的風俗流行。在現代考古挖掘出多種唐代剪紙工藝品,如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即可看出當時的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相當高超,畫面構圖完整,表達出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紙業成熟,使得剪紙藝術越發普及。宋代剪紙用于各種領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時期,還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藝人。那時候皮影戲盛行,也有用厚紙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紙最大的創造便是瓷器剪紙印花圖案,它是在施釉之時,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6、到了明清時代,民間剪紙藝術越發成熟,已經走向鼎盛時期。這時候的民間剪紙藝術運用范圍就更加廣闊了。但凡民間彩燈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剪紙,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裝飾,美化家居環境。
剪紙又稱刻紙,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剪紙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紙作品(對馬團花、對猴團花)。在后來也可通過染纈、華勝、吉州窯和定窯的裝飾圖案、皮影、藍印花布、小品刺繡、繪畫作品中見其略影。作為漢族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在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現了專業民間剪紙藝人。民間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剪紙藝術的由來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