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合作品 比較王昌齡和李白七言絕句的創作的不同藝術特色
結合作品比較王昌齡和李白七言絕句的創作的不同藝術特色如下: 古人稱李白與王昌齡為“七絕圣手” 1、二人的七絕作品也被古人稱為“神品” 2、并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3、可想他們二人的七絕作品已達到了最高峰。
后代往往將二人的七絕相提并論,清代宋犖《漫堂說詩》稱:“三唐七絕,并堪不朽,太白、龍標,絕倫逸群。” 4、那么二人的七絕到底有什么高超之處,讓后人嘆服呢?在這里試將其作一比較,通過比較,淺析二人七絕之特色。
一、首先從題材內容上來觀其七絕作品的異同:李白的題材,往往以描寫山水景色,表現友情、羈旅生活居多,主觀色彩比較濃。王昌齡卻大多描寫邊塞戰事,閨婦哀怨,深刻反映了各種社會現象和時代面貌,客觀性較強。
從思想內容來說,卻都表現出積極進取、報國濟世的情懷和健康、清高的人格。 李白在長篇古風中鮮明地表現了復雜的思想傾向,即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如:《行路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而在短小精湛的絕句里沒有酣暢的體現,也許是絕句尚簡省含蓄,不象古風那樣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但在不同時期的七絕中,卻也反映了他的這種情緒。而這種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中反映出來的情緒在當時最新、最自由的詩體——絕句[這里僅就七絕來分析]中又以寄情山水、思念友人,更能得以釋放和渲瀉吧。
當然,他自由豪放的個性也特別適應這種以抒發主觀色彩、個人感受為主的寄情山水、抒發思念之情的題材和體裁。 四十二歲前的李白,從二十五歲出蜀,幾乎漫游了半個中國,寫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充分表現了他“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和他狂放不羈追求個人自由的個性。
如《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這里寓滿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
這位沖決一切束縛,追求自由的舟中人,不正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嗎! 李白滿懷熱情來到長安,希望能一展抱負,但三年供奉翰林并非實際官職,老邁而昏聵的玄宗只是把他當做為自己吟風弄月的文學侍臣,濟世報國的理想成為泡影。他不肯投靠權貴,在政治上自然沒有出路。
于是退出長安,游歷山川,熱衷于原本就有的道家思想,求仙訪道。企圖以宗教麻醉自己,以解脫胸中的悲憤與苦悶。
如《山中問》: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多少傷和恨。又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詩中“謫仙”李白“羽化遺世”之想,顯露無遺。
然而他并沒有忘懷自己的追求,不向權貴低頭的傲岸性格在《望廬山瀑布》有所體現: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種一瀉千里的氣勢,不正是他狂放不羈、追求個人自由更為強烈的體現嗎? 當然他的傲岸、叛逆針對的是王公權貴,對友情卻是極為真切、珍視的,這在他的七絕里表現最多。如《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人格化了的明月表現了對友人的深厚感情。 還有羈旅中對家鄉的思念,對故鄉的熱愛。
如《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熱愛故鄉與愛國是相通的。這種思鄉之情,正表現了詩人雖遭冷落,不得已退出長安,卻仍戀戀不舍的心情。
總的說來,李白七絕題材內容,以描寫山水景色、表現友情與羈旅生活居多,主觀色彩較濃。仍然離不開他在別的詩體中表現出的中心主題,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而這種矛盾所體現出來的復雜思想感情,也就在這些題材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和宣泄。詩里始終都有一個“自我”,一個積極進取、極具反坑精神,然而又孤傲消極的詩人形象。
這種形象也曲折反映了盛唐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矛盾。 王昌齡反映現實的作品則主要表現在邊塞詩中,現實性較強。
從王昌齡的經歷看,并未到過西北邊關,卻寫了許多反映西部邊關將士的不幸遭遇和鄉愁離恨,以及愛國豪情和勇敢精神的不朽詩歌。這可能與他一生坎坷,屢遭磨難有關,感受較深。
也與他所處時代有聯系:開元年間國力強盛,兵制改革 [雇傭兵制] 強化了邊關軍政大權,人們向往到邊關建功立業,蔚然成風。這些都促使他向現實主義風格發展,更促使他在邊塞詩上成就蜚然。
總之,不幸遭遇使其更為現實,時代風尚以及報國情懷促其以“邊塞”為主題。如《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標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譽它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劇,和“不叫胡馬度陰山”的愿望,不正反映了時代面貌和呼聲。
2.如何評價李白的七言絕句
1.李白七言絕句的藝術特色:
一、在創作上不假雕飾,感情真率。因而這些小詩自然活潑,富有生活情趣。
二、詩歌的意象雄渾,氣度豪邁,境界開闊。
三、獨抒機杼,不拘一格,極富獨創性。
2.李白七言絕句的“獨抒機杼,不拘一格”,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作為抒情小詩的絕句,最忌字重、意重以及其他形式的重復,但李白在一些詩里,卻存在著字重、意重,以及地名連續出現的現象。
如:“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一杯一杯復一杯”
二、絕句要求韻調諧合,意境統一。李白寫的一些絕句中,打破了這種成規,卻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使詩歌別有風韻和情趣,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如:“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祗今唯有鷓鴣飛。”,一般轉折都在第三句,而此詩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收煞,使全詩余味無窮。
3.李白七言絕句在文學史上有什么貢獻:
一、李白把七言絕句這一詩歌表現形式固定下來,在文學史上站穩了腳跟。
二、李白用七言絕句組詩,反映安史之亂現實,是成功的,這大大開拓了七言絕句反映社會生活的領域,這也可以說是李白對這種短小的詩歌形式的另一重要貢獻。
三、李白寫了許多絕句組詩,例如《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4.李白七言絕句組詩有什么特點:
一、李白寫的七言絕句組詩數量多。
二、李白寫的七言絕句組詩規模宏大。如描寫安史之亂的組詩。
三、李白寫的七言絕句組詩形式多樣,有的組詩純是七言絕句,有的則是七言絕句與長短句混合組成。如《橫江詞》。
3.15首李白的七言絕句和杜甫的七言絕句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離開蜀中之作,嵌入五個地名。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寫瀑布的千古名篇,極具氣勢。《蘇臺覽古》舊苑宮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上兩首為游江南時所作,嘆興亡之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千古名篇。《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思鄉之情已寫盡,末句反問出彩。
《客中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后兩句適合勸酒用。742-744年,長安待詔,翰林學士。
初為得意,后為失意。《少年行》其二 五陵少年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瀟灑游俠兒。
《長門怨》其二 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
借陳阿嬌之事自喻。《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送賀知章還鄉(紹興),王羲之曾寫《黃庭經》換道士的白鵝。
《酬崔侍御》嚴陵不從萬乘游,歸臥空山釣碧流。自是客星辭帝坐,元非太白醉揚州。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揚州花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時為涇縣縣令。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杜鵑鳥與杜鵑花,想家了。
《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晁衡是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此時傳聞遇海難,悼之。《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后身。湖州司馬姓迦葉,金粟如來是維摩詰大師。
755-762年,安史之亂,投永王軍,流放被赦。漂泊一生,豁然開朗。
《永王東巡歌》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用淝水之戰典故。詩人征戰,雖然曠達,但也過于理想化。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千古第一絕句,不解釋。《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落》為笛曲。
《巴陵贈賈舍人》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
此賈舍人是賈至,被貶岳州(岳陽),借賈誼被貶長沙典,暗諷。以下幾首,詩集中未明確寫作時間,亦是雅作。
《望廬山五老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李白也曾隱居廬山。《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天然圖畫。
《山中答俗人》問余何意枉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天性自然。《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天真爛漫。
—————————————————————————— 《承聞河北諸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其一) 祿山作逆降天誅,更有思明亦已無。洶洶人寰猶不定,時時斗戰欲何須。
(其二) 社稷蒼生計必安,蠻夷雜種錯相干。周宣漢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后代看。
(其三) 喧喧道路多歌謠,河北將軍盡入朝。始是乾坤王室正,卻交江漢客魂銷。
(其四) 不道諸公無表來,茫然庶事遣人猜。擁兵相學干戈銳,使者徒勞百萬回。
(其五) 鳴玉鏘金盡正臣,修文偃武不無人。興王會靜妖氛氣,圣壽宜過一萬春。
(其六) 英雄見事若通神,圣哲為心小一身。燕趙休矜出佳麗,宮闈不擬選才人。
(其七) 抱病江天白首郎,空山樓閣暮春光。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時入帝鄉。
(其八) 澶漫山東一百州,削成如桉抱青丘。苞茅重入歸關內,王祭還供盡海頭。
(其九) 東逾遼水北滹沱,星象風云喜共和。紫氣關臨天地闊,黃金臺貯俊賢多。
(其十) 漁陽突騎邯鄲兒,酒酣并轡金鞭垂。意氣即歸雙闕舞,雄豪復遣五陵知。
(其十一) 李相將軍擁薊門,白頭雖老赤心存。竟能盡說諸侯入,知有從來天子尊。
(其十二) 十二年來多戰場,天威已息陣堂堂。神靈漢代中興主,功業汾陽異姓王。
絕句四首(其一)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絕句四首(其二) 欲作魚梁云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絕句四首(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四首(其四)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4.李白的七言絕句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2、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3、贈汪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 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5、春夜洛城聞笛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5.好詩,李白的,七言絕句
早發白帝城 出塞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望廬山瀑布 從軍行 (其一)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望天門山 從軍行 (其二)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峨眉山月歌 從軍行 (其四)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春夜洛城聞笛 從軍行 (其五)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客中行 從軍行 (其七)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贈汪倫 芙蓉樓送辛漸 (其二)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 送柴侍御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送魏二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巴陵送李十二(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哭晁卿衡 送狄宗亨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送賀賓客歸越 重別李評事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山**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
6.了解李白與王昌齡的之間的關系
李白與王昌齡 李白的七絕詩,素有“神品”“聯璧”“絕倫逸群”之稱,并與王昌齡在盛唐詩壇標格各舉,各領千秋。
筆者從李白七絕詩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結構方面略作探求。李白七絕詩思想意義十分深刻。
在七絕詩中,李白用響亮的歌喉有趣地唱出了自己的偉大報負。他用七絕詩的形式反映重大歷史題材,及對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或小吏的褒揚。
李白七絕的思想意義包括在“安史之亂”中對逃亡天子所顯示的怨憤和對國家邊境安全的關心兩個方面。他的許多七絕詩頗似一幅幅雄偉壯麗的河山圖;詩人崇尚大自然的胸襟同樣可以體現他熱愛祖國的豪情,這也包括了深刻的思想意義。
總之,李白的七絕詩能于極短篇幅中表達深刻的思想性。李白七絕詩在藝術構思上主要有情真意深,想象神妙,形象飛動這三個特點 李白七絕有80首,王昌齡74首,按詩歌內容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抒情詩,抒發個人情懷也包括寫景狀物,李白有19首,王有4首,側重于對李白詩作分析;第二部分是友情詩,李白46首,以贈為名李白有10首、送2首、答2首、寄(哭)2首,晏飲詩12首,有22首是為皇帝和李?U王而作。王以送、別、望為詩名的有27首,3寄,聽答2首,宴飲3首,4首求仙問道詩,共39首;第三部分是女性詩,又可分為二大類,閨情詩和宮怨詩,李白10首,王17首;第四部分邊塞詩,李白5首,王8首。
本文欲從七絕的不同表現內容,嘗試分析詩人的遭遇的不同形成的詩作的差異。通過對初唐典型詩人的典型詩作加以比較鑒賞,說明以友情、女性、邊塞帶以山水為主要內容的七絕題材在李白和王手中得到豐富和完善。
后人在此形式之上求變求新求異,使七絕變得更為繁富多樣。 李白、王昌齡皆唐代之雋才,二人并擅文壇,以其豪邁雄放、俊爽飄逸的藝術風格在詩壇上各領風騷,他們又都是抒寫七絕的高手,有大量的七絕詩作,。
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余嘗謂古詩、樂府后,惟太白諸絕近之。”又說:“李寫景入神,王言情造極。
王官詞、樂府,李不能為;李覽勝、紀行,王不能作。”明王世貞在《藝苑卮(盛酒的器皿)言》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
在今已確定為李白1124首詩文中,七絕有80首。而在今存的181首王昌齡詩作中,七絕有74首,近五分之二,其中一首邊塞是李白的存疑詩作之一,略去一二首歸屬不明的作品,比重也是不小的〔1〕。
本文欲從七絕的不同表現內容,嘗試分析詩人的個性的不同形成的詩作的差異。 一、抒情詩比較 抒情詩里不僅抒發個人情懷也歌詠山水、描摹事物,李白有19首,王昌齡只有3首,《甘泉歌》,《觀獵》,《河上老人歌》。
這類作品李白的七絕和王反差很大,無論李白是在高歌宏圖大志還是低吟心情的閑適,都透露出作者的明朗外露的個性,感情單純,胸襟寬闊,不流俗不甘于平寂,樂于在山水中釋放自己,意氣風發的時代精神激蕩著詩人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秋下荊門》里李白直陳“此行不為鱸魚??,自愛名山入剡中。”
“不為鱸魚”即對張翰的“名爵”和“鱸魚??”均不茍同,他有建功立業的宏愿,積極用世的精神,“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自愛名山入剡中”,不但是高人雅士的格調,也是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
他一生獲取功名的途徑更多帶有詩人的浪漫色彩,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干謁一舉而至卿相。“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語言明白流暢,大開大合,聲韻流麗和諧,意象清新明麗。
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于看見了你。句末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從高空下落,那飛動的氣勢好似讀者也領略到了從天而降的動感。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詩人晚年流放途中突然重獲自由,又可以回家與親人重逢,身在如脫弦之箭、飛流直下的船上是何等暢快而又興奮。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快感不言而喻。
最后兩句,寫景兼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4〕。而王幾乎沒有直抒胸臆之作,多是借他人故事澆胸中塊壘,求助宮體和邊塞詩一吐衷腸。
更加重要的是李白的家庭十分富裕, 歷經幾世仍舊富甲一方 ,"千金散盡還復來",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2〕。家中有錢,使他不用為生計發愁,不被現實束縛,不必拘泥于一時一地,他的一生都在漫游,足跡遍布全國。
因物色感發而或喜或悲時,詩情一觸即發一覽無余,使讀者很容易就進入了詩人的豪邁的心靈世界和著他的脈搏一起有力地跳動。而王昌齡則像眾多清貧家庭中的子弟一樣成長,一邊耕讀,一邊多方奔走以求仕進,《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詩中有云:“本家藍田下,非為漁弋故。
無何困躬耕,且欲馳永路。……云龍未相感,干謁亦已屢。”
王的人生規劃在干謁不成、邊塞求。
7.要王昌齡的七言絕句
[編輯本段]王昌齡詩選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xing)(其一)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xing)(其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xing)(其三)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xing)(其四)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從軍行(xing)(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xing)(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從軍行(xing)(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塞下曲(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塞下曲(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塞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答武陵太守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興
日暮西北堂, 涼風洗修木。
著書在南窗, 門館常肅肅。
苔草延古意, 視聽轉幽獨。
或問余所營, 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別, 月帶千里貌。
羈譴同繒綸, 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節知所效。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分析李白和王昌齡七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