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字來歷的資料(內容要簡短)
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并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擴展資料:
漢字的歷史:
傳說倉頡造漢字。《說文解字》記載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圣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出現,稍后出現的鐘鼎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并無大的變化。
周朝,由于疆域廣闊且諸侯割據日久,漢字在春秋晚期明顯出現諸侯國之間文字異形,戰國時期的文字異形情況更重。秦統一后為鞏固統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國大篆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稍后,普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并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東漢末期,楷書出現,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僅如此,東漢時出現了第一部書法專著《草書勢》。
過去常講漢字始于商代的甲骨文,但其實甲骨文已經是成熟文字,在此之前漢字應該存在一段從產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
“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
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于什么時代?分別代表什么含義?至今仍未達成一致意見,有待于大量的材料來說明。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漢字
2.簡短的漢字來歷資料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3.搜集漢字的來歷和資料
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一大進步。
漢字以象形文字為特征而在人類語林中獨樹一幟,它在文字、語言上的優點,也正在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漢字起源于何時,又是誰創造的,至今并沒有一致的說法。
《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頡、沮誦兩人創造的。許慎《說文解字》試圖作出比較圓通的解釋,認為伏羲作八卦“以垂憲象”,啟發人們根據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號。
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但庶事繁多,終于不能滿足。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倉頡,,“見鳥獸蹄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并說倉頡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后來形聲相益謂之字。
經過長期演迸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元命苞》則說,倉頡仰觀星象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甚至手掌紋路等,都是他據以創作文字的基礎。
在近代文字學建立以前,《說文解字》有關漢字起源的學說,無疑是最權威的。' 然而,《尚書孔傳》和《拾遺記》則說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文籍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這顯然要比黃帝時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經學六變記》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制定的。幸好此書流傳不廣,而且用—骨文的發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甲骨文韻設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酌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也提出了各種質疑。
隨著仰韶文化陶器記事符號的發現,不少專家認為那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根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帶有記事符號的陶器,有些確實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圖形被釋讀為斤、戌、炅、炅山或斧、錛、旦等,于是人們認為中國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
然而,平心而論,現有陶符接近漢字的還不多,而且能釋讀的更少,漢字起源于陶刻符號的結論似乎過早,不過陶刻符號的發現和釋讀,畢竟使人們看到了解決漢字起源問題的曙光,人們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資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100多年前,一撮龍骨中發現了甲骨文,這就是已經發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漢字。
與漢字并稱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書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消亡,唯獨中國漢字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漢字傳承了數千年,從古代漢字到現代漢字,在不斷的演變中也實現著其生命的超越。
如今,面對我們已經熟悉的漢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漢字,就要知道漢字的始意,也就必須找到識別最早的字形。如 “自”的現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關系。
有人說“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們先人認為氣是生命之本。
而氣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會有危險。就是今天,人們試探某個人死沒死,還沿襲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處,看有沒有出氣。
所以,像呼吸一樣正常的狀態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發出的多么高深的哲學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種正常舒服的狀態,這也是自己的生命狀態,他人無法模仿替代。
“自從”、“自由”、“自己”、“自然”的來歷及與“自”相關的字。 破解漢字對重讀漢文經典的意義,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對于王勃這聯詩我們都通曉:“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一個知己朋友,雖然遠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鄰居。”你如果知道其中一個字“存”的全部,再讀此聯詩,其意境就和原來不同。
“存”現在發現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構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
人見幼小總生愛憐之心,所以“存”本義是“牽掛、相念、思戀、恤問”等意思。再看這聯詩,“存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詩的意境有天壤之別。
正因為相互思念,雙方可洞穿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距離,心神相通,“若比鄰”。 從上面例證可以看出,重識漢字,能使經典重讀出“新”意。
其實是原有的舊意,只是因為我們對漢字識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識別漢字,離不開分析研究漢字最早的字形。
那也就是說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盡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這個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為基礎的,所以說,人們要概括漢字,基本上都說是象形字。那么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剛才我說的這個字,自己的“自”它像個什么,有人會說了它像目,上面帶一撇,這一撇有人說了可能指的眉毛,那么如果是個目又帶一個撇,這個字形和我剛才說的那幾個字義,自然、自己、自由、自從它有什么關系?到底它有什么關系,實際上作為漢朝的一個文字學家許慎,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漢字學家,他也解釋不清楚,為什么,因為就是這個字形它離我們老祖宗所創造的最早的字形怎么樣呢,有變異了、有改觀了。
那么,如果我們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么樣呢,去找古字,這個現象非常有趣,在上個世紀初,我們知道,甲骨文挖掘出來了,在河南殷墟。 我們回到剛才這個主題,我們說了,這個是“自”,那么最早的字形是什么樣子的呢,甲骨文是這樣的,我。
4.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至少五條)
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并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盡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后,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于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畫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于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臺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并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漢語的地區,大都使用兩種規范漢字,分別是繁體中文(繁體字)和簡體中文(簡體字)。 前者用于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于漢字書寫復雜,“漢字落后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并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后,“漢字落后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人拋棄。
目前漢字系統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進行。
5.關于漢字來歷的故事
簡介如下,請你參考: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6.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了解漢字起源
漢字的起源
人類社會之初,生產力極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采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作斗爭。在斗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較遠一點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較遠地方去的信息,單靠人的大腦的記憶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了。
結繩記事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采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于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公元前戰國時期的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講結繩為約,說得已相當明白、具體了。
仰韶期遺址的骨契圖形
契刻記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清楚的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系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于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后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右圖是在甘肅省西寧縣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遺址的骨契圖形。
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以及其它類似的記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國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結繩記事的。南美洲的秘魯,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繩子的顏色和結法,還可以精確地記下一些事情來。
作為原始的記事方法的結繩記事,不論它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的概念,是一種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生。因為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
圖畫文字
圖畫文字
的圖片
由于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畫了一只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于上面說的“虎”和“象”這樣的圖畫,就介于圖畫和文字之間,久而用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為象形文字。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都能讀。后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找一個文字來源的資料簡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