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清照的如夢令簡略解釋
昨天晚外,風兒緊,雨兒疏。
我一夜濃睡,尚未消除殘醉。清晨早起,問卷簾的侍女:“花草惠否被風雨催”?侍女答:“海棠花依舊很美”。
“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應該是綠葉更加蔥郁繁茂,紅花卻零落憔悴。 李清照/如夢令如夢令 如夢令 作者:李清照 解釋:高小才畢業 昨夜雨疏風驟, 昨晚雨小風稠 濃睡不消殘灑 沉睡不消醉酒 試問卷簾人 問問小丫環 卻道海棠依舊 回話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我知,我知, 應是綠肥紅瘦 應是葉大花皺 澤文;這是一首為當時文人所稱賞的惜春小令。
詞人原來希望以沉碎、濃腄來排遺自已傷春的情懷,然而酣睡醒來,酒意還沒全消,天已亮。昨夜一埸狂風驟雨,不知花事如何?想問問卷簾的侍女,侍女慢不經心,海棠依舊,詞人憑著自已的經驗便道;知道嗎?知道嗎?一定是綠葉肥大,紅花瘦小。
用主仆的對話,鮮明地表現了不同的個性和心情。 :。
2.如夢令解釋
如夢令 清·曹雪芹、脂硯齋(紅樓夢70回,史湘云) 豈是繡絨殘吐, 卷起半簾香霧, 纖手自拈(蔫同音,nian)來, 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別去。 如夢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內容】: 常記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歸路②。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③,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錯誤地劃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
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
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
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
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地向“卷簾人”詢問。
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
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海棠依舊”從后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
“卻”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
“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
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
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
3.如夢令的解釋
如夢令【詞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平仄,平仄(疊句),(仄)仄(仄)平平仄。
△ △ △如夢令 李清照【年代】:宋【作者小傳】: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縣人。父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
丈夫趙明誠,宰相趙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國古代杰出女詞人。
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詞》一卷(別本五卷),不傳。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輯李清照集》等。
【內容】:常記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歸路②。興盡晚回舟,誤入藉花深處。
爭渡,爭渡③,驚起一灘鷗鷺。【注釋】: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③爭:同“怎”。
【譯文】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賞析】:這是一首憶昔詞。
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
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
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如夢令 秦觀【年代】:宋【作者小傳】:秦觀(1049-1100)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人。
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因政治上傾向于舊黨,被目為元佑黨人,紹圣后累遭貶謫。
文辭為蘇軾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
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風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內容】:遙夜月明如水,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賞析】:此詞是作者紹圣三年(1096)貶謫郴陽時于途中所寫。詞中通過夜宿驛亭的描寫,繪出貶謫途中的情景,表達了作者旅途中凄涼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緒。
首句點明時間是夜晚,“遙夜”即長夜,狀出了夜漫漫而難盡的感覺。緊接“沉沉”的疊字,將長夜難盡的感覺再度強化。
一句尤妙“如水”的譬喻。“夢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煩惱情緒。
沉沉寒夜做一好夢,更反襯出氛圍的凄清。“無寐,無寐”的重復,造成感嘆語調,再聯系“風緊”、“鼠窺燈”、“霜送曉寒”等等情景,可以體味出無限的感傷。
此詞不直寫心境,而是寫一夜難寐的所見、所聞、所感。詞寫長夜沉沉,驛亭風緊,饑鼠窺燈,曉寒侵被,人聲嘈雜,驛馬長嘶,真實謫徙羈旅的苦境與凄情。
如夢令 (李存勖)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①。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作者簡介】后唐莊宗李存勖,本姓朱耶,其先沙陀部人,賜姓李氏。
武帝李克用之長子。天佑五年嗣晉王位。
后即皇帝位,繼唐正統。滅梁,都洛陽。
在位四年,兵亂,中流矢亡。《五代史補》:莊宗為公子時,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詞。
其后,凡用兵皆以所撰詞授之,使揚聲而唱,謂之御制。【注釋】①一曲舞鸞歌鳳:一本作“一曲清歌舞鳳”。
鸞鳳:鸞鳥和鳳凰,古代傳說中吉祥美麗的鳥。【評解】那次宴會中“舞鸞歌鳳”的歡樂和別“伊”時“和淚相送”的情景,依然如在眼前。
回憶起來,真是“如夢”一般。眼前的“殘月落花”,更引起了別后的相思;如煙的月色,給全詞籠上了迷朦孤寂的氣氛。
這首小令,抒情細膩,婉麗多姿,辭語美,意境更美。
4.如夢令的解釋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注釋
00(1)常記: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詞意畫
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00(2)溪亭:臨水的亭臺。
00(3)日暮:黃昏時候。
00(4)沉醉:大醉。
00(5)
00(6)興盡:盡了興致。
00(7)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后,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00(8)回舟:乘船而回。
00(9)誤入:不小心進入。
00(10)藕花:荷花。
00(11)爭渡:“爭”與“怎”相通,如何的意思。爭,使勁、搶著。
00(12)驚:驚動。
00(13)起:飛起來。
00(14)一灘:滿灘。
00(15)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譯文
00依舊記得經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日暮時分,
00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
00一直玩到興盡才乘舟返回,
00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00怎樣才能劃出去,船兒搶著渡過,
00卻驚起了一灘的鷗鷺。[1]
5.《如夢令》的解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如夢令
內容: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品注釋
注釋
①綠肥:指枝葉茂盛。紅瘦:謂花朵稀少。
評解
這首小詞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詞中著意人物
心理情緒的刻畫。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極盡傳神之妙。
集評
黃蓼園《寥園詞選》:“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
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胡云翼《宋詞選》:李清照在北宋顛覆之前的詞頗多飲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
種極其悠閑、風雅的生活情調。這首詞在寫作上以寥寥數語的對話,曲折地表達出主人
公惜花的心情,寫得那么傳神。“綠肥紅瘦”,用語簡煉,又很形象化。
《唐宋詞百首詳解》:這首詞用寥寥數語,委婉地表達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
活潑、平易、精煉,極盡傳神之妙。
6.如夢令的賞析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①如夢令:詞牌名。
②雨疏風驟(zhòu):雨點稀疏,風聲急驟。
③濃睡:沉睡。
④殘酒:殘余得酒意。
⑤卷簾人:這里指侍女。
⑥綠肥紅瘦:綠葉多而紅花少。
【賞析】
這是一首清新可喜的小詞。清晨女詩人從沉睡中醒來,還帶著一些酒意,隱約記得夜間曾聽見急風夾雜著雨點敲打窗戶,不由得擔心正在盛開的海棠花。趕緊問正在卷簾得侍女,侍女回答:海棠還和昨天一樣。女詩人顯然不滿意侍女的粗心,有些埋怨地說:“知道嗎?經過一夜風雨,現在應該是綠葉多紅花少啊。短短地一問一答,把女詩人對落花的痛惜、對春天的留戀表達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最后一句,詩人不說葉多花少,而說“綠肥紅瘦”,非常傳神。
7.《如夢令》這首詞的解釋
如夢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內容】: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常記:時常想起.
興:指興致.
誤:指錯.
爭渡:指急速行駛.
灘:指河.湖邊上淤積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錯誤地劃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8.李清照的《如夢令》的詳細解釋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
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
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
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發窢篡喝詁估磋臺單郡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
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
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
“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
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一】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
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
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
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9.李清照的《如夢令》的解釋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時分,
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
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
不小心,卻驚起了一群的鷗鷺
賞析: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如夢令.有寄簡短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