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圣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征,成為一座神圣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筑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擴展資料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
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征。 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泰山。
2.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的歷史文化淵源久遠,從名山發展史來看,其主要內容包括:山神崇拜與帝王封禪祭祀歷史、群眾性的宗教活動歷史、文化墨客的游覽觀賞歷史、農民起義史,以及科學研究歷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禪祭祀活動為主要線索,貫串著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使泰山形成“五岳獨尊,雄鎮天下”的特殊歷史地位。封禪、宗教、游覽、科研以及農民起義運動等活動內容的發生,發展及其相互轉化和影響,形成了泰山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很多遠古文化遺存表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泰山周圍地區包括山東丘陵的人,古稱夷人,因位于東方,又稱“東夷”。古代東夷人傳說是炎帝的子孫,太行山以西黃河中游的居民,傳說是黃帝的后裔,經夏、商、周三代,炎黃兩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為一體,因此泰山是炎黃子孫的根源之山,是華夏歷史文化的兩源之一(徐北文:<<;濟南史話>>;)。泰山遠古文化的歷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發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礎。
歷代的有識之士和文人墨客,從更高的精神文化層次來觀察泰山的內涵,鑒賞泰山的美蘊。在他們看來,“蒼然萬古與國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雄偉形象的化身。泰山對他們來說,既不是“神道設教”的假物,也不是鎮妖避邪的神靈,而是一座蘊藏美質、激發靈感、觸動愛國情思的靈山、美山。
3.泰山的歷史故事(短)泰山的故事
泰山風景名勝區(Mount tai scenic spot):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國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中國書法第一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位于山東省中部,隸屬于泰安市,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古代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經石峪的《金剛經》石刻,聞名中外。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云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自然的泰山,彰顯著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證著文化的神圣。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4.關于泰山的歷史故事
盤古開天盤古開天東岳為首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
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
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溘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祖先,他的頭部變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東岳大帝東岳大帝為泰山神,又稱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
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禪圣地。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至于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拓展資料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臺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巖,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
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參考資料:泰山-百度百科。
5.泰山的歷史,文化和自強精神
泰山是我國的“五岳”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東泰安,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有天燭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云橋飛瀑、三潭飛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數千年來,先后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 。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贊嘆,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圣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征,成為一座神圣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
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筑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6.關于泰山的歷史古跡
五岳之首——泰山 中文名稱:泰山
英文名稱: Mount Tai
泰山 又稱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五經通義》云:“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泰山突兀的立于華北大平原邊上的齊魯古國,同衡山、恒山、華山、嵩山合稱五岳,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岳。泰山地處山東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會濟南,南臨“圣城”曲阜,東連“齊都”淄博,西濱黃河(北緯36°15'3",東經117°6'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經深度變質而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地層──泰山群;后因地殼變動,被多組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現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繼續增高。它東臨波瀾壯闊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凌駕于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古建筑主要為明清的風格,將建筑、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征。幾千年來,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長”的稱號。佛道兩家,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道教稱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天齊王。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而被稱為“五岳之首”,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而今又成為世界珍貴遺產。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 長河,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到“泰山壓頂不彎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向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泰安城北,人稱“五岳之首”。東岳泰山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2],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它在山東省中部,津浦鐵路的東側,因位于我國東部,故稱東岳。 泰山山勢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時被稱為“五岳之長”、“五岳獨宗”、“五岳獨尊”。
泰山日觀峰(拱北石)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游覽。歷代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余首。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猶現;云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 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跡。
泰山兼具古、麗、幽、妙,摩崖碑碣數不勝數,廟宇觀堂滿山遍布,山勢壯麗,[1]自然景觀巍峨、雄奇、沉渾、峻秀。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2000多處,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無數。泰山的自然風光更是泰山引人之處,泰山高峰峻拔,雄偉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云橋飛瀑、三潭飛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奧、曠五區。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妙區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于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之間;奧區林木蒼郁,花草茂盛,位于泰山之陰為后石塢;曠區坦途綠蔭,溪深谷幽,位于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
泰山望人松(迎客松)游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3月到11月。 游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7.泰山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
1966年在新泰發現的“智人牙齒化石”證明,早在五萬年前,泰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
1959年在大汶口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說明,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在這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還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也表明了幾千年前,以泰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是我國古代文化一個重要發源地。
傳說少皞居曲阜,舜耕歷山,也和泰山有密切的關系。泰山一帶地處黃河下游,遠古時期經常是洪水泛濫為災,為什么這里反而一直是人口密集、生產先進、文化發達的地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古代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時都談到治水問題。
我想上述問題,也和治水有關。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當洪水泛濫時,都依托泰山,向高處轉移;等到洪水過去之后,這里又變成大片適宜農耕和放牧的肥沃的土地。
所以治理洪水,變害為利,就成了遠古時期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大事,并造就了像舜、禹、益這樣的治水專家;而泰山也就成了我們祖先生產和生活以及創造文明的基礎。《尚書·舜典》中稱泰山為“岱宗”,據我的理解是: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為歷代之祖,也就是說,泰山是祖宗之山,由此也可證明,泰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區的人們不斷向外地疏散遷徙。他們雖然遠離泰山,但仍然視泰山為自己的故鄉,死后靈魂還要返回故土。
如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晉代干寶《搜神記》中的《胡母班》、《蔣濟亡兒》、《賈文合》等民間神話傳說,直到宋代《太平廣記》中的《集異記》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語》、俞樾的《右臺仙館筆記》等書,均記錄了人們死后魂歸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國這一古老的宗教神話傳說,上下流行數千年,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在窮鄉僻壤中還到處可見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護。
此外,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挾泰山以超北海”、“重于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識泰山”等譬喻,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語。這一切都說明泰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尊貴和崇高地位。
歷代帝王的封禪泰山,對于泰山崇高地位的確立與泰山文化的發展,在客觀上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封禪之說,最早見于《管子·封禪篇》,原文已佚,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曾節引其片斷。
據說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禪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業和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認,亦即奉天承運、君權神授。齊桓公大會諸侯于葵丘,自以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禪泰山,但管仲認為齊桓公還不夠資格,因而作罷。
以后魯國三卿之一季氏“旅于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樣遭到孔子的反對,認為是非禮的行動。真正把古代封禪神話變成事實的應首推秦始皇帝。
秦始皇吞并六國,一統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完全具備了封禪泰山的資格。于是在統一全國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親率千乘萬騎,大小臣工巡狩山東,封泰山,禪梁父,并立石頌德,成了有歷史記載以來封禪泰山的第一個封建帝王。
其后歷代帝王不斷有封禪活動,著名的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與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禪以后,直至清代,歷代帝王雖沒有再舉行過封禪大典,但仍據祀典按時派遣官員祭告泰山,或親臨致祭。
如清朝乾隆皇帝來泰山就多達十一次。當然,不論是封禪還是祭祀泰山,現在看來,都屬于封建迷信活動,且有其政治目的;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些活動,也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豐富了泰山的歷史內容。
泰山不僅是歷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國古代文化大體有三個系統: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
這三系統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來,泰山就是道教興盛之地。
從祭祀東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從山下到山頂幾乎所有的重要宮觀廟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屬于道教的建筑。金元之際興起于山東半島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勢力。
全真教大師棲霞人丘處機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廟西北隅的長春觀任主持,后由元帝賜其廟號為妙真觀,廟中原有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張志純曾募化擴建泰山頂上的廟宇,“累歲乃成”,其詩友杜仁杰《天門銘序》稱其有“破天荒”之功。
普照寺,可視為佛教文化的代表。據說始建于北朝,重建于金代,是泰山現存唯一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
明初朝鮮名僧滿空禪師等人渡海至山東,于宣德三年(1428)領得度牒來普照寺,為重開山門之祖。清初詩僧元玉(號石堂)也在此做過主持,著有《石堂集》。
普照寺是清代禪宗的著名寺院。泰山書院則代表著儒家文化。
可惜已經廢棄,僅存遺址。泰山書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孫復、石介、胡瑗讀書講學的地方,號稱“宋初三先生”。
黃宗羲《宋元學案·序錄》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孫復)為之先河。”這說明泰山學派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泰山書院治學嚴謹刻苦,注重學以致。
8.關于泰山的歷史故事
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辟地的盤古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
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溢然長逝。
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9.泰山文化的歷史簡介
“學術盛衰,當于百年前后論升降焉。”(清·阮元語)當二十世紀的最后一頁悄然翻過之時,“勒馬回看岱嶺云”(清人題泰山回馬嶺刻石之語),就會深切感到,關于東岳泰山的探賾考索,在此滄桑百年之中,確乎是豐富而多彩的。眾多的學人專家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數量之豐,水平之高,都遠遠超邁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從而將泰山之學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泰山歷史文化底蘊百度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