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媳婦的事跡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sally小羚羊 好媳婦先進事跡材料在XX鎮XXX村,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XX,提起她每個人都豎起大拇指。
多年來,她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忙里忙外、任勞任怨、默默履行著一個家庭主婦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用自己的愛心凝聚著整個家庭,為老人提供了一個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生活氛圍。了解她的人都稱贊她既是一位孝順的好媳婦,又是一個新時期的好媽媽。
她的平凡事跡一直被村民們贊嘆不已。在農村,婆媳關系一般都是是非常緊張的,而XX和婆婆的關系卻非常好、非常和諧。
在XXX人們經常說:“你們看人家XX婆媳倆好的就跟娘倆似的。”婆媳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XX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兒女花錢為父母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東西是“孝”,而不讓老人生氣、擔心則叫“順”。人上了年紀,不太講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氣好,比啥都重要。
嫁過來后XX就主動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種地收割等內內外外的活她都做。走進他們的家真的是一塵不染,家里的物品都收拾的井井有條。
婆婆年輕時家里條件不好,吃過不少苦,過去的苦日子,讓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為了讓婆婆身體健康,XX帶她四處求醫,在飲食上,也是盡量調劑著吃。婆婆對媳婦是打心眼里喜歡。
長時間同婆婆的和睦相處,她們有了許多的相似之處,如:一樣的性格、相同的愛好、喜歡一樣的顏色、就連喜歡吃紅薯、南瓜、和胡蘿卜都一樣。婆婆常說“俺這個媳婦真是隨俺!”她和婆婆從沒有紅過臉,盡量滿足婆婆的要。
2.好媳婦先進事跡材料怎么寫
最近一兩年,總想寫一篇關于婆媳關系的文章。
得此評比活動之際,現對我平時所積思緒作以梳理、總結,以便鞭策激勵自己,啟發勉勵他人,也算是對創建和諧社會做的一點貢獻吧! 我九二年漯河師范畢業參加工作,九四年元旦嫁到婆家,算來已有十六年了。公公婆婆都是市郊的農民,現在已經七十多歲。
十六年來我和公公婆婆一直住在一起。十幾年的共同生活使本來不曾認識的婆媳產生了濃濃的親情,由剛結婚時的不適應,發展到相濡以沫,靠的是我和婆婆的相互寬容,我和丈夫幾乎是白手起家,結婚、生孩子、建房子婆家沒能力管,看到別人婆家為其買的房子,我心理也曾經不平衡過,但天生菩薩心腸的我看到公公婆婆年邁的身體、親切的笑容,就不忍心抱怨什么了,二零零年我兒子出生時,老人給孫子五百元錢,我又讓他們拿走四百,剩下一張作為嬰兒的見面禮,我想:我們物質生活不富有,我們還可以擁有寶貴的精神生活,一家人和和睦睦地生活,也可以過得賽過神仙。
再說,我和丈夫都有工資,雖說撐不著但也餓不死。當九幾年我月工資四五百元時,總是二十、五十地給婆婆錢,讓她串親戚,逛廟會。
有人說:天下的婆媳關系最難處,是一對天生的矛盾無法解決。我就從來不這么認為,而且在與公婆的相處我付出了,中得到很多很多的溫暖。
其實公婆對我特別好,她是一位地道的農村婦女,思想很簡單,對外界事物懂得很少,只曉得天天騎著三輪車下地干活,回家做做家務活。當然,我也努力去做她的好兒媳。
在生活日常開支上,我盡可能地合理安排,克勤克儉,該花的一定花,不該花的從不浪費。消費水平盡量和兩位老人保持一個水平線。
偶爾從街上買來奢侈品,給他們報價時也是大打折扣。當老人頭痛腦熱時,我就抽時間帶他們去醫院看病、拿藥。
我感覺我和公婆的關系特別好,有時我和丈夫有小毛病時公公也是毫不客氣地批評我們。但我理解到的不是那不好聽的話語而是他對我們的關心。
在日常生活上我特別注意老人的心理需求,閑時陪她們說說話回憶回憶以前的事情,還給她們講解電視中的新聞,并買來些古裝戲及現代戲光碟豐富他們的生活,通過看電視、聊天溝通,老人對現實中的事情的認識水平基本和現代人差不多。當我騎著電動車帶著老人孩子外出走親戚,逛廟會,逛漯河食品節時,鄰居們羨慕的眼光讓兩位老人充滿了自豪感。
在姑嫂關系中,我特別注意對兩位姐姐的態度。她們對我這個兄弟媳婦很親,我也總是在節假日做好吃的請她們來,全家大人小孩,盡想天倫之樂,雖說一頓飯下來,累得我腰酸背痛脖子疼,但我覺得我的付出換來了全家人的快樂,很值得。
這些年,我所做的事情中有兩件大事最讓兩位老人滿意。第一件是06年我倡導和參與了舊房翻新工程,新房修建持續了一年多,07年暑假我和丈夫趁沙河邊舊房拆遷之際,買了許多經濟實用的建房材料,兩層的樓房建成只花了三萬多塊錢。
其間雖說我們出了力,流了汗,臉曬黑了,手粗糙了。但換來了全家人住上新房的幸福感覺,婆婆公公在親朋好友面前表述我的功勞的時候,很多人說:“以后我兒子如果也能找到一個當老師的媳婦,那可是我燒高香了。”
這讓我感受到了有知識、懂道理原來如此受益,同時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樂趣。第二件事就是催促婆婆有病提前上醫院。
婆婆有時思想很頑固,特別是怕看醫生,有小病時不吭聲,不等到病急堅決不就醫,08年春天的一天,她說左胳膊疼,全家人以為是蓋房的時候累的,又過幾天,她說腿疼,我就問她是不是左腿,當她說是的時候,我意識到同一側的肢體疼痛有可能是腦血管病,讓她去醫院檢查,她說什么也不去,并一再說沒什么大不了的病,我讓丈夫做她的思想工作。最后,在丈夫的逼迫下她才同意去檢查。
結果一檢查,醫生說是大腦中小血管梗塞。如果不及時輸液,慢慢就會發展成為偏癱,婆婆聽后嚇哭了。
在醫院住了二十多天,身體完全康復。在醫院期間,因為兩位姐姐事忙沒經常守候,同病房的人都以為我是她閨女呢。
我相信,有付出就有回報,家庭中瑣碎小事很多,只要你愛自己的丈夫,就一定要愛他的家人,因為是他的父母花費了大量的心血為你準備了你的另一半。你是公公婆婆勞動的最直接的收益者。
如果為一些小事在乎太多,丈夫只能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反過來會大大地影響兩個人的關系,幸福就會離兩人越來越遠。
所以,我勸告天下媳婦們:懷揣一條博愛的繩子,你將會栓住愛情和幸福。 以上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心得和感觸,別的方面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雖然大家都推舉我當這個“好媳婦”,但我也認為自己在很多地方也存在很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反思。
在平凡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對學生,對親人、對同事、對他人撒播愛的種子,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
3.敬老好媳婦事跡材料
有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然而就在寧縣金村鄉,一位樸實善良的農婦付小娟,在丈夫因病撒手人寰后,用瘦弱的肩膀獨自承擔起家庭重擔,在哺育孩子的同時,悉心照料著婆家祖父和公婆,用大愛彈奏了一曲和諧家庭的優美樂章。2008年,付小娟被金村鄉黨委評為“金村鄉首屆10佳孝老好媳婦”。
1991年,僅小學文化程度的付小娟,和金村村小伙子劉書寧相識并相愛, 在親戚朋友的一片反對聲中,于當年10月走進了劉家——全鄉出名的特困家庭。隨之而來的不是新婚蜜月的甜美,而是擺在她面前的一系列現實的家庭問題:買汽車貸信用社的6萬元;為娶她進門借親友的4萬元;除過幾畝承包地的產出再無收入來源的家境;體弱多病的爺爺、公公、婆婆三位老人。
這樣的日子究竟該怎么過?1992年春節剛過,經過再三考慮,付小娟和丈夫劉書寧南下廣州打工。幾經周折,他們終于在一家鞋廠上班了,日子雖過得忙碌辛苦倒也充實,但好景不長。
1995年初冬的一天傍晚,劉書寧忽然昏倒在他們于廣州郊區所住的出租屋里,經醫院檢查是早期肝硬化。此后5年里,付小娟走上了一條邊打工賺錢邊為丈夫治病的艱苦道路。
她帶著丈夫先后在廣州、西安、咸陽、西峰等地的大小醫院治病,最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但殘酷無情的病魔還是奪去了丈夫的生命。 2001年末,當付小娟帶著兩個女兒回到家里時,面對的是祖父動脈硬化病情嚴重、生活不能自理,公公患眼病走路靠人帶領、婆婆高血壓并發心主動脈癥、躺在床上的凄涼景象,親人和朋友們再三勸她趁年輕趕緊找個合適人家,她動搖了。
可自己這么一走,這三位需要人來照料才能活下去的老人怎么辦?公公婆婆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可在不滿十年里一兒一女都去世了,小女嫁的婆家又是山村貧苦人家,且常年在深圳打工,即使她有贍養娘家老人的那個心,也沒那個力,自己怎么能說走就走?經過一番慎重的思考,她決定用她瘦弱的身軀撐起這個家。從此,付小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照顧兩個女兒吃過早餐去上學,接著喂豬打掃院落衛生,待老人們起床后,便幫他們洗臉吃飯,若遇上個晴天,將婆婆背到院中曬曬太陽,然后再肩扛勞動工具一路小跑去忙田里農活。
到了晚上,安頓老人們都睡了,她才開始洗該洗的衣物、縫補該縫補的衣物,每天只睡5個多小時。她猶如一架不知疲倦的機器,每天過著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的辛勞日子,換來了老人活的舒心和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日子雖過得辛苦,但看到老人們在自己精心照料下病情得以緩解,臉上漸漸有了笑容,付小娟心里就會特別滿足。然而,正當這個特困家庭在付小娟傾力操持下充滿生機之時,2005年10月,不幸再次降臨:婆婆忽然患上了腦溢血癥! 為了挽救婆婆生命,付小娟借遍了親朋好友,又四處為婆婆求醫,婆婆的命保住了,卻落了下半身癱瘓后遺癥。
從此,在付小娟的家務活中,又增加了每日幫婆婆翻身,為婆婆接送屎尿,喂吃喂喝喂藥等內容。 2005年年末,在老人們的堅持下,經公公托人撮合,付小娟將寧縣盤克鎮宋莊村的青年胡林奎招贅進門,兩人并肩撐起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
為了讓老人生活好和把一家人的日子過到前去,2006年以來,付小娟和胡林奎在照顧好老人,種好家里的莊稼的同時,抽空在村磚瓦廠打工或在村子找零活干,雖然每月收入加起來不足兩千元,但她還是在 2007年利用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償還了為婆婆和公公治病所借的債,為公公做了白內障切割手術,使公公又一次恢復了視力。 好人終歸有好報,付小娟多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喪偶的爺爺,雙眼視物不明的公公,癱瘓在床的婆婆的感人事跡在鄉里傳為佳話,2008年,付小娟被金村鄉黨委評為“金村鄉首屆10佳孝老好媳婦”。
2009年,金村鄉為她家爭取到國家1萬元危房改造項目款,又動員金村村組干部為她家協調籌資10萬元,幫她家一次性建成了14間商品房,使這戶人家每年有了2萬多元的房屋租金收入。
4.最美家庭主要事跡怎么寫字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
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提起董曉亞,認識她的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
因為他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董曉亞系三公司材料科副科長,愛人在天大項目工作,他們兩人在三公司工作了十八個年頭。
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婚后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質,一直聚少離多。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們互相支持、相互勉勵、相濡以沫。
董曉亞對局物資管理工作潛心鉆研,被局授予物資管理“技術能手”稱號。2012年批準為中交物資招標采購專家庫成員;愛人負責全局最長的隧道工程天大項目四標隧道的生產管理工作,注重團隊合作,發揮群體智慧,優化了許多管理方案,多次評為先進工作者。
在工作中, 他們要求自己做得更優秀,在社會、家庭生活中,也是力爭做好自己的角色,盡量完美的詮釋父母眼中的孩子,丈夫眼中的妻子,孩子眼中的母親。 和眾多的中交人一樣,他們在京購房后,把兩位老人接過來,過著媳婦、公婆帶著孩子的生活。
老人都是退休教師,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照顧孩子。人說最難處的就是婆媳關系,尤其是愛人長年在工地。
在這幾年中,他家的老人一直把兒媳當成自己的閨女看待,老人在家拆洗被褥、打掃衛生、做飯等能做家務活都幫著做,兒媳上班時穿著老人給她勾織得涼鞋、挎著老人親手縫制的背包,同事見了都夸老人手巧,老人每天把飯做好,盛好飯等著兒媳一起吃。董曉亞有時單位遇到事情也會跟老人說說,老人也能幫著出出主意。
董曉亞把兩位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來孝敬,節假日陪老人聊聊天,講講單位、社會發生的一些趣事。她的婆婆有記日記的習慣,這里也記錄著他們共同生活片段,在前年的日記本上她是這樣記載的:今天兒子、兒媳張羅著帶我去新華大街買鞋,他們告訴我不要去看價簽,只要穿著舒服就行,兒媳說:‘媽平時坐車昏車,今天好不容易出來逛逛街,多買兩雙吧。
’這家伙一口氣給我買了四雙,又從里到外的買了內衣、襪子,說實話,平時我自己是舍不得花這么多錢的,兒子對我好是應該的,但娶到一個好兒媳才真是不容易,兒媳平時給自己買衣服挺舍不得的,只要一提給我們老兩口買東西,沒有不愿意的時候,都是頭頭先張羅。我心中真是感動啊!”說實話,董曉亞一直都覺得這是她應該做得,鄰居的大爺大娘都夸她是孝順的兒媳婦,她老公也經常自豪地說:“在外邊工作,最放心的就是家里媳婦和公婆相處比我這個兒子還要親”。
在婆婆的影響下他們生活上提倡節約,精打細算,用淘米水澆花,用洗衣水拖地。教育孩子一菜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在他們的教育下,她的兒子衣著樸實大方,從不大手大腳,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兒子逐漸自立,假期參加社區的社會獻愛心活動。
他們家三代同堂,孝敬老人,夫妻共勉,兄妹關系融洽,2008年,孩子她姑家因買房需要資金,他們就毫無保留把當時的積蓄借給她,這也讓老人很是感動。董曉亞的愛人身為兄長給弟妹做出了榜樣,每年春節全家團聚,其樂融融。
2012年春節期間,全家正安于溫馨幸福的日子,壞消息泰山壓頂般的襲來,正月查出公公肺癌晚期,需要住院治療,公公病情剛剛穩定,5月份又查出婆婆得了MDS骨質增生障礙性貧血,治療剛一療程時,肺部又嚴重感染,病情危險,在無菌室24小時需要護理。工作不能耽誤,家務需要料理,孩子學習需要輔導,一時間董曉亞深感壓力重大,難以接受這個現實,就在她感到心力交瘁的時候,孩子他叔自告奮勇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孩子的姑姑隔周周末從沈陽趕到這里來照顧老人。
老人也因自己生病拖累孩子思想負擔很重,經常以淚洗面,但仍不愿讓遠在工地的兒子擔心,住院期間給他兒子在電話說:“我沒事,別因我們影響工作”。 在這段日子里,董曉亞每天早上,準備好早飯和午飯,公公與孩子中午熱下就能吃到嘴里,晚上下班到家后再做全家的晚飯。
抽空還要去醫院看看婆婆一天的狀況,在那里給婆婆喂飯、洗腳、洗衣服。
有時候回到家后,董曉亞覺得渾身疲乏。
每次和老公通電話,還要互相安慰不要太悲傷,看著見老人身體一天天好轉,孩子一天天成長,董曉亞的心里感到很欣慰。 都說患難見真情,公司領導的體恤讓董曉亞倍感溫馨,在得知老人需要服侍的情況后,方便她照顧家里,盡可能減少她的外出頻率,在年中效能檢查及年底的雙文明檢查中也安排其他同事代替她出差。
老人住院期間,公司的同事亞珠、大新等紛紛去看望老人。社區的阿姨來看望老人也絡繹不絕,孫阿姨送來了八寶粥,張阿姨送來了石榴,徐阿姨送來了牛奶、面包。
領導、同事和社區的關懷,給董曉亞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讓她倍覺溫暖,更能做好對老人的關懷和照顧,讓愛人對家里放心。 他們這個小家庭,在眾多親朋好友。
5.五好家庭事跡材料
*** 女 現年53歲 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現任**省通化市東昌區民主街道辦事處民強社區主任。
2000年12月,***被群眾推選為民強社區主任。兩年多來,她不計名利、無私奉獻,情系社區,深受社區群眾的擁護和愛戴,也得到國家、省、市、區各級領導的認可和好評。
在她的帶領下,民強社區各項工作走在了全市、全區社區的前列,2002年被通化市政府確定為示范社區,成為全市社區建設的領頭雁。 ***在事業上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在家庭生活中更是一位頗具中華傳統美德式的巾幗女杰。
最可貴的是她把事業和家庭完美地結合起來,在無意之中搭起了一座展示人生豐采的平臺。 四世同堂 甘之如飴 ***家是四世同堂,這在現今社會是極為罕見的。
她上有婆婆,已是88歲的高齡,下有孫女,已經8歲。愛人得腦瘤手術現病休在家,兒子在金融部門工作,兒媳下崗打工。
她本人為照顧愛人到北京治病(腦瘤手術)和術后護理,提前辦了退休。全家六口人,老的老,小的小,還有個重病號,她有多重的負擔,誰都可以想象得到。
***是堅強的,也是特別能干的。家庭中這么沉重的負擔她咬咬牙都堅持下來了,不管當時是在學校工作,還是后來在社區工作怎樣忙,她始終都是一位稱職又合格的好妻子、好兒媳、好婆婆、好奶奶。
88歲的婆婆是個性格開朗樂觀的老人。她老人家心地善良,樂善好施,十幾歲就跟她母親學會正骨技術,七十年來經她救治好的患者少說也有上萬人,從來是分文不取。
遇到有困難的患者,不但留吃留住,臨走時還要送給人錢物,這是何等令人敬佩啊!身教勝言教。每當這個時候,***均象婆婆那樣熱情地對待他們。
按著老人的吩咐去幫助這些人,毫無怨言。***看到婆婆為人看病后累的躺在床上起不來,她就買來可口的食物做給老人吃。
尤其到了節假日,她更是把老人伺候的非常周到細致,年年在老人過生日時她都為老人添上新衣物。 2000年秋天老人患了白內障,雙目失明,她和愛人帶老人到市醫院眼科做了手術。
手術后她為老人洗臉,梳頭,洗腳,洗衣服。她堅持每隔一小時給上一次眼藥。
精心服侍了老人整整3個月,終于使老人的眼睛很快恢復了視力。這期間***經常和老人嘮家常,給老人講故事、說笑話,逗得老人開懷大笑。
老人跟每位到家的人都夸兒媳好,是兒媳讓她活的開心,舒心,才有這高壽。***說:“不是我有多好,是婆婆身上有太多的美德,學都學不完。”
2002年她曾以婆婆為題材,寫了一篇情深意切的散文,發表在通化日報,并被評為三等獎。 ***和愛人唐建成都是在教育戰線上工作了三、四十年的人民教師。
***在全國重點職業高中當老師時,就是學校的骨干教師,深受學校領導的倚重和學生的愛戴,她曾30多次被評為市優秀教師,模范班主任、優秀輔導員、市“三八”紅旗手。她愛人唐建成曾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省優秀**員,是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夫妻在事業上雙雙出色。
他們夫妻在家里也是和諧和睦,相敬如賓,一方工作忙累時,另一方一定會做(買)好可口的飯菜,等候回來一起吃飯。即使在經濟條件困難的年月里,夫妻倆也能做出讓對方感到溫馨和關懷的舉動。
三十多年來他們一直互敬互愛。親戚、朋友、同事、鄰居們都羨慕這對好夫妻。
***的一雙兒女都已結婚,兒子在金融部門工作,兒媳婦打工,女兒、女婿都是教師。她和愛人教育兒女從小就要努力學習,愛集體,關心幫助別人。
現在兒女們長大成人后,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是單位的骨干,也都像奶奶、父母那樣熱心幫助人,關心集體。 有人說:天下的婆媳關系最難處,是一對天生的矛盾無法解決。
***的言行,對此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對待兒媳比對女兒還親,她只要有時間就搶著把兒媳的衣服洗干凈。
兒媳有病了,她買藥、煎藥、眼瞅著她吃下藥才放心。經常收拾兒媳的臥室,每年都為兒媳買新衣服,兒媳也愿意跟婆婆說心里話,婆媳間總有說不完的話,不是母女,勝似母女。
女兒有點嫉妒地說:“媽媽偏心。”***的孝順和慈愛在潛移默化地教育著兒女們,女兒結婚時的條件只有一個,就是要跟婆婆生活在一起。
說到做到女兒和婆婆相處的也勝似親母女。 ***夫妻在對啟蒙小孫女的教育上更是精心呵護和培育。
在孫女兩歲時就買回兒童啟蒙讀物,每天為孫女講一個故事,還教孫女畫畫,每到周六、周日送小孫女去藝術館學舞蹈。小孫女畫的水墨畫終于在全國銀龍杯競賽上獲得金牌。
全家上陣 無私奉獻 ***當上社區主任之后,她一家人在不知不覺之間都跟著她忙了起來。社區有位退休干部感慨地說:“宋主任真是好樣的,她自己為咱社區操心還不算,連她全家都為咱們緊忙乎。
真是像古語說的那樣:“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啊!” 民強社區的群眾心里有本賬:筆筆都記著,他們打心眼里佩服和愛戴的宋主任及其一家人為他們無私奉獻的事跡。 ***所服務的民強社區是由花園小區、民強小區、民慶委三部分整合后的新社區,所轄1575戶居民、4346口人,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
***原是通化市第一職業高中教師,只因愛人患腦瘤需要照顧,才忍痛割愛地提前退休離開自己所鐘愛的教育事業。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使她養成了閑不住、愛管。
6.好婆婆好媳婦范文
原發布者:pengqian0723
好媳婦先進事跡提起,社區的鄉親們無不嘖嘖稱贊,夸她是一位不辭辛勞,精心侍奉婆婆的好媳婦。作為家中的媳婦,她與公婆生活在一起,做飯、洗衣、鋪床、疊被,對高齡的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為了婆婆晚年生活幸福,新房子造好后,她把采光最好的房間留給了老人,以便她每天都能曬到充足的陽光;她變著花樣讓老人吃上可口美味的飯菜;忙完家務之后,常抽出時間陪老人聊天,給婆婆講周圍發生的一些事情;天氣稍涼,她就給老人買來取暖器,1000多塊錢的鴨絨被她自己都舍不得用,毫不猶豫的給婆婆買了一床。鄉親們對張孟林也是贊不絕口,李大爺說:“要是我能遇到這么好的媳婦,我死了都把眼睛閉得緊緊的!”王奶奶:“這么孝順的媳婦真是比閨女還親!”好媳婦先進事跡提起,社區的鄉親們無不夸她是一位侍奉婆婆的好媳婦。婆婆生病期間在床上不能動,她每天為老人端屎端尿、梳妝洗漱,從無怨言,給疼痛難忍的老人按摩。看著因為照顧婆婆而日益憔悴的宋玉鳳,村里的鄉親們也都被她的孝心打動了,大家一有空閑就來到楊麗娟家中幫著干些家務。”面對鄉親們的贊譽,卻顯得很平淡:“婆婆也是媽!孝敬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誰都有變老、生病的時候,照顧好老人,讓她安享晚年是我應盡的責任。換成別人也會這么做的。”樸實的話語,詮釋出她時刻在反省養育之恩未報答,行孝之心未盡完美。好媳婦先進事跡提起,社區的鄉親們對她是稱贊不已。誰言:“久病床前無孝子!”數
7.幫我寫一篇有關自己個人主要事跡
媳婦先進事跡朱改琴與丈夫的感情非常好,結婚多年,從來沒有吵過架、拌過嘴,夫妻二人相敬如賓,家庭生活和和美美。
在處理家庭的大事時,夫妻互相通氣,共同磋商決定,做到辦每件大事雙方都心情舒暢。他們勤儉持家,合理安排收入,從不鋪張浪費。
朱改琴每天回家,即使很晚,也會把家務活兒干完,把臟衣服洗完,從不讓丈夫操心。她處處遷就著丈夫,什么都依著他,讓著他,只要丈夫高興,她覺得做什么都可以。
這一切感動了丈夫,讓他體會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什么才是真正的夫妻。朱改琴不僅是一位賢妻良母,更是一位孝順的女兒和兒媳,她和丈夫經常利用空閑的時候,帶上一些水果、營養品等東西探望雙方父母。
當老人頭疼腦熱時,帶他們去醫院看病、拿藥。她用自己孝敬父母的言傳身教,為孩子做出了示范和榜樣。
8.孝敬老人具體事跡(1500字)
肖大媽每當和左鄰右舍談論起兒媳婦的事情時,總是深情地說,“兒媳婦與我從來沒吵過架,也沒有紅過臉。
我能有這樣一個好兒媳婦,是我前世修來的福啊!”。肖大媽談的這個兒媳婦,是大兒子吳夫存的妻子,名字叫薛秀萍。
吳夫存是山東兗礦集團楊村礦普掘工區職工,妻子薛秀萍沒有工作,是一名家屬。在左鄰右舍的心目中,薛秀萍可是個孝敬公婆的好兒媳、疼愛丈夫的好妻子、關愛子女的好媽媽。
有一句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可這句話在吳夫存和薛秀萍夫婦這里,得到了新的詮釋,注入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2006年臘月的一天,剛剛退休的公公突然感覺身體不舒服,還沒有弄明白怎么回事時,鮮血已經從嘴里吐了出來。從沒有見過這場面的婆婆嚇的不知所措,當時,吳夫存正在井下工作,二兒子也遠在濟三礦。
為了不讓哥倆擔心,影響他們工作,薛秀萍沒有打電話告訴他們,而是和婆婆一起把公公送到了礦醫院。由于入院及時,公公的病得到了控制,但礦醫院建議應到上一級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
為使公公盡快康復,薛秀萍又和婆婆帶著公公轉到了集團公司總醫院,經過總醫院的檢查,最后確診公公得了胃癌。 胃癌,對于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來說,對于一個沒有工作僅靠丈夫工資養家糊口的薛秀萍來說,無疑是晴空霹靂,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困難,公公得了胃癌,預示著家里將有一筆巨大的費用要支出了。
“公公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僅夠生活;剛參加工作的二弟也沒有多少積蓄,況且又有了女朋友;公公辛苦了一輩子,還沒有享受天倫之樂,就生病了,作為家中的老大,沒有理由不出錢給公公治病,盡管自己也沒有多少積蓄。”薛秀萍在心里默默的念叨著。
她暗暗發誓,“一定要盡其所能,哪怕砸鍋賣鐵,也要為公公治病,以盡晚輩的孝心。”就這樣,薛秀萍、吳夫存夫婦把存有的積蓄全部拿出,又從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為自己的父親開始了漫長的治療。
歷時近1年時間,先后在公司總醫院、濟南齊魯醫院治病,共花去醫療費用84000余元。住院期間,薛秀萍隔三差五看望公公,每次看望,都買上一些公公愛吃愛喝的營養品。
一次,到齊魯醫院,正趕上公公剛化療完,把吃下去的飯全都吐在了身上和被子上,薛秀萍趕緊用毛巾為公公擦洗,一點也沒有感覺到難為情,到讓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同病房的病友見到后對她的婆婆說,“你的兒媳婦比閨女還孝順呀!” 在平時,薛秀萍舍不得多花一分錢,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卻非常的大方。
每月不僅給婆婆百兒八十的錢,逢年過節,還為公婆添上一兩件新衣服,以表孝心。在她的帶動下,沒過門的二弟媳婦也把自己的工資卡換成牡丹卡讓婆婆使用。
看到兒子、兒媳們對老兩口如此孝敬,婆婆感動地流下了幸福的淚水。她逢人就講,“我的兒媳婦比閨女還好啊!”正是薛秀萍這顆赤誠的愛心和無限的孝心,贏得了大家的贊譽和好評,也因為她的孝心,她們家連續三年獲得“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光榮稱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好兒媳簡短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