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與遼的和戰
北宋與遼的關系:楊業抗遼,澶淵之盟
前期抵抗,后來和解。
北宋與遼的關系,從北宋初年兩次對遼用兵,試圖統一北方,到宋真宗時遼大舉攻宋,最后達成澶淵之盟,遼宋議和。從這一過程可以看出,遼宋雙方實力相對均衡,誰也滅不掉對方,澶淵之盟是雙方相互妥協的產物。另外還要注意到,澶淵之盟對遼來說,不僅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和約,“歲幣“成為它的沉重負擔。但就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不僅雙方邊境地區的生產得到發展,而且彼此進行貿易。女真也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族,它建立了金政權,滅了已經腐敗的遼和北宋。金朝在我國歷史上也有相當地位。評價岳飛抗金,要看他的行為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會發展。女真貴族在對南宋的戰爭中擄掠殘殺,對北方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
2.北宋與遼的戰爭
宋遼戰爭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至景德元年(遼乾亨元年至統和二十二年,979—1004年),宋遼間以燕云地區領地爭端為主的長期戰爭。
戰爭緣起及戰前沖突 五代后唐清泰末,遼(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滅后唐稱后晉皇帝后,從石晉王朝攫取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之地并以此為基地,不斷襲掠中原。后周建國初,遼又扶植北漢政權割據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作為附庸以屏蔽燕云。
后周顯德七年(遼應歷十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代周稱帝,建北宋后,遼繼續支持北漢與宋抗衡。時南方尚存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后蜀等獨立割據政權。
為實現統一,趙匡胤在實施先南后北進軍方略過程中,曾尋機分兵攻取北漢,試圖鏟除遼附庸,以便收復燕云,但每次進攻均遭遼援軍阻撓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漢遼州(治遼山,今山西左權),遼遣耶律撻烈率軍6萬往援,是宋遼之間首次大規模作戰。
開寶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漢,兵圍太原,遼又出兵援北漢,被宋軍擊退。直至開寶末年,不僅未能滅北漢,反使宋遼間沖突迭起,矛盾日深。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南方統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親率大軍攻北漢。先敗遼援軍,繼破太原滅亡北漢,為進取燕云創造了條件。
自此,開始了長達25年余的宋遼戰爭。 宋對遼的戰略進攻 宋滅北漢(參見宋滅北漢之戰),未及休整戰力,宋太宗即令轉兵北向,欲一舉奪取幽州(今北京)。
六月,親率10萬大軍出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北進,突破遼軍在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馬河)的阻截,進圍幽州。及至,遼守城軍苦戰待援。
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于城北示弱誘伏,引宋軍北進,以分其攻勢;旋與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援兵夾擊,大敗宋軍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八,參見高梁河之戰)。宋軍退保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關南(今河北高陽東)、鎮州,防御遼軍反擊。
九月,遼景宗耶律賢果遣燕王韓匡嗣等率軍攻滿城(今河北滿城北)。宋軍預有準備,并示形用兵,臨戰改變太宗所授陣法,合八陣為前后二陣,集中兵力擊敗遼軍,殲萬余人(參見滿城之戰)。
五年三月,遼大軍攻雁門(今山西代縣)。宋將楊業偕潘美南北夾擊,再敗遼軍(參見雁門之戰)。
是年冬,遼景宗親率大軍進攻瓦橋關(今河北雄縣)獲勝。宋遂以南易水為障,設防御遼(參見瓦橋關之戰)。
七年四月至五月,遼軍三路出兵,攻滿城、雁門、府州(今陜西府谷),皆被宋軍擊敗。后遼景宗病卒,圣宗耶律隆緒繼位,因用兵高麗、女真,無暇南顧;宋則致力于休兵養馬,廣積軍儲,以圖再舉。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納知雄州賀令圖建議,以遼帝年幼、承天太后蕭綽攝政、內部不穩為可乘之機,決心分兵三路出擊: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主力軍10萬人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中路以田重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西路令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企圖三路齊發,以東路牽制遼軍主力,待中、西路奪取山后諸州后,轉兵東向,三路合圍幽州。
其實這時遼統治集團君臣協和,政治賢明, 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機。但趙光義卻信以為真,不顧參知政事李至的反對,不顧糧草、軍械缺乏、北伐準備不足、開戰勝算不多的實際情況,不和宰相商量,即決定對遼用兵, 兵分三路,大舉北伐。
及戰,西路軍連克寰(治寰清,今山西朔縣東北馬邑)、朔及應(治金城,今山西應縣)、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諸州;中路軍克飛狐、靈丘(今屬山西)、蔚州(治靈仙,今河北蔚縣);東路軍奪占固安(今屬河北),進據涿州。面對宋軍大舉進攻,遼蕭太后親臨幽州,偕圣宗指揮抗擊。
采取集中兵力先敗東路宋軍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軍冒進、又缺糧草之機,襲擾疲憊,迫其退軍,并追至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將其擊潰。繼而遣都統耶律斜軫率軍10萬,對中、西路宋軍相繼反擊,收復蔚州、飛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楊業。
宋軍放棄云、應,撤回代州,對遼的戰略進攻就此失敗(參見岐溝關之戰)。 遼軍反攻及宋軍的戰略防御 岐溝關之戰后,宋喪師數萬,國力窮沮,被迫在戰略上采取守勢。
遼則乘其勢衰,即行反攻。是年冬,蕭太后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為前鋒,率部攻望都(今屬河北),自率主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間)。
耶律休哥計勝宋知雄州賀令圖部,率軍至瀛州與主力會合。宋瀛州兵馬都部署劉廷讓率數萬騎迎擊遼軍,在城北君子館之戰中被遼軍包圍,全軍覆沒,劉廷讓僅以身免(參見君子館之戰)。
遼軍乘勝攻掠祁(治今河北無極)、深(治靜安,今河北深縣南)等州后撤回。此后,利用騎兵優勢,不斷深入宋境襲擾。
端拱元年(988年),遼圣宗率軍攻破狼山寨(今河北易縣西南)、長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數月間連下滿城、新樂(今河北新樂東長壽東北)、祁州等地,唯于唐河(今河北定州北)被宋定州守將李繼隆、袁繼忠率軍擊敗。二年七月,遼諜知宋軍護送輜重赴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數萬騎前往截擊。
宋將尹繼倫率數干騎夜巡時發現遼軍,躡蹤尾隨遼軍,乘其早膳突襲,耶律休哥受傷先逃。
3.遼和北宋的戰役具體叫什么
太平興國北伐 979年
高梁河之戰 979年
滿城之戰 979年
雁門之戰 980年
瓦橋關之戰 980年
雍熙北伐 986年
岐溝關之戰 986年
君子館之戰 986年冬
土磴寨之戰 986年
唐河之戰 988年
徐河之戰 989年
子河汊之戰 995年
雄州之戰 995年
瀛洲之戰 999年
莫州之戰 999年
遂城羊山之戰 1001年
望都之戰 1002年
澶州之戰 1004年
宣和伐遼 1122年-1123年
4.北宋 和遼對峙的原因是什么..
遼,西夏和北宋是新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遼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在北宋之前的五代時期就建立了,契丹是個古老的民族. 后周大將趙匡胤960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976年趙匡胤神秘駕崩. 宋高宗繼位后曾經兩次對遼用兵,企圖奪回幽州(北京)地區,遼挫敗了北宋的軍事行動,從此兩國戰事一發不可收拾. 真正的大決戰發生在1004年,遼出動大軍,揮師南下,直逼宋都城.許多大臣主張逃跑,宰相寇準堅主抵抗,宋真宗在寇準建議下勉強親征,結果宋軍將士大受鼓舞,遼軍大敗. 奇怪的是,雖然打敗了遼軍,但還是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宋對遼稱臣,每年還要送給遼大量財物.兩國基本維持了和平關系 西夏1038在北宋西北建國,這個好斗的民族也和北宋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戰爭。
最后結果和遼也差不多,宋對西夏稱臣,每年還要送給西夏大量財物.兩國基本維持了和平關系. 落后就要挨打!宋在初期的幾任皇帝危機意識還是有的,他們主動出擊,知道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宋在中后期就越來越軟弱,任人宰割,終于在1127年亡國.。
5.結合楊家將了解北宋與遼的和戰
歷史上沒有楊家將,歷史上的楊家,最有名的人是楊繼業楊令公,最初是北漢的名將,后來宋朝滅了北漢,楊令公投降了宋朝,開始很受趙匡胤以及后來的趙光義的重用,在對遼作戰中擔任重要職務。
另一個實際存在的人是楊宗保,長期擔任大宋北方邊境的中級將領,曾經打贏過幾次對遼邊境的小規模戰斗,受到過皇帝的接見和嘉獎,但也僅此為止,終其一生也只是一個邊境將領,沒參與過什么重大戰役,這和宋朝,過度尊文抑武,武人地位低下,以及宋太宗北伐遼國失利后,大宋再沒有和遼國真正打過舉國之站有關。
至于其他的〈楊家將〉里出場的楊家人物,全部是虛構的,實際不存在,尤其是楊門女將,更不存在。整個宋朝,上戰場的女將只有梁紅玉是真實存在的。
北宋與遼的關系:宋朝開國之初,很有統一中原的雄心,先是趙匡胤滅了受遼國保護的北漢,后來趙光義主持了舉傾國之力而失敗的北伐倆派國之戰。北伐失敗,宋朝和遼簽定了城下之盟,約為“兄弟之國”,每年向遼國繳納“歲幣”作為賠償,注意這里是兄弟之國,也就是說宋遼皇帝都是平等的,不過遼國皇帝是兄長,要更手尊敬,和后來金對宋的主臣關系是不同的,金宋關系是金是宋的宗主國,宋朝皇帝對金國皇帝是要自稱為臣的。
6.北宋與遼的澶州之戰
澶州之戰
經過多年與北宋的交戰,蕭燕燕(太后)早已徹底摸清了北宋政府的實力和君臣怯戰的心理。但即便如此,遼宋之間的戰爭——對燕云十六州的領土爭端,也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蕭燕燕以政治家的高瞻遠矚,敏銳地意識到:與其這樣無休止地相互征伐下去,不如互不侵犯,和平共處。但雙方進行了這么多年的戰爭,怎么個“和”法,還需要講求策略。蕭燕燕深諳“進攻是最佳的防守”,所以,采取了以戰止戰,以攻求和的策略。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蕭燕燕發動了一場長驅直入北宋腹地兩千多公里的南征——澶州戰役。這是一次為后世政治家、軍事家提供種種重要啟示的偉大戰例。三十五萬大軍,分兩路進發。一路五萬人馬出西京(大同),以佯攻牽制宋軍。另一路三十萬大軍在蕭燕燕的親自率領下,直逼北宋京師。在宋遼戰爭中,宋與遼在澶州(今河南濮陽)進行的最后一戰。
宋太宗趙光義,為爭奪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兩次攻幽州(今北京)失敗后,被迫轉攻為守。真宗趙恒繼位初,宋遼戰爭仍在繼續;為防御遼攻掠河朔(泛指今黃河下游南北一帶),集重兵于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天雄軍(今河北大名東)等縱深要地。依托黃河天險,屏蔽都城東京(今開封),并在邊地廣開方田、河道為阻障;繕完城堡,募壯勇扼守,以抗拒遼戎騎攻掠。
遼為贏得有利結局,決計大舉攻宋。景德元年八月,先以游騎深入祁(治蒲陰,今河北安國)、深(治靜安,今河北深縣南)二州境,探察宋軍防御部署。繼而,圣宗耶律隆緒偕其母承天太后蕭綽親至南京(即幽州,今北京)謀劃。宋察覺遼企圖后,命河北、河東諸路部署,各謹邊備。
閏九月十二日,遼軍會集固安(今屬河北)。十五日,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率先鋒軍南進,分兵攻威虜軍(治今河北徐水西北)、順安軍(今河北高陽東)、北平寨(今河北完縣東北)、保州(今河北保定),皆被宋軍擊敗。旋與圣宗、蕭太后軍會合,攻定州,被宋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超率軍阻于唐河。
蕭太后初戰受挫,遂移師陽城淀(今河北望都東南)休整,并試圖利用宋降將王繼忠致書宋帝媾和。遼軍的大舉進攻,引起宋廷上下恐慌,參知政事王欽若、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等勸說真宗暫避金陵(今南京)或成都。宰相寇準據理相爭,力請真宗親征御敵。真宗納寇準議,遣將加強邢(治龍岡,今河北邢臺)、洺(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冀、貝(今河北冀縣、清河西)兩路的防御。
十月初,蕭撻凜南下祁、深;蕭太后率主力圍攻瀛州(今河北河間),遭宋知州李延渥頑強抗擊,10余日未克,反喪師3萬余眾。后撤圍南下,會蕭撻凜攻冀、貝、天雄軍。宋遂將防御重點南移,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并命各路增援天雄軍。十一月初,遼軍自瀛州南趨天雄軍,沿途遭宋軍抗擊;同時,宋以李繼隆、石保吉分任駕前東。西兩面排陣使,加強澶州及黃河沿岸的防御指揮。二十日,真宗離京師赴澶州督戰。時遼軍進抵天雄軍,攻城不克,轉破德清軍(今河南清奉西北)。繼逼近澶州,襲取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東北)。二十二日,蕭撻凜在澶州察看地形時,中宋軍伏弩身死,軍中為之氣沮。二十六日,宋真宗抵澶州,軍心大振。
遼軍雖攻占宋一些地方,但傷亡慘重,又失大將蕭撻凜,戰況急轉直下,處境不利,亟愿罷戰言和,遂加速和談步伐,并利用宋廷怯戰弱點,脅迫宋歸還后周從遼手中收復的關南(今河北雄縣南瓦橋關、霸縣益津關、淤口等三關以南)l0縣地。宋廷雖拒割地,但又恐遼乘黃河封凍過河,危及東京,乃答應歲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達成撤軍協議。十二月初七,互換誓書,史稱“澶淵之盟”。
澶州之戰結束了宋遼25年余的戰爭歷史。澶淵之盟對宋雖是屈辱的協議,但客觀上促成了此后的百年和平,為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條件。
7.北宋與遼的戰和與山西有關嗎
有很大的關系。
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漢遼州(治遼山,今山西左權),遼遣耶律撻烈率軍6萬往援,是宋遼之間首次大規模作戰。
開寶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漢,兵圍太原,遼又出兵援北漢,被宋軍擊退。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南方統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親率大軍攻北漢。先敗遼援軍,繼破太原滅亡北漢。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大軍攻雁門(今山西代縣)。宋將楊業偕潘美南北夾擊,再敗遼軍。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出擊北伐。其中,西路軍連克寰(治寰清,今山西朔縣東北馬邑)、朔及應(治金城,今山西應縣)、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諸州。面對宋軍大舉進攻,遼蕭太后親臨幽州,偕圣宗指揮抗擊。采取集中兵力先敗東路宋軍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軍冒進、又缺糧草之機,襲擾疲憊,迫其退軍,并追至岐溝關,將其擊潰。繼而遣都統耶律斜軫率軍10萬,對中、西路宋軍相繼反擊,收復蔚州、飛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楊業。宋軍放棄云、應,撤回代州,對遼的戰略進攻就此失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北宋與遼的戰是什么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