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長城的小資料
萬里長城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總長約12600多里,是世界少有的奇跡。
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后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筑。
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于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
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在八達嶺城墻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筑垛口 ,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 。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后就失去其防御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
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
2.長城的小資料(少一點)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與我國的“國山”泰山、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筑,還是人類的奇跡。
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是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筑了萬里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御別國入侵,修筑烽火臺,并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后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
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
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00米,其中人工墻體長度為6254239.662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4234.2265米。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32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
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峻嶺,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 長城在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 (I) (I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編號:200-001 )。
3.我想知道關于長城的一些短小的資料
長城位于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有“萬里長城”之譽。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
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筑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
“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筑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后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后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并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
除此以外,還修筑了大量的“重城”。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筑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墻,可環繞地球一周有余。
如果用來鋪筑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墻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4.簡短的長城資料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是世界偉大的古代建筑奇跡之一。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于世。
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爾的圣?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奇跡。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
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
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長城(英文名稱: The Great Wall)于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編號: 200-001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于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御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
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筑,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5.我想知道關于長城的一些短小的資料
長城位于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有“萬里長城”之譽。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
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筑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
“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筑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后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后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并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
除此以外,還修筑了大量的“重城”。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筑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墻,可環繞地球一周有余。
如果用來鋪筑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墻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6.長城的資料,要短
提問者: 我不知道我哈哈 - 一級
最佳答案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的驕傲。如將各朝代所修長城加起來總長有10萬余里(現在保留下來的只有明代修筑的長城,總長12700余里),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防御工程。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
中國長城以其歷史悠久,長度驚人,工程浩大和建筑高超四大特點而名聞中外,成為舉世著稱的旅游勝地之一。不到長城非好漢,許多訪華來京的外國元首、高級官員,以及其他無數中外旅行者幾乎都要親臨長城游覽一番,以便飽覽萬里長城的宏偉雄姿。據美國登月宇航員報告,他們在月球上憑肉眼遙望地球,只能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和荷蘭的圍海大堤,(已證實此消息不實)可見長城不愧為天下古今奇觀啊!
遠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記載。公元前七到三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吞并,形成群雄并立不斷混戰的局面,他們在自己的邊境,先后筑起長城以自衛。如楚率先在南陽地區筑方城數百里;齊則在山東從平陰到東海邊瑯琊臺筑長城,又沿黃河故道筑堤為城;中山、魏、韓、燕、趙、秦等國,各修筑長城數百里至數千里。當時長城總長已上萬里,不過是分散各自獨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一方面拆毀諸國間的長城,另一方面為防北邊匈奴,又調動軍民上百萬人,命大將蒙恬督筑長城,西起洮河沿黃河向東,再按原秦、趙、燕長城走向一直到遼東,綿亙萬余里,成為我國最早的萬里長城。
西漢時,北部的匈奴族更強盛,屢向南犯,漢朝除采取通好、和親及出擊等手段外,并著手大規模興筑長城以固邊陲。除修繕秦長城外,西面更增筑河西、玉門關、居延澤等長城。北出雁門,五原陰山,東循燕秦長城,從遼東到最西的玉門關,長達兩萬余里。并列亭西至樓蘭,北至臚朐(烏蘭巴托東北地區),規模遠逾秦代。東漢初北防鮮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漢長城以內,大興障塞堠塢,總長也達萬里以上。兩漢時期一北一南所筑長城,是歷代規模最大的。
此后,北方各族逐漸進入華北、關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權,形成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先后在黃河套以北東至遼西地區,修筑了多重的長城,縱橫交錯,總長也上萬里。隋統一全國后,在黃河中上游由云中經五原、榆林、寧夏至隴西,筑長城四五千里,與北朝在東部的長城正好構成又一體系。
唐代國勢強盛,長城以北以西的各部族都歸附通好,因此未筑長城,僅在陰山內建“受降城”三座,東西互距四百里,并連以城障;在甘肅西部復筑瓜州故城。這時,東部的高麗為了防唐,在我國東北由扶余、開原、新賓至朝鮮大同江口筑長城二千余里。
宋、遼、金時期,華北的燕云十六州盡歸契丹、河西已屬西夏、北宋只修治了雁門險阻。以后遼金相繼強盛,深入淮漢、以至江北,造成南宋偏安局面,再無力去修筑長城。北方遼金政權卻因與蒙古和其他各族間的斗爭與矛盾,在今東北內蒙等地興筑濠塹長城,總長也上萬里,稱明昌長城,俗稱成吉思汗邊墻。
明朝建立后,為防范元朝復辟及達旦、瓦刺、女真、吐蕃等族騷擾,在北方不斷修筑長城,并且為抗擊外國入侵,在東南沿海要地也零星筑了一些長城。明長城之多,是歷代之最。主要長城從鴨綠江邊的九連城到甘肅的嘉峪關,全長一萬五千余里。在北京和山西偏關間,分成南北兩道長城。在許多地段上長城除主城墻大邊外,還有二邊、三邊、外邊、內邊、護邊等多道的城墻,如雁門關外有大石墻三道、小石墻二十三道。其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間的一萬二千七百里的主長城保存較完善,特別是山海關到北京周圍,經戚繼光重新督筑過的長城最為壯觀。
清初,在遼寧、吉林間筑了有名的盛京邊墻(柳條邊),新舊邊墻總長2600余里。對古長城也局部修繕了山海、居庸、雁門、嘉峪等關隘和長城的某些段落。中期以后就未再修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