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秋芳事跡有哪些
秋芳出生才滿兩個月,母親因醫院的一次手術意外,引起壓縮性椎管斜直,從此臥床不起。
父親東挪西借,帶著母親輾轉于杭州、上海等地各大醫院,連續治了四年,母親的病情未見好轉,反倒欠下了10多萬元的債務。從小秋芳4歲起,父親外出打工去了,從此,照顧母親的重擔落在了秋芳和9歲的哥哥身上。
7歲時,她同哥哥商量,在小學附近租了房子,決定“背”母親上學,這一“背”就是11年。 上高中了,秋芳仍義無反顧地“背”著母親上學。
秋芳的孝心感動了當地群眾,一位叫朱寶林的愛心人士,將坐落在東關中學旁的兩間平房,無償提供給母女倆居住。每天凌晨,當別的孩子還沉浸在睡夢之中,秋芳就一骨碌起床,洗衣服、做早飯、搞衛生,然后給母親喂早飯。
安頓好母親后,她才匆匆扒上幾口出門去學校,臨走時總要留下一句話:“媽媽,請安心等我回來。” 每月的生活費,秋芳和媽媽靠低保和殘聯補貼共400元左右,這讓秋芳用錢總是算了再算。
首先保正媽媽的藥,然后是吃飯,課外學習的書籍,她都是向同學或老師借。每天,吃得最多的是霉干菜,10多年里基本沒吃過葷菜,蛋炒西紅柿算最好的菜了。
不過,艱辛與困苦,秋芳始終保持著樂觀。從上初中開始,她利用學校放假這段時間,為上虞市松廈鎮(中國傘城)的制傘企業加工傘件。
她把傘件的零配件拿到家沒日沒夜地干。放學回來,秋芳先做飯,再做功課,然后替母親擦背洗腳。
在母親面前,她總是打起精神,處處顯出一副樂天派的樣子。因為,讓母親活得開心,是秋芳最大的心愿。
2009年2月12日,奇跡終于出現,母親竟能下床著地,緩慢行走幾步,這讓秋芳欣喜不已。如今,每天晚上7:00,秋芳都會在家門口,扶著媽媽“鍛煉”走路。
盡管,生活的道路依然坎坷,秋芳和媽媽還將繼續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2.曹秋芳事跡有哪些
2010年8月20日下午,在紹興市上虞東關鎮的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位瘦弱的女孩蹲在媽媽床邊,她用一只手臂慢慢挽過媽媽脖子,使勁將僵直的媽媽輕輕扶起。緩慢的過程中,女兒的臉始終靠貼著媽媽。這樣母女相擁的一幕,每天都在小屋里重復……
女孩的名字叫曹秋芳,是浙江省上虞市東關中學實驗班的學生。她也是2008年度“感動紹興”全市十大道德模范之一,這位浙江省歷史上年齡最小的道德模范人物,十多年如一日地帶著癱瘓母親艱辛求學。
秋芳出生才滿兩個月,母親因醫院的一次手術意外,引起壓縮性椎管斜直,從此臥床不起。父親東挪西借,帶著母親輾轉于杭州、上海等地各大醫院,連續治了四年,母親的病情未見好轉,反倒欠下了10多萬元的債務。從小秋芳4歲起,父親外出打工去了,從此,照顧母親的重擔落在了秋芳和9歲的哥哥身上。7歲時,她同哥哥商量,在小學附近租了房子,決定“背”母親上學,這一“背”就是11年。
上高中了,秋芳仍義無反顧地“背”著母親上學。秋芳的孝心感動了當地群眾,一位叫朱寶林的愛心人士,將坐落在東關中學旁的兩間平房,無償提供給母女倆居住。每天凌晨,當別的孩子還沉浸在睡夢之中,秋芳就一骨碌起床,洗衣服、做早飯、搞衛生,然后給母親喂早飯。安頓好母親后,她才匆匆扒上幾口出門去學校,臨走時總要留下一句話:“媽媽,請安心等我回來。”
每月的生活費,秋芳和媽媽靠低保和殘聯補貼共400元左右,這讓秋芳用錢總是算了再算。首先保正媽媽的藥,然后是吃飯,課外學習的書籍,她都是向同學或老師借。每天,吃得最多的是霉干菜,10多年里基本沒吃過葷菜,蛋炒西紅柿算最好的菜了。不過,艱辛與困苦,秋芳始終保持著樂觀。從上初中開始,她利用學校放假這段時間,為上虞市松廈鎮(中國傘城)的制傘企業加工傘件。她把傘件的零配件拿到家沒日沒夜地干。放學回來,秋芳先做飯,再做功課,然后替母親擦背洗腳。在母親面前,她總是打起精神,處處顯出一副樂天派的樣子。因為,讓母親活得開心,是秋芳最大的心愿。
2009年2月12日,奇跡終于出現,母親竟能下床著地,緩慢行走幾步,這讓秋芳欣喜不已。如今,每天晚上7:00,秋芳都會在家門口,扶著媽媽“鍛煉”走路。盡管,生活的道路依然坎坷,秋芳和媽媽還將繼續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3.母親節的小故事
古母親節起源于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由Amanm、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親身邊,在母親于1905年世紀,Amanm 悲痛欲絕,兩年后(1907年),Amanm 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Amanm 認為子女經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個母親節于1908年5月10 日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在這次節日里,康乃馨被選中為獻給母親的花,并以此流傳下來。
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份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母親節從此流傳開來!
4.有沒有關于母親的短篇小故事啊
1、兒時,小男孩家很窮,吃飯時,飯常常不夠吃,母親就把自己碗里的飯分給孩子吃。
母親說,孩子們,快吃吧,我不餓!——母親撒的第一個謊 2、男孩長身體的時候,勤勞的母親常用周日休息時間去縣郊農村河溝里撈些魚來給孩子們補鈣。魚很好吃,魚湯也很鮮。
孩子們吃魚的時候,母親就在一旁啃魚骨頭,用舌頭舔魚骨頭上的肉漬。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魚夾到母親碗里,請母親吃魚。
母親不吃,母親又用筷子把魚夾回男孩的碗里。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母親撒的第二個謊 3、上初中了,為了繳夠男孩和哥姐的學費,當縫紉工的母親就去居委會領些火柴盒拿回家來,晚上糊了掙點分分錢補點家用。
有個冬天,男孩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躬著身子在油燈下糊火柴盒。男孩說,母親,睡了吧,明早您還要上班呢。
母親笑笑,說,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親撒的第三個謊 4、高考那年,母親請了假天天站在考點門口為參加高考的男孩助陣。時逢盛夏,烈日當頭,固執的母親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考試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過一杯用罐頭瓶泡好的濃茶叮囑孩子喝了,茶亦濃,情更濃。望著母親干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男孩將手中的罐頭瓶反遞過去請母親喝。
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親撒的四個謊 5、父親病逝之后,母親又當爹又當娘,靠著自己在縫紉社里那點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著幾個孩子,供他們念書,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電線桿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過來打個幫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錢糧來幫補男孩的家里。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左鄰右舍對此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都勸母親再嫁,何必苦了自己。
然而母親多年來卻守身如玉,始終不嫁,別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母親說,我不愛!——撒的五個謊 6、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下了崗的母親就在附近農貿市場擺了個小攤維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們知道后就常常寄錢回來補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并將錢退了回去。
母親說,我有錢!——撒的六個謊 7、男孩留校任教兩年,后又考取了美國一所名牌大學的博士生,畢業后留在美國一家科研機構工作,待遇相當豐厚,條件好了,身在異國的男孩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卻被老人回絕了。母親說,我不習慣!——撒的七個謊 8、晚年,母親患了重病,住進了醫院,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飛機趕回來時,術后的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
母親老了,望著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母親,男孩悲痛欲絕,潸然淚下。母親卻說,孩子,別哭,我不疼。
——撒的最后一個謊 一 不知不覺間,我們五個兄弟姐妹都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了,而為我們操勞了大半生的母親,已經走向了暮年。 本以為母親在我們兄弟姐妹五個的精心照料下,能夠安詳地度過晚年,誰知她的晚年生活卻是在淚水當中度過的。
我還朦朦朧朧記得,中年時期的母親,就是一個多病多災的人,但是為了讓我們五個孩子上學讀書,哪怕一毛錢的中藥她也不舍得抓上一副。 好不容易把我們一個一個都拉扯大,父親又得了腦溢血。
父親一病就是三年,躺在床上不能動彈的時候,全靠母親一個人照顧。 母親又端屎又端尿,自己的身體再不好也不讓我們幫忙,每次看到母親一勺一勺喂父親吃飯、吃藥,我們想伸手幫忙,她總是說:“你們各自有各自的事,你們父親就由我一個人照顧吧!” 去年,父親又被檢查出得了腸道癌,這個病一點點折磨著父親,消耗著父親殘余的生命。
父親經常被疼痛折磨得整夜整夜地呻吟,母親就在一邊侍候著父親整晚不睡覺。 今年元月,父親燃盡了生命最后一點燭火,闔然長逝了。
父親的去世并沒有讓母親輕松多少,多年來的積勞成疾,讓母親患上多種疾病,高血壓、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等,每一種病都能要了母親的命,而這些病都是因為照顧我們、照顧父親而得的。 父親去世后,母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更加嚴重了,她的背像一個大馬蝦一樣弓著,雙手都快垂到了地上,端起飯碗,母親卻沒辦法把飯送到嘴里,只能靠我們姐妹輪流給母親喂飯,這樣的母親,看著讓我心酸,想著讓我流淚。
二 父親去世后留下了口述的遺囑,把家產留給兩個弟弟,母親由他們兩家人輪流照顧。母親病成了這樣,我們就把她送到了離母親看病診所最近的大弟弟家,誰知道,這卻成為母親艱辛生活的開始。
今年2月,母親從昌吉的農村搬到大弟弟家。 大弟弟住的樓房下面就是母親就診的診所,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母親終于可以直起腰走路了。
以前沒走幾步路就要坐下來休息,現在可以走上很長一段路,也不需要別人的攙扶。 在大弟弟家附近居住的老年人很多,母親沒事了還可以和他們聊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母親的精神和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可是,就在這時發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我的弟媳婦,以前也是個知書達禮的人,自從母親搬到她家住以后,就開始對母親橫挑鼻子豎挑眼,剛開始還只是關著門對弟弟發牢騷,后來就當著母親的面摔桌子打板凳。
父親去世前就一直住在大弟弟家,臨死前幾天,大弟媳婦開口說:“人不能死在我家里,。
5.郭鉅孝母典故
漢郭巨,家貧。
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
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漢朝的時候。
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
家里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
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
郭巨因為家里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現在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
如何是好呢。于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
再到母親里去進食物。有一天。
兒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的妻子驚慌得了不得。
哭著。郭巨說。
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
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兒子埋葬了。
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他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
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個霹靂。
把兒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
上面有字寫著。說是上天賜給孝子郭巨的。
6.關于胡適孝的故事,求求求
胡適出生在安徽績溪一個世代經商的家庭里。在年僅兩三歲時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寫方塊字,背誦《三字經》、《千字文》,三歲后入家塾。但是很不幸的是,父親在胡適不滿五歲時便因病去世了。此后便由母親馮順弟擔負起教育胡適的重任。
胡適的父親胡傳是一位仕官學者,兩人夫妻感情一直很好,馮氏受丈夫影響很深,她十分敬佩丈夫的人品和學問,丈夫在世時教給她不少古文知識,如《論語》以及其它一些幾世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籍。馮氏常常用丈夫教給她的道理和知識學以致用,用來教育兒子,特別是用《論語》等教育孩子要學會日省自律。
南方的冬天其實并不比北方暖和,相反由于屋里沒有北方那樣的炕要比北方冷很多。胡適的家鄉績溪上莊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當冬天來臨時,就非常的冷。這時候,早上起早去上學,小胡適就不太愿意了,因為被窩里實在是太暖和了。
有一天早上,窗外刮著呼呼的大風,院子里和路上可以說是滴水成凍,7點半已過,小胡適還躲在被窩里,整個腦袋像一只小烏龜樣縮在被子里。母親在外屋做好了早飯,就喊:“適兒,該起床了,吃早飯了,吃完了上學去?”
母親喊了半天,見胡適沒反應,就進屋掀開胡適的被子,對他說:
“兒子,該起來了,再不起來,上學就來不及了”。
被子被母親一掀開,胡適立即感到有一股冷意,不高興地說:
“娘,沒聽到外面這么大的風嗎?我不去了,太冷了。”
“乖啊,怎么能不去呢?不去可就落下了,和其他同學不同步了。”
但是,母親的話小胡適一點也聽不進,對母親的堅持也表示不理解,丟下一句“不去就不去”,干脆就把整個腦袋都縮進被窩里了。
母親這下也很來氣了,不過她還是壓住了心頭的活氣,盡量溫和地對孩子說:
“你父親在世時,就經常說過,一個人如果任由著自己的性子去,不能對自己有點自我約束是成不了大事的,你現在就因為刮一點點風就不想去上學了,你還對得起你父親嗎?”
在被窩里,胡適聽到母親提及父親,頓時知道自己的行為讓母親傷心了,也想起了父親平時對自己的嚴厲的教導。于是,一骨碌翻身起床,說:“娘,你別傷心,我去我去。”
就這樣,母親馮氏遵循丈夫的遺志,時常教導兒子要學會自律。同時,她還讓兒子通過經常性地反省來約束自己。她以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來鞭策和鼓勵兒子。
每天臨睡前,胡母就坐在床沿上,叫兒子站在窗前擱腳板上“省吾身”:今日說錯了什么話,做錯了什么事,該背的書是否背熟,該寫的貼是否寫完。胡母在督促兒子自省之后,又對兒子講他父親生前的種種好處,是如何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的,說:
“我一生只曉得你父親是一個完全的好人,對自己非常的嚴格要求,每天都會靜思反省。你要學他,不要丟他的臉。”
經過母親這樣的諄諄教導后,當又一個寒冷的早晨來臨時,小胡適也想再多睡會,但他就用母親的話來提醒自己,以父親為榜樣,立刻就起床了。所以后來,每日晨光微露時,胡母叫一下兒子,胡適就很快起床了,因為學塾的鑰匙放在老師家里,所以胡適總是天蒙蒙亮時就得趕到老師家門口。聽到敲門聲,里面就有人把鑰匙從門縫里遞出來。胡適接到鑰匙后,就立即趕往學塾把門打開,一人靜坐讀書,等待老師和同學到來,天天如此。
胡適長大后,想起自己的母親小時候對自己的教育,說是“慈母兼嚴父”,母親給予胡適的愛讓胡適終身感念,同時,母親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特別是讓自己學會了約束自己更是對他以后的為人處世乃至治學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胡母教子日省的故事對于今天的家長來說仍然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日省”就是在今天還是一種規范和約束自己行為的良好方式。
7.楚子發母的典故
楚子發母就是楚國將軍子發的母親。
子發攻打秦國的時候,軍糧吃光了,子發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順便回家探望一下母親。子發母親問使者:“士兵們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士兵們能分吃豆粒充饑。”
母親又問:“那么將軍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將軍每天早晚都吃好飯好肉。”子發打敗秦國歸來,回到家的時候,他的母親關上大門不讓他進去并且叫人責備他說:“你沒聽說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的事嗎?有人獻上一壇美酒,越王勾踐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讓士兵到下游同飲江水,其實江水中并沒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戰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五倍。
又有一天,有人送來一袋干糧,越王勾踐又下令賜給軍士們分了吃,其實只有一點點食物,過了咽喉就沒有了。但士兵作戰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十倍。
現在,你身為將軍,士兵們分吃豆粒充饑,惟獨你早晚吃著好飯好肉,這是為什么?《詩經》上不是說了嗎?‘我快樂而不荒廢正事,賢人都高興’,說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揮士兵進入生死相爭的戰場,而自己卻高高在上地享樂,即使能夠取勝,也不能說是用兵的正道。
你不是我的兒子,不要進我的門!”子發只得向他母親謝罪認錯,這才進了家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曹秋芳簡短的背母上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