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 武侯祠導游詞80字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從酒店出發,經過短短半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的車現在已經行駛在通祠路上了,距離今天的第一個目的地武侯祠還有大約5分鐘。 剛剛我們經過的那條河就是成都的母親河——府南河了。
府南河是府河和南河的合稱,府河進入成都市區后繞城北、東而流,南河繞城西、南而流在合江亭處匯合。匯合后稱府南河。
它的前身是成都地區古老的自然河道。先秦蜀郡太守李冰治水時,將其疏浚治理,成為岷江水系在成都城下的主要河流,是都江堰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時叫郫江和檢江,這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
郫江和檢江,就是今天府河和南河的前身。 而李冰時代的二江都從城南流過的格局,到唐代有了很大的變化。
唐末時期,為防備吐蕃和南詔的侵犯,西川節度使高駢決定將城墻的范圍擴大。為便于守城,他又決定將原來的郫江改道,讓郫江從西北角直接向西流再轉向南流,到合江亭地區與檢江匯合。
這樣,成都的北面和東面有郫江,南面有檢江,三面都有了大江。西面則利用原來郫江的故道,使成都城外四面都有流水,形成天然的護城河。
從此之后,成都的二江也就從“雙過郡下”變成了“二江抱城”,繞城三面。這種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
府南河是成都文化的搖籃,成都城市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離不開它的滋潤和哺育,故成都人又深情的稱她為母親河。《華陽國志.蜀志》這樣記述成都:“山林澤漁,園囿瓜果,百谷蕃廡,四節代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唐代詩人陳子昂在其《諫雅洲討生羌書》中稱“蜀為西南—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
李白的: “濯錦清江萬里流,云帆龍舸下揚州”。杜甫的“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句,即是當時成都府南河的真實寫照。意大利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則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成都府》中如是寫道:“有一大川,經此大城,川中多魚,川流甚深。
水上船舶甚眾,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也。
商人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甚者”。 可是這條母親河也曾受到過嚴重的污染和破壞,有一首打油詩是這樣寫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十年代洗馬桶蓋。
"府南河地區也一度成為成都最貧瘠的地區。不過經過政府整合工程之后呢,現在我們面前的府南河又是一座美麗的水上公園了。
所以如今的府南河也有了另外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錦江。 好了,朋友們,我們這一路說說看看,馬上就要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武侯祠了。
請大家稍作休息,我們一會兒再一起游覽君臣合祀的武侯祠。 景點: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諸葛亮殿。
殿的門楣楹柱上掛滿了前人留下的匾聯。其中最有名的是懸掛在諸葛亮殿正中的一聯,即“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聯文是清末云南劍川人趙藩撰書。 上聯說,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戰術,如南征時對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以此稱贊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戰的軍事家。
下聯稱頌諸葛亮能審時度勢,制定出寬嚴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后來治理四川的人從中汲取教益。這幅對聯對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觀的評價,提出“攻心”和“審勢”兩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是武侯祠匾聯中的上品,也是我國名聯之一。
諸葛亮殿內,供奉著諸葛亮和他的兒子、孫子的貼金泥塑像。諸葛亮像在正中的龕臺上,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一代儒相的風儀。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東沂南人,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隱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學,胸懷大志,得“臥龍”的美稱。
經劉備三顧之請,出山鋪佐劉備,創建蜀漢;劉備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輔佐其子劉禪,執掌朝政,治蜀達20多年;他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貞、勤勉、廉潔和才智,換來了蜀地的安定和繁榮。史學 家陳壽評論說,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正,田野開辟,倉廩充實,到處是升平景象。
由于過度辛勞,他54歲時,病逝于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陜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 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愛民和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好事,他死后,人們十分懷念他,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
于是,人們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來紀念他,還把他作為忠臣賢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在蜀漢面臨存亡之時,率部與魏軍在綿竹決戰,終因寡不敵眾,為國捐軀。
諸葛亮殿內陳列有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的文物。銅鼓,原是西南少數民族古代的炊具,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后來銅鼓逐漸演變成一種樂器、禮器,在集會、慶典時使用,也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曾使。
2.成都武侯祠大門的導游詞
武侯祠建于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筑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
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
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
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后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
他死后葬在陜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3.成都武侯祠張飛廟導游詞
成都武侯祠導游詞 中國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國時代是其中很短卻又很精彩的一段。
歷史學家認為,三國時代僅45年,是從曹魏取代漢朝到司馬氏取代魏建立晉朝,即公元220—265年。一般人則認為應從漢末黃巾農民起義至三家歸晉(公元184—280年),前后近百年。
三國時代的得名,是因當時神州大地上并存著三個地方政權。這三個政權是: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占據黃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陽;孫權建立的吳國,占據長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劉備建立的蜀國,占據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后溢號忠武侯,后人便尊稱他為武侯。
武侯祠始建于何時,已經沒有資料可考了。但從杜甫《蜀相》詩的描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來推斷,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建有武侯祠了。
在唐、宋時代,這里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代初年,祠廟合并為一;明末,祠廟毀于戰亂。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大門懸掛著“漢昭烈廟”的橫匾。 漢,是劉備政權的稱號,史稱“蜀漢”。
昭烈,是劉備死后的溢號。匾額說明,這里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
既然如此,人們為什么又稱之為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
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為劉備陵園。
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鐘、鼓10余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應該稱作蜀國君臣紀念堂。
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三絕碑 大門到二門道路的兩側,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
其中四通為清代刻建,一通為明代刻建,一通為唐代刻建。 清碑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情況;明碑著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
這通唐碑最負盛名,被稱為“三絕碑”,高3.67米,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極力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嬰、蕭何、張良。
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綽書法漂亮,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
名工匠魯建鐫刻。因此,自明代中葉,此碑就因其文章、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蓋世功德而被譽為“三絕碑”。
劉備殿 二門內是蜀漢皇帝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奉著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兩側偏殿,分別供奉著關羽、張飛等人,與殿相接的東西兩廊,是蜀國的28位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像。
劉備像高3米,頭戴天平冕冠,身著黃袍,手捧朝天圭玉,寬面大耳,神態靜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璽,一捧寶劍。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參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后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
由于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后依附于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赤壁大戰后,勢力才得到發展。
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后占據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
不久,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劉備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羞憤病死于白帝城(奉節)。
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托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托孤”。 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
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
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訴后,先殺妻子,而后自殺。
他的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后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了魏國,當上安樂公后“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毀掉,自此沒有再塑。
正殿的兩壁,懸掛著木刻的《先主傳》、《后主傳》,傳文錄自陳壽史書《三國志》。蜀國的興亡,可從劉備、劉禪傳中了解始末。
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紅臉,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瞇半閉,美髯垂胸,身著金袍,手執象簡,一付帝王打扮神靈面孔。
關羽(?一219),字云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
他倆與劉備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曾被曹操俘獲,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攏下,仍然效忠劉備。
劉備得荊州后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樊,活捉曹軍大將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
最后,因驕傲輕敵,被東吳。
4.成都武侯祠中的三義廟導游詞
三義廟 紀念桃園三結義,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康熙初年建,1997年,因城建需要,整體遷建于武侯祠內,建筑構件、匾聯等均采用原物。
現三義廟由拜殿、大殿和兩廊組成。大殿內塑有劉、關、張的泥塑像。如果說武侯祠原塑像造型更多參考歷史的話,三義廟塑像造型則主要表現了文學與民俗。
大殿正中、劉備塑像前,懸掛著一方“神圣同臻”大匾,上款為“道光乙巳年艾月吉旦”,下款為“靴鞋行眾姓弟子立”。劉備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曾經“販履”。《三國志·先主傳》說: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 《三國演義》中,袁術曾大罵劉備為“織席編履之夫”,曹操罵劉備為“賣履小兒” 。 對此,諸葛亮還曾專門進行過駁斥,說:“昔高祖皇帝,起身乃泗上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履,又何足為辱乎?”我國古籍中有關“販履”、有名有姓的,就數劉備最早,他又富有影響。明清時期,民間行會興起,如木工尊魯班為祖師爺一樣,制鞋、修鞋、販鞋等一切與鞋有關的行業,都尊劉備為祖師爺。清代成都靴鞋業行會每年到武侯祠或三義廟開會,拜祭劉備,協調關系,洽談生意、制訂條款,調解糾紛等。據有關資料,當時成都靴鞋業行會的主要據點在成都南門一帶。時至今日,成都武侯區制鞋業發達,“西部鞋都”崛起,與此傳統不無影響。
關羽是我國古代忠義的最高典范,元明時期被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尊為財神。海外華人神龕上,幾乎都供奉了關羽神像;關帝廟則遍布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地。張飛,明清時期被屠宰行業尊為祖師爺。
拜殿內東西兩側各有一大四小五通石刻畫像,據明崇禎本《三國水滸全傳》插圖刻成。
5.求襄陽武侯祠講解詞
武侯祠導游詞(1) 各位朋儕,早上好!現在,我就帶各人去游覽位于南陽市西郊臥龍崗上的武侯詞。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草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時留下的故址,當年劉皇叔三顧之處,也是歷代人們仰望和祭把諸葛亮的中央。 據清康熙《龍崗志》紀錄,武侯祠始建于魏晉后期,經歷代的不停修繕和增建,形成了現在的范圍,今天我們看到的武侯祠,共占地200余畝,殿房150多間,檢聯70多副,碑刻300余塊,是我國懷念諸葛亮最大的古修建群。
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根本上是元明的布局風格,其木構修建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崗而建,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地勢開闊,勢如臥龍。
院內叢竹視諷,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惱人,優美的天然風光與到處頌揚的人文景觀交相照映,令人流連忘返。 好了,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曾經離開了武侯祠的人口,各人看這座“千古人龍”石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遍體充滿雕飾。
“千古人龍”的意思是指諸葛亮是人中之龍,隱喻臥龍崗是藏龍臥虎之地。各人看這第二道坊為“三顧坊”,清道光年間所立,兩面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和“真神人”,是為了懷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
“士為知己者逝世”,正是由于劉備這誠懇的三顧,才使得諸葛亮離開了隱居十年的臥龍崗,幫手劉備,兵馬終身,全心全意,逝世爾后已,劉備才能三分天下,成績帝業,諸葛亮因而功高蓋世,萬古流芳。劉備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面是實實在在,沒有停留在行動上,這個優點可真的值得我們當今的一些向導學習呀!“真神人”三個字,出自蘇軾《武候廟記》歌頌諸葛亮的一段話“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各人看石坊北邊的臥龍潭,那些邊有三棵古楸樹,相傳是當年劉、美、張三顧時系馬的樹,現在還存在的那一棵,各人猜一猜,1700多年前,樹上拴的是誰的馬呢? 載的臥龍崗,到場了劉備的政治團體,后官拜蜀漢丞相,爵封武鄉侯,逝世后溢“忠武侯”,因此歷代諸葛亮祠廟均稱為“武侯祠”。 穿過三顧坊,走過仙人橋,這條甫道直通廟門。
廟門為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雕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老師所題。過了廟門,即進入武侯祠的第一進院落,天井寬闊,古柏蔽日,青磚墁地,古樸天然。
院中甬道上“三代遺才”石坊與大拜殿絕對應。這里是贊揚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說等相比。
我們轉過去再看“韜略宗師”四個大字,韜略原指中國古代兵法《六韜》和《三略》,后世用來指用兵的盤算,這里也是贊揚諸葛亮的文韜武略的。 請看這副:“呂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繼以宛瑯琊得主有常經論不煥,齊鮑叔鄭子皮圣門所許也合之徐元直見賢達舉豪杰奮興”。
這副對聯贊美了呂尚、伊尹、管仲、諸葛亮這些可以或許資助帝王力挽狂瀾治國安邦的政治家,又贊頌了像鮑叔牙、鄭子皮、徐元直這些舉薦有才之士的伯樂,寓意深入,給人以啟迪。--> 請看這副:“立身于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勛業驚司馬,結廬在紫峰白水以側曲吟梁父千載風云起臥龍。”
這里,品指的是品級、品位。 莘野渭濱,代指隱居時的伊尹、呂尚。
兩朝指的是先主劉備,后主劉禪。驚司馬指的是諸葛亮逝世后用木像就使得司馬懿喪膽崎嶇潦倒。
下聯中紫峰白水指的是南陽市郊的紫山和白河,曲吟梁父,即吟詠《梁父吟》,《梁父吟》寫的是齊相曼嬰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相傳為諸葛亮所作。這副對聯充實贊頌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和豐功偉績。
他當年躬耕隱居,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完全可與前賢伊尹、呂尚出仕前的高尚行為相比美;他把茅廬建在紫山腳下,白河之濱,自比管仲、樂毅,人比為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正好似臥虎藏龍;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大夢誰先覺,終身我自知,“草廬對”縱論天上風云,戰略決策成竹在胸,顯示了他的政治遠見和曠世奇才;他的前后《出師表》是何等的壯懷猛烈,感人淚下!他以全心全意、逝世爾后已的精力,嘔心瀝血,幫手兩代君主創建了蜀漢偉業。 試想正是有了劉、關、張到此地三顧茅廬,才有了諸葛亮的出仕,也才有了波濤壯闊、多姿多彩的三國戰役風云歷史。
只管歷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幻化,世事滄桑,但諸葛臺甫垂宇宙,三國佳話天下揚,諸葛亮留下來的政治、軍事、治國方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力財富,諸葛亮的不朽英名,永遠值得人們懷念。此時此刻,站在武侯祠里,惦記孔明終身偉業,怎不使我們神游往古,浮想聯翩?想現在諸葛亮隱居南陽臥龍崗頭,苦讀史書,放眼天下,立下雄心雄心,關心社會民生,在這里度過了他的青年期間。
一旦時來運轉,皇叔三顧,草廬一對,臥龍起飛,火燒博望,天下三分,奈何蜀漢末年,攤上個扶不起的阿斗,又加上國力不濟,諸葛亮雖壯心不已,為統一中原,六出祁山,但孤掌難鳴,更可嘆積勞成疾,5丈原病逝世在軍旅之中。后人思之,無不扼腕感嘆。
正像杜甫的《蜀相》的詩中所說,“三顧。
6.武侯祠惠陵神道/外景/導游詞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后謚號忠武侯,后人便尊稱他為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廟宇,始建于公元223年劉備入葬于惠陵。依據漢制,陵旁必有廟,所以在劉備下葬于惠陵后,當時的蜀漢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劉備的原廟。(原廟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廟宇,唐宋時期,人們一般稱劉備的原廟為先主廟。)(因為現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體建筑,劉備死后就已出現其中兩組,故以劉備下葬惠陵作為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時,在惠陵和先主廟不遠的地方人們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時期,武侯祠就已成為著名的古跡和旅游勝地,杜甫當時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寫。明代時,蜀獻王朱椿認為“君臣宜一體”,就把武侯祠與先主廟合并為一,通稱“漢昭烈廟”,明末清初,祠廟毀于戰亂。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盡管官方一直把這里叫作“漢昭烈廟”,大門也懸掛著“漢昭烈廟”的橫匾。但人們仍習慣的稱這里為武侯祠。為什么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顧不了君尊臣卑的禮儀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為劉備陵園——惠陵。祠內有清代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鐘、鼓10余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應該稱作蜀漢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7.成都概況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您們光臨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雙擁”模范城。
近幾年,她又以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成就,先后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人居獎”和“最佳范例獎”兩項殊譽。 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于一體的特大城市。
她是稀世珍寶大熊貓的故鄉,也是天府之國的中心和“窗口”。她以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風光絢麗多姿和名勝古跡眾多而聞名于世。
“錦城”“蓉城”是成都的別名;芙蓉、銀杏是成都的市花和市樹。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間,西部地勢較高,中部和東南部是廣闊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
境內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6℃上下,降水量約1000毫米,素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之譽,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進,物產十分富饒,歷來被稱為“水旱從人,不知饑謹”的“天府明珠”。 成都市的全市總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000萬人,轄區劃為7區4市(縣級市)、8縣。
即錦江區、青羊區、成華區、金牛區、武侯區、青白江區、龍泉驛區;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溫江縣、新都縣、雙流縣、大邑縣、新津縣、郫縣、金堂縣、蒲江縣。此外,還設有國家級四川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
我們一般說的成都市區則指市中心部位的五個區,簡稱為“五城區”。其余的統稱“市郊縣”。
成都早在一萬年前就已成為蜀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和舞臺。在市區和廣漢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至少在四千年以前,古蜀先民們就用自己辛勤勞動的雙手,在這里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古蜀文明。
大約2500年前,古蜀國開明王朝把國都從樊鄉(今彭州市、新都縣交界處)遷到此處,取周太王遷歧“一年成邑,三年成都”這一典故,定名“成都”。這時的成都已經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城市。
公元前316年,秦國把四川納入版圖,成都是蜀郡的首府。自此以后,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代皆為郡、州、省一級行政區的治所和軍事重鎮。
其間,成都曾前后有7個割據政權的都城設在此,它們是,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大成政權”,公元二世紀時“三國”的蜀漢王朝,三世紀的“成漢”政權,九世紀前后的“前蜀”和“后蜀”政權,北宋時期農民起義的“大蜀”政權和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 成都有著悠久而燦爛的工商發展歷史,特別是絲織業的發達,名冠中華,遠銷國外。
西漢時期,成都因經濟繁榮成為當時中國的“五都”之一,織錦業已成為漢朝的重要國庫收入來源。成都是蜀錦織造中心,朝廷在此設置了“錦官城”,派有“錦官”進行管理。
這也是成都又稱為“錦城”,繞城而過的府南河又稱為“錦江”的原因。蜀漢時期,諸葛亮在四川實行休養生息,扶持農商的經濟政策,成都作為蜀漢首都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從晉代左思《蜀都賦》的敘述可見當時盛況。
他說“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萬千,墮賄山積,纖麗星繁……”好一幅百貨云集、萬頭攢動的市場交易圖!唐代,成都有“揚一益二”之譽,說她的繁華僅次于江南的揚州。到北宋時期,成都已成為僅次于汴京的大都會。
這時的成都,由于在晚唐五代的紛爭中處于相對安定的情況下,工農商業都有所發展,商市貿易突破了傳統的坊市格局,發展了專門的交易市場,不僅有城內東南西北的綜合市場,也有了專營產品的市場,如草市、糠市、鹽市、騾馬市等,鬧市區還有了“夜市”。此后的成都歷經元、明、清諸朝和民國時期,其間雖有多次的興衰起落,但她作為四川省經濟中心的地位并無變化。
成都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工藝之鄉。蜀繡、蜀錦名滿天下,列入中華四大名繡、四大名錦之列;成都的漆器以制作精美、工藝獨特,為歷代傳世名品,近代漢墓出土的文物中許多成都漆器可以作證;唐代成都出產的“雷琴”,載譽全國,被聲樂界視同珍寶;成都的印刷業在宋代是全國三大印刷業基地之一,有“宋時蜀刻甲天下”的贊譽,倫敦博物館所藏敦煌文書中有五代時期成都的木刻“歷書”,為世界最早的木刻歷書印本;成都的造紙業也很著名,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紙”是官方規定的詔書、冊令用紙;女詩人薛濤制作的“薛濤箋”被文人詩客視為上品。
成都的金銀絲制品、竹編、草編、也都有數百上千年的歷史。 成都是燦爛的蜀漢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四川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擁有輝煌的文明歷史。
早在公元前140多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興學,開辦了中國第一所正規的官辦學堂、為四川的文化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漢賦四大家”,成都市有司馬相如、揚雄兩位,晉代史學家《華陽國志》作者常璩、唐代女詩人薛濤、音樂家段安節、五代詞人歐陽炯、繪畫大師黃筌、宋代學者《資治通鑒》副主編范祖禹、理學家魏了翁、醫學家唐慎微、明代文學家楊長庵、清代著名的“儒將”岳鐘祺,加上現代文學巨子巴金、艾蕪、沙汀等人都是成都人士。
當然,造就成都文明史的還有歷史上眾多的外來名臣、文士的巨大貢獻,成都是歷史上文化名流匯集之地。大詩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介紹武侯祠的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