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柴靜 看見 有感 只要一個方面的感想100字~200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真相來自探尋,來自我們自身對世界的認識。而這個過程中,平衡是我們的道德責任。藥家鑫的故事那時傳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件事。就如那時的我寫作文常想著如何把這個人批判得再犀利一點,把這件事說的再有深度一點,然而看過這本書后發現自己是多么的無知。自己那所謂的觀點不過也是從新聞媒體的觀點得來,從沒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觀點。柴靜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個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失敗的教育才會釀成如此悲劇。書中是拋開媒體對藥家鑫殺人影響的大肆渲染,去關注事件的本身,關注真相,這也是柴靜這本書一直想傳達的觀點。
哈
2.《看見》柴靜讀后感
插上電熱毯,開強檔,偎床夜讀柴靜的《看見》,從冰涼看到滾燙。嘿嘿,我可不象小崔那么“傻”,“泡浴缸里看,從滾燙看至冰涼”。
開始是柴靜寫自己剛進央視的心路歷程,開始很失敗也很失落,后來經過一番努力、領悟,才慢慢一點一點地漸入佳境。看到這里我很想把女兒叫起來共讀,叫她知道每個人都不是天生的成功者。柴靜身上有股子擰勁,這和她清秀的小小的身量不大相符。她主持的節目我也看得不多,但我知道她與眾不同的地方,她采訪的多是邊緣性、尖銳的、爭議很大的人物和事件,語氣平靜理性但不失銳氣,往往能一語中的,很深入深刻,直插人心,有很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她這種人,如果在國外傳媒界,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其實平日,我更喜歡看娛樂主播,明亮,鮮艷,妙語連珠,叫人捧腹。可是柴靜叫我感覺敬重和敬畏。有一次她去采訪曝光山西的污染事件,當地官員語帶譏誚地問她,你是山西人吧,怎么不給山西做些好事?她答曰,“這就是。”很簡短,有力,引人深思。2003年非典事件時,她和同事們不顧生死,置身一線,給全國人民帶來很真實鮮活的報導,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這也算是很英雄的行為了。
前陣子網上有一種說法,說在央視主持人當中,很多美女主持人都傍上大款,嫁進豪門,但是有一個女主持人至今沒有在北京買房,這十多年一直住在原來租的房子里,是公認的央視最窮主持人,她就是柴靜!甘于清貧的柴靜,是繁華深處那朵盛開的雪蓮。。柴靜是這樣回應的,在感謝網友好意的同時,她表示溢美之詞,不敢領受,“最近有條關于我是"央視最窮主持人"的傳聞,很多人來問。好意我知道了,但請各位今后不必再提此事。我的職業身份是一個記者,與公眾有關的部分只是我報道上的專業能力,在這個范圍內歡迎任何討論。但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個人隱私,我按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活著。這事跟能力和道德都沒關系,沒什么可自慚,也沒什么可自得的,更談不上"甘于清貧"。溢美之詞,不敢領受。”而且她還表示,這么說對她的同事們不公平。這就是柴靜,低調,平和,不炒作,落落大方,絕不媚俗。
看著她的書,我不由得想起了十多年前的自己,那個愛閱讀愛自由愛憎分明的女孩子,雖然這跟柴靜沒有半毛錢的關系,但是這是讀她書帶來的感想,不得不說。那時候,每到春夏換季時,那個女孩子打開衣柜,數數自己歷年積累的五條舊裙子,心中會微微一笑,很知足地想這個夏天足夠對付了。可是到現在,紛繁的物欲,躁狂的時代,漸漸心智的迷失,也許某方面已成為自己先前十分厭惡的人。這樣不好!雖然相對大部分人來說,我現在的生活還是足夠的簡單,單純,但是能回到過去嗎?不過,也沒什么必要真回到過去,一個年齡階段有一個年齡階段的好,起碼我現在不會過分敏感,妄自菲薄。我是快樂的,在很多時候,生活中只要你不太較真,善于發現,其實也有很多閃光之處。“認真你就輸了,不認真你會活得更好。”這是一位治愈系御姐的醒世名言,品一品,很有道理的,當然也不是說要人太玩世不恭。所以對于近日一位朋友老公的棄世事件,我感覺很是揪心與不解。和一位致力于心理學研究朋友的想法一樣,現在,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視,因為這世界發展太快,光怪陸離,千奇百怪,現在社會的主要矛盾,早已不是當初我們上學時那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矛盾”了。
最后,做為“公認”的“娛樂版副版主”(辦公室的公)(正位現在讓位于嚴姐 ),我當然是要八卦一下柴靜的感情生活。網傳馮大作家近期為她離婚了, 雖說柴靜方回應兩人只是“紅顏知己”和“藍顏知己”的關系,她的一個朋友稱不要試圖去定性兩人的關系,這樣“太庸俗”。但我是十分的贊成他倆走一起的,憑柴靜寫的《雜種馮唐》,那個解剖之鋒利,了解之深切,非多年老友不能寫出。而且幸虧馮唐不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他是醫學博士,留過洋,現在好象是在體制內一個大型國企做高管, 這樣也較配柴妹妹了。大凡純粹的文人,特別是男性文人,都有股子酸腐之氣,不是變態就很過敏,沒一點清明剛正的男兒氣,哪里配得上我們天仙似的柴妹妹呢。
昨晚看了一個多小時,今晨送走女兒后又看了一個多小時,《看見》折痕在136頁,以我摧枯拉朽一日幾本的閱讀記錄,這已經算是很龜速了,但不要緊,好東西,是要慢慢品的,插電 ,慢````慢````品。
3.柴靜 看見 讀后感 800字 求原創
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讀完了柴靜的《看見》,心里的滋味很復雜。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讓我看看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停頓,我都在思考著自身。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在手機應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純美的的開頭,讓我以為這只是一篇追憶童年的散文。卻原來那只不過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讓人憤慨痛心的大事----環境污染。而柴靜在觸目驚心的數據和現狀描寫中穿插的童年往事,為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從而拉近了讀者與環境污染這件事的距離。環境污染,并不只是書面上的文字,口頭上的口號,而是生生吞噬了我們的童年和美夢的近在咫尺的野獸。接著看到柴靜的博客《新書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視頻深深吸引了我。我想,這段視頻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樣,就是一個記者,在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追尋著一個新聞一個事件的時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點情感。
看完書,再回過頭來看那段視頻,我才真正懂得視頻中的一些話語。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很多她這十年來在央視工作、采訪的新聞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寫這些片段的時候,并不是簡單地重復,更不是在展示過去的榮耀和輝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訴說著過去的錯誤和迷失。換言之,她在寫的,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這不是柴靜對自己生活工作的記錄,而更像是一本凝聚著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閱讀中的我,在《看見》這本書中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經歷與柴靜有何相似之處,但是我想,每一個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中,不管經歷過什么或者沒有經歷過什么,總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職場的青澀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亂和惶惑甚至想要放棄自己的“出溜”,壓力下的或軟弱或尖銳,這些感受我們都曾有過。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過了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來越深,最終只留下了一個勉強適應社會標準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靜,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來越走進自己的內心,從而也能夠走進更多人的內心。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復著兩個字——獨立。獨立地思考,意味著不從眾不偏頗。擺脫任何別人的影響,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更難的,是擺脫“自我”的影響。像“金剛經”里所說的,“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察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看住他而不是跟隨他。在“自我”的影響下,依然保持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4.看見讀后感柴靜4000字
上個學期就買了這本書,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完。之所以會買這本書,完全是沖著它的銷量,不過的確沒讓我失望,全書一共二十章,講述了她做新聞的這十年間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前不久柴靜在美國產子,傳聞沸沸揚揚,傷了大眾的一顆玻璃心。我倒沒覺得去美國生孩子有什么不對,難道就因為她是一個知名記者,她的書暢銷,她被稱為公知女神,她就必須怎樣去做嗎?《看見》一書讓人深入一個記者的內心,看到許多在電視節目上無法看到的畫面,這遠比看后期播出的片子來的震撼要大。
以前我一直認為,記者的工作,無非就是把事情真實客觀地報道出來,除了需要去現場采訪和文筆,好像還是挺簡單的。但事實上僅僅“客觀”這二字,就需要一個記者擁有很高的職業素養,要做到“能持”。柴靜在書中寫道,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她有幾年做節目喜歡做猛題,尖銳地問答,結尾時銳利地諷刺,柴靜以為這樣的自己頗受觀眾喜歡,直到被陳虹、張潔等同事批評指正才醒悟過來。真正的記者首先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他的報道中不能有太多的觀點性的內容。
事實上,柴靜所說的她犯的這些錯誤,在我們普通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們總是站在自己認為的弱者一方簡單地批評。就比如書中后面講到的藥家鑫的案子,2010年年底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從電視上看到了這個新聞。同學之間也會相互討論,說到他撞人之后再將人用刀砍死的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滿腔憤怒,覺得他就算立即被執行死刑都不夠解氣。(w w w . f w s i r . c o m)而藥家鑫也的確很快地就被執行死刑了。我還記得那時移動還給我發了一條彩信,詳細報道他的罪過和剛剛執行完的死刑,彩信的最后一張照片是他走進監獄的背影。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沒了,那時的我突然就覺得胸口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心里空落落的,對此我很奇怪。他不是已經死了嗎,他不是罪有應得嗎,我應該拍手稱快才對。柴靜在書中講述了一些藥家鑫案背后的故事,時隔三四年我才看到了一些當初我沒有看到的事實,我才明白當時自己的莫名的空茫感為何而來。藥家鑫曾說過他撞人后把她殺死是害怕她找上自己的父母,他曾受到極為嚴厲的家教,十分害怕他的父親;他還是獨生子,他父母的晚年該如何度過我不敢去想。大一時選修的一門法律課的老師也曾談到過這個案子,他說,藥家鑫其實完全是因大眾的憤怒而死。也對,想當初有多少人聽到這個新聞時是和我一樣,對他充滿了深深的厭惡。
當然,我們常人不必像記者一樣嚴格地自制,但需要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書的序言中寫道,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但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我想這也是這本書取名為“看見”的原因。我們許多人都缺乏獨立的思考,經常輕而易舉地就被帶進他人的觀點里,如果你的眼睛已經蒙上了一層“成見”的紗,又如何能看見這個世界呢
5.柴靜的看見讀后感
看完柴靜的《看見》,心里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
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采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里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系到自身。
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說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涂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后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
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
我并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么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
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布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里,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說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說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聽過別人評價柴靜的一句話:“柴靜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節目很有力量。”柴靜的節目我在之前從未看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在網上搜索了一個,看的是《告別盧安克》。
在這個節目里,她的出鏡率并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鏡頭前總是很冷靜,無論是煽情的場景還是失控的場面,她總保持一貫的冷靜客觀,在沒有用多少筆墨寫自己并且像白描似的《看見》里面也一樣。但即使是這樣的冷靜,這樣沒有裝飾和點綴的《看見》,也能讓讀者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
看了《雙城的創傷》后,我的心情很抑郁,這種感情不濃卻化不開;在《山西,山西》一章里,書記跟老頭兒的那一番“國家是先發展再治理”、“有錢就能治理”的話,回蕩在心頭凝成郁結;在《真實自有萬鈞之力》一章中,看到那個沒能求出小女孩,最終只能夠給她兩個糖的記者在嚎啕大哭時,我雖沒有淚眼婆娑,但心里猶如被蟻啃噬一樣。柴靜帶給人的力量,不是來自這些故事本身,而是來自于柴靜認識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讓我們跟隨著她去認識我們自己。
在《看見》的宣傳片里,柴靜說以前別人認為她是一個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揮灑自如的女強人;書中以前的柴靜是一個被批評后會“眼淚打轉”的女孩,但現在的柴靜無論面對什么都能夠鎮定自若;曾經的柴靜一個心氣高傲的文藝女青年,現今的柴靜已經化繭成蝶。《看見》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別人的故事,也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自己的故事。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6.柴靜《看見》第八章讀后感
讀柴靜《看見》有感
《看見》是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講述自己在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書的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現在鏡頭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在柴靜的簡介里,寥寥幾句話寫完了她的工作經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在簡介里寫滿各類榮譽、頭銜。通過這就給人以平凡有愛、簡單真實的形象。
最淺層的,通過讀《看見》確實“看見”了很多新聞采訪背后的故事。她盡可能誠實地描述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事件背后的人。使我們了解到社會最隱私角落里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就不一一列舉了。通過這些人和事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這都緣于柴靜的真實,以及由心而發的熱情和關懷。她關注的不是新聞,而是新聞中的人。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卻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因為從理智角度看,報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個人情感,否則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觀性,但從情感角度,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頭腦和一顆帶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實。情不自禁為故事角色痛心或愉悅,這就是柴靜。
而透過事件,我們站在柴靜的角度看這本書,我們會看到一個人不斷成長的經歷。從剛進新聞界的高度自我肯定到遭遇挫折,再到重新審視自己找到定位。從早期的青澀、懵懂、“不接地氣”到后來的自省、觀察和沉淀。她用最樸實文字記錄了自己的青澀、困惑,堅持和成長。書中的記錄不是簡單的敘述,它融合了自己對每件事件中所反映出的問題的思考,對人性的探究和對自己、對記者職業職責的不斷思索。柴靜對于記者職業的熱情和對自我不斷打破再糾正的態度令人感動。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態度和精神,雖然我們的工作不是記者,我們也要有這種對工作、對職業始終保持熱情的心態。對于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于自我打破,審視自己矯枉過正。“生活里怎樣是你的事,上了節目就不能有這個”。因為我們都一樣是普通人,會犯錯、會惶恐、會困惑,只有由內心而發的熱情才是堅持的支柱。不斷的自省和思考使我們學會去回歸生活,去認識而不是去指責批判。
從更深層次的閱讀這本書,我看到了什么是“韌勁兒”,它是對自己要求的堅守。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想,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或附庸。柴靜是一個追求“精確”、追求深度的人。當然這也是在她不斷成長中所養成的,在她剛進入央視時同樣慘敗過。她做的第一期節目是關于剖腹產話題,采訪錄了三十分鐘,談完剖腹產怎么不好就結束了。結果送審后被公開批評“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生和家屬,怎么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認為人們選擇剖腹產是錯誤的觀點,那么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么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層面,你找了幾個層面???”同樣我們在對待工作,處理事情時有沒有想過更深層面?是不是只考慮眼前而不顧長遠?處理事情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這是我們需要深刻自省的。“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并不吃力,把它精確地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的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人與人的差別就是從細微處開始的,多想一點,做好一點,終究造就不平凡!
《看見》是一本講故事的書,但在書中我看見更多的是關于人生的感悟,對世界的覺悟,以及如何對待工作,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最令人深思的是“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于死。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
7.柴靜的看見 第二十章的讀后感
說陳虻不死,因為柴靜從一開始進入央視,就是陳虻負責她的工作和知道柴靜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主持人。一直到陳忙去世,對柴靜的影響,以及給柴靜帶來的很多工作上面的感悟都是無法磨滅的,雖然陳虻人已經離開,可是對柴靜的影響至今,甚至是以后。
柴靜是一個絕強的人,起初對于陳虻的固執是很不服氣的,對于柴靜自認為有想法的人,在慢慢的犯錯誤中,發現因為自己的蒙昧和無知,把一步之遙走成了萬水千山,原來,暮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
漸漸的在陳虻離開,失去了一種心里依靠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要真正的做自己。陳虻原來一直沒有離開,以至于讓我懷念這么久、
8.<看見>柴靜 4000字讀后感跪求
之所以會買柴靜的《看見》來看,還是因為之前看過柴進主持的節目才來看的,不過買來之后,卻沒看,直到這次端午節,我才趁著假日看了。
閱讀《看見》是在三天內斷斷續續完成的,期間鼻酸含淚無數次,有兩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來。一次是開始閱讀的那個晚上,久未讀書的我被真實的文字和事例拍打著內心,看到第二章節講述非典時生命的脆弱,一個沒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紅腫。而當我以為我不會再如此動情的時候,就看到了臨近書末的藥家鑫事件。
非典時期發生在我的小學,具體情形已經記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種種駭人之處、學校每日查好幾次的體溫和教室里濃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靜書中描寫的場景與我記憶中能重疊并不多,幾個耳熟能詳的“英雄事跡”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觸動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驚覺我離這想要接近的真實社會原來這樣遠。
記得2012年11月26日,BBC中文網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內的BBC新聞學院(BBC College of Journalism)四種新語言網頁,里面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價值觀、報道原則,以及專業操守等,是一流媒體為行業人才制定的規則。這不僅屬于BBC。
全世界的新聞人都有克朗凱特口中的“獨立的迫切性”,于是點進去仔細看了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原創報道》。其實每一篇報道都是記者的原創,但是我還是一直在想原創中要夾帶多少來自記者的主觀思想。
事實證明,當一個人所了解的真相越少,他就越容易對事件產生偏激情緒。“不偏不倚”是所有BBC新聞報道的標準之一,但是要完全做到,何其難。記者是以人出發去探求事件最真實的一面,所以就很難保證不會被當事人左右態度。柴靜說看到貴溪翻墜水塘的校車中幸存的5歲的貝貝眼神中的創傷和委屈,不可能沒有情緒,但想要認清現實,只能老老實實,從憤慨出發,向事實走去。
無論如何,應當把對事件判斷的權利移交給大眾,所以報道的時候,記者和所屬媒體應該對報道的準確性負責。
因為追星,所以看過太多報紙和媒體為了噱頭而做的不實報道以及只吸引目光的標題黨,如果明星追究則告上法庭或者媒體出面道歉,而大部分人選擇置之不理,也更加惡化了這一現象。有時候大眾就成為被媒體愚弄的對象,同樣一個事情兜兜轉轉卻發現不過是游戲一場,這種感覺讓人惱怒。很多人不把娛樂新聞當做新聞看,可是既然叫做“新聞”,就是屬于這個行業的,一些小事能夠折射更多現狀。
新聞本應該是件挺嚴肅的事兒。
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見》讓我對CCTV改變了很多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執拗,作為觀眾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后的掙扎和探索。
關注無數人真實的生活,用我們富有感情和敏銳的眼睛去捕捉、發現,將完整事件鋪陳在大眾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
也許,這就是媒體最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柴靜的《看見》,讓我看見,也讓我對自己以前的觀點有了很大的反思。
9.有沒有柴靜的書《看見》的讀后感
《看見》讀后感 花了一周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柴靜的《看見》,感觸良多。
看書之前,看了很多介紹、書評,反映甚好。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介紹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是一本出入職場的心路歷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很沉重,以致于我無法一目十行,速讀完成。
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訪新聞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簡單的去描述這些片段,用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輝煌與榮耀,正如她自己所說,她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著不斷犯錯、不斷推斷、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她在寫的,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
柴靜在十年中探索著邏輯,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寫道:“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思考,獨立的思考,擺脫“自我”影響的思考。
何謂成功,在我看來便是平和,寵辱不驚。如何能夠平和,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之上,自知自己是個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內心學會平和得制定目標和計劃、判斷得失。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平和很難達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這需要時間的歷練,需要過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樣柴靜的敬業令我折服,為了記者的職業道德,不斷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打磨著自己的冷靜和理智,但她熱愛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
我的第二個感觸便是責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個旁觀者,沒有設備記錄,沒有同事陪伴,獨自一人進入病區,承受著被傳染的風險,和病人面對面交流。
在山西采訪時,一位官員帶著譏笑的說:“你怎么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我辦的就是。” ??她可以在不斷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災區,冒著生命危險走入非典病區,頂著各種壓力采訪敏感話題,憑的就是一份責任感。
在采訪兩會時,有個編導說柴靜“看你采訪,眼睛里都放著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正是她的熱情的所在。責任感是一個有職業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
我的職業教書育人,傳到授業解惑意味著改變別人的思想,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責任感在我看來就是不愧對每一節課,不敷衍,言之有物,能讓我的學生從每節課中學到一點內容,也許這種看法比較膚淺,但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達到的目標。
《看見》中還令我深有感觸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之上,尊重不等于禮貌,理解也不是可憐。
存在即合理,我們往往只看見受害方,一味的去譴責侵害方,卻缺少對于他們的諒解。“一個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溫柔”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話,即使她父親經常毆打她母親,她仍然相信父親會溫柔,只是沒有被發現。
Kim對孩子說“可以恨爸爸錯誤的行為,不要恨爸爸這個人”。我們缺少的就是這顆包容的心。
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寬容。容忍還有個“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悅但沒有改變侵害。
寬容有個“寬”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可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合理的建議,但表示對他們錯誤行為的理解,這是我要去學習的。
胡適說:“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
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于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坐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