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山為什么會爆發
火山爆發是怎樣造成的呢?原來,地球內部充滿著熾熱的巖漿。在極大的壓力下,巖漿便會從薄弱的地方沖破地殼,噴涌而出,造成火山爆發。
火山可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前面講到的坦博拉火山和夏威夷群島上的火山,現在還在活動,這就是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史前有過活動,但歷史上無噴發記載的火山。我國境內的600多座火山,大都是死火山。有些火山在歷史上有過活動的記載,但后來一直沒有活動,這種火山就稱作休眠火山。休眠火山可能會突然“醒來”,成為活火山。
猛烈的火山爆發會吞噬、摧毀大片土地,把大批生命、財產燒為灰燼。可是令人驚訝的是,火山所在地往往是人煙稠密的地區,日本的那須火山和富士火山周圍就是這樣。原來,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是很好的天然肥料,富士山地區的桑樹長得特別好,有利于養蠶業;維蘇威火山地區則盛產葡萄。火山地區景象奇特,往往成為旅游勝地。
在人類能夠控制火山活動之前,加強預報是防止火山災害的唯一辦法。科學家對火山爆發問題的研究,常常得益于動、植物的某種突然變化。許多動物往往在火山爆發之前就紛紛逃離遠去,似乎知識大禍即將臨頭。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有一種奇特的植物,在火山爆發之前會開花,當地居民把它叫做“火山報警花”。
2.火山為什么會暴發
地殼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堅硬的外殼,由一層層的巖石構成。
地殼薄厚不一樣,高山處地殼較厚,海洋下面地殼較薄,大陸地殼平均厚度有30多千米。 地殼雖然是很堅硬的,但并不是到處都嚴密無縫,有些地方也有裂縫。
巖漿在地下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巨大的壓力下,會像牙膏袋里的牙膏在手的擠壓下向上升那樣,沿著地殼的裂縫向上升。 上升的巖漿,有的逐漸冷卻了,凝固成巖石,例如花崗石就是由巖漿冷卻而成的。
如果上升的巖漿處在地殼比較薄的部位,或者地殼的裂縫距地面較近,巖漿就可能在巨大的壓力下沖出地面,形成火山噴發。 多數的火山噴發后,火山噴發物及巖漿冷卻后形成的巖石,會堆積成一座圓錐形的山。
山頂有圓形的火山口,中間有管道狀的火山通道(巖漿和其他火山噴發物就是沿著火山通道向上噴出的)。由于這種山是由火熱的巖漿冷卻后形成的巖石堆積而成的,再次噴發時會從山頂的火山口噴煙冒火,所以人們便把這種山叫做火山。
有的火山噴發比較平緩,巖漿沿地殼裂縫緩慢地涌流出來;有的火山噴發很猛烈,有巨大的聲音,火山噴發物升得很高,還能引起地震。例如在1883年 5月 20日,位于印度尼西亞的一個海島上的喀拉喀托火山噴發時,遠在4 800千米以外的地方都聽到了它爆發的聲音,噴出的煙云升到70千米~80千米高空;這座火山爆發時引起了強烈的地震,它所在的島嶼三分之二被炸掉了,島上出現了一個300米深的大坑,島附近的海浪被掀起30多米高。
3.為什么火山會爆發
火山爆發的原因
1.海平面變化可能導致火山爆發
熾熱的巖漿在地下運行,遇到合適的機會就噴涌而出,形成火山爆發。到底是什么因素“扣動”了火山的“扳機”呢?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地質學研究小組最近提出,海平面變化可能是導致火山爆發的原因之一。
過去,科學家一直試圖從地震和潮汐的變化等現象尋找火山爆發的原因。劍橋大學的研究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新的方向,有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通報》上。
過去300年全球火山爆發的統計記錄顯示,在北半球冬季月份里,全球火山爆發的可能性增加了18%。泛太平洋地區這一現象尤為顯著,在這幾個月份里有些地方火山爆發的頻率比平均值甚至高出50%。
劍橋大學的地質學研究小組認為,由于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于南半球,這里冬季的積雪量大大高于南半球在冬季的積雪量。大量積雪使得北半球冬季時全球海平面下降約1厘米,而海平面的變化對海岸線和島嶼的壓力可能是導致火山爆發的原因。
劍橋大學的這一發現與美國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觀測結果相吻合。這一觀測記錄顯示,在過去8.5萬年里,海平面變化頻繁時期火山爆發的頻率高
2.
研究顯示,在地心活動劇烈、地表巨變的時期,大量巖漿形成柱狀噴發,這樣來自地幔的高溫物質就在地表蔓延流動開來,據推測巖漿覆蓋了半徑約為500公里的面積。而這樣的爆發持續了一兩百萬年,并形成了上百萬立方千米的熔巖
3.暴雨引起火山爆發
英格蘭火山學家約翰·默里最近研究發現,有一種類型的火山爆發可能是因暴雨引起的。因此,將來有可能通過簡單地觀察天氣預報就能提前知道這種火山爆發是否會發生,從而提前準備,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由暴雨引發的火山爆發是一種稱為“圓丘倒坍”型爆發,是火山爆發中最危險的一種形式。20世紀中有70%以上與火山有關的死亡就是這種類型的火山爆發引起的。默里說,由暴雨引發的火山爆發往往是大的爆發,例如,1980年5月18日圣海倫斯火山噴發,把5.2億噸火山灰送到了25公里高的空中,噴發出的巖石和碎片落到了離火山30公里遠的地方。
火山噴發往往幾個月前就能有征兆,因為在突然噴發以前,巖漿會從下面向外擠壓,在火山的一側產生一個可看得見的圓丘。小的火山巖噴發會使圓丘增加隆起程度,使它更不穩定,直到最后發生崩潰,產生巨大爆炸釋放壓力。但是它什么時候將突然爆發,很難準確預測。
研究人員對拉丁美洲蒙特塞拉特島的Soufriere Hills火山最近三次發生的爆發與氣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座火山在約300年前的一次爆發后,在1995 年7月18日變得很活躍。在這三次爆發之前,暴雨使已經快要崩塌的圓丘變得更不穩定。英國學者艾德里安·馬修斯說,這座火山在2001年7月29日的爆發特別引人注意,因為它在巴里熱帶風暴襲擊加勒比島時,在幾分鐘內圓丘就崩塌了,緊接著就發生了突然爆發。而這場熱帶暴風雨是該年7月份的第一場暴風雨。
馬修斯指出,暴雨在引發其他火山噴發中也可能起作用。他認為,暴雨之所以會引起火山噴發,一種可能是暴雨沖刷掉圓丘地基上的巖石,使它失去穩定性;但更可能是大量的雨水滲入圓丘中的裂縫,然后被高溫熔巖加熱蒸發,這樣在雨水變成蒸氣時壓力大大增加,從而引起火山爆發。
研究人員說,雖然暴雨不一定在每種情況下都是引發火山爆發的“觸發器”,在沒有降雨時,圓丘最終也可能崩塌,因為暴雨只是施加了額外的沖擊力。但將暴雨作為一個系數引入火山爆發預報程序,無疑可增加火山爆發預測的精確度。而能夠預測各種圓丘的崩塌,是向準確預測火山爆發邁出的重要一步。
火山突然噴發是特別致命的,因為火山噴發會把灼熱的有毒氣體、熾熱的火山灰和礫石形成的巖漿“河流”,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猛沖到山下,比火山灰的危害要大得多。大量的碎石被圓丘下產生的熱氣懸浮起來,就像洶涌的山洪向山下猛沖,摧毀沿途經過的一切障礙,它們的沖擊力極大,人們有可能躲開火山灰,但幾乎沒有人可以在火山碎屑流的沖擊中生存下來。
4.為什么會發生火山爆發
1.海平面變化可能導致火山爆發
熾熱的巖漿在地下運行,遇到合適的機會就噴涌而出,形成火山爆發。到底是什么因素“扣動”了火山的“扳機”呢?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地質學研究小組最近提出,海平面變化可能是導致火山爆發的原因之一。
過去,科學家一直試圖從地震和潮汐的變化等現象尋找火山爆發的原因。劍橋大學的研究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新的方向,有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通報》上。
過去300年全球火山爆發的統計記錄顯示,在北半球冬季月份里,全球火山爆發的可能性增加了18%。泛太平洋地區這一現象尤為顯著,在這幾個月份里有些地方火山爆發的頻率比平均值甚至高出50%。
劍橋大學的地質學研究小組認為,由于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于南半球,這里冬季的積雪量大大高于南半球在冬季的積雪量。大量積雪使得北半球冬季時全球海平面下降約1厘米,而海平面的變化對海岸線和島嶼的壓力可能是導致火山爆發的原因。
劍橋大學的這一發現與美國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觀測結果相吻合。這一觀測記錄顯示,在過去8.5萬年里,海平面變化頻繁時期火山爆發的頻率高
2.
研究顯示,在地心活動劇烈、地表巨變的時期,大量巖漿形成柱狀噴發,這樣來自地幔的高溫物質就在地表蔓延流動開來,據推測巖漿覆蓋了半徑約為500公里的面積。而這樣的爆發持續了一兩百萬年,并形成了上百萬立方千米的熔巖
3.暴雨引起火山爆發
英格蘭火山學家約翰·默里最近研究發現,有一種類型的火山爆發可能是因暴雨引起的。因此,將來有可能通過簡單地觀察天氣預報就能提前知道這種火山爆發是否會發生,從而提前準備,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由暴雨引發的火山爆發是一種稱為“圓丘倒坍”型爆發,是火山爆發中最危險的一種形式。20世紀中有70%以上與火山有關的死亡就是這種類型的火山爆發引起的。默里說,由暴雨引發的火山爆發往往是大的爆發,例如,1980年5月18日圣海倫斯火山噴發,把5.2億噸火山灰送到了25公里高的空中,噴發出的巖石和碎片落到了離火山30公里遠的地方。
火山噴發往往幾個月前就能有征兆,因為在突然噴發以前,巖漿會從下面向外擠壓,在火山的一側產生一個可看得見的圓丘。小的火山巖噴發會使圓丘增加隆起程度,使它更不穩定,直到最后發生崩潰,產生巨大爆炸釋放壓力。但是它什么時候將突然爆發,很難準確預測。
研究人員對拉丁美洲蒙特塞拉特島的Soufriere Hills火山最近三次發生的爆發與氣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座火山在約300年前的一次爆發后,在1995 年7月18日變得很活躍。在這三次爆發之前,暴雨使已經快要崩塌的圓丘變得更不穩定。英國學者艾德里安·馬修斯說,這座火山在2001年7月29日的爆發特別引人注意,因為它在巴里熱帶風暴襲擊加勒比島時,在幾分鐘內圓丘就崩塌了,緊接著就發生了突然爆發。而這場熱帶暴風雨是該年7月份的第一場暴風雨。
馬修斯指出,暴雨在引發其他火山噴發中也可能起作用。他認為,暴雨之所以會引起火山噴發,一種可能是暴雨沖刷掉圓丘地基上的巖石,使它失去穩定性;但更可能是大量的雨水滲入圓丘中的裂縫,然后被高溫熔巖加熱蒸發,這樣在雨水變成蒸氣時壓力大大增加,從而引起火山爆發。
研究人員說,雖然暴雨不一定在每種情況下都是引發火山爆發的“觸發器”,在沒有降雨時,圓丘最終也可能崩塌,因為暴雨只是施加了額外的沖擊力。但將暴雨作為一個系數引入火山爆發預報程序,無疑可增加火山爆發預測的精確度。而能夠預測各種圓丘的崩塌,是向準確預測火山爆發邁出的重要一步。
火山突然噴發是特別致命的,因為火山噴發會把灼熱的有毒氣體、熾熱的火山灰和礫石形成的巖漿“河流”,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猛沖到山下,比火山灰的危害要大得多。大量的碎石被圓丘下產生的熱氣懸浮起來,就像洶涌的山洪向山下猛沖,摧毀沿途經過的一切障礙,它們的沖擊力極大,人們有可能躲開火山灰,但幾乎沒有人可以在火山碎屑流的沖擊中生存下來。
5.火山為什么會爆發
火山爆發的原因 1.海平面變化可能導致火山爆發 熾熱的巖漿在地下運行,遇到合適的機會就噴涌而出,形成火山爆發。
到底是什么因素“扣動”了火山的“扳機”呢?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地質學研究小組最近提出,海平面變化可能是導致火山爆發的原因之一。 過去,科學家一直試圖從地震和潮汐的變化等現象尋找火山爆發的原因。
劍橋大學的研究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新的方向,有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通報》上。 過去300年全球火山爆發的統計記錄顯示,在北半球冬季月份里,全球火山爆發的可能性增加了18%。
泛太平洋地區這一現象尤為顯著,在這幾個月份里有些地方火山爆發的頻率比平均值甚至高出50%。 劍橋大學的地質學研究小組認為,由于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于南半球,這里冬季的積雪量大大高于南半球在冬季的積雪量。
大量積雪使得北半球冬季時全球海平面下降約1厘米,而海平面的變化對海岸線和島嶼的壓力可能是導致火山爆發的原因。 劍橋大學的這一發現與美國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觀測結果相吻合。
這一觀測記錄顯示,在過去8.5萬年里,海平面變化頻繁時期火山爆發的頻率高 2. 研究顯示,在地心活動劇烈、地表巨變的時期,大量巖漿形成柱狀噴發,這樣來自地幔的高溫物質就在地表蔓延流動開來,據推測巖漿覆蓋了半徑約為500公里的面積。而這樣的爆發持續了一兩百萬年,并形成了上百萬立方千米的熔巖 3.暴雨引起火山爆發 英格蘭火山學家約翰·默里最近研究發現,有一種類型的火山爆發可能是因暴雨引起的。
因此,將來有可能通過簡單地觀察天氣預報就能提前知道這種火山爆發是否會發生,從而提前準備,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由暴雨引發的火山爆發是一種稱為“圓丘倒坍”型爆發,是火山爆發中最危險的一種形式。
20世紀中有70%以上與火山有關的死亡就是這種類型的火山爆發引起的。默里說,由暴雨引發的火山爆發往往是大的爆發,例如,1980年5月18日圣海倫斯火山噴發,把5.2億噸火山灰送到了25公里高的空中,噴發出的巖石和碎片落到了離火山30公里遠的地方。
火山噴發往往幾個月前就能有征兆,因為在突然噴發以前,巖漿會從下面向外擠壓,在火山的一側產生一個可看得見的圓丘。小的火山巖噴發會使圓丘增加隆起程度,使它更不穩定,直到最后發生崩潰,產生巨大爆炸釋放壓力。
但是它什么時候將突然爆發,很難準確預測。 研究人員對拉丁美洲蒙特塞拉特島的Soufriere Hills火山最近三次發生的爆發與氣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這座火山在約300年前的一次爆發后,在1995 年7月18日變得很活躍。在這三次爆發之前,暴雨使已經快要崩塌的圓丘變得更不穩定。
英國學者艾德里安·馬修斯說,這座火山在2001年7月29日的爆發特別引人注意,因為它在巴里熱帶風暴襲擊加勒比島時,在幾分鐘內圓丘就崩塌了,緊接著就發生了突然爆發。而這場熱帶暴風雨是該年7月份的第一場暴風雨。
馬修斯指出,暴雨在引發其他火山噴發中也可能起作用。他認為,暴雨之所以會引起火山噴發,一種可能是暴雨沖刷掉圓丘地基上的巖石,使它失去穩定性;但更可能是大量的雨水滲入圓丘中的裂縫,然后被高溫熔巖加熱蒸發,這樣在雨水變成蒸氣時壓力大大增加,從而引起火山爆發。
研究人員說,雖然暴雨不一定在每種情況下都是引發火山爆發的“觸發器”,在沒有降雨時,圓丘最終也可能崩塌,因為暴雨只是施加了額外的沖擊力。但將暴雨作為一個系數引入火山爆發預報程序,無疑可增加火山爆發預測的精確度。
而能夠預測各種圓丘的崩塌,是向準確預測火山爆發邁出的重要一步。 火山突然噴發是特別致命的,因為火山噴發會把灼熱的有毒氣體、熾熱的火山灰和礫石形成的巖漿“河流”,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猛沖到山下,比火山灰的危害要大得多。
大量的碎石被圓丘下產生的熱氣懸浮起來,就像洶涌的山洪向山下猛沖,摧毀沿途經過的一切障礙,它們的沖擊力極大,人們有可能躲開火山灰,但幾乎沒有人可以在火山碎屑流的沖擊中生存下來。
6.火山為什么會噴發
簡單的說就是地殼運動 巖漿上涌 火山爆發 火山噴發(volcanic eruption) 火山噴發是巖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向地表的釋放。
由于巖漿中含大量揮發分,加之上覆巖層的圍壓,使這些揮發分溶解在巖漿中無法溢出,當巖漿上升靠近地表時,壓力減小,揮發分急劇被釋放出來,于是形成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是一種奇特的地質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
因巖漿性質、地下巖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火山噴發的形式有很大差別,一般有這樣一些分類: 【1、裂隙式噴發】 巖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后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巖臺地。
如分布于中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巖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巖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 地下巖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1)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巖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像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里沸瀉出來一樣。
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
這類火山人們可以盡情地欣賞。 (2)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
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震撼了整個世界。它噴出的巖漿粘稠,同時噴出大量浮石和熾熱的火山灰。
這次造成26000人死亡的噴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3)中間式: 屬于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巖噴發為主。
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并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征。
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鐘噴發一次,夜間在50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而被譽為“地中海燈塔”。又稱斯特朗博利式。
有人認為我國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火山屬于這種類型。 【3、熔透式噴發】 巖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
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在。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巖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巖漿噴出活動。
【火山噴發三個階段】 1、氣體的爆炸 在火山噴發的孕育階段,由于氣體出溶和震群的發生,上覆巖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壓力降低,而巖漿體內氣體出溶量不斷增加,巖漿體積逐漸膨脹,密度減小,內壓力增大,當內壓力大大超過外部壓力時,在上覆巖石的裂隙密度帶發生氣體的猛烈爆炸,使巖石破碎,并打開火山噴發的通道,首先將碎塊噴出,相繼而來的就是巖漿的噴發。 2、噴發柱的形成 氣體爆炸之后,氣體以極大的噴射力將通道內的巖屑和深部巖漿噴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噴發柱。
噴發柱又可分為三個區: (1)氣沖區:它位于噴發柱的下部,相當于整個噴發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氣體從火山口沖出時的速度和力量很大,雖然噴射出來的巖塊等物質的密度遠遠超過大氣的密度,但它也會被拋向高空。
氣沖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內上升時逐漸加快,當它噴出地表射向高空時,由于大氣的壓力和噴氣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漸減小,被氣沖到高空的物質,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開始降落。 (2)對流區:位于氣沖區的上部,因噴發柱氣沖的速度減慢,氣柱中的氣體向外散射,大氣中的氣體不斷加入,形成了噴發柱內外氣體的對流,因此稱其為對流區。
該區密度大的物質開始下落。密度小于大氣的物質,靠大氣的浮力繼續上升。
對流區氣柱的高度較大,約占噴發柱總高度的十分之七。 (3)擴散區:位于噴發柱的最頂部,此區噴發柱與高空大氣的壓力達到基本平衡的狀態。
噴發柱不斷上升,柱內的氣體和密度小的物質是沿著水平方向的擴散,故稱其為擴散區。被帶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云,火山灰云能長時間飄流在空中,而對區域性的氣候帶來很大影響,甚至會造成災害。
此區柱體高度占柱體總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 3. 噴發柱的塌落 噴發柱在上升的過程中,攜帶著不同粒徑和密度的碎屑物,這些碎屑物依著重力的大小,分別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階段塌落。
決定噴發柱塌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四點: (1)火山口半徑大的,氣體沖力小,柱體塌落的就快; (2)若噴發柱中巖屑含量高,并且粒徑和密度大,柱體塌落的就快; (3)若噴發柱中重復返回空中的固體巖塊多,柱體塌落的就快; (4)噴發柱中若有地表水的加入,可增大柱體的密度,柱體塌落的就快。反之,噴發柱在空中停留時間長,塌落的就慢。
火山噴發并非千遍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那樣的噴發,事前熔巖已靜靜地流出,由于熔巖流動緩慢,因而只破壞財產而沒有危及生命。而像1883年印尼。
7.火山為什么爆發
火山爆發的原因
1.海平面變化可能導致火山爆發
熾熱的巖漿在地下運行,遇到合適的機會就噴涌而出,形成火山爆發。到底是什么因素“扣動”了火山的“扳機”呢?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地質學研究小組最近提出,海平面變化可能是導致火山爆發的原因之一。
過去,科學家一直試圖從地震和潮汐的變化等現象尋找火山爆發的原因。劍橋大學的研究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新的方向,有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通報》上。
過去300年全球火山爆發的統計記錄顯示,在北半球冬季月份里,全球火山爆發的可能性增加了18%。泛太平洋地區這一現象尤為顯著,在這幾個月份里有些地方火山爆發的頻率比平均值甚至高出50%。
劍橋大學的地質學研究小組認為,由于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于南半球,這里冬季的積雪量大大高于南半球在冬季的積雪量。大量積雪使得北半球冬季時全球海平面下降約1厘米,而海平面的變化對海岸線和島嶼的壓力可能是導致火山爆發的原因。
劍橋大學的這一發現與美國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觀測結果相吻合。這一觀測記錄顯示,在過去8.5萬年里,海平面變化頻繁時期火山爆發的頻率高
2.
研究顯示,在地心活動劇烈、地表巨變的時期,大量巖漿形成柱狀噴發,這樣來自地幔的高溫物質就在地表蔓延流動開來,據推測巖漿覆蓋了半徑約為500公里的面積。而這樣的爆發持續了一兩百萬年,并形成了上百萬立方千米的熔巖
3.暴雨引起火山爆發
英格蘭火山學家約翰·默里最近研究發現,有一種類型的火山爆發可能是因暴雨引起的。因此,將來有可能通過簡單地觀察天氣預報就能提前知道這種火山爆發是否會發生,從而提前準備,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由暴雨引發的火山爆發是一種稱為“圓丘倒坍”型爆發,是火山爆發中最危險的一種形式。20世紀中有70%以上與火山有關的死亡就是這種類型的火山爆發引起的。默里說,由暴雨引發的火山爆發往往是大的爆發,例如,1980年5月18日圣海倫斯火山噴發,把5.2億噸火山灰送到了25公里高的空中,噴發出的巖石和碎片落到了離火山30公里遠的地方。
火山噴發往往幾個月前就能有征兆,因為在突然噴發以前,巖漿會從下面向外擠壓,在火山的一側產生一個可看得見的圓丘。小的火山巖噴發會使圓丘增加隆起程度,使它更不穩定,直到最后發生崩潰,產生巨大爆炸釋放壓力。但是它什么時候將突然爆發,很難準確預測。
研究人員對拉丁美洲蒙特塞拉特島的Soufriere Hills火山最近三次發生的爆發與氣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座火山在約300年前的一次爆發后,在1995 年7月18日變得很活躍。在這三次爆發之前,暴雨使已經快要崩塌的圓丘變得更不穩定。英國學者艾德里安·馬修斯說,這座火山在2001年7月29日的爆發特別引人注意,因為它在巴里熱帶風暴襲擊加勒比島時,在幾分鐘內圓丘就崩塌了,緊接著就發生了突然爆發。而這場熱帶暴風雨是該年7月份的第一場暴風雨。
馬修斯指出,暴雨在引發其他火山噴發中也可能起作用。他認為,暴雨之所以會引起火山噴發,一種可能是暴雨沖刷掉圓丘地基上的巖石,使它失去穩定性;但更可能是大量的雨水滲入圓丘中的裂縫,然后被高溫熔巖加熱蒸發,這樣在雨水變成蒸氣時壓力大大增加,從而引起火山爆發。
研究人員說,雖然暴雨不一定在每種情況下都是引發火山爆發的“觸發器”,在沒有降雨時,圓丘最終也可能崩塌,因為暴雨只是施加了額外的沖擊力。但將暴雨作為一個系數引入火山爆發預報程序,無疑可增加火山爆發預測的精確度。而能夠預測各種圓丘的崩塌,是向準確預測火山爆發邁出的重要一步。
火山突然噴發是特別致命的,因為火山噴發會把灼熱的有毒氣體、熾熱的火山灰和礫石形成的巖漿“河流”,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猛沖到山下,比火山灰的危害要大得多。大量的碎石被圓丘下產生的熱氣懸浮起來,就像洶涌的山洪向山下猛沖,摧毀沿途經過的一切障礙,它們的沖擊力極大,人們有可能躲開火山灰,但幾乎沒有人可以在火山碎屑流的沖擊中生存下來。
8.火山為什么會噴發
簡單的說就是地殼運動 巖漿上涌 火山爆發火山噴發(volcanic eruption) 火山噴發是巖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向地表的釋放。
由于巖漿中含大量揮發分,加之上覆巖層的圍壓,使這些揮發分溶解在巖漿中無法溢出,當巖漿上升靠近地表時,壓力減小,揮發分急劇被釋放出來,于是形成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是一種奇特的地質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
因巖漿性質、地下巖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火山噴發的形式有很大差別,一般有這樣一些分類:【1、裂隙式噴發】巖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后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巖臺地。
如分布于中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巖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巖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 地下巖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1)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巖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像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里沸瀉出來一樣。
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
這類火山人們可以盡情地欣賞。 (2)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
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震撼了整個世界。它噴出的巖漿粘稠,同時噴出大量浮石和熾熱的火山灰。
這次造成26000人死亡的噴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3)中間式: 屬于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巖噴發為主。
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并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征。
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鐘噴發一次,夜間在50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而被譽為“地中海燈塔”。又稱斯特朗博利式。
有人認為我國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火山屬于這種類型。【3、熔透式噴發】巖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
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在。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巖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巖漿噴出活動。
【火山噴發三個階段】1、氣體的爆炸 在火山噴發的孕育階段,由于氣體出溶和震群的發生,上覆巖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壓力降低,而巖漿體內氣體出溶量不斷增加,巖漿體積逐漸膨脹,密度減小,內壓力增大,當內壓力大大超過外部壓力時,在上覆巖石的裂隙密度帶發生氣體的猛烈爆炸,使巖石破碎,并打開火山噴發的通道,首先將碎塊噴出,相繼而來的就是巖漿的噴發。2、噴發柱的形成 氣體爆炸之后,氣體以極大的噴射力將通道內的巖屑和深部巖漿噴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噴發柱。
噴發柱又可分為三個區: (1)氣沖區:它位于噴發柱的下部,相當于整個噴發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氣體從火山口沖出時的速度和力量很大,雖然噴射出來的巖塊等物質的密度遠遠超過大氣的密度,但它也會被拋向高空。
氣沖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內上升時逐漸加快,當它噴出地表射向高空時,由于大氣的壓力和噴氣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漸減小,被氣沖到高空的物質,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開始降落。 (2)對流區:位于氣沖區的上部,因噴發柱氣沖的速度減慢,氣柱中的氣體向外散射,大氣中的氣體不斷加入,形成了噴發柱內外氣體的對流,因此稱其為對流區。
該區密度大的物質開始下落。密度小于大氣的物質,靠大氣的浮力繼續上升。
對流區氣柱的高度較大,約占噴發柱總高度的十分之七。 (3)擴散區:位于噴發柱的最頂部,此區噴發柱與高空大氣的壓力達到基本平衡的狀態。
噴發柱不斷上升,柱內的氣體和密度小的物質是沿著水平方向的擴散,故稱其為擴散區。被帶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云,火山灰云能長時間飄流在空中,而對區域性的氣候帶來很大影響,甚至會造成災害。
此區柱體高度占柱體總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3. 噴發柱的塌落 噴發柱在上升的過程中,攜帶著不同粒徑和密度的碎屑物,這些碎屑物依著重力的大小,分別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階段塌落。
決定噴發柱塌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四點: (1)火山口半徑大的,氣體沖力小,柱體塌落的就快; (2)若噴發柱中巖屑含量高,并且粒徑和密度大,柱體塌落的就快; (3)若噴發柱中重復返回空中的固體巖塊多,柱體塌落的就快; (4)噴發柱中若有地表水的加入,可增大柱體的密度,柱體塌落的就快。反之,噴發柱在空中停留時間長,塌落的就慢。
火山噴發并非千遍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那樣的噴發,事前熔巖已靜靜地流出,由于熔巖流動緩慢,因而只破壞財產而沒有危及生命。而像188。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火山為什么會爆發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