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大屠殺,簡潔一點,50字左右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在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發動的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于12月5日)淪陷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無數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史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2018年10月11日,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沈淑靜去世。
2.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故事(短一點)
歷史故事: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淪陷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1937年11月8日蔣中正下令全線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滬會戰結束。上海被日本占領后,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
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于下達撤退命令過于倉促,后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隨著日軍轟炸機的大范圍轟炸,撤退演變為大潰敗,使北路日軍主力一路順利到達南京。擴展資料:南京大屠殺的警示1、國家要統一,不能分裂。
日本人對中國的入侵,是瞄準中國當時處于軍閥混戰四分五裂的情況下,可以乘虛而入,于是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中國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團結統一,分裂國家是數典忘祖,重蹈覆轍的先兆。
2、國家要繁榮,不要貧窮。只有綜合國力強盛,才不被人欺負,日本侵華就是在舊中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下進行的,今天我們的經濟迅速發展,無論在國防外交還是科技創新領域,中國正成為世界舞臺的重要角色,我們一定要維護好、發展好,最終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3、國家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段慘痛歷史,就是為明天的和平發展敲響警鐘,警醒世人的是對一切違反現代文明的暴力侵略、種族屠殺和恐怖事件的正義譴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殺。
3.南京大屠殺的簡短故事
金茂芝,1928年2月2日生。1937年冬,日軍將包括他父親在內的十幾名男村民押解到一處小水庫邊進行集體屠殺。父親金兆坤在之前和日軍爭辯時被砍斷胳膊。這一年的冬天,金茂芝多次目睹日軍殺害無辜的中國百姓。
易蘭英,1926年5月4日生。日軍攻破南京時,易蘭英和姐姐從南京市升州路老坊巷搬到五條巷的難民區,她倆在難民區躲過一次日本兵尋找“花姑娘”的遭遇。
曾親眼看到日本兵將一名穿襯衫、吃早飯小伙子用刺刀戳死,易蘭英自己被一個日本軍官打掉一顆門牙。還曾親眼看到一隊日本兵到各戶搜查,將七八十名青壯年男子綁走。
石秀英,1926年10月26日生。1937年冬,日軍進城三天后,石秀英父親出門再也沒回來,后來在一堆被日本人屠殺的死人堆中找到身中三刀而亡的父親。石秀英的大哥石坤寶被日軍抓上卡車拉走后失蹤。
4.南京大屠殺的主要內容,要短一點
南京大屠殺指1937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陷落后,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數月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的規模、死傷人數等沒有世界共同認可的數字,但一般認為死亡人數超過30萬。
如果我們需要確切說明“南京大屠殺”的最嚴重階段,那應該是從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淪陷至1938年2月5日,新任日本南京守備司令官天谷直次郎到任。兩天后,日本上海派遣軍總司令松井石根曾下令恢復南京秩序。盡管有松井上將和天谷少將的允諾,日軍在南京的屠殺、奸淫、掠奪、放火并沒有顯著的改善。當時納粹德國駐華大使館政務秘書喬治·羅森于1938年2月10日自南京發往柏林外交部的電報還說∶“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統治已達無以復加的程度。”他于3月4日的電報更清楚地分析日本人暴行的情形∶“二月份及本月近幾天南京及其周圍的形勢已有些穩定……日本人的暴行在數量上已有減少,但在性質上沒有變化。”羅森還提到直到他動筆寫信那一天(3月4日),南京還看不到一家中國商店 。史邁士教授在其1938年出版的《南京戰禍寫真》中說,南京市區在1938年3月份,有許多大門還是封著的。再有**的德國顧問團團長法爾肯豪森,當時留在南京在德國大使館工作,其遺稿中記有“一個日本兵于三月十九日在美國教會院內**一女孩”。上述留在南京的西洋人所報道的南京二三月的恐怖情形完全符合很多留京的中 國人所作之記述。南京失陷后未及逃出的野戰救護處處長金誦盤及其科長蔣公谷兩 位醫生于1938年2月15日搭美僑李格斯的汽車作南京陷后對市區的首次巡示 ,蔣氏于其《陷京三月記》有如下之記載∶“出新街口,經太平路,夫子廟,轉中山路,沿途房舍,百不存一,……行人 除敵兵外,絕對看不到另外的人,一片荒涼凄慘的景象,令我們不忍再看。”
5.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故事(短一點)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占領南京。隨后,對南京城內的百姓和已經放下武器的國民黨軍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在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師長谷壽夫指揮下,在南京全城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余萬人。
日軍還在南京造成了重大的財產損失。南京城被日軍大肆縱火和搶劫,致使南京城被毀三分之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還大量掠奪文物,日軍在南京期間,共搶去圖書文獻88萬冊,超過當時日本最大的圖書館東京上野帝國圖書館85萬冊的藏書量。
擴展資料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展開對中國全面大規模侵略。同年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淞滬會戰。戰役初期,日軍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軍進行戰役側翼機動,11月5日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衛間登陸,中國軍隊陷入嚴峻形勢,戰局急轉直下。
1937年11月8日蔣中正下令全線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滬會戰結束。上海被日本占領后,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
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于下達撤退命令過于倉促,后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隨著日軍轟炸機的大范圍轟炸,撤退演變為大潰敗,使北路日軍主力一路順利到達南京。
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處于日軍的直接威脅之下。由于從上海的撤退組織的極其混亂,中國軍隊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組織起有效抵抗。
南京大屠殺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從1946年6月起 ,至9月底全部完成,計有確實人證案件2784件,根據調查結果制成被害人傷亡統計表、侵華日軍罪行各類統計表、可出庭作證被害人住址姓名表,撰寫了南京大屠殺慘案述要,分別供遠東法庭和南京國防部軍事法庭,作為審訊日本戰犯之證據。
從調查罪行種類來看,其中槍殺1159件,用刺刀刺殺667件,集體屠殺315件,拉夫285件,燒殺136件,打死69件,先刑后殺33件,先奸后殺19件,炸死19件,**16件等。從受害者性別來看, 男性死傷及生死不明者計2292件,女性死傷及生死不明者計478件,性別不明者計14件。
在個案調查方面,該委員會提供了較為典型的10名受害者的案例,除莊少德案同南京大屠殺沒有關聯外,其他9人如柏鴻恩、李秀英、殷有余等均為大屠殺受害者。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南京大屠殺
6.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故事
南京大屠殺指1937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陷落后,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數月的大規模屠殺。
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的規模、死傷人數等沒有世界共同認可的數字,但一般認為死亡人數超過30萬。
在中國,南京大屠殺往往是民族主義的重要關注點。而在日本,公眾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存在著廣泛不同的情緒及觀點,尤其是日本部份極右份子,認為南京大屠殺是被夸大、甚至是憑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也有人認為否認南京大屠殺是歷史修正主義、否認主義的表現。
由于日本人對南京大屠殺的意見著廣泛的分歧,因此視乎講話者的觀點,南京大屠殺可能被稱為“南京大虐殺”、“南京虐殺”、及“南京事件”等。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是中日外交及人民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之一。
而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南京大屠殺一般英譯為Nanjing Massacre(南京屠殺)或Rape of Nanjing(南京的洗劫、南京的**)等字眼,但總體上人民對其的認知往往遠不如對納粹的種族滅絕過程的認知。 親歷和目睹“南京大屠殺”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尚健在的已經不可多得了,能作見證的人亦即將與時俱逝。
但是,這個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慘案還懸而未決,讓我們活著的,尤其是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人的一代,有責任把“南京大屠殺”這件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最突出的慘絕人寰的日軍罪行,徹底澄清,以對祖先,以儆子孫,更為“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34萬同胞伸冤。 日期與地點:在南京審判(1946年1月至1948年11月)時,親歷“南京大屠殺” ,曾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的梅奇牧師(返美后任耶魯大學駐校牧師)、貝德士教授(金陵大學歷史教授,后任該校副校長,返美后任紐約聯合神學院教授) 及南京紅十字會副會長等出庭作證。
貝德士說∶“南京失陷后在兩禮拜半到三禮拜的期間恐怖達于極點,從第六禮拜到第七禮拜的期間恐怖是嚴重的。”另外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司庫和秘書金陵大學社會學教授史邁士也對南京審判法庭說∶“在最初的六個禮拜中,曾每天提出兩次抗議。”
于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才有“在日軍占領后最初六個星期內,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20萬人以上” 的裁定。據此,學者及一般人多沿用“南京大屠殺”只為期六個星期。
“南京大屠殺”不只是六個星期,雖然這六個星期的屠殺最為嚴重。 如果我們需要確切說明“南京大屠殺”的最嚴重階段,那應該是從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淪陷至1938年2月5日,新任日本南京守備司令官天谷直次郎到任。
兩天后,日本上海派遣軍總司令松井石根曾下令恢復南京秩序。盡管有松井上將和天谷少將的允諾,日軍在南京的屠殺、奸淫、掠奪、放火并沒有顯著的改善。
當時納粹德國駐華大使館政務秘書喬治·羅森于1938年2月10日自南京發往柏林外交部的電報還說∶“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統治已達無以復加的程度。”他于3月4日的電報更清楚地分析日本人暴行的情形∶“二月份及本月近幾天南京及其周圍的形勢已有些穩定……日本人的暴行在數量上已有減少,但在性質上沒有變化。”
羅森還提到直到他動筆寫信那一天(3月4日),南京還看不到一家中國商店 。史邁士教授在其1938年出版的《南京戰禍寫真》中說,南京市區在1938年3月份,有許多大門還是封著的。
再有**的德國顧問團團長法爾肯豪森,當時留在南京在德國大使館工作,其遺稿中記有“一個日本兵于三月十九日在美國教會院內**一女孩”。上述留在南京的西洋人所報道的南京二三月的恐怖情形完全符合很多留京的中 國人所作之記述。
南京失陷后未及逃出的野戰救護處處長金誦盤及其科長蔣公谷兩 位醫生于1938年2月15日搭美僑李格斯的汽車作南京陷后對市區的首次巡示 ,蔣氏于其《陷京三月記》有如下之記載∶“出新街口,經太平路,夫子廟,轉中山路,沿途房舍,百不存一,……行人 除敵兵外,絕對看不到另外的人,一片荒涼凄慘的景象,令我們不忍再看。” **的衛隊中央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的郭岐營長于南京淪陷后三個月逃出,著有《陷都血淚錄》,連載于1938年8月之《西京平報》。
戰后,郭在中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出庭作證,對質日軍第六師團長谷壽夫為“南京大屠殺”的瘋狂劊子手。郭寫到∶“有人說獸兵剛進來頭三天總是放槍奸淫燒殺的……結果過了一禮拜不見停止,過了三個月仍不見停止!”另一位教導總隊的士兵營長鈕先銘,系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抗戰開始時,正肄業法國軍校,當即遄返報國。
南京陷敵后,鈕落發為僧,潛居八個月始逃出南京,現仍健在并息影于美國洛杉磯。在其所著之《還俗記》中,描述他化裝和尚搭京滬 火車脫險,在車廂內的情景∶“當時京滬淪陷已半載有余了,日軍為了確保他們的統治權,憲兵當然已不便在公共場所明目張膽地殺人,……在鬼子憲兵監視下,我不敢過分地東張西望;因此我又收回了我的視線,閉上眼簾,一只手搓著頸項上所掛的佛珠子,以作念佛狀 。”
一位文化人李克痕于南京城西鄉村躲避兩個多月后,于1938年3月初入。
7.南京大屠殺的資料,簡短的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于12月5日)淪陷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戰后,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19萬余人;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15萬余人,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
擴展資料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在整理檔案時發現:南京大屠殺發生后,國民政府即公開進行了強烈譴責,并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間分別派人赴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及日本東京,全方位開展了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行動。
其中,1938年初春秘密派遣人員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是二次大戰中絕無僅有的在敵國首都宣傳的范例。
1938年3月,秘密組織、派遣四位國際友人赴日本東京等地,用各種宣傳形式,向在東京的各國有關人士與日本有關人士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真相。
按照國際宣傳處的策劃與安排,三名日籍基督徒分別攜帶由英、美等外籍僑民與記者所撰寫的關于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新聞報道、文章、信件、日記等材料,以及多套日軍自行拍攝的記錄其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照片。
1938年6月中旬,國際宣傳處的翻譯工作完成,中文譯本定名為《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國際宣傳處特地邀請擔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著名文化人士郭沫若為中譯本作序。
為了向全世界有效地揭露日軍侵華暴行,包括南京大屠殺暴行,“國際問題研究委員會”組織著名的專家徐淑希先后編寫出三本揭露日軍侵華暴行的英文論著:《日本人的戰爭行為》、《日本人戰爭行為要論》與《南京安全區檔案》。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以立法形式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南京大屠殺
8.南京大屠殺的故事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后,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
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后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
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