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的生平經歷簡要概括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2.蘇軾的人生經歷簡潔一點的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蘇軾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曲折。他雖才高八斗,卻總不得重用,或因做詩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敵們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害得他在將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
蘇軾一生為官,就任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知州,也出任過中書舍人、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朝廷命官,卻在62歲高齡時出任儋州(海南島)別駕(知州的佐官),并且做了將近3年。
蘇軾有著多年的貶謫生涯,然而他并不灰心喪氣,每到一地,總想著造福一方百姓。
蘇軾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擴展資料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后,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于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并論,由于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者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后,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
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狹小的生活場景,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閑居讀書及躬耕、射獵、游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由于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蘇軾
3.蘇軾的生平經歷,簡單點
蘇軾的生平坎坷的仕途蘇軾的一生,雖然也曾短暫當過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顯赫官職,但總的來說,他的仕途仍是坎坷多于通泰。
他一度入獄,幾乎喪命;多次貶官,兩度流放,其中一次更流放到海南島,在嶺南住了7年。 進取與超脫之間蘇軾的思想比較復雜,儒家的仁政思想和進取精神,道家的超脫世俗和佛教的圓通自在,在他身上獲得了融和。
大抵在仕途騰達時,儒家思想為主導;貶官流放時,佛、道思想占上風。他在《超然亭記》中說:「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譯文:不論到哪里,沒有不快樂的,因為他遨游于世事之外。)正是這種源于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使他得以超然物外,隨遇而安。
歷經磨難而不頹唐喪氣,身處逆境而灑脫自若,即使在最倒楣的境遇中,他也能找到樂趣。例如他在嶺南所作的《食荔支》詩中寫道:「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形成自然豪放的文風多次的貶官流放,使他增長了閱歷,開闊了眼界,從而豐富了文學作品的題材內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通,也有利于他形成自然豪放的文學風格。蘇軾雖然也認同道對文的決定作用,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但他對道和文的闡釋,卻別開生面,自成體系。
融通三家之道蘇軾的道并非純粹的儒家之道,而是融通儒、道、佛三家之道。同時,他認為「圣人之道」,「皆出于人情」(《中庸論》)。
這就為文學從傳道轉向抒寫人性和情感,敞開了方便之門。
4.蘇軾的生平經歷,簡單點
蘇軾的生平坎坷的仕途蘇軾的一生,雖然也曾短暫當過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顯赫官職,但總的來說,他的仕途仍是坎坷多于通泰。
他一度入獄,幾乎喪命;多次貶官,兩度流放,其中一次更流放到海南島,在嶺南住了7年。 進取與超脫之間蘇軾的思想比較復雜,儒家的仁政思想和進取精神,道家的超脫世俗和佛教的圓通自在,在他身上獲得了融和。
大抵在仕途騰達時,儒家思想為主導;貶官流放時,佛、道思想占上風。他在《超然亭記》中說:「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譯文:不論到哪里,沒有不快樂的,因為他遨游于世事之外。)正是這種源于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使他得以超然物外,隨遇而安。
歷經磨難而不頹唐喪氣,身處逆境而灑脫自若,即使在最倒楣的境遇中,他也能找到樂趣。例如他在嶺南所作的《食荔支》詩中寫道:「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形成自然豪放的文風多次的貶官流放,使他增長了閱歷,開闊了眼界,從而豐富了文學作品的題材內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通,也有利于他形成自然豪放的文學風格。蘇軾雖然也認同道對文的決定作用,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但他對道和文的闡釋,卻別開生面,自成體系。
融通三家之道蘇軾的道并非純粹的儒家之道,而是融通儒、道、佛三家之道。同時,他認為「圣人之道」,「皆出于人情」(《中庸論》)。
這就為文學從傳道轉向抒寫人性和情感,敞開了方便之門。
5.蘇軾的生平經歷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陰差陽錯地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后,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后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摘自擺渡
6.蘇軾一生經歷概括
一、蘇軾簡介: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1-3] 。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4]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4]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二、蘇軾的命運可以概括為三起三落:1、“一起”:步入仕途。
公元1057年蘇東坡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一年錄取進士388人,蘇東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蘇轍名列第五。
他的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后來收入《古文觀止》,使他名震京師、脫穎而出。考中進士后,蘇東坡第一個職務是陜西鳳翔府判官,品級不高,從八品,扎扎實實干了將近3年。
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職史館(國家圖書館),在那里讀了很多書。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個月。
然后到密州任太守(公元1074年),當時38歲,屬于“年輕干部”。后來又轉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個月。
可以看出,蘇東坡步入仕途后,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被提拔重用。2、“一落”:大難臨頭。
公元1079年,因為“烏臺詩案”,蘇東坡被關在御史臺審訊130天。烏臺就是御史臺。
為什么叫烏臺?唐朝時御史臺內有幾棵大柏樹,烏鴉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臺叫烏臺,一直沿用下來。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烏臺詩案”。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蘇東坡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
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計迫使宋神宗給他定罪。政敵一心想置他于死地,但神宗一時舉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重臣、不殺士大夫。
宋神宗又特別愛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貶。貶到哪里去呢?黃州。
黃州當時是下等州,貧窮落后。長江自北向南折向東繞城而過,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長江,長江和巴河一起把黃州圍得像一口井,蘇東坡說:“黃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發的。
但蘇東坡畢竟人才難得,宋神宗也不想太虧待他。好在黃州離開封不遠,基本生活還有保障,就把他貶到這里來了。
3、“二起”:東山再起。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哲宗繼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攝政,盡廢王安石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也使蘇東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
短短17個月時間,蘇東坡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躍升了12個官階。4、“二落”:知難而退。
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東坡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后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東坡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
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5、“三起”:再回朝廷。
蘇東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后出任潁州、揚州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從蘇東坡頻繁的上下左右調動,反映了朝廷當時極端矛盾的心態。
一方面,太后對蘇東坡極為賞識,希望他作為與新黨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鐵不成鋼,對蘇東坡愛也不是、恨也不是。6、“三落”:一貶再貶。
公元1093年9月,太后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哲宗的心靈已經有些扭曲,太后攝政時,他基本上是個局外人,大事小事與他無關。
他很郁悶,剛一親政,就變本加厲地進行政治反撲,無情打擊“元祐黨人”。先把蘇東坡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上任1個月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個月;再貶,被貶到更遠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擴展資料:一、蘇軾文學成就1、詞作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后,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于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
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
7.蘇軾的生平介紹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進京應試: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名動京師: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自請出京: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烏臺詩案: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被貶黃州: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
東山再起: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
筑建蘇堤: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余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流落儋州: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最后結局:徽宗即位后,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
8.蘇軾簡要的人生經歷(100字以內)
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神宗時蘇軾任祠部員外郎,熙寧五年(1072年)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三年后移知密州、徐州、湖州。熙寧十年四月,赴任徐州。元豐二年,四十三歲時,他因烏臺詩案”入獄。翌年被貶至黃州,在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當時佛印擔任廬山歸宗寺住持,二人時有往來。蘇軾有《戲答佛印偈》曰:“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恒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禪床。”元豐七年(1084年)離開黃州。
宋哲宗即位,回朝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元祐四年(1089年)拜龍圖閣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紹圣元年(1094年)被章惇貶謫至惠州、儋州(海南島)。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孫氏館,終年六十四歲。謚號“文忠”。
9.簡單說一下蘇軾生平事跡
盡管屢遭貶謫,蘇軾始終是江山風月永恒的發現者和擁有者.比起李白、劉禹錫吞山吐岳式的豪邁,蘇軾的達觀是平實的.他腳下踏著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國力積弱的宋土.他的豪邁更加不入流俗,高遠卓越.蘇軾是一位把獨立精神推向了極致的文人.不論革新派還是保守派當權,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既不“**”,也不“**”,明知會觸怒權貴、禍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場中稱得鳳毛麟角.正是這種思想、見解、人格的真正獨立,鑄就了他在文學藝術上的輝煌成就.蘇軾也是一位把樂觀精神推向了極致的文人.在黃州物力維艱的條件下,他苦中作樂,自己耕種、造房,與農夫相契.在海南島,由于遠離陸地,生活更加艱難,要很長時間才能吃一次從羊骨頭縫里剔下來的肉屑,加之年事漸長,親人遠隔,一般人很難撐下去,可這位少年得意、才華驚世的大文豪就撐了下去.連剪腳趾甲這樣的瑣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樂趣.蘇軾的樂觀已經不是文人失意時的一種姿態,而成為一種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詩酒中放浪形骸,尋求解脫;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個人,一個實實在在、可親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詩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觸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畢現、個性鮮明的鄰居.蘇軾的這種樂觀極大地影響了后來的文人,我從張岱、梁實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蘇軾的影子.雖然宋國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難,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們還有蘇軾.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隨得了俗方脫得了俗,坡翁堪當此譽.蘇東坡,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大人物.是的,他的確是個十分值得人們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于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而我,也十分欽佩他.欽佩他的灑脫、樂觀、是非分明,能輕松玩笑,也能鄭重莊嚴.當然,也更佩服他的才華,在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的信念.我覺得的,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了幾句話,話說得非常的好,描寫他自己也最恰當不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所以,蘇東坡才能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悅于人的聲韻、感情、風格,讓人看后回味無窮.他不僅自己十分的樂觀,他還很樂于用自己快樂的心態來感染別人.的確,從他寫的作品總能使讀者快樂這一特點,我們就不難看出.蘇東坡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寫作之時.有一次,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當代人的感受,亦復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歡樂.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著不食時,必然是正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是在蘇東坡貶謫在外的時候,也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之面感嘆贊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他們必使神宗在世一日,就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但蘇東坡也許只會因此事而發怒,但是他卻不會恨人.他恨邪惡之事,對身為邪惡之人,他并不記掛心中.只是不喜愛這些人罷了.他告訴了我們,恨別人,是自己無能的表現.所以,蘇東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從不恨人.總之,正如世人所說的一樣,我們對蘇東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這種魔力或許就是使無數中國的讀書人對他所傾倒,所愛慕的理由.與此同時,我覺得,蘇東坡為人處世也十分的直爽.每當他遇有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厭惡某詩人之詩,就直說那“正是東京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后所發者也.” 他,就是這樣的守正不阿,這樣的放任不羈.在蘇東坡名氣之盛,達于極點之時,他受到了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為堅持己見,飽受其苦,但他也從不后悔.因此蘇東坡也更為人所佩服,在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輩都望塵莫及.由此看來,你就不能不覺得蘇東坡是一個十分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了.在此,還有一個令我為之震撼的蘇東坡的事跡:當蘇東坡迅速衰弱下去的時候,家人都發覺了他的呼吸已覺氣短.根據風俗,家人是要在他的鼻尖上放一塊棉花的,好能容易地看他的呼吸.在這時全家人都在屋里.那個方丈走得靠他很近,此能用他聽得到的聲音向他耳朵里說:“現在,要想來生!”蘇東坡輕聲說:“西天也許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錢世雄這時站在一旁,對蘇東坡說:“現在,你最好還是要做如是想.”蘇東坡最后的話是:“勉強想就錯了.”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脫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其實,蘇東坡是很容易就能接受哲學達觀思想的安慰的.他曾在雪堆的墻上門上,寫了三十二個字給。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蘇軾的生平經歷簡短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