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鄧稼先的資料簡單介紹一下有哪些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于安徽 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 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 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1]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2]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4]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2.鄧稼先簡介30字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擴展資料:
鄧稼先的主要成就: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后,他還在工作之余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鄧稼先
3.有沒有簡短一點的鄧稼先的簡介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在原子彈。
1945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立即組織力量,選定技術途徑,后在北京大學任教、副研究員,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院長。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狀態方程、流體力學。原子彈試驗成功后,同年回國,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1986年逝世,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核物理學家,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男,1924年生安徽省懷寧縣人,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共黨員,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氫彈研究中
4.鄧稼先簡介 要簡單的 100字左右 大哥們幫幫忙
1950年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同年回國。1956年加入中國抄**。
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襲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2113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5261。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4102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1653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
5.鄧稼先的資料短一點
鄧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作出了重要貢獻。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弟 鄧稼先 院士
鄧之家(安徽鄧氏家族杰出代表:鄧石如、鄧藝孫、鄧季宣、鄧以蟄、鄧稼先等),清政府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書法家與篆刻家鄧石如的第六世孫,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鄧以蟄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5年,母親帶他來到北京,與父親生活在一起。他5歲入小
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
6.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科學成就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曾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1986年7月16日**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7.楊振宇鄧稼先的簡短事跡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安徽同鄉,北京崇德中學同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同學。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貢獻。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954年,楊—Mills規范場論(即非阿貝爾規范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后來許多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標準模型。這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后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鄧稼先(1924—1986),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回國。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