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彈盡糧絕不能繼續趕路,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即位后忘了賞賜介子推。
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他卻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未果。
于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
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到唐代時,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不僅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清明節的故事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