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漁家傲簡要賞析
宋 周邦彥 漁家傲 漁家傲[2] 周邦彥
灰暖香融銷永晝。
蒲萄架上春藤秀。
由角欄干群雀半。
清明后。
風梳萬縷亭前柳。
日照釵梁光欲溜。
循階竹粉沾衣袖。
拂拂面紅如著酒。
沉吟久。
昨宵正是來時候。
此詞以大開大闔的結構,明朗蘊藉的意境和精煉傳神的語言。抒寫閨中女子初戀時的春日情思。詞之上片是現境,過片以下三句是實寫追思,結二句又收回現境,同時又挽合著昨日相見的回憶。整首詞之詞境由室內而窗外,而院落,再推向春風楊柳的空間。
上片寫的是現境。“灰暖香融銷永晝,詞境展開于室內,詞中男主人公面對香爐,爐中,香料一點一點地銷為暖灰。裊為香氣,暖香盈室。漫長的白晝,一點一點的流逝著。他顯然其味深長地體味著什么。”銷永晝“三字,春日之深永,與情思之深永,交融而出。詞境是安謐溫馨溶溶泄泄的。后來李清照《醉花陰》詞”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與此相似,但那是寫愁悶,這是寫歡愉,讀下句便更其明顯。”蒲萄架上春藤秀。“人物的視境轉至窗外。下一”秀“字,窗前初生新葉的葡萄架上,頓時便春意盎然。這番明秀景致的觀照,把歡愉的心情充分映襯出來。上句寫春日之深永,此句寫春色之明秀,皆是靜景,下句則寫動景,境展向院子里。”曲角欄干群雀斗“,下一”斗“字,寫盡鳥雀之歡鬧。即反映出其心情之歡愉,又反襯出所居之靜謐,從而進一步暗示著那人此時情思之深永。下邊兩韻,將詞境推向更加高遠。”清明后,風梳萬縷亭前柳。“清明后,點時令,時當三月中,同時也是記下一個難忘的時間。歇拍描繪春風駘蕩,柳條萬縷婆娑起舞于碧空之中。筆致極為明秀歡快。他究竟為何如此愉悅呢?揭示內蘊,是下片。
過片以下三句是追思實寫,即不用憶、念一類領字,直接呈示回憶中情景。“日照釵梁欲溜。”一道明亮的陽光照耀這位女子的釵梁上,流轉閃爍。這一特寫是真實的,它逼真地反映了初次見面的深刻印象。但又是別出心裁的,它比描寫美目轉盼更富有暗示性象征性,它啟示著女子的美麗和自己感受的強烈而不可磨滅。全篇有此一句,精神百倍。“循階竹粉沾衣袖。”沿階新竹橫斜,當她迎面走來時,竟不覺讓竹粉沾上了衣袖。這一描寫,暗示出女主人公內心的激動。正是因為如此,她甚至于“拂拂面紅如著酒”。其實,她是因初次相會的喜悅、幸福還有羞澀而陶醉了。那么,這次相會究竟是何時呢?“沉吟久。昨宵正是來時候。”原來,相見就昨日里。沉吟久,不僅將上邊逼真如眼著的情景化為回憶,而且交代了上片永晝情思的全部內容。今日整整一天,他都沉浸歡樂的回憶中,足見他與女主人公一樣因愛情而陶醉詞情至此,已將雙方的幸福之感寫出,意境臻于圓融美滿。
陳遷焯《白雨齋詞話》言周詞“視飛卿色澤較淡,意態卻濃,溫韋之外別有獨至處。”他又認為:美成詞妙處,“亦不外沉郁頓挫。頓挫故有姿態,沉郁則極深厚。即有姿態,又極深厚,詞中三味亦盡于此矣。”這些評論,對于賞析此詞是有啟發的。
2.對漁家傲的賞析
1 描繪“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所表現的畫面。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2 下闕表現了守邊將士異常復雜的心態,請對這種心態作簡要分析。
賞析:下闋抒寫征人思鄉之情:[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
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鄉關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里之愁?。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如今怎樣啊?難以知道。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細節進入人的內心刻畫]
燕然未勒歸無計:
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愁,白發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的基調,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之愁,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整首詞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3.李清照的《漁家傲》賞析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 “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這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為“跨片格”。
“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運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
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杰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線。因為詞中的貫串動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連想到《莊子。逍遙游》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說“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大鵬正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具大手筆也!“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于無人能到。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于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前后呼應,結構縝密。
-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4.李清照的漁家傲的賞析
漁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賞析: 這首《漁家傲》,是女詞人李清照六首梅詞中格調最為輕快、明朗的一首,全篇充滿歡快,愉悅的氣氛。從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看,似應為她與丈夫趙明誠屏居青州時所作。詞的上片,集中表現了梅花嬌和潔的特點,高度贊美了它的風度與資質。
一開頭便給讀者展示了一幅美麗動人的圖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一片白雪覆蓋大地,一樹報春的紅梅點綴其間,梅枝猶如天工雕出的瓊枝,顯示了梅花的嬌潔,不畏酷寒、傲然獨放的孤薔性格。它的開放,報告了春來的喜訊。人們于久寒的嚴冬之后,滿懷欣喜迎接春回之時,定會對梅花這報春之花生出喜愛之情。詞人正是抓住了人們盼春的心理,以寫寒梅報春入手,巧妙地達到了借春贊梅的用心。
“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這初開的春梅,花蕾初綻,芳香襲人,好象一個剛剛出浴、洗去脂粉產妝、更顯出天然麗質的女子,亭亭玉立,惹人愛憐。這三句詞恰當地運用了擬人手法,形象地表現出梅花“嬌”和“潔”的特征。“香臉”句側重于描寫梅花的“嬌”;“玉人”句側重于表現梅花的“潔”。這里雖然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的句子,但從每一句的描繪之中,讀者不難看出其中含蘊著詞人對梅花的酷愛之情。
詞的下片,把筆觸轉到對月夜賞梅的歡悅場面的描寫上,既是從側面贊梅,又直接表現了詞人的愛梅之心。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大自然可能也偏愛梅花,所以才有意讓今晚的月色分外明亮。這兩旬,創造出一個非常優美的意境:溶溶的月色和皚皚的白雪交相輝映;月光下,雪地上,一樹梅花橫斜疏瘦,傲然怒放,愈發顯示出其冰清玉潔的特殊性格。月色因梅花的點綴更美麗,梅花因月色的映照更嬌潔。詞人啟動浪漫的想象,賦予大自然以情感,說梅花不但為世人所欣賞,‘而且也頗得化育萬物的造物者的鐘愛,從而進一步詠贊了梅花的高貴不凡。歷來詞家都十分注重過片處的承接。“過片不可斷了曲意,須要承上啟下。”(張炎《詞源》)此詞過片開筆寫明月,詠月光,然后順勢下去又寫飲酒,似與上片所詠之梅無承接之勢,但仔細琢磨,就會發現下片的結構特點:過片處先以“偏有意”和“故教”埋下伏筆,而主旨則扣在結句“此花不與群花比”上,它回貫整個下片,與過片處的伏筆相照應——原來造物主也為梅花的美麗所吸引,“有意”來人間賞梅,因此“故教”月光如瀉銀般地明亮。于是,月下賞梅飲酒、殷勤勸酒等描寫就都有了依傍。在賞梅的場面中雖未著一“梅”字,但梅仍是整個場面的核心。這就不但使人玩味到過片處的“承上啟下”含蓄得體,而且首尾呼應,更顯出梅的超群不凡,抒發了詞人對梅的熱愛贊美之情。
面對美好的月夜清景,詞人的心境明凈,開朗,興致大發,邀來了詩朋酒侶。“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讓我們舉起金盞暢飲,一道來欣賞這月色里的梅花吧,請不要推辭酒量不勝。“此花不與群花比”一句,揭示了全詞的主旨,是全詞的點睛之筆。
詠物詞大都在上片狀物,下片敘事抒情。這首《漁家傲》所取的正是這種結構形式。上片,集中筆墨,采用襯托、比擬等手法,分別描繪了梅花的遠姿、近態,概貌、細部,絲絲入扣,形象地勾勒出梅花嬌,梅的麗質美姿;下片則傾瀉作者對梅花酷愛之情。由于上片狀物筆墨集中,突現了事物的特點,下片抒情,才有所依憑,使人覺得詞人愛梅,合情、入理,產生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5.【漁家傲朱服這首詞在語言上有何特色簡要賞析】
此詞為惜春抒懷之作.上片寫景.開頭兩句寫暮春時節,好風吹,細雨潤,滿城楊柳,萬家屋舍,掩映在楊柳的青煙綠霧之中,渲染春歸時節萬家煙柳的朦朧氛圍.“戀樹濕花飛不起”的組合意象,不僅描摹了殘花將落未落,眷著于樹的戀春形象,而且賦予落花必然凋殘而淚花淋漓的悲凄情態.“秋無際”寫帶著無限濃愁的“濕花”盡管“戀樹”,也不可避免墜地化泥,落水流逝的悲劇命運,詞人感嘆“濕花”連帶春光都無可奈何地付與了東流水而消亡!顯然,“濕花”意象實為詞人自我命運的象征,流露了晚年遭貶的凄楚和感傷.下片感嘆韶光易逝,因而產生不如及時行樂的思緒,著意抒情.“九十”二句哀嘆春光短暫,即使“解盡金龜”暢飲美酒,像挽留美人一樣地挽留春光,也是徒勞!春留不住,于是詞人“寄言東城”酒家沽酒,拼醉消愁尋樂,彌補春去之遺憾!即便如此,“而今樂事”畢竟是短暫地忘懷眼前的悲愁,“他年”回味今天這種愁中求歡,苦中尋樂的癡舉、將會更深地感到“和春付與東流水”的無奈和悲哀,流下痛楚的淚水.全詞寫景寓情,語句工麗俊美,尤其“戀樹濕花飛不起”一句,極賦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將失意之人愁緒綿綿難遣的景況表現出來.。
6.漁家傲 你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些語句,請摘抄并簡要分析
長煙落日孤城閉。
羌管悠悠霜滿地。
一○三八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沖,戰后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仿佛。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于《蘇幕遮》的。首句“寨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外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后“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御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并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發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
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同樣表現了他抵御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神仙一曲漁家傲。邂逅一首好詞, 如同在仲夏的午后 吹過一絲清涼的風, 寧靜而悠遠。
我是在一個周末的黃昏讀到這首《漁家傲》的, 天邊的那一抹緋紅已漸漸退去, 我用一顆被晚霞和浮云濯洗過后的心, 透過文字體味著千年前的沙場那雄壯中的蕭瑟, 豪邁中的悲壯。而詞的本身卻是顛覆了花間詞柔弱無骨的靡靡之音, 開創了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細細讀來, 豪放中卻又透出一絲難以名狀的荒涼。 無法和漢唐相比, 北宋王朝并不是個政治統一,經濟發達的朝代, 它從建朝時就顯露出一種孱弱, 內憂外患, 風雨飄搖。 可是就在這種社會環境之下, 北宋文化卻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繁華多姿, 所謂 “國家不幸詩家幸, 賦到滄桑句便工”。 我是喜歡豪放詞的, 婉約的風花雪月鶯鶯燕燕讀多了, 便膩了, 倦了。
作為邊塞詞之濫觴, 這首《漁家傲》劍走偏鋒,風骨遒勁,把民族命運,動蕩時局填入詞曲,不得不說是一個先河。上闋讀起來如同躺在一幅生動的塞外疆場的畫卷上: 塞下秋涼, 北雁南飛, 號角陣陣, 孤城緊閉, 笛聲斷腸,用一系列獨特的景致為下闕的抒情做了一個絕色的鋪墊,渲染出戰場將士的心情與哀思。同樣的感覺在王維的《使至塞上》中也能領略一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何等的悲涼。 下闕開篇便是濁酒一杯, 戍邊將士借酒澆愁,可是,這杯濁酒如何能解關山萬里外那濃濃的思鄉之愁? 邊患未除,久困孤城,還鄉之計又從何談起? 寒夜深重,徹夜難寐, 羌笛伴清霜, 將軍鬢發斑白,戰士潸然淚下,無限的憂傷和悲涼油然而生。這首詞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烘托情,情融于景。 憶起子羽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少陵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太白的“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我仍是偏愛《漁家傲》里的意境,一句 “將軍白發征夫淚”,道盡了身為將軍的范仲淹一片赤子之心!
7.漁家傲 秋思 賞析(用文言文寫)
范仲淹《漁家傲》賞析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這首詞,寫在他率師西北邊陲, 平定西夏叛亂的時候。這是二首評價上有爭論的作品, 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揣度大意是說,作為主帥不 抒發雄豪慷慨之情,卻去寫塞外凄涼窮愁的景象與思歸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歸田詩話》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經歷證明這首詞確實狀寫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說:“以總帥出此語,宜乎士氣不振而無成功。”這都是從 政治教育角度著眼的評價。另一些評家卻稱道其,寫得 “沉雄”,“有排蕩之勢”,“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夏承 燾先生則盛贊這首詞“情感渾厚,氣概闊大”。
筆者認為,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視而不見?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蜂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為何思歸,是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嗎?不是。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何況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閡一開頭就是“蝕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為什么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靖亂之,功未成,又何顏以上覲朝廷,下見百姓?“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人哩。“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1o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絕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范仲淹年輕時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發老將軍,不正是這種祟高精神的生動寫照嗎?歐陽修對這首詞的負面評價,是很不公平的。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