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24節氣中所有有關“霜降”的趣聞、傳說、故事
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
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每年陽歷10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
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后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
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霜是水氣凝成的,水氣怎樣凝成霜呢?★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
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說明寒霜出現于秋天晴朗的月夜。
秋晚沒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南方地區,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
在華南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
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
而霜凍是指由于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以下,并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
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 “霜降殺百草”,嚴霜打過的植物,一點生機也沒有。
這是由于植株體內的液體,因霜凍結成冰晶,蛋白質沉淀,細胞內的水分外滲,使原生質嚴重脫水而變質。“風刀霜劍嚴相逼”說明霜是無情的、殘酷的。
其實,霜和霜凍雖形影相連,但危害莊稼的是“凍”不是“霜”。有人曾經試驗。
2.關于霜降的作文素材:關于霜降的對聯
秋天已經哼著小曲兒,輕輕的離去了。在人們的忙碌中絲毫沒有察覺秋姑娘已離去,轉眼而來的是那慈愛的,柔和的冬爺爺。
早晨剛剛與陽光來了一個暖暖的擁抱,可轉眼間,天氣就變幻了。太陽公公就躲到了軟綿綿的云朵里了,接著,大地間襲過一陣涼風,隨之而來的就是那久違良久的絮戎——雪。
它緩緩地飄到我們的頭上,本人卻是渾然不知,亦然欣賞“大地飛雪”。想一想,那漫天飛舞的棉絮般的雪花降臨人間,宛如一個個的白色小精靈,在滑翔的過程中還不忘給人們帶來一段優美的舞蹈,讓人們記住他們的身影。只是可惜了,他們來到了人們的時間過得實在太快了,還沒來得及欣賞人間的美景就已化為了一滴水。
我在心中感嘆:為何要不枉此行來觀賞這人間,可又要化為烏有,走這趟值得嗎?
雪,依然悠悠的下著,大地漸漸蓋上了一件白色被子……
新的一天來臨了,我早早的起了床,跑到門外。
“哇!”我不禁說道,映入眼簾的是大地一片潔白,大地銀裝素裹。瓦檐上,小草上,馬路上,樹木上,田間小路上……到處都是一片雪白。看來昨日的小精靈人間的到來,幫了大地畫了一個裝,把它畫得純潔無瑕。就像天堂一樣,白色成了主要的色彩。白色,除了白色還是白色,沒有一點瑕疵。偶爾在大地上能看見一些綠色的小草,這又給這白色的環境中增添了一份生機,白中透綠,顯現出了小草的頑強與不屈……
冬短,但卻讓人感到一些許悲涼。
冬,是世上具有“凄涼美”的一種。
3.關于霜降的詩歌
關于霜降的詩歌(部分)
《泊舟盱眙》 韋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鄉國云霄外,誰堪羈旅情。
《歲晚》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冉冉歲將宴,物皆復本源。
何此南遷客,五年獨未還。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彌安。
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
去國固非樂,歸鄉未必歡。
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
《謫居》白居易
面瘦頭斑四十四,遠謫江州為郡吏。
逢時棄置從不才,未老衰羸為何事。
火燒寒澗松為燼,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時榮悴一時間,豈是昭昭上天意。
《賦得九月盡(秋字)》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葉秋。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潘安過今夕,休詠賦中愁。
《秋懷奉寄朱補闕》 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騷人起恨初。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閑居。
暮色秋煙重,寒聲牖葉虛。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歸田賦,猶陳諫獵書。不知青瑣客,投分竟何如。
4.形容“霜降”的句子
諺云:“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zhidao了拔蘿卜”、“霜降一過百草枯,薯類收藏莫遲誤”、“霜降無霜,主來歲饑荒;霜降無霜,碓頭無糠。”
《古樂府白紵四時歌》黃庭堅:北風降霜松柏雕,天形慘澹光景銷。山河夜半失故處,何地藏舟無動搖。
少年志愿不成就,故年主人且恩舊。及河之清八月來,斗酒聊為社公壽。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yóu)》蘇軾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內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容。
5.【不珍惜時間的故事要簡短的】
陳景潤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十分珍惜時間,他曾給自己擬訂出一張工作時間表,把一天24小時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來.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讀讀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門外語的單詞,就是這樣掌握的.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后,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余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并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么費那么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里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 說:“這是多么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么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雨果 客人和信件的干擾下,文思泉涌,奮筆疾書.至于法國文豪雨果的謝客術,更是別出心裁.他為集中精力寫一部小說,竟給自己剃了光頭.有人上門找他,他即指著光頭說:“對不起,你看這頭,見不得人!”使人悻悻而回.當別人請其赴宴時,他照舊說:“我這光頭,不登大雅之堂,去參加你的宴會,不是要給你丟臉嗎?”來人只好無奈離去.當雨果的頭發長長之后,又一部巨著問世了.。
6.關于嫦娥奔月的簡短故事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突然出現了十個太陽,直曬得大地冒煙,老百姓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個力大無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決心為老百姓解除這個苦難.后羿登上昆侖山頂,運足氣力,拉滿神弓,"嗖——嗖——嗖——"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他對天上最后一個太陽說:"從今以后,你每天必須按時升起,按時落下,為民造福!"
后羿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兒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武藝.有個叫逢蒙的人,為人奸詐貪婪,也隨著眾人拜在后羿的門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鄉親們都非常喜歡她.一天,昆侖山上的西王母送給后羿一丸仙藥.據說,人吃了這種藥,不但能長生不老,還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離開嫦娥,就讓她將仙藥藏在百寶匣里.
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藥弄到手.八月十五這天清晨,后羿要帶弟子出門去,逢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寶劍,迫不及待地闖進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藥交出來.嫦娥心里想,讓這樣的人吃了長生不老藥,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嗎?
于是,她便機智地與逢蒙周旋.逢蒙見嫦娥不肯交出仙藥,就翻箱倒柜,四處搜尋.眼看就要搜到百寶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碧藍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著月亮飛去.
后羿外出回來,不見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沖出門外,只見皓月當空,圓圓的月亮上樹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樹下跳來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樹旁深情地凝望著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連聲呼喚,不顧一切地朝著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鄉親們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擺上嫦娥平日愛吃的食品,遙遙地為她祝福.從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
拓展資料:
嫦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兩粒不死之藥后,飛到了月宮的事情。
有關恒娥的神話傳說,見于商代至戰國時的典籍《歸藏》,其中對照卦象解釋可能為夫妻,東漢高誘注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恒娥,因漢代人避當時皇帝劉恒的諱,之后名字改為嫦娥(一作常娥)。
嫦娥,是中國神話中的月宮仙子。《山海經》中古天帝——帝俊的女兒、后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稱恒娥(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稱其姓純狐,名嫄娥。
神話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
在東漢之前,無資料明指嫦娥與羿是夫妻關系,《歸藏》對照卦象解釋可能為夫妻。直到高誘注解《淮南子》才指明嫦娥是后羿之妻。在部分民間傳說中,將嫦娥與道教神話的月神太陰星君合并,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圣后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
另有觀點認為:
《呂氏春秋·勿躬》有句云“尚儀作占月”,清人畢沅作注說:“尚儀即常儀,古讀'儀'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即認為嫦娥的原型是《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記“生月十有二”之常羲。
但顯然該觀點沒有考慮到,早期戰國古籍里記載的嫦娥本名是“恒娥”,直到漢代因避諱才被改成嫦娥。
7.玉兔搗藥的故事,簡短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只可愛的玉兔,這是民間公認的。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壓下身子,便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兒當然無法留住嫦娥,隨她一起上了月亮,成為神話中一抹可愛溫馨的色彩。
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西游記》中也有這只小玉兔任性溜下凡間,還揮舞起搗藥杵與孫悟空對戰的情節。我們在月夜中抬起頭來,也許能從月亮上找到那只可愛的兔子。
附:日本從中國傳去這個神話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日本人認為月亮上天天都在過年嗎?)
8.鑿壁偷光的故事簡短
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么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鑿壁偷光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擴展資料:
鑿壁偷光原文為: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于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
由于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并不平坦。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鑿壁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