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說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道理
一天,一群小孩在一起玩的很高興,一男孩不小心撞痛了一女孩。女孩就哭泣著向其家長說是是男孩打了她,結果小女孩的家長怒氣沖沖地向小男孩的家長興師問罪,說是小男孩欺負小女孩,小男孩的家長就請小女孩的家長一起向其他小孩弄清事實經過,還了小男孩的清白,小女孩的家長自然氣消。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這個成語意思是廣泛地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確的判斷,只聽信一方面的意見就會不了解真相,得出錯誤的結論。
告誡人們辦事要廣泛聽取意見,不要聽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辦好。
擴展資料: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成語故事:
唐太宗問宰相魏征:“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涂,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說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么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2.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說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例子
一天,一群小孩在一起玩的很高興,一男孩不小心撞痛了一女孩。女孩就哭泣著向其家長說是是男孩打了她,結果小女孩的家長怒氣沖沖地向小男孩的家長興師問罪,說是小男孩欺負小女孩,小男孩的家長就請小女孩的家長一起向其他小孩弄清事實經過,還了小男孩的清白,小女孩的家長自然氣消。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這個成語意思是廣泛地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確的判斷,只聽信一方面的意見就會不了解真相,得出錯誤的結論。
告誡人們辦事要廣泛聽取意見,不要聽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辦好。
拓展資料:
兼:同時涉及或具有幾種事物。兼聽:多方面聽取不同意見。明:明辨是非。暗:糊涂,辨不清事實真相。
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聽信單方面的話,就分不清是非。
現代泛指: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從正面的角度考慮就會很清楚明白,如果從心里陰暗面分析就會很糊涂。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3.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故事
唐太宗問宰相魏征:“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涂,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說不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么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4.歷史上有很多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故事,請列舉其中一例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艷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麗,于是又問他的小妾說:“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和他坐著談話。鄒忌問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啊。”又過了一天,徐公前來拜訪,(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他美麗;再照著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麗。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如今的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和身邊的近臣,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沒有不懼怕大王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厲害了。”
齊威王說:“說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獎賞。”政令剛一下達,所有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庭院就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后,有時偶爾還有人進諫。一年以后,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了敵國。
5.急~~~~~作文《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 很簡單,不要看到作文就怕,幫
一提起中國歷史,很少有不知道“貞觀之治”的;一提起“貞觀之治”,很少有不知道唐太宗和魏征這兩個人的;一提起唐太宗和魏征,很少有不知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兩句話的。《資治通鑒·唐紀·太宗貞觀二年》記載:“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這句話的意思是: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了解真實情況,單聽信一方面的話,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我詳引這句話的目的,就是要表明這樣一個觀點:相信自己是十分正確的,聽取多方面的意見也是沒有錯誤的,客觀世界瞬息萬變,現實生活豐富多采,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列寧說過:“真理若再向前進一小步,就會變成錯誤。”講的是凡事都要有一個合適的“度”,恰如其分是追求的理想境界,“過”和“不及”都不好。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認識主體,在現實生活中都有獨當一面的時候,如果不相信自己,不具備十分的自信,妄自菲薄,自輕自賤,遇事不是快刀斬亂麻,當機立斷,而是前怕狼后怕虎,縮手縮腳,可以想象他將貽誤多少大好時機,很難想象他會成功把握一次機遇。《三國演義》中著名的“空城計”的故事,用以表現諸葛亮的沉穩自信、足智多謀和司馬懿的優柔寡斷、畏首畏尾,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但丁的這樣一種勇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是,如果自己看不到形勢的嚴峻性,估摸不透事情的發展趨勢,卻還要妄自尊大,驕傲自滿,那么等待自己的一定是一敗涂地的悲慘結局!當你已經走進了死胡同的時候,當你已經鉆進了牛角尖的時候,當你已經把車開掉軌的時候,當你已經把馬騎到懸崖邊的時候,你還在自言自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你不覺得自己太可笑可悲,可嘆可氣了嗎?還記得趙括“紙上談兵”和馬謖“痛失街亭”的故事嗎?它象兩面警世鐘,時刻在警醒世人:需要聽取別人意見的時候,一定要虛心請教,千萬不要自以為是!波蘭有句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世界著名畫家達·芬奇也曾說過:“應當耐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認真考慮指責你的人是否有理。”在我們中國,這方面的格言警句更是俯拾皆是,舉不勝舉,象“謙受益,滿招損。”“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等等。古今中外所有這些名言,不論起其外在的語言表達形式怎樣千差萬別,其內在的思想精髓實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虛心聽取來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見,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總之,誠如塞納克所言:“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中,作為新世紀的一名高中畢業生,作為祖國建設事業的一名主力軍,我們一定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充分相信自己,又虛心請教別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事情辦得盡善至美,使其錦上添花!
6.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有什么典故
[原文]
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鯀、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釋文]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叫明,怎樣叫暗?”魏徵答:“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帝舜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被軟禁餓死;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貴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達。”唐太宗說:“好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簡短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