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中國科學家的資料(簡短)
1、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后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2、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
邢州邢臺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
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3、沈括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
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御西夏,后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
紹圣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4、盧嘉錫 盧嘉錫(1915.10.26—2001.6.4),臺灣省臺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縣,物理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
1934年,盧嘉錫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盧嘉錫工作涉及物理化學、結構化學、核化學和材料科學等多種學科領域。
在結構化學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貢獻,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結構模型,從事結構與性能的關系研究等,對中國原子簇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他所指導的新技術晶體材料科學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績。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射線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
5、王選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蘇無錫人,出生于上海,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稱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84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2002年2月1日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
王選主要學術工作是從事計算機邏輯設計、體系結構和高級語言編譯系統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華光和方正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的研制,用于書刊、報紙等正式出版物的編排。針對漢字字數多,印刷用漢字字體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帶來的技術困難,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壓縮和高速復原方法,并在華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設計了專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現復原算法,顯著改善系統的性能價格比。
2018年12月18日,**、**授予王選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郭守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沈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盧嘉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選。
2.關于科學的小故事(2個)短一點
高跟鞋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
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后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里。
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游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來了。
雨 衣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涂處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么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射臟衣服回家。
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里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涂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剃須刀1828年謝菲爾德制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從從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
一天,吉列刮胡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制成薄刀片的廠家。
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并申請了專利。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于商業制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并于1928年獲得專利的。
鏡 子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涂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
15世紀紐倫堡制成凸透鏡,是制玻璃時在內部涂上一層汞劑而成。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制造的。
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拉 鏈拉鏈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
賈德森為了解除每天系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鏈。這種拉鏈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便可使鉤子與扣眼一個依次扣緊。
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并因此取得了專利。如今,拉鏈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于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人譽為20世紀科技界的10大文明之一。
冰 箱第一臺人工制冷壓縮楊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板,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涂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
哈里森經過研究研制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泵的冷凍機,并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制冷降溫用。第一臺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于1923年發明的。
后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于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3.隨便兩位科學家的資料,話語一定要簡短,能概括全文的
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于不倫瑞克,卒于哥廷根,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高斯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數學家,有數學王子的美譽,并被譽為歷史上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頓、歐拉并列,同享盛名。
高斯1777年4月30日生于不倫瑞克的一個工匠家庭,1855年2月23日卒于哥廷根。幼時家境貧困,但聰敏異常,受一貴族資助才進學校受教育。1795~1798年在格丁根大學學習1798年轉入黑爾姆施泰特大學,翌年因證明代數基本定理獲博士學位。從1807年起擔任格丁根大學教授兼格丁根天文臺臺長直至逝世。
高斯的成就遍及數學的各個領域,在數論、非歐幾何、微分幾何、超幾何級數、復變函數論以及橢圓函數論等方面均有開創性貢獻。他十分注重數學的應用,并且在對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和磁學的研究中也偏重于用數學方法進行研究。
1792年,15歲的高斯進入Braunschweig學院。在那里,高斯開始對高等數學作研究。獨立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反律”(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質數分布定理”(prime numer theorem)、及“算術幾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 mean)。
1795年高斯進入哥廷根大學。1796年,19歲的高斯得到了一個數學史上極重要的結果,就是《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5年以后,高斯又證明了形如"Fermat素數"邊數的正多邊形可以由尺規作出。
1855年2月23日清晨,高斯于睡夢中去世。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于蘇黎士工業大學,1909年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國,1940年入美國籍。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從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恒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并推斷出后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后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并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4.科學小知識
1。
為甚么星星會一閃一閃的? 我們看到星閃閃,這不是因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而是與大氣的遮擋有關。 大氣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和厚薄影響。
大氣不是絕對的透明,它的透明度會根據密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所以我們在地面透過它來看星星,就會看到星星好像在閃動的樣子了。
2。 為甚么人會打呵欠? 當我們感到疲累時,體內已產生了許多的二氧化碳。
當二氧化碳過多時,必須再增加氧氣來平衡體內所需。因為這些殘留的二氧化碳,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機能活動,這時身體便會發出保護性的反應,于是就打起呵欠來。
打呵欠是一種深呼吸動作,它會讓我們比平常更多地吸進氧氣和排出二氣化碳,還做到消除疲勞的作用呢。 3。
為甚么蛇沒有腳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鱗片,這是牠們身上最外面的一層盔甲。鱗片不但用來保護身體,還可以是牠們的「腳」。
蛇向前爬行時,身體會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邊的鱗片,都會翹起來,幫助蛇前進時抓住不平的路面。
這些鱗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動身體向前爬行,所以蛇沒有腳也可以走動呀! 4。 為甚么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開花 向日葵花盤下面莖部的地方,含有一種叫做「植物生長素」的物質。
這物質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卻具有厭旋光性,每遇到光線時,便會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陽升起時,向日葵莖部便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來整棵植物就向著太陽的方向彎曲了。
5。 為甚么人老了頭發便會變白? 我們的頭發中有一種叫「黑色素」的物質,黑色素愈多頭發的顏色便愈黑。
而黑色素少的話,頭發便會發黃或變白。人類到了老年時,身體的各種機能會逐漸衰退,色素的形成亦會愈來愈少,所以頭發也會漸漸變白啊! 6。
為甚么螢火蟲會發光? 螢火蟲會發光因為在牠們的腹部末端有發光器,發光器內充滿許多含磷的發光質及發光酵素,使螢火蟲能發出一閃一閃的光。 螢火蟲發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還有求偶、警戒、誘捕等用途。
這也是牠們的一種溝通的工具,不同種類螢火蟲的發光方式、發光頻率及顏色也會不同,牠們藉此來傳達不同的訊息。 7。
為甚么肚子餓了會咕咕叫? 肚子餓了便會咕嚕咕嚕地叫,這是因為之前吃進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雖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會繼續分泌。 這時候胃的收縮便會逐漸擴大,內里的液體和氣體便會翻攪起來,造成咕嚕咕嚕的聲音。
下次不要再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尷尬啊!因為這是正常的生理動作呢。 8。
為甚么駝鳥不會飛? 身型龐大的駝鳥類的一種,但牠們卻不會飛上天啊!這不是因為牠們的翅膀不管用,而是牠們的羽毛都太柔軟,翅膀又太小,根本不適合飛行。 另外,駝鳥的肌肉不發達,胸骨又平平的,對飛行都沒有幫助。
駝鳥生活在非洲,由于長期居于沙漠地區,身體為了適應環境,便逐漸演化成現在的樣子。 9。
為甚么罐頭里食品不容易變壞? 午餐肉、豆豉鯪魚、茄汁荳。
都是美味的罐頭食物,它們都可以存放很久而不易變壞。 這因為罐頭是密封的,細菌便無法進入。
人們在制造罐頭食品的時候,把罐頭里的空氣全部抽出,然后把它封口。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即使里面的食物沾上少許細菌,牠們也無法生存或繁殖啊! 10。
為甚么嬰兒剛出生時都會哭個不停? 嬰兒剛出生時都會呱呱大哭,這不是因為他們感到不開心,而是他們正在大口大口地呼吸著第一口的空氣呢! 當嬰兒離開媽媽身體出生時,他們吸進的第一口空氣會沖到喉部去,這會猛烈地沖擊聲帶,令聲帶震動,然后發出類似哭叫的聲音。 11。
為甚么蜥蜴的尾巴斷落后仍然不斷彈跳著? 為了保護自己,很多蜥蝪也利保護色掩人耳目;而部份蜥蜴當受到襲擊時,尾巴更會因肌肉劇烈收縮而導致斷落。基于斷落的尾巴中仍有部份神經活著,它會不斷彈跳,從而分散敵人的注意力,以便逃脫。
別以為他們的生命會這樣完結,其實只需多個月,尾巴又會重新長出來,繼續生活。 12。
為甚么松鼠的尾巴特別大? 別看輕松鼠的尾巴!松鼠在樹上跳來跳去的同時,它的尾巴正發揮很大的功用。它能夠令松鼠在樹上跳躍時得到平衡,避免掉下來受傷。
此外,這條大大的尾巴更能于冬天發揮保護的功用,緊緊圍著松鼠的身軀,既方便,又實用。 13。
為甚么人的大拇指不可以有一或三節? 一般人有五只手指,而手指的長度各有不同。但是,有沒有人察覺到,除了大拇指外,其它手指也有三節,而唯獨大拇指只有兩節呢? 原來,它的節數正好配合其它四指。
要是三節的話,大拇指會顯得沒有力,以致不能提起較重的物件;要是只得一節,它便不能自如地與其它四指配合抓緊東西! 14。 為甚么自己搔自己時不感到痕癢? 當別人搔自己時,我們會倍感痕癢,而且不斷大笑;可是,當自己搔自己的時候,我們不單不會大笑,而且更不感痕癢。
基于我們的思想上已有了準備,大腦會發出一種 「不會有危險」的訊息,神經亦隨之放松,所以便不會大笑起來和感到痕癢了! 15。 為甚么海水大多是藍、綠色? 望向大海,很多時也發現海水呈現藍、綠色。
可是,當你把海水撈起時,你卻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無色。 原。
5.科學資料大全20字
科學,分科而學的意思,后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于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它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并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1-4]
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強調實驗數據及其結果的重現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話:“科學”和“自然哲學“有時可以互換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分支,與唯物同源。[5-6]
在現代用法中,“科學”經常指的是追求知識,不但對知識本身的一種方式,它也經常受限于研究這些分支尋求解釋物質世界的現象。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尋求在自然法則,如牛頓運動定律方面制定知識。而在19世紀的過程中,“科學”一詞變得越來越與科學方法本身相關聯,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紀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它是在19世紀也使科學家一詞是由博物學家區分自然知識和知識創造。[7]
然而,“科學”還繼續使用在廣義上表示可靠,可教的知識的一個話題,反映在現代術語如圖書館學和計算機科學。這也反映在學術研究的某些領域,如“社會科學”或“政治學”的名稱。
中文名
科學
外文名
science
包 涵
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
解 釋
發現、積累的真理的運用與實踐
拼 音
kē xué
6.有關科學精神的詩句 2句
1.有志者 事竟成。
2.無志山壓頭,有志人搬山。
3. 志在頂峰的人,不在半坡留連。
4.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識是力量。
5.沒有松柏性,難得雪中青。
6.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7.決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一半。
8.鷹飛高空雞守籠,兩者理想各不同。
9.鳥有翅膀,人有理想。
10.有志飄洋過海,無志寸步難行。
11.樹怕爛根,人怕無志。
12.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13.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14.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15.好兒女志在四方。
16.沒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難;沒有頭腦的人,一切都感到簡單。
17.人若無志,純鐵無鋼。
18.沒有鐵锨挖洞難,沒有志氣進取難。
19.不怕知淺,就怕志短。
20.不怕百戰失利,就怕灰心喪氣。
21.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22.決心攀登高峰的人,總能找到道路。(亞洲諺語)
23.沒有目標的生活,就象沒有舵的船。(英國諺語)
24.人無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樣。(朝鮮諺語)
25.聰明人把希望寄托在事業上,糊涂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阿拉伯諺語)
26.寧可折斷骨頭,不可背棄信念。(蒙古諺語)
27.通向崇高目標的道路,總是崎嶇艱難的。(朝鮮諺語)
28.摔倒七次,第八次站起來。(日本諺語)
29.山高不算高,人登山頂比山高。(越南諺語)
二、意志、干勁、科學態度(二)
1.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練。
2.鐵要打,人要練。
3.老天不負勤苦人。
4.藝高人膽大。
5.身經百戰,渾身是膽。
6.鋼不壓不成材。
7.有苦干的精神,事情便成功了一半。
8.雨淋青松松更青,雪打紅梅梅更紅。
9.不經風雨不成材,不經高溫不成鋼。
10.鐵是打出來的,馬是騎出來的。
11.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
12.能力同肌肉一樣,鍛煉才能生長。
13.好馬要是三年不騎,會比驢子還笨。
14.牡丹花好看,可沒有菊花耐寒。
15.不經琢磨,寶石也不會發光。(日本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