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于書法怎樣評價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一、用筆
書法作為獨特的傳統藝術,其藝術的物化形態就是用筆來書寫線條,結字造型的。而書法藝術正是通過這種物化的手段達到創造意境、表達感情的作用,正如康有為所說: “書法之妙,全在用筆。”康有為認一篇書法作品的好壞,關鍵就在于對于用筆技巧的掌握,而這也是能夠寫好一幅作品的基礎。晉代的衛夫人在《筆陣圖》中也充分體現了她對用筆的重視,一開篇就是對用筆的論述: “善于筆力者多骨 不善筆力者多肉。”這句話的意思是:善于用筆表現筆畫線條力感的人,他的字會顯得骨力堅挺;而不善于用筆的人,寫出的字很容易使線條流于疲軟、乏力。王羲之更是認為:“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若壯士之折一肱骨。”意思是:一個字中有一個點寫得不好就像是一個美人壞了一只眼睛,一橫沒有寫好就像是一位壯士斷了一條胳膊。
二、結構
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筆法和字法是主要的,是書法美的基礎,但單獨的筆畫美不能直接構成書法的美。如果字的排列如一堆亂柴火,似一盤散沙,必然會使人眼花繚亂。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書法藝術是以整個字出現的,因此以筆畫為組成材料的漢字結體美是極為重要的。“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關。”。這句話出現在啟功先生的《論書絕句》中意思是說寫字的時候,如何掌握字的結構是最難的,每一筆的位置應該放在什么地方,每一個字的筆畫應該如何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個道理很簡單:再優美的筆畫,只有附著在合理的“骨架”上才能“錦上添花”。假如結構先已“失常”,就是用了王羲之、顏真卿的筆法,這字也無法組合成漂亮的造型。 “一從證得黃金律,便覺全牛骨寬。”一旦掌握了結構的規律,寫字的時候就會像庖丁解牛一樣游刃有余揮灑自如。黃金律是啟功先生總結出的一套不同于傳統的把米字格的中心點作為字的重心的結字方法,它是把一個正方形方格縱橫各畫十三個正方小方格,字的重心在“其上其左俱為五,其下其右俱為八”,的這四個交叉點上。
三、章法
章法是書法作品重要的構成因素和表現手段。章法與筆法、結體一起構成了書法藝術的三要素。這正是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門類有別于日常寫字的一個重要標志。章法就是安排整幅書法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既和諧統一;又富于變化,使一幅字顯現出整體美的法則。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美,如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意思是,篆書崇尚婉轉圓通,隸書須要精巧嚴密,今草貴在流暢奔放,章草務求簡約便捷。不同書體都有不同的形質與情性。蘇軾說“真書難于飄揚,草書難于嚴謹”。指的是寫楷書時,不僅點畫要精到,更重要的是把點畫寫得和諧、優美、有趣味、有神態,真書寫得靈動。
四、“形”與“神”
書法中“形”與“神”的統一,是書法藝術的精髓之一,形是神的所生之地,因此在書法創作過程中,歷代先賢都十分注重形的刻畫,如衛夫人在《筆陣圖》中就提到:“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意思就是每寫一個字,都要通過這個字的造型來反映出這個字所應反映的那些客觀事物的形象特征,而且不僅僅是形似,更應該神似。衛夫人把書道的本質,定性為客觀事物物理之美,是典型的道法自然者的體現。
五、韻
提到書法的美,就不能不說草書的動勢之美。索靖的《草書勢》對用結體的變化來表現動態美作出了如下描述:“騏驥怒而逼其轡,海水窊窿揚其波”以及“玄熊對踞于山岳,飛燕相追而差池”草書結體就如奔跑中的運動員一樣,竭力打破平正穩定的體勢,或上體前傾,或上部后仰,這種前傾或后仰打破了平正穩定而產生了動態美。
2.怎樣評價與欣賞書法作品(一)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他所強調的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我認為在讀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準,這是正確進行書法評價與欣賞的基礎。其次是要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這是進行書法評價與欣賞的關鍵所在。
一、書法的審美標準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
(一)書法的點畫線條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他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3.書法作品是怎么評價的
豬小戒舊房煥新 老房裝修專家為你解答 一幅書法作品,放在我們的面前,怎么評價、怎么讀懂、怎么欣賞,是我們每個愛好書法的人尤其是業內人士應該知道的問題。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他所強調的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我認為在讀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準,這是正確進行書法評價與欣賞的基礎。其次是要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這是進行書法評價與欣賞的關鍵所在。
書法的審美標準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一)書法的點畫線條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
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
1、力量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
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他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
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2、節奏感 節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
書法由于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態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產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
一般而言,靜態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態的書體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3、立體感 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
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
因而,中鋒用筆歷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隨處可見。
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
(二)書法的空間結構 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整行的行氣和整體的布局三部分。
1、單字的結體 單字的結體要求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這樣,才能在平正的基礎上注意正欹朽生,錯綜變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見險絕,險絕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氣 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上下或前后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貫。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
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可字字連貫,游絲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節奏感。
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3、整體的布局 書法作品中集點成字、連字成行、集行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并由此構成了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
要求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變化多姿。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以平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變化錯綜,起伏跌宕。
(三)書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氣和光采。書法中的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的統稱。
“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說明神采高于“形質”點畫線條及其結構布局的形態和外觀,形質是神采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神采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和諧。
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高境界。書法中神采的獲得,一方面依賴于創作技巧的精熟,這是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只有創作心態恬淡自如,創作中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和審美趣味。
書法欣賞的方法 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致,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由于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又使書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
一般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
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畢后,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致,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二)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 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
欣賞時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