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劇的唱詞有些什么特點
京劇的唱詞,除昆腔等一些曲牌唱腔,如:〔泣顏回〕“羽檄會諸侯”、〔出隊子〕“連營分隊”等,為長短句的結構外,其他多為規則、整齊的上下句對應結構。
如《洪羊洞》“為國家哪何曾半日閑空”(上句),“我也曾平服了塞北西東”(下句);《紅燈記》“提緝單光竿叱放癸虱含僵籃小賣拾煤渣”(上句),“擔水劈柴也靠她”(下句)唱詞即是。這種對應句形式的唱詞,尤以“七字句”和“十字句”居多(如上兩例)。
這些唱詞,每一句又可分成幾個小段落或稱詞組,加之音樂的因素,從而形成演唱上的分明層次感。在京劇唱腔中,除了〔高撥子原板〕常常有兩個小段落(詞組)組成,如麒派名劇《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惡人盡知”等,其他則多為三個小段落(詞組)。
這些小段落(或稱詞組)在音樂結構中就叫做“分句”。 “分句”是唱腔中的最小單位,它只能演唱一個小段落(詞組),而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京劇唱腔是由分句、樂句(一個上句或一個下句)、樂段(一組上下句)、唱段(完整唱腔)所組成,每一個小“分句”無疑在唱腔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京劇的唱詞有什么特點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
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形成與傳播: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
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
《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注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后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
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于嘉慶八年(1803),遲于三慶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
北京舞臺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
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臺演出,"京秦不分"(《揚州畫舫錄》),徽班發揚其博采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昆腔劇目(還排演了昆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臺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藝術特色,是它能夠在爭衡中取勝的主要原因。
在聲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日下看花記》);在劇目方面,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面,純樸真切,行當齊全文武兼重,因此適合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據《夢華瑣簿》載,四大徽班"各擅勝場"。
三慶以"軸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勝(善演武戲),春臺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為號召)。在藝術和經營上備有側重點,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
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據優勢。《夢華瑣簿》說:"今樂部皖人最多,吳人亞之,蜀人絕無知名者矣。
"又說:"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
"徽班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擅變的過程。這一嬗變的完成,主要標志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音樂體系,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
最早隨同徽班進京的漢調演員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陽人(一說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約于嘉慶年間加入春臺徽班進京演唱,演正生,擅紅生戲,聲望極隆(見《夢華瑣簿》及李登齊《常談叢錄》)。被視為著名漢調演員余三勝的先驅(當時曲藝唱詞有"亞賽當年米應先"之句)。
道光年間(1821-1849),漢調演員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漸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貴、李六。粟海庵居士《燕臺鴻爪集》(約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說:"京師尚楚調。
樂工中如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稱于時。"楚調即漢調,也就是西皮調。
可見當時北京已流行西皮調,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又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展。在徽、漢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實現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
開始不同的劇目,根據不同的來源,分別唱西皮或二黃;后來,有些戲就兼唱西皮和二黃,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后轉西皮,并能相互協調,渾然一體。《羅成叫關》(源出徽調《淤泥河》)就是一個例子。
聲韻方面,形成"中州韻、湖廣音"的格律,字聲間雜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兩種四聲調值,分別尖團字音,按照"十三轍"押韻。二黃的伴奏樂器,幾經反復,終于在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廢笛,而與西皮統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時仍按徽班傳統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戲大量涌現,徽班中皮黃并奏習以為常。據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載,三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臺班余三勝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貴等常演的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掃雪打碗》等,與嗣后京劇舞臺常見的傳統劇目已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擅變到此。
3.京劇有什么主要特點 簡單一點的 謝謝啊
劇的主要特點:
京劇是主要在徽漢兩大劇種的基礎上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多種地方腔調而形成的劇種。其特點是以二黃、西皮為主要聲腔,其吹打曲牌主要來自昆曲。其最初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副、外、武、雜、流十行,已逐漸歸并與我們現在看到的生、旦、凈、丑四行。其各行當都一套比較嚴格的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上各具特色,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其表演藝術講究虛實結合,最大限度的超脫舞臺表演的空間和時間限制。
其主要特點可細分為唱腔、樂器、臉譜、角色、舞臺、服飾六個方面特點
4.京劇有什么主要特點 簡單一點的 謝謝啊
劇的主要特點:京劇是主要在徽漢兩大劇種的基礎上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多種地方腔調而形成的劇種。
其特點是以二黃、西皮為主要聲腔,其吹打曲牌主要來自昆曲。其最初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副、外、武、雜、流十行,已逐漸歸并與我們現在看到的生、旦、凈、丑四行。
其各行當都一套比較嚴格的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上各具特色,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其表演藝術講究虛實結合,最大限度的超脫舞臺表演的空間和時間限制。
其主要特點可細分為唱腔、樂器、臉譜、角色、舞臺、服飾六個方面特點其實,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5.京劇的唱詞有些什么特點
京劇的唱詞,除昆腔等一些曲牌唱腔,如:〔泣顏回〕“羽檄會諸侯”、〔出隊子〕“連營分隊”等,為長短句的結構外,其他多為規則、整齊的上下句對應結構。
如《洪羊洞》“為國家哪何曾半日閑空”(上句),“我也曾平服了塞北西東”(下句);《紅燈記》“提籃小賣拾煤渣”(上句),“擔水劈柴也靠她”(下句)唱詞即是。這種對應句形式的唱詞,尤以“七字句”和“十字句”居多(如上兩例)。
這些唱詞,每一句又可分成幾個小段落或稱詞組,加之音樂的因素,從而形成演唱上的分明層次感。在京劇唱腔中,除了〔高撥子原板〕常常有兩個小段落(詞組)組成,如麒派名劇《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惡人盡知”等,其他則多為三個小段落(詞組)。
這些小段落(或稱詞組)在音樂結構中就叫做“分句”。 “分句”是唱腔中的最小單位,它只能演唱一個小段落(詞組),而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京劇唱腔是由分句、樂句(一個上句或一個下句)、樂段(一組上下句)、唱段(完整唱腔)所組成,每一個小“分句”無疑在唱腔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簡要概括京劇有哪些特點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
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
隨后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
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后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
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單恭廁枷丿磺搽委敞蓮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
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7.京劇是什么,用幾句話把京劇的特點簡要寫出來
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
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化妝、臉譜等各個 方面,聲情并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表演、音樂、吹腔等)和昆曲曲牌。20世紀的第一個50年。
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
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唱腔、鑼鼓。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京劇。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是中國京劇的鼎盛時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須生”都產生于這個時期。
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京劇唱詞特點簡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