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淵明的人生經歷概括及簡要分析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陶淵明大約生于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
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
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
日后,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
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 他因喪母辭職回家。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
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
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愿。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
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后,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
其性格、才干、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
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就辭職隱居,于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
劉敬宣離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
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
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
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
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
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
2.簡略說明陶淵明的人生經歷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潯陽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
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宋書》隱逸傳云:“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
)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私謚靖節,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
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
后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
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后返潯陽,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
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后裔。歷代方志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臺、賦詩灣、顧淵石、醉臥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筑。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愿。
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
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于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
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他用客觀的記敘方式虛構了一些情節,塑造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后世評價 [編輯本段]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
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后,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并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 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余樂”社會的憧憬。
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命、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
但后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于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詩的精華所在。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
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的話,“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
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3.簡略說明陶淵明的人生經歷
晉宋時期文學家。
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仕宦家庭copy。在家族中,他既欽敬曾祖陶侃的積極進取,又特別贊賞外祖孟嘉的沖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兩種精神。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2113取,渴望干一番事業,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
后期(41歲以后),陶淵明因時局動蕩,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5261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 義熙四年,即歸隱后第二年,他家鄉遭焚,生活陷入極端貧困,但他安貧樂道;4102義熙末年,朝廷征他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山,他守節不仕。
這個時期起主導作用的顯然是道家思想。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
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1653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4.關于陶淵明的簡介和小故事(15個左右)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就承襲了父業,在家耕種,但是他非常好學,他每天除了種好菜園之外,就是專心讀書,所以寫出的詩詞歌賦很有名氣。
不多久,當地的一個姓王的知縣走馬上任,他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他知道陶淵明雖然年紀輕輕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還是假,于是就想試試他的學識如何。一天,陶淵明正在自己的菜園里淋菜,王知縣走了進來,陶淵明出于禮貌,連忙起來招呼,王知縣瞇起雙眼,打量著陶淵明,說:“你就是名叫陶潛的嗎?” 陶淵明忙說:“小人正是!” 王知縣坐下,右手摸著嘴邊的八字胡,欣賞了一下陶淵明桌上所寫的字,忽然對陶淵明說:“我聽人說你能寫詩作對,我來見識一下,現在我出個對子,請你對對,好嗎?” 陶淵明笑著說:“請大人出上聯吧!” 王知縣環視四周,看到菜園里種有一畦向日葵,這些葵花剛剛開放,于是靈機一動,有了,他隨口道出上聯; 雛葵俯枝,小臉盤可識地理? 陶淵明一聽,知道這官員話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視,表面說的是雛葵,實際上是暗中問自己,你這么年輕,能熟識田園里耕作之事嗎?于是他略為思考,看見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鮮紅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聯; 新苞出土,大朱筆熟點天文! 陶淵明的下聯也是話中有話,他的意思表面是說荷苞,實際是說自己,意思是我雖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點天文地理。
王知縣看了,暗中驚嘆陶淵明的才思敏捷,但是還是不甘視弱, 又出上聯,聯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 這一聯除了說陶淵明剛才的口氣太大之外,用字上還有非常巧妙之處,因為“吞”是由“天口”兩字組成,這樣是非常難對的。 陶淵明想了想,隨即對出下聯;聯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這下聯,陶淵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氣大,而是靠苦學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兩字組成。
正巧工整對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組成,知縣才知道陶淵明果然很有學問,又立志苦學,不禁肅然起敬。便站起來和他緊緊握著他的手,連連贊嘆道:“小兄弟!果然聰明過人,又有志氣,佩服!佩服!” 陶淵明見他態度改變,也是謙遜誠懇地說:“還請大人日后多多指點!”說罷又拿過自己的習作,請知縣指教。
王知縣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自嘲詩, 詩曰:小筑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雛來揖客,揮毫坐談禪,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王知縣看后,對陶淵明更加贊賞,從此兩人成了忘年這交。
5.陶淵明所受的挫折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1]”(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頒布,故稱私謚),潯陽柴桑(今九江市星子縣)人,出身于沒落仕宦家庭。
大約生于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
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
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逯欽立語)日后,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
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
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
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喪母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
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皇帝的位置,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
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
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 陶淵明手跡 陶淵明手跡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抗爭的意愿。
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3]《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后,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
其性格、才干、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 借山歸隱圖(佟春鳳國畫作品)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
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就辭職隱居,于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
劉敬宣離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
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
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
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5張)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
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
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4]”(《飲酒》)至今膾炙人口。
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
他先。
6.陶淵明受過的磨難
陶淵明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東晉王朝中度過的,晚年經歷了晉宋易代。
他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史上一個大分裂、大混亂的時期,整個中國社會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戰爭頻仍、禍亂不已,陶淵明降世之時,西晉滅亡已48年,東晉偏處一隅,時時受到北方的進犯,統治集團內部卻并不勵精圖治,團結御侮,更不思收復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魚米之鄉的安樂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權在握的將領,多以擴展個人實力、相互勾心斗角為能事,致使少數愛國志士如祖逖等發起的幾次北伐復土運動,都半途而廢。
所以青少年時的陶淵明,雖然也曾經"猛志逸四海",也曾經"撫劍獨行游",卻終于報國無門,建功無望,終于選擇了田園。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以東晉大敗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緩,內亂繼起,這就是公元399年爆發的歷時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區的孫恩、盧循大起義。
義軍與官軍的長期戰爭,給勞動群眾帶來更大災難。陶淵明的故鄉江洲潯陽是京都金陵的屏障,為兵家必爭之地,遭受戰火的毀壞更為慘重。
陶淵明的詩文中對這次戰亂雖無直接描寫,但觸目驚心,他的悲觀、避世的情緒,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 外患內亂使人們連生存都成問題,更不用說展其才志了。
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傾軋,更是令一切有識之士失望、厭倦。陶淵明一度在桓玄手下為吏,后又入劉裕幕府中任鎮軍參軍,親睹了一幫野心家們爭權奪利、犯上作亂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種不齒而無奈,渴盼遠離塵囂的情緒可想而知。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字士行,本鄱陽人,后徙家廬江之潯陽。侃出身孤貧,以軍功而達顯貴,官至八州都督,封長沙郡公。
陶侃澤被一方,家境也豪富一時," 滕妾數十,家僮千馀,珍奇寶貨富于天府。"應當說,曾祖的政績、政聲與其家室的昌盛、顯赫,都是讓陶淵明追慕的,這是與他一生數次出仕互相關聯、不可或缺的兩種因由。
陶侃亡故后,其子嗣或因罪被誅,或自殘而歿,衰敗相繼,家境急劇淪落。陶淵明祖父陶茂雖也做了個不大不小的太守,但沒有什么事跡流傳下來,既然陶淵明說他是"直方二臺",以梗直方正聞名,必定在官場上混不圓轉。
陶淵明父親陶逸,是否做過安城太守今尚存疑,陶淵明贊他為官不喜,去職不怒,似可看出陶逸更是不得志,不喜不怒與其說是天然心性,不如說是自我安慰、自我支撐的一種姿態。陶淵明對陶侃以上的先祖都具體提到職位,談起他父親時卻非常空泛,估計是其父職位卑微,恥于言及。
加之陶逸去世很早,到陶淵明一代,敗落困窘之狀可想而知。陶淵明的早年生活,在人們印象中,是如他自己在《與子儼等疏》中說:"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
"因為家貧而到處借貸,可見多么困窘。陶淵明經常陳述自己的貧窮困窘,簡直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如洪邁《容齋隨筆》所言:"語其饑,則簞瓢屢空,瓶無儲粟;其寒,則短褐穿結,堪堪冬陳;其居,則環境蕭然,風日不弊;窮困之狀,可謂至矣"。
陶淵明的自述,當然是據實而言,有感而發,但一旦形諸筆墨,便難免渲染夸張,這不是惑眾乞憐,而是文學反映生活的一種方式。但他這種著意渲染的筆墨,卻使人們對他生活狀況的估計遠遠脫離開他的實際水平。
唐代王維在《與魏居士書》中說陶淵明"后貧,《乞食詩》云‘叩門拙言辭,'是屢乞而漸也"。 對于陶淵明的經濟地位,既不能僅憑陶淵明詩文自敘,忽視文學描寫與實際狀況的距離,也不能從君子固安貧樂道的觀念出發,將對陶淵明人品的敬仰與對其窘況的同情混淆不分,仿佛陶淵明只有和農民一樣在饑餓線上掙扎過,方更顯出其高風亮節,仿佛平民地位、平民立場能增添他詩文人品的光彩,使詩人的形象更加偉大。
應該實事求是地分析他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況,分析他不同時期的心理與行為,理解他不同時期的作品。目前存在的誤區有五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窮益顯堅貞,所以寧愿他是一生貧寒,并為此尋找依據;二是陶淵明的大多數詩文名篇作于退隱之后,家境日衰,詩文中窮氣日盛,怨氣日濃,所謂文窮而后工,他的生計與創作都經歷了一些轉折,不能由后期詩文中的自敘貧狀而得出他一生困窘的印象;三是貧富沒有固定的標準,只是相較而言。
陶淵明溫飽難持的日子并不多,較之當時的達官貴人,較之陶侃、陶延壽,他自然是貧窮不堪,可是較之許多食不飽腹、衣不蔽體的農民,他還是優裕有加的; 四是陶淵明晚年的訴窮,也是悲其命運之窮,窮途末路,狀生計之窮而泄其心志難展的郁悶,假如僅僅是生活的窮苦,又有什么好大書特書的呢?今人從中欣賞到的不是一個人的失意、落寞,而只是溫飽難持的哀憐,那又有什么藝術美感可言?五是歷代論陶,常常為論證某一觀點或從某種觀點出發,具有一定隨意性,其結論不足為今人憑據。 王維舉《乞食》一詩為例, 說陶淵明經常乞討,"叩門拙言辭"是寫其難為情之狀。
"乞食" 二字僅從字面上看確實很能迷惑人。一些人說陶淵明晚年窮得"沿街乞討",就是從這個詩題的字面意義附會出來的。
詩人晚年更貧苦,所以一般認為這道詩系晚年之作。 但是,一者,《乞食》一詩作于"投來去學仕"之前,寫的是陶淵明出仕前"東西。
7.陶淵明的簡介
陶淵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中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詩人。其《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其詩歌對后世影響極大。
生平與作品
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曾做過幾年地方小官,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賦等十余篇。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后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
主要作品
《歸園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獲早稻》、《懷古田舍》等。
詠懷詩有《飲酒》、《雜詩》、《詠貧士》、《讀山海經》等。
《歸去來辭》
《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感士不遇賦》等。
8.陶淵明的仕途經歷了幾次重大的挫折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1]”(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頒布,故稱私謚),潯陽柴桑(今九江市星子縣)人,出身于沒落仕宦家庭。
大約生于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
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
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逯欽立語)日后,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
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
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
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喪母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
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皇帝的位置,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
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
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 陶淵明手跡 陶淵明手跡 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抗爭的意愿。
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3]《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后,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
其性格、才干、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 借山歸隱圖(佟春鳳國畫作品) 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
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就辭職隱居,于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
劉敬宣離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
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
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
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5張)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
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
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4]”(《飲酒》)至今膾炙人口。
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
他先。
9.關于陶淵明的簡介(50字)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謚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
一說名潛,字淵明。卒后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因此后來文學史上稱“田園詩人”。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相關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詩》《桃花園詩》等。
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陶淵明的困難簡短概述